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读感悟,以读代讲加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理解表演。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示背景,激趣导入。

1、我们国家历史上曾经有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今天要学的《将相和》就始于这段时期。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揭示将相不和原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中心人物是谁?他经历了从什么到什么的过程?最后职位比赵国老将廉颇还高,这就导致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蔺相如平民 上大夫 上卿 将相不和)

2、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耿直畅快、豪爽、骄傲自满等)

4、这句话该怎么读?(爽快、不服、骄傲)

(三)感受蔺相如其人

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那我们就从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开始研究。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1、完璧归赵

(1)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要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

他是随随便便就答应的吗?用一个词——深思熟虑

这里该怎么读?(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2)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句话又是在设么情形下说的?真话假话?

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 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

(3)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 有勇有谋 大智大勇)

此时你就是蔺相如,该怎样来说这句话?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看看他么是不是真正的蔺相如和秦王。

(4)经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和氏璧终于被完好无损的送回了赵国。那么完好无损的仅仅是和氏璧吗?(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用自己的机智勇敢维护了国家的民族的尊严。)

2、渑池之会

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秦王再次对赵王刁难。我们来看看蔺相如又是怎样凭着一张嘴来维护赵国尊严的。(1)出示:请您为赵王击缶。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

赵王为秦王鼓瑟有什么不妥吗? 缶是什么?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此时蔺相如把缶当成了什么?(2)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3)角色扮演:一位扮演秦王,一位同学扮演赵王,另一位同学扮演蔺相如,演一演当时的那一幕。(4)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

出示:蔺相如之所以能封为上卿,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勇敢机智)(赤胆忠心)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四)感受廉颇其人,调和将相。

1、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再来读读廉大将军的话,看看你此时又读出了怎样的廉颇?(居功自傲 自以为是)

3、面对廉颇的有意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出示:请病假不上朝,远远地躲着。还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的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4、从蔺相如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爱国 顾全大局 一心为国)

5、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6、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60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使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7、指导生看图,同桌角色扮演说出:

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

8、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么样的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为了赵国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五)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吗?(团结)

2、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一个班集体,一个学校,只有“和”的强大力量,它就更文明,更向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3、最后,让我们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声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豪爽

爱国结

26、将

廉颇 居功自傲 知错就改相 蔺相如

机智勇敢 有勇有谋

爱国 顾大体 识大局和 为国

第二篇: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和《史记》及时代背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通过查找工具书和平时积累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3、通过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作者和《史记》,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这部伟大著作的美。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具备了查找资料和自学字词的能力,我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这个故事的背景资料,课上让学生自由汇报和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查阅资料情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司马迁和《史记》及战国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先指三名学生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那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生字:开火车(提示荆是左右结构、璧是玉字底)(诺、怯、瑟、诸、荆、拒、缶、卿、璧)生词:开火车带读

(召zhào集

大臣

允诺

廉颇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胆怯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请生上来板书,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书上)【生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四、熟读课文,理清每个故事的因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和 爱国

↓ ↑

廉颇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第四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2课

《将相和》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

肖 鹤

32《将相和》教学设计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 肖鹤 教材分析:

本文是西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 第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复习导入: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我们还大致了解了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从“和”字,你推想到了什么?(生:曾经不和)

3、读题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呢?

4、出示导学提纲

(1)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行为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分别写下你的体会。(2)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5、学生自主学习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2、展示评价

预设a课件出示句子:“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2)谁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不畏强暴、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同学们,蔺相如的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了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士大夫。b课件出示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我就跟您拼了。”(1)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不畏强暴)(2)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用怎样的语气“逼”秦王击缶?谁来读一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内容,学习写作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将相和好的原因是()。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第五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新蒲新区第七十二小学 谢家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整体感知。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历史故事《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了这样三个故事(指板书,生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研读第一个故事。

1、同学们,《将相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读故事类的文章,一定要读好人物的语言(板书:人物语言),因为言为心声,我们把人物的语言读好了,就能读出人物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故事,请看老师的要求。(大屏幕出示:

1、出声朗读,勾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

2、结合当时的场景,读出人物的情感,并从中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

2、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指名说出事情的起因),是啊,蔺相如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要怎样表达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呢?出示蔺相如的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指名让学生读,相机评价)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

到了秦国,蔺相如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呢?他是什么态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绝口不提)同学们,这绝口不提很有画面感,我们来想象一下,演一演如何?我来当蔺相如,谁来当秦王......好一个秦王,原来你换璧是假,骗璧才是真啊!这时候,蔺相如怎么做的呢?(出示:“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指名读,评价)

同学们,这说得倒是理直气壮,可这个“撞”(板书)是要出人命的呀,蔺相如当真要把自己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自由发言)从这义正词严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蔺相如当初为什么敢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一定把璧带回来,原来他心里很清楚秦王要得是什么,他也很了解当时的形势,秦王再猖狂,但他绝不会为了一块璧而伤了两个国家的和气。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以后来,蔺相如也给秦王来了一个空手道,(出示:“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们,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谁来读?读出蔺相如的大大方方。从这段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

小结:蔺相如这一撞,撞出了自己的智慧,也撞出了赵国的国威,当然,还给自己撞来了一个官职:上大夫。

三、自读第二个故事。

这个上大夫,深受赵王的信任,渑池之会,自然要带他前行,那么,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会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二个故事,请看老师的自学要求。(出示:默读第二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现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勾画出来。)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又是人物的语言。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一个关键字吗?板书:拼。出示:为什么拼?怎样拼?拼的结果如何?请大家同桌交流这几个问题,记住:要让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

(学生交流)师巡视:点评交流状态。

好,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为什么要拼?谁来说?为了国家,当然得拼。怎么拼的?(这个有意思,我们来表演一下)。看你们演得如此投入,我忽然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3

你们说这蔺相如是真拼还是假拼?(学生交流)你们都可以成为蔺相如的知音了,他这一拼哪,拼的是勇气,拼的是策略。那拼的结果如何呢?是平手啊还是赢了呀?

这一个拼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生板书)是啊,这一拼,壮了赵国的国威,杀了秦国的锐气,也让蔺相如坐上了上卿的位子。按理说,这也是实至名归,可有一人极为不满,那是谁呢?

四、略读第三个故事。

出示:快速浏览第三个故事,认真揣摩描写廉颇和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对比一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读文、交流)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从这两个人的语言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板书)同学们,廉将军就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吗?在原文中,司马迁是这样写廉颇的。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个良是什么意思?你在本文中能找到廉颇优秀的品质吗?(生交流)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全文,将相之和,这个和字,就仅4

仅体现在第三个故事中吗?(师生交流)这个简简单单的和字,却有着神奇的力量,它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以我们提倡(出示:以和为贵),我们还倡导(出示:家和万事兴),生活中,同学和,班级兴,教师和,学校兴,民族和,国家兴。廉颇要是早一点认识到和的重要,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了,不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和好,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读出了一个......的蔺相如,也读出了一个虽然有点.....但却十分......的廉颇。那么后来,廉颇和蔺相如是如何联手保卫赵国的?赵国最终又是如何被秦国灭亡的?这其间啊,发生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请阅读原著:《廉颇蔺相如列传》。下课。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和睦相处 团结协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