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一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

2.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4.课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5.《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6.《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

7.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8.《小猴子下山》的教案

9.《小猴子下山》教案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扛、扔、摘、捧”等12个字(特别是7个表示动作的字),了解“提手”旁的含义;用数笔画、换偏旁等方法记住“块、非、往”三个字的字形,并能口头组词。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2)用做动作的方法了解“掰、扛、扔、摘、捧、抱”的意思。

(3)用图文对照、读文想象的方式反复练习读课文,达到通顺、流利,能借助提示说出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讲故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没错,就是小猴子。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课文练读查读。

1、教师读故事,学生看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多读几遍。

3、标段、圈生字词,把难读的句子多读直至读通顺。

4、查读难读的句子。(指名读、开火车读)(难读句子见课件)

6、分行齐读、全班齐读。

三、随文识字学词。

1、出示:掰 扛

抱(表示动作的词语)

利用看图,做动作的方式,完成课后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2、练习运用“一只、一块、一个、一棵”等量词。

3、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

四、写字指导说清楚观察的关键点。1、观察字的结构。

2、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非“: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左边有三横,右边有三横。“瓜” 独体字,具体笔顺如下:

(描一对二写三)

3、提示学生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读“提手旁”生字,积累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4)学习看图复述故事。

(5)拓展阅读丛书中的一篇文章。【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难点】

学习看图复述故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

(1)复习生字:出示:扛、扔、摘、捧、抱 做动作,并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2)、回顾主要内容: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

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课件出示图片)2.精读指导

(1)过渡语:小猴子来到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4)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5)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是口语交际的训练点)

(6)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3.拓展阅读 4.写字

重点强调:“往”和“进”

(“走之旁“的第一笔偏右书写;第二笔不能写得太正,宜稍斜;第三笔的起笔在垂直方向要对准第二笔的起笔。”走之旁"与其它结构单位组成半包围结构,属左下包,因此,书写被包部分时要偏右书写.)

5.课堂小结。

6.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下课。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3.10s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 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 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 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 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514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