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第二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第三篇: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 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 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 参考:
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 心悦诚服 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 杀掠 希望 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 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 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 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 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 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 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 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2.回顾与展望
①回顾2002年高考题,说明题型变化特点
②指明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
(二)鉴赏诗词形象
一、初步理解诗意。
1.阅读实践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又名梅岭。②阳月,即农历十月。③陇头梅:语出南朝梁时诗人陆凯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思考:
①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② 诗中的“至此回”说明了什么?“江静”、“林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③怎样理解“何日复归来”“应见陇头梅”的含义? 2.阅读理解的一般方法:
①阅读标题注解
②抓住关键词
③破译典故
④联系作者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二、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境。1.形象
意象
意境
2.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意象 3.品味诗歌意境,感悟意境的传情效果。①把握意境的色调、氛围
材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注意:色调氛围与感情基调的关系 ②想象联想,寻找跳跃的意象间的联系 材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鉴赏思维的一般规律:
1.整体感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三、主观作答:
1.主观作答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即作者离开长安后的第十年。
(思考题略)2.主观作答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构思,组织材料。选好角度,就问作答 切忌面面俱到,游离散漫
②语言简明、准确,力求生动有文采。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 简介作者并解题
1. 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
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 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 君:对人的尊称。
三.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⑪、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⑫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⑪、⑫两个问题。
(明确:⑪¸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⑫.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3.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 作业: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
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1至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 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 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 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 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
附:板书设计:
听到噩耗—---居然 震惊
概述惨案 颇为怀疑—---怀疑 愤慨 听到污蔑—---暴徒 愤懑
尸骸为证------虐杀 悲痛
悲愤号召------爆发 怒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二. 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 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
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
(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 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 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 猛士 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 庸人 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 否定
惨案的意义 微茫 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课后练习一(1、2)四
附: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 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 猛士 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 庸人 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 否定
惨案的意义 微茫 奋然前行
泪珠与珍珠
一、作者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在司法部门任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二、思考题
1、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2、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4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幺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5、联系琦君的《珍珠与眼泪》,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进一步提问:课文中所提的几次泪珠,体现了怎样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与眼泪》
珍珠与眼泪 琦君
我国的旧小说中常见这样的形容句子:「那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可说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诗云:「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于想象力。阿拉伯的诗人则把故事编得更美了。他说:当牡蛎出现在海滩边欣赏月光时,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泪落进它的心脏,便变成了一粒珍珠。(这个仙女是否鹊桥上会牛郎的织女呢?)
其实珍珠的形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原来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壳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愈多,障碍物被包围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时,一定会泪珠儿纷纷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来,将一粒粒的珍珠来比一滴滴的眼泪,是再恰当也没有了。而且从诗人们凄艳的笔下,使我们深深领悟到,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为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砂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美国女作家奥尔柯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中国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说:「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真是深深从生活中体认出的既凄婉又美丽的名言。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当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能。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四、联系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泪,体会其中的“珍珠”。①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⑥鱼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感觉的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⑦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⑨贾政听了(贾珠死去的消息),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红楼梦》)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种含义,而眼泪却蕴含很多。(三毛)
一、作者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在司法部门任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二、思考题
1、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2、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4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幺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5、联系琦君的《珍珠与眼泪》,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进一步提问:课文中所提的几次泪珠,体现了怎样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与眼泪》
珍珠与眼泪 琦君
我国的旧小说中常见这样的形容句子:「那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可说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诗云:「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于想象力。阿拉伯的诗人则把故事编得更美了。他说:当牡蛎出现在海滩边欣赏月光时,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泪落进它的心脏,便变成了一粒珍珠。(这个仙女是否鹊桥上会牛郎的织女呢?)
其实珍珠的形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原来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壳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愈多,障碍物被包围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时,一定会泪珠儿纷纷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来,将一粒粒的珍珠来比一滴滴的眼泪,是再恰当也没有了。而且从诗人们凄艳的笔下,使我们深深领悟到,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为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砂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美国女作家奥尔柯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中国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说:「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真是深深从生活中体认出的既凄婉又美丽的名言。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当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能。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四、联系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泪,体会其中的“珍珠”。①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⑥鱼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感觉的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⑦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⑨贾政听了(贾珠死去的消息),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红楼梦》)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种含义,而眼泪却蕴含很多。(三毛)
第四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灯培优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灯下漫笔、灯培优教案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继续鉴赏散文,着重鉴赏散文的情和理,散文的含蓄美。2.《灯下漫笔》鉴赏重点是,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灯》鉴赏重点是领悟“灯光”的象征意义,领悟个中深刻的哲理,体味作品的含蓄美。
(二)学习指导: 1.作者介绍:
巴金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解放前重要的长篇小说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憩园》、《寒夜》等。散文也出版了近三十本。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有《海行杂记》、《龙、虎、狗》、《废园外》等。《灯》就是选自《废园外》散文集。解放后,巴金的散文集有《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新声集》、《赞歌集》等。
2.生字:
兑现(duì)编纂(zuǎn)万姓胪欢(lú)窒闷(zhì).... 噩梦(â)筵宴(yán)回溯(sù)... 3.《灯下漫笔》重点:
(1)本文的情和理:
读这篇随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对封建专制统治、暴君强盗、愤怒痛恨之极,对老百姓,既有深切的同情,又有尖锐的讽刺,对青年,则寄予热切的期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期望融为一体。
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变乱纷乘,百姓遭殃。然而,时代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了,民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封建社会,指出封建暴君的残暴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鲁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无法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依据,言之凿凿。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乱世之中,强盗到,百姓被掠杀,官兵到,照样被掠杀,而所谓“太平盛世”,百姓也只是奴隶,服役纳粮,忍受压迫剥削。
专制和暴虐,使中国的百姓以做稳奴隶为满足,至于民主,想都不敢想,奴性十足。中国国民的人生历史就是一部奴隶史。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国民总是逆来顺受,甘当奴隶,反过来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
总之,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我们又在黑暗如墨染的河面上划了很久。两岸的峡谷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那火光却仍然在前面闪耀着,若明若暗,似近又远,召你前行。„„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想起那条黑沉沉的河流,那壁立[ ]两岸的层峦[ ]叠嶂[ ]....和那点生气勃勃的火光。在这以前和以后都有许多闪耀的火光就像近在眼前似地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
但是生活却仍然在阴霾[ ]的两岸之间奔流,光明依旧那么遥远。所以只好俯身继续.挥桨。
但是,毕竟„„毕竟前方——光明在召唤!
(1)给文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扁舟[ ]、磐[ ]、壁立[ ]、峦[ ]、嶂[ ]、霾[ ]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文中开始时,“我”看见灯光就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而船夫却“无动于衷”,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
(4)船夫“俯身划桨”的“俯身”在文中反复运用的作用是:(5)本文使用的表现方法是。2.[分析及解]:
(1)扁舟[piān zhōu]一般人容易把扁...piān读成biǎn、磐[pán]不要误读 成bān、壁立[bì lì]、峦[luán]、嶂[zhàng]、霾[mái]这字不要误读成lí。..(2)本文的主题是:生活的河流是无止境的,要在这一河流中搏击前进,才能达到光明的境地。
因为这篇短文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不在形象本身,而在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因此,本文虽然写了在河里航行,实际上暗示了生活的河流。
(3)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说明“我”的单纯、幼稚,不知生活的艰巨,尚未体会出成功的取得要经过奋勇搏击,而船夫是久经风霜的,他明白只有奋勇拼搏,才能达到光明境地。
(4)“俯身”在文中反复运用的作用是:暗示我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也像船夫那样奋力拼搏了。
(5)本文使用的表现方法是:象征。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兑(tuì)现、编纂(zuǎn)、筵(yán)宴、诅(zǔ)咒 B.数(shuî)见不鲜、噩(â)梦、窒(zhì)闷、回溯(sù)C.泅(nì)水、殉(xùn)情、卓(zhuō)著、睿(ruì)智 D.游说(shuō)、阻抑(yì)、洒(sǎ)脱、拘挛(luán)
2.巴金,原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3.巴金的《灯》一文,引用了一位朋友的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句中的“米”指的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4.“自然,也不满于现实的,但是,义无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代的青年使命。”句中的“第三样时代”具体指代: ...
56-
第五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
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
:
讲读课
教学方法
:
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
嗜好shì 勒令lè
给与jǐyǔ 编纂zuǎn 数见不鲜 xiān
灾殃yāng 磕头 kē 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四、整体感知
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 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 “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
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
为。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
开始兑换--乐意
(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
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
↓
停止兑现--不甘心
(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
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
↓
(纸——银)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
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
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
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
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
2.第六段“只要一翻。。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
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
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
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
“下于”
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
6.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7.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
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 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
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 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
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
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
㈡析“国民性”
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本篇文章写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的蹂躏——孟子“乱世”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