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州谣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重点、难点:
感受汉字的鲜活生命,准确领悟字义,把复杂的字形形象化、简单化的记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一、音乐渲染,切入主题
1、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2、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能背这么长的三字经了。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神州谣。齐读课题
3、通过展开的动画方式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并放音乐《大中国》)
师:瞧,这是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它像什么?
生:(一只大公鸡)
师:对,这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叫做——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体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再次热情的和祖国妈妈打招呼——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课件出示:(“神州”“华夏”)
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神州、九州、华夏、中华
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1、自由的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检查你们昨晚回家预习的情况。这些来自课文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
4、请小老师带读。齐读。男生、女生读。玩游戏开火车读。
5、加大难度,去掉拼音再读。单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了不起,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对于汉字宝宝,我们不光要读标准,还要记准确。
老师说过,记住生字有四种好方法。第一、在生活中识字。第二、用换一换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第三、编字谜口诀或故事识字。第四、联系具体事物识字。这么多字宝宝,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7、学生自由认字。老师随机归纳总结。
8、识字游戏,我来说,你来猜。
小小耳朵有力气,两只耳朵头上立。(耸)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9、重点引导州、川的字形演变。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兄弟长得很像?对了,它们是“州和川”,老师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0、生:我猜到了,川原来是河的意思,因为我看见古时候的字就像一条河。师:你真棒!是个善于联想的孩子,说得非常对。那么“州”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提示一下大家,三点表示河里有大堆大堆的土。生:我知道了,州就是土地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像这样跟他表示的意思在形状上很像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日、月、火等。
11、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川的第一笔是竖撇、州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段撇,写的上一点。后面是两点,写在中间位置,头朝一个方向。
12、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相信大家对这些字记忆更深刻了,现在再让我们读一读吧。再次集体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三、送字入文,再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4、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指导书写
1、在9个要求写的字里面,有两个字比较难写。“民族“二字。
2、首先看到“民“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五笔是斜钩。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3、对照田字格,写族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矢字。
4、书写族字
5、生书写,师巡检,展示。
五、再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熟悉,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
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那优美的山川风光。
2、揭示课题:神州谣
二、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1)自读。
(2)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祖国几处著名的山川。
(2)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看图片,说说分别是哪儿。
(3)引导观察图片,说说每个地方的特点,相机出示第二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并结合图片读懂句意。
(4)结合图片交流识记“奔、涌、长、耸”的特点。“涌”是形声字,字义与水有关,可以与“勇”比较识记;“耸”字可用会意法结合图片联想识记。
(5)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地理位置,然后边诵读边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
3、第三小节。
(1)观察地图,指认台湾岛,引导认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关系,告诉学生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自古以来它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2)出示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地图理解句意,然后识记生字。
(3)指名读句子,再引导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可用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鸟──岛、夹──峡、写──与;分类识记:隔、陆。
(4)结合地图,诵读体会。
4、第四小节。
(1)谈话:我们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祖国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
(2)观看各民族情谊浓浓、奋发图强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体会,然后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大声诵读。
5、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次体会华夏子孙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师总结。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中华民族团结图强的故事。
神州谣教学设计
李家镇小学 康三凤
第二篇:《神州谣》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
课题
《神州谣》
教师
学科
语文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一、内容主旨(主要内容,以及学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内容学习的影响及作用)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弘,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昌盛共同奋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全文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概要地写了神州大地山川壮美,风景如画;第二小节列举了黄河、长江、长城、珠穆朗玛峰4个代表性的事物,具体描绘了神州大地之美;第三小节讲了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不能分割的一家人;第四小节写各族人民情谊深厚,精诚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儿歌句式整齐,每节4句,每句3字,韵脚“ɑ”和“onɡ”有规律交替出现,第一、三节押“ɑ”韵,第二、四节押“onɡ”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中插图有蜿蜒的长城和巍峨的群山,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既表现了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品读的基本方法,如朗读法、比较法,能够利用基本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已经能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但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理解方法还不熟练。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10个字,会写“神州、中华”
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五、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探究识字方法。
2.认识祖国山川河流,体会字词意思。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州、华”等15个生字,会写“州、华、奔”3个字。
2.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中国有关的歌谣:板书课题《神州谣》。
2.学生齐读课题,识记“州”字。
(1)指名认读“州”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识记“州”字。
补充:在生活中,你听过或见过“州”字吗?说一说。(如:广州、苏州、杭州、扬州)
补充资料:“州”就是行政区划,多用于地名。再读:广州、苏州、杭州、扬州。
(3)出示古文字“州”和“川”字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州”和“川:州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长得很像?“州”和“川”有什么关系呢?
补充“州”的字源解说:“州”和“川”都是象形字。“川”是河流的意思,“州”是河流或水中间的小块陆地,那些点就是小岛。
(4)课堂演练,选字填空。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在每一小节前面标上序号。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识记生字。
通过不同方法区分生字读音:涌、耸、浓、荣是后鼻音且韵母相同。耸是平舌音。峰是后鼻音。奋是前鼻音。
偏旁识记:涌、浓是三点水。隔、陆是双耳旁。峰、峡是山字旁。
三、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读课文,说说这首歌谣有什么特点。
每句话3个字,押a韵,ong韵,景(1-2),情(3-4)。
四、朗读课文,理解字义
(一)第一小节
指名朗读。
1.思考:“神州”是哪里?神州和中华都指中国。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地大物博的祖国。除称中国外,她还有许多名字,你知道她还被称作什么吗?神州、中华、华夏、九州、补充词语:生活在神州大地上,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我们被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补充资料:神州,或称“赤县神州”“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划概念。“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围东至东海,含辽东地区在内,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脉作为汉民族地区与草原游牧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西以河西走廊、巴蜀与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岭南地区。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围与古代汉族传统聚居地区重叠,称为“华夏九州”或“汉地九州”。
2.理解“山川美,可入画”,我们的祖国有多少名山大川,你见过哪些美景?图片展示美景,感受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拓展说话,课件出示山川风景图片,说话练习。
“xx(怎么样),像一幅()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加动作齐读。)
(二)第二小节
指名朗读。
1.思考:这小节写了哪些壮美的山水?它们有什么特点?
从这些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滚滚而来。长江水势浩大、奔涌向前。长城曲折蜿蜒。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直插云天。)
2.说话拓展,“xx的xx(),多么的()!”感受“奔 涌 长 耸”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介绍黄河、长江、长城、珠峰,拓展说话
“xx就像()一样,多么的()!”
随文识字:
涌:换一换的方法记住涌。知道“涌”与水有关,冒出。
峰:用“蜂”减“虫”加“山”记住峰,知道“峰”是山的突出的尖顶。
耸:用谜语“大大耳朵有力气,两个小人上面立。”记住耸,知道“耸”是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立着的事物有?(高山、高楼大厦、铁塔)
介绍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顶峰位于中国境内。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可以用高耸入云、直插云天来描述珠峰。
3.出示更多的山川美景,学着课文的形式再创作。
庐山奇/东海阔/云海涌/江潮拍
4.有感情地朗读。
看了这些图片,我想你对我们的祖国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指名读、男女对读)
齐读第1、2小节,读出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
1.神州谣
州(独体字)
华、奔(上下结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岛、峡、民、族、谊”等7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我们来检验一下,上节课的生字词,你们是否都掌握了。
2.自由朗读,复习生字词
二、第三小节
1.认识台湾岛、海峡、大陆
出示地图:谁的知识丰富,能带同学们认认台湾、海峡、大陆的地理位置。
随文识字:隔、峡、与、陆
2.理解隔、峡、与、陆
书中有个字是“隔”,你能看图说说“隔”的意思吗?谁能用“隔”组词?隔离 隔断
“峡”指的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多用于地名)。组词峡谷 海峡
“与”用剪一剪的方法记住,与=写-冖
“陆”用反义词的方法记住,水——陆
师总结:虽然台湾和大陆被宽宽的海峡间隔着,但大陆人民永远想念着台湾人民,台湾永远和我们是一家(齐读)。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3.指导朗读:读读这一小节,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朗读时要语速要低缓,声音要深情。
三、第四小节
我们的神州大地不仅有风景秀丽的名川大山,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齐读第四小节。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通过图片认识各个民族。
1.理解“各民族,情意浓”
其实指的是各民族心连心、手牵手,团结在一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积累词语:“民族团结,世界大同”
随文识字:
谊: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谊,“谊”=讠+宜。你还知道什么“谊”,情谊、友谊。
浓:用反义词的方法记住浓,浓——淡。
2.理解“齐奋发,共繁荣”
随文识字:
齐:一起的意思。
奋:组词“奋斗、勤奋、奋力”
繁荣:发展得很好、鼎盛的样子。繁荣: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是携手建设我们的新中国,让祖国越来越好。
平时你看到了哪些繁荣的景象?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积累词汇“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3.带着满腔的热爱、自豪的情感朗读最后一小节。
4.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祖国很伟大,景色优美,人民幸福,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5.读一读,记一记(课后第三题)
6.课文小结:本文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弘,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昌盛共同奋斗的愿望。
四、板书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依托文本将重点放在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中,在多样性的语境中引导孩子感受汉字的魅力。围绕教学目标来看,基本完成了设立的3个目标。本课会认的生字较多,教师利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但缺乏一些趣味性,识字过程中导致了学生的疲倦感。
在指导学生感悟“奔、涌”等词语表达效果还是较为成功的,在导入课程时播放的歌曲和浏览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
在今后的生字教学中,还要在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上多下些工夫,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识字效率。
第三篇:神州谣优质教学设计
一、音乐渲染,切入主题
1、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2、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能背这么长的三字经了。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神州谣。齐读课题
3、通过展开的动画方式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并放音乐《大中国》)
师:瞧,这是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它像什么?
生:(一只大公鸡)
师:对,这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叫做——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体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再次热情的和祖国妈妈打招呼——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课件出示:(“神州”“华夏”)
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神州、九州、华夏、中华
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1、自由的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检查你们昨晚回家预习的情况。这些来自课文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
4、请小老师带读。齐读。男生、女生读。玩游戏开火车读。
5、加大难度,去掉拼音再读。单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了不起,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对于汉字宝宝,我们不光要读标准,还要记准确。
老师说过,记住生字有四种好方法。第一、在生活中识字。第二、用换一换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第三、编字谜口诀或故事识字。第四、联系具体事物识字。这么多字宝宝,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7、学生自由认字。老师随机归纳总结。
8、识字游戏,我来说,你来猜。
小小耳朵有力气,两只耳朵头上立。(耸)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9、重点引导州、川的字形演变。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兄弟长得很像?对了,它们是“州和川”,老师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0、生:我猜到了,川原来是河的意思,因为我看见古时候的字就像一条河。师:你真棒!是个善于联想的孩子,说得非常对。那么“州”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提示一下大家,三点表示河里有大堆大堆的土。生:我知道了,州就是土地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像这样跟他表示的意思在形状上很像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日、月、火等。
11、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川的第一笔是竖撇、州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段撇,写的上一点。后面是两点,写在中间位置,头朝一个方向。
12、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相信大家对这些字记忆更深刻了,现在再让我们读一读吧。再次集体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三、送字入文,再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4、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指导书写
1、在9个要求写的字里面,有两个字比较难写。“民族“二字。
2、首先看到“民“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五笔是斜钩。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3、对照田字格,写族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矢字。
4、书写族字
5、生书写,师巡检,展示。
五、再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熟悉,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
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那优美的山川风光。
2、揭示课题:神州谣
二、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1)自读。
(2)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祖国几处著名的山川。
(2)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看图片,说说分别是哪儿。
(3)引导观察图片,说说每个地方的特点,相机出示第二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并结合图片读懂句意。
(4)结合图片交流识记“奔、涌、长、耸”的特点。“涌”是形声字,字义与水有关,可以与“勇”比较识记;“耸”字可用会意法结合图片联想识记。
(5)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地理位置,然后边诵读边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
3、第三小节。
(1)观察地图,指认台湾岛,引导认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关系,告诉学生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自古以来它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2)出示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地图理解句意,然后识记生字。
(3)指名读句子,再引导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可用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鸟──岛、夹──峡、写──与;分类识记:隔、陆。
(4)结合地图,诵读体会。
4、第四小节。
(1)谈话:我们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祖国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
(2)观看各民族情谊浓浓、奋发图强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体会,然后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大声诵读。
5、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次体会华夏子孙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师总结。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中华民族团结图强的故事。
第四篇:《神州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难点:
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出示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这是什么?
对,这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神州等。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识字课《神州谣》。(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神州谣》是一首赞美中华的歌谣,歌谣里唱着什么?请打开书29页,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同座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2.检查生字读音。
3.去掉拼音读,师随机指读。
4.读词语。
出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巍巍中华、民族团结、世界大同、奋发图强、繁荣昌盛”八个词,自由读,指名读。
5.自由再读文。
6.指名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全班齐读。
三、品读课文,亲近神州大地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中国为什么叫“神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州”字的演变。
“州”字是象形字,中间的三点是指河流或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州”。我们祖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像人间仙境,所以称为“神州”。
3.文中还有一个字与“州”字很像,你们找到了吗?
出示“川”字,大家能猜猜“川”的意思吗?
原来,“川”指的是大江大河。
4.指名读第一行“我神州,称中华,”
5.读了第一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6.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川大山?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
7.指名回答,指导朗读第一节。
8.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
1.课文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呢?自由读第二节,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词“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3.再读读,看看这些山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品读“黄河奔”。
(1)出示地形图,标出黄河。介绍:这条“几”字形的河流就是黄河,她起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指名读“黄河奔”,“奔”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一个“奔”字,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写出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齐读“黄河奔”。
5.品读“涌、长、耸”。
自由读第二节,从“涌、长、耸”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看视频: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读“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6.(出示图片)通过朗读和理解,同学们感受了黄河奔腾不息、长江汹涌澎湃、长城蜿蜒绵长、珠峰高耸入云,这正是——师引读第二节。
7.播放祖国名川大山的视频。能一个字来说说你对“黄山、庐山、漓江”的感受吗?同桌讨论。完成拓展练习。
8.课文每句三个字,朗朗上口,像三字经一样,真好听,让我们齐读第一、二节。
9.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风景如画,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
四、指导书写,趣记生字要点
1.出示“州、湾、岛、峡”,读一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人一定要写好汉字,先看看这几个字的结构。(“州”是独体字,“岛”是半包围结构,“湾”和“峡”是左右结构。)
2.说一说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州”和“湾”,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书写作品,师生评价。
6.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认了生字、写了生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神州谣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第五篇:神州谣优秀教学设计
《识字1神州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等词语的表述效果。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大家,我们是----------。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还有一个名字(神州),今天继续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
1、教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座互相检查认读课后生字。
3、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突出重点。
分组认读生字:(1)涌、荣、耸、浓;(2)奋——峰;州——耸;浓——陆。
(4)开火车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教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句话都有3个字,读起来很有气势;朗朗上口。
3、教师总结:同学们真会发现!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课文,随文理解字义
1、朗读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神州”和“中华”都指的中国。(板书:我神州 山川美)
(3)齐读第一小节。
2、朗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写了哪些壮美的山川?用横线画出。
用三角画出各自的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范读。说一说:从“奔、涌、长、耸”几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
(4)男女生对读第二小节。
3、朗读第三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地图,让学生指认台湾、海峡、大陆的地理位置。
(3)看图理解“隔”的意思,用“隔”组词。
4、朗读第四小节。
(1)全班朗读。(板书:各民族 情意浓)
(2)我们有多少个民族?我们是哪个民族?
(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繁荣”: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三、朗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停顿时间长短的秘密。
2、学生练习朗读,教师随机点拨。
四、课堂检测。
课后:读一读 记一记
五、课后作业。
1、课文中提到的山川美景,试着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