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

一、诗词激情导入

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

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

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

生:汪曾祺

二、寻找感情线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明确写作载体

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

生:(默读勾画)

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来

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

师:好,还有没有?

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好,请坐。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

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师:以烟霞写之。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如果是写一个山的景色或山的美景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山,就用烟霞来体现这个山的美景;写春的景色的时候,就可以以春天的草和树来写,以小见大。

师:来写春的景色,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很好,请坐!这其实是阐释了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或者对大的事物进行描写或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载体。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ppt

生(自主回答):景、物……

师:对,就是我们刚才的回答,用雨季中的景、物、人写之。那么,我想问,这些景物人事我们潍坊有吗?

生:没有。

师:此景此物只应昆明有!有昆明的特色,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作者为了表达他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他首先在选取的素材上就非常用心。(板书:选材)

四、品读个性描写

那这位有心的作者又是如何对这些景物人事展开他的个性的描写呢?仿照我们刚才的品析,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并且写一写你的理解,开始。(师巡视学生)

生:(圈点勾画)

师:已经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了。……有些同学非常会学习,一边说着,一边写着。……怎么样了?还没有分析完的请举手。刚才有同学问我,“我们是以小组展示呢还是个人展示?”这个大家自己看着办,什么形式都可以。哪个小组先来?好,最后边那个男同学的小组,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我是从第85页上边这两行,可以看出,昆明用仙人掌来做篱笆,突出了昆明很有特点。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师:它个性在哪里?

生:种了仙人掌代替篱笆,不让猪和羊进去吃菜。

师:这叫什么?作者的……哎,还是选材是吧?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还有第86页第10自然那段的第一句话,“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种乡愁体现在作者在莲花池时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联想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这也给昆明的雨独添了一种历史风味。

师:最后一句话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这也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历史风味。(有改为: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师:哦,他的描写让人感到神秘。有个性。

师:那两位女同学要说什么吗?

生:第85页第六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要比牛肝菌高”,“格调”可以看出它的色泽比较有个性。

师:我想问,“格调”一般是来形容什么的?

生:品味。

师:艺术品。对不对?他把用来形容艺术品的词用来形容什么了?

生:青头菌。

师:嗯,真是特别,这位同学从词生了解到了作者的个性描写。还有吗?

生:第87页第10段,“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这里运用了拟人描写,生动新形象的写出了香木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你是从……哪个方面大家说?

生:修辞手法。

师:哎他从修辞手法看出了个性描写。

师评价:你们小组回答的非常全面,一个人一个点,回答得非常不错。请坐,还有吗?

师:第一个小组回答了四个点,而这四个点都是围绕着……

生:语言。

师:嗯,都是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赏析的。(指学生)来直接起来答。

生:第一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和第十段点明了中心,并承接了上文的画面,然后又引出了下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深切怀念。

师:你是从一个句子来赏析的,昂,好,请坐。

生:从86页的第七自然段,“这个东西也能吃?!”用了一个问号,一个叹号,有疑问也有惊讶,说明它的味道使人瞠目结舌,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惊讶之情。

师:你是从一个标点符号来体会这种个性的。既然你看出来了,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呢?

生读:这个东西也能吃?!

师:这是一种什么标点的感觉?

生:问号。

师:你自己也说了是问号,那文中还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叹号。

师:两个符号结合在一起读出来有点难是吧,你能不能将这种难度给提升一下?

生读: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是不是还有点稍微欠一点火候对吧?请坐。好,这样吧,女同学问,男同学说。同一个句子分两种感情一个人实在不大好演示,那么我们分两批。女同学问,男同学说,都是同一句话。来!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这”开始。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声音小且不整齐)

师:男同学好像害怕女同学一样。这样吧,男同学问,女同学来回答。男同学,你就问就行了,大声的问。

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大声的回答。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能吃吗?

生:能!

师:女同学再说一遍。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齐):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好!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方法,用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很少见对吧!哎,既然很少见,那肯定很特别,肯定很带劲了。那咱们现场来仿写一下,用问号和叹号来说一句话。想一想。

(同学们准备)

师:你来说一说。

生:这个东西很奇怪?!

师:怎么样?有感觉吗?

师:同学们不评价,有点问题,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里?

生:没结合起来。

师:你都知道,明知故犯哈。(老师带有两种语气的说“明知故犯?!”)这句话怎么样?

生:结合起来了。

师:请坐。这位同学再起来说一下。

生:他说的对?他说的对!

(生笑)

师:咱们都不是表演艺术家是吧,但是他说的句子我们体会到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好!还有要说的吗?

生:在第八自然段“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苗族女孩子卖杨梅额样子,然后表达了昆明的人很美。

师:你说的很顺畅,你是从那个方面体会出写作的个性啊?外貌描写人人都可以用啊,我没觉得它个性。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个性啊?

生:女孩子娇娇的,好像能看到那个画面。

师:这个很多作家都能做到啊,这有什么个性?

师::空气难道不柔和吗?这位男同学?

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这位男同学抢答这个问题,来,你说。生:就是他通过写这个苗族女孩娇娇的,衬托出空气的柔和。

师:哦,衬托出空气的柔和,也就是说空气柔和是因为小女孩的声音。个性吗?生:个性。

师:这个描写,你经常用吗? 这个写作方法很有个性,我们可以适当的记一记。

师:还有吗? 这位男同学。生:第五段,我觉得昆明的雨很舒服,而且不是烦闷,而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写景的散文。这种选材很独特,而且很有个性。

师:解释很独特,你也很独特。还有吗,这位女同学?

生:在第九段,“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想一球赤红的火炭”。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梅黑红的特点,让人感受眼前仿佛呈现了杨梅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与的怀念以及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能够渲染出昆明的雨的气氛。而且雨和周边的景物结合,体现出风俗美。

师:你很会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句话好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个修辞。很好,请坐。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第56页,第8自然段,还是那句话“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想一球赤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个地方运用了两个叹号。能够同时突出火炭梅的两个特点,分别是颜色鲜明和口感非常好。

师:你从? S:标点。

师:读出了他的个性,我想说,你读的真好。

师:那么,我想问,你读的这么好,你觉得作者的说话语气,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他的语气非常强烈,强烈表达出他对昆明的雨的感情。

师:语气强烈,还有什么吗?一点都不酸,这是大作家啊!

生:语言非常质朴

师:他有没有说杨梅又酸又甜又好吃呀,一点都不酸!这么絮絮叨叨的说!

生:语言非常的简洁!

师:对了,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大家说,什么写作风格?

生:简单、自然。

师:文章中还有别的地方体现出这种风格来吗?快点搜一搜,说一说!

师:还可以从哪个地方看出?

生:87页,最上边“······小酒店······”,这样的语言是十分平淡无奇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特点,就像在对话一样。

师:用我们潍坊话说,就跟拉呱一样,对了,拉家常般的平淡、自然。好,请坐!

师:还有吗?这位女同学。

生:“雨又下起来了”,“雨又下大了,我们走不了,一直到午后”。通过雨引导这一段的发展,他仅仅是写雨下大了,并没有通过过多的语言去描写自己的焦急,也可以体现出语言的平实。师:他的写作角度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一般都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事,可是他没有,而是写周边的景。非常关注周围的生活。好,请坐!

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的独特。那么他的这种写作风格,有没有在其他文章中体现出来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给大家找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从中选了两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师:写作个性有没有体现出来,先看选材,他选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生:鸭蛋。师:个性吗?你为鸭蛋写过一篇文章吗? 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平淡 生:以小见大 生:自然

生:语言的一种风格,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还有吗?

生:简洁!师:非常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生:平实!师: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语言美吗?

生:不美!师:不加修饰的语言让你觉得生动形象,原因在于?

生:接近生活。师:对,他非常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细节,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散文有一个特点,大点声说!

生:形散而神不散!师:无论作者怎样变化花样去写,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是什么?

生:抒发情感。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

五、体悟文章主旨

师:那么,现在回到这句话!我想问,作者只是抒发思念昆明的雨这一个感情吗?他还有别的感情在里面吗?先看着一段文字?谁来读一下?

(老师出示ppt,学生朗读汪曾祺的求学经历)

师:你读出了汪曾祺的味道,很有大家风范,只是其中一个词语不是很准确,是“韶华”(四神),你知道韶华时光是什么吗?

师:是人的青春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汪曾祺最美的时光在哪里度过了?

生:昆明。

师:在昆明度过了。他不仅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带上他走上写作之路的沈从文老师。图片上最左边的那个,还有向他要画的吴宁刚。在这里,他还邂逅了家人,收获了满满地爱情,他的伴侣。所以,当汪曾祺回忆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他说

生:(齐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师:现在,大家说一说,他除了怀念雨,还怀念什么?

生:昆明。生:昆明愉快的生活。

师:一种岁月,一种生活。

生:这就是汪曾祺的写作目的。我们怀着这种理解,再来看这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

如果此时让你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怎么来读,你会怎么办?

(师:再等等你们,先别着急,放下手!)

师:想好的可以举手了。你会有怎样读出情感呢?加一个标点,来读一读!

师:来,这位女同学。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你加了什么标点? 生:……

师:有那种感觉吗? 很深沉的味道,请坐!

师:男同学。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师:什么标点? 生:叹号。

师:叹号的意思是不是感情很强烈,你能再强烈一点吗?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可能天性温柔,温文儒雅,就如汪曾祺一般,但我已感受到你内心的肺腑之言。请坐,还有吗? 那位男同学。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加的是句号。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表达,他也没有太多的疑问。简洁明了,我喜欢昆明的雨。但是 不是很强烈。所以,加个句号,我认为更能体现作者喜爱雨的特点。师:很不错,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对,汪曾祺写着一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所以,像你这般深沉也是完全可以的。请坐,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师:逗号,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他想念的不仅仅是昆明的雨,他还想念那段生活和快乐的回忆。所以,他只是借昆明的雨来表现昆明独特的特点,抒发自己对昆明的想念和留恋之情。

师:你是从写作顺序来考虑的,对吧。意思是,我还没有说完,我还有别的要思念,你别着急,我接着往下写,是这意思,很好。

师:你们的回答,我也给你们一个符号,真棒!汪曾祺的写作就是这么有个性。重点体现在了他的语言风格上,与众不同。在我们的主题丛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胡同文化》,打开这篇文章。

六、拓展延伸阅读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汪曾祺这篇文章中的语言风格,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什么特点?来,拿起你的笔,写下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一样吗?互相取长补短。”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

生:“有两个风格,一,第四段,非常符合汪曾祺的语言风格,自然平实,朴实无华;二,倒数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表达出了怀念、悲叹和惋惜之情,对没落的消失的文化的不甘。”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没有感受到汪曾祺的怀念,而是一种幽默,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汪曾祺曾经说过,生活,是很好玩的!(指屏幕)哪里好玩呢?他写什么都离不开吃的——像大豆腐;还有老头儿睡觉碍着老太太的事了。这就是汪曾祺,非常真实。真实源于?”

生:“生活!”

师:“大作家都非常注意关注生活。我们在今后的写作和学习当中,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呢?我在读了汪曾祺的这几篇文章之后,有感而发,写了这几句话,不成文章,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屏幕显示):“写不完的人间草木,读不够的喜怒哀愁。记得住那风雨黄昏后,忘不了花儿和心灵已湿透。啊!恰似那遮不住的乡愁隐隐,流不尽的岁月悠悠。”

师:“岁月悠悠,希望多年以后,你们能偶尔想起这节语文课,想起和这节语文课有关的点点滴滴。谢谢你们,下课!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2)比较、比得上。(方比)

(3)夏季的第一个月。(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密匝匝)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昆明的雨作文

2.《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3.昆明的雨读后感

4.《 昆明的雨》阅读试题及答案

5.汪曾祺 昆明的雨

6.汪曾祺昆明的雨课件

7.汪曾祺文章《昆明的雨》

8.《昆明的雨》教学课件

9.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第二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赵萍

宜昌市第八中学

*本课获宜昌市2018年语文优秀课展评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汪曾祺写景散文的特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品味文章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美悟情,品味语言。

难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轻吟浅诵感知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一说,两首诗中雨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披文入情寻雨美

1、整体感知,圈点勾画:

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寄托在哪呢?

2、活动一:吟诗填词

我想念昆明的雨。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昆明的雨季浓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雨季的菌子,滑嫩、鲜浓,院里的密叶,映绿了房间。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你看,房东母女的缅桂,使我内心软软。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我想念昆明的雨。

屏显:雨美,美在平常景物、凡人小事

入文入境品语美

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围绕以下美点,组内确定一个美点

昆明的雨季

雨季的仙人掌

雨季的菌子

雨季的果子

雨季的花

与友人小酌

任务二:根据提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

屏显:自主学习任务单

读一读,如果你擅长朗读,你可以有滋有味地吟诵美句、美段。

品一品,如果你擅长批注,你可以品析词句,点评内容,提出问题。

问一问,如果你擅长思辨,你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

说一说,如果你巧于表达,你可以讲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

写一写,如果你善于写作,你可以写下你内心的体验。

……

任务三:组内交流补充,推选代表展示。

全班交流汇报

屏显:语美,美在平淡本真的语言

观文识人悟情美

1、为什么在汪老笔下,凡人小事是美的,平淡的语言读来也是那么美?

其实,四十年前的真实生活是这样的:

【链接材料】(化学教授曾昭伦)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鞋——《不衫不履》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饭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这里原来是一块坟地……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记忆滑到。——《新校舍》

屏显:情美,美在你对生活的热爱。

2、活动三:开火车,说收获和感悟:我发现,原来也是一种美。(老师提示: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情感和语言特色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结语: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第三篇: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准备】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板书设计】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乡愁:淡淡的

第四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2、品读文章语言,感受汪曾祺作品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品味平凡生活中的美感与诗意,体会作者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语言,感受汪曾祺作品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品味平凡生活中的美感与诗意,体会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南的五月,已经开始进入梅雨时节。我们南昌这段时间也不是烟雨蒙蒙就是大雨倾盆,对于近期频频来访的雨,同学们你们最想说什么呢? 预设:感觉到处都是湿哒哒的,连呼吸都是湿的 天天下雨,出门极不方便

阴雨连绵,觉得自己快要发霉了

看见雨滴坠落,慢慢汇成溪流,仿佛上天弹奏的动人乐曲,我都禁不住跟着踮起脚尖合着节奏跳舞了------

看来,每个人,对于雨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所展现的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个性。今天,大师汪曾祺将带我去感受一番“昆明的雨”。他曾经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昆明学习生活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他依然对这个地方年年不忘,写下了散文《昆明的雨》。不知道他将给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雨的世界,我们又将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汪曾祺”呢?(书写课题作者)

二、研读文本 一读:

首先请大家通读课文,看看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中有一些难读的字词,老师已经打到大屏幕上了,阅读时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可以参考,并标注在你的课本上。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bā)鸡枞(zōng)黄焖鸡(mēn)扳尖(bān)炽红(chì)缅桂(miǎn)绿釉(yîu)密匝匝(zā)昆明雨的特点——明亮、丰满、饱和、旺盛、动情 二读:

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也发现了,文章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可是对于雨的描写却并不多,而是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并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与“雨”有关联的物、人、事 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教师明确: “雨”写起来终究是飘渺的,借“雨”写自己心中的昆明,仍是空泛难遣的。因此我们就见到了中国文章传统的继承:“山的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的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的缥缈,对昆明的情感写不出,就用雨中的“景”、“物”、“人”写之。

虽然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在直接写雨上,可是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

正因为如此,文章虽然看似琐碎零散,但由于有雨这个意象贯穿其中,所以零散的事物被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想念。

三读:

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曾自己也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再读课文,你能不能在文对以上评价找到印证?

预设:

1、看他的起笔吧:“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敢情是一位大作家在告白,谁给我布置了一篇作业,我怎样审题,我怎样立意,我怎样选材,我怎样布局,我怎样表达„„可爱的是,汪先生画了画儿,意犹未尽,跟着又写了作文。原来,我们所见的大家文章,只是日常的作业结果,落笔自然,没有苦心孤诣的经营构思。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昆明的雨》)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的溜圆。(《昆明的雨》)

这里的比喻和类比都非常贴切、新颖、生动、形象,出人意表又很难替代。何为干巴菌?一般人不知道。如果仅去形容,不易模拟得之,必须通过恰当的比喻,才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它。

3、从寻常人家的门头与菜园,到菜市场,到联大的食堂,到昆明至呈贡的火车,到人家门前的阶石,还有若园巷,还有苏州洞庭山,还有井冈山,——这中间都有人与人的行踪变化,都有人应人的感受感觉,都做着指向文章主旨的表达:雨中的山水,雨中的家园,雨中的生活。好吃的,好笑的,好玩的,好看的,好看不好吃的,好吃不好看的,好看又好吃的,还有好听的„„这么丰富,这么旺盛,这么满足,人哪能不舒服?心哪能不柔软?

第五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泸县城西学校 陈红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目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 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

三、知人论世

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注意,红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课下注释没有,就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四、擂主争霸

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每一节新课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欢迎大家来到“思齐杯”擂主争霸赛。让我们一起回顾比赛原则 1.回顾原则:正确率最高;书写最工整;速度最快。上期擂主:何佳骏 你们准备好挑战他了么? 2.开始听写 3.核对订正

鲜腴 y ú 篱笆 l í ba 吆喝 y ā o h e 苔痕 t á i h é n 密匝匝z ā 4.本期擂主:

恭喜 同学!同时也欢迎大家向他挑战!

五、寻雨踪,感知课文

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文吧。大声朗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作者围绕“雨”写到了哪些人、事、物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娇羞的苗族姑娘;善良的母女;肥大的仙人掌;种类繁多、味极鲜腴的菌子;“火炭”一样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酒店外高大茂盛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悠闲的鸡。

看似杂乱的事物,其实他们都有着作者对昆明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把这些散乱的事物连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六、品雨情,解读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 子或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预设答案: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点评:抓住人物描写赏析,方向很明确,分析也很到位。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点评:抓住动词,还分析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你真棒!3.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梅”比作“乒乓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昆明杨梅极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杨梅的喜爱之情。

点评:你抓住了句子的修辞,赏析很完整,而且,难的是你在平时答题时就养成了分点作答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4.“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不记得”“好像”这些表推测的词语,可能是作者真的不记得,又或者是昆明的雨季实在太长,所以不记得。有时候人的 感觉真的很奇怪,太短的,一晃而过的我们不容易记得,比如泸县的春秋两季,然而,有的太长了,我们还像真的也记不得,就当是时间太长,懒得记忆吧。回想起这段时间,绵绵不断的几天的雨,让人心生不满。昆明的雨季既然真的那么长,为什么不厌烦呢?除了昆明气候的独特外,估计还有昆明雨季里的这些景,这些物,这些人,真真让人除了想念,再也生不出其余的情思来。点评:能结合生活与文章对比,感知文字背后的深情,你可以做作者的知音了。

5.“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个笑话的插入,看似突兀,实则不然。这个笑话毫无铺陈,语言自然,不加雕饰,然而,“看”“跳”“紧赶”“爬”几个简单的动词却将乘车人从看到菌,到下车拾捡菌子再回到火车上的全过程生动还原。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几近夸张,然而,不是都说了么,只是一个笑话,用意不在真实,不过是告诉我们这里的菌子很多,即使是名贵的菌子也随处可见,为什么呢?还不是昆明多雨!多雨的地方,空气湿润,最适合菌类生长。现在的昆明,我不知道是不是还那么多雨,但敢肯定的是菌子绝不是随处可见了。

点评:分析到作者简洁通俗的语言背后的深意,老师很佩服你。6.“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两个标点连用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是行不通的,然而,为了表情,有时候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是那么重要。问号表疑问,感叹号是惊讶,吃惊。前一句重在疑问,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它“有点像一 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面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的不堪入目,让人无法接受的外形,不管是从它的长相还是那里面鸟窝一样的填充物,反正,搁我,一定不会想到这是吃食。而后一句重在惊讶,因为这看似丑陋不堪的干巴菌在“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后味道那是相当“鲜腴”。作者没有说干巴菌和鸡枞到底哪一个的味道更美,我没有去过云南,也不得而知,留下的不过是想象和极想去尝尝的念头。如果说作者是一名导游的话,那他的语言是相当成功的。

点评:你能抓住标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太让老师出乎意料了,看来你们真真都是潜力股。

7.“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他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姑娘,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一角.......读到这些文字脑海里自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长长的可能还是长满了青苔的石阶一角坐着一个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花鞋的,有几分古韵的质朴而美丽的苗族姑娘,配上黑红黑红的杨梅,画面清丽淡雅;再传来娇娇的让人听了发软的吆喝声,有声有色,如在眼前,似在耳畔,更让人对昆明雨季的杨梅更充满着神往。也流露出了作者对昆明一草一木的深情。汪老用最真诚的情怀关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那片土地,其中传达出的是他宁静 淡远的情趣。

点评:说得多好啊!汪老用最真诚的情怀关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那片土地,其中传达出的是他宁静淡远的情趣。老师觉得你日后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作家。8.“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两次出现,看似做作,实是作者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面对这雨中美景,回忆起昆明那坐在青石台阶上娇嗔的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和那善良的虽然自己生活拮据,却不忘将收获的喜悦和缅桂的美丽与大家共赏的寡妇母女,想起那肥大的仙人掌和那味极鲜腴的各种各样的菌子,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没有添加剂,没有地沟油,没有瘦肉精……难道你不想去看看?难道你不想去住住?难道你不会在住过后念念不忘?

点评:读进去,走出来!你已经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听着你们精彩的品析,老师也忍不住了,这篇文章老师读了很多遍,最喜欢的还是那——“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一”棵木香,便将小店围得密密实实的,写出木香确实比别处的大,从而体现出昆明雨季雨水充足,木香花“丰满”。一个“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木香花的生长过程,它艰难的,靠着自己不断的向高处生长,生长。

细碎的绿叶,半开的白花,饱涨的花骨朵,极富诗意,简单的几个字,让我们这些从未见过木香花的人知道了木香花的叶子是细而碎的,在细碎之间,几朵白花似开非开,花骨朵在雨水的 浸润下含苞待放。细雨中的木香花,如出水芙蓉,娇艳欲滴,实在是有无限情味。再加上邀得知己三两,有小酒一杯,于富有古色的土瓷杯中盛放,偶尔押上两口,店里看那悠闲的和自己一样欣赏这雨景的几只鸡,门外有“梨花一枝春带雨”般的木香花,人生还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呢?也难怪四十多年后汪老还能记忆犹新。

七、忆雨景,当堂写作

其实,想来,在现在社会的快节奏下,我们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感受生活原本的美好?这就怨不得苏轼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或许有时候我们是应该停下脚步,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自己灵魂的所在,也可以用自己平实而不优雅的文字去记录一花一木,一枝一叶的美。

请大家仔细回想你印象中的雨景,试着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老师看到我们的郑主编已经完成,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八、课堂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感受万物的情,愿同学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九、聚雨文,推荐阅读

1.推荐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2.完成本科练习册。板书设计

明亮的

昆明的雨 丰满的平淡有味

汪曾祺 使人动情的

教学反思:(单独附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