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材料和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经常去超市买东西吗?昨天老师到两家超市买饮料,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样的今麦郎旷泉水在佳乐购的标价是0.80元,在幸福家源的标价是0.8元。
(1)你们认为这两家超市矿泉水的的价钱一样吗?为什么?(2)那说明什么?
(3)猜一猜,还有哪些小数也这样相等。
(4)大家的猜测可真多,那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还应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新知
1、那就让我们分组行动起来,看合作要求:
(1)、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等式,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可以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
(2)、完成后,交流你们的方法,并观察等式有什么新的发现。
2、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是怎样验证的?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结: 刚才同学们利用人民币、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来进行了验证,还有的同学从小数的意义进行了验证,方法很多,同时发现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根据小数的性质你还能写出一个和 “0.8=0.80=”相等的数吗?
3、质疑问难:(判断)
现在老师要挑战一下你们,看看你们对小数的性质是否真的理解了。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自学59页例
2、例3,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
提问:你化简是依据什么的?你是怎样化简的? 你是怎样改写的?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三、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1、在下面每组数中划去与其它两个数都 不相等的数。(1)0.80(2)30.5(3)7.002 0.080 30.50 7.200 0.8 30.050 7.2
2、考考你: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提问:
1、所有的0都去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3、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3、智力游戏: 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画上等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收获?
板书:小数的性质 0.8=0.80=0.80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化简:小数末尾去掉“0” 改写:小数末尾添上“0”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的想法是 “学生能学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所以本节课设计紧紧围绕这样的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在教学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例
2、例3,然后在组内交流你学会了什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只是起到了引领作用,真正把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
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我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练习题设置突出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有生活中的运用,又有趣味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巩固了基础知识,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提升。
深刻反思本课,还有很多不足:
1、不够关注全局,有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还在与个别组交流。
2、教学评价不够多样及时。
第二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 12.02 102.0200 102.02
○
○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3)6角=0.60元
()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4 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 4.800 50.00 1.6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 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例题。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培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一、故事引入
教师:聪聪和明明是一对乐学善思的好朋友,他们经常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瞧,(课件显示)他们又来了,他们被一道数学题深深地吸引了。(题目:各添上什么计量单位能使5=50=500?)
教师:你们会做吗?动动脑筋,一定行!(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教师板书:
5元=50角=500分
5米=50分米=500厘米
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还有另外的情况吗?(学生疑惑不解)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会明白聪聪和明明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设计意图:用与小数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导入,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诱发认知冲突,能更好地发挥导入环节的激趣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认识课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探索与发现
出示例1:量出0 1米、0 10米,0 100米的纸条,你发现了什么?
(1)让学生观察尺子,说一说各段的长度?(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或100毫米。)
教师:从米尺看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只是选用的计量单位不同。
得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如果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应该(分别)怎样写呢?
(3)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 1米=0 10米=0 100米
观察:①这三个小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它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小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④汇报: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我们的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4)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观察:0 3在图中怎样表示?0 30呢?
比较:根据涂色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发现0 3和0 30相等。)
想一想:谁能从意义上说一说0 3和0 30为什么相等?
(0 3表示3个十分之一,0 30表示30个百分之一,也就是3个十分之一,所以0 3=0 30。)
(5)通过“例1”和“做一做”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先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再进行小结。)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6)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小数、末尾。
(7)打开课本第58页找到“小数的性质”认真默读一遍,在重点词下面打上着重号。(再指名一生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例1”和“做一做”的对比发现,经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看书小结,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性质的要义,即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必须是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掉0。强化概念的严密性,为后面运用小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学例
2、例3 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有时则需要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数。怎样化简、改写,根据是什么呢?请自学课本第59页例2和例3。并与本小组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全班交流(要求学生上台说解决方法)。
(1)例2:化简0 70、105 0900
学生讲解化简方法:只要去掉这两个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0 70=0 7
0900=105 09
注意:105 0900中,只能去掉末尾的“0”,整数部分的“0”和第二个小数中十分位上的“0”都不能去掉。
(2)完成课本第64页第1题。
(3)例3:在不改变数的大小的前提下,把0 2、4 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讲解改写方法:我们可先看这三个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还差几位数就是三位小数,再在该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就可以了。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0 2=0 200
08=4 080
3=3 000
注意:3是整数,小数部分是0,要改写成三位小数,就要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在末尾添上3个“0”。
(4)完成课本第64页第2题。
(5)判断练习,主要针对小数性质中的“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进行巩固学习。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叫小数的性质?怎样运用小数的性质? 除了用添上单位的方法,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5=50=500了吗?(指名汇报,得出:5=5 0=5 00。)
(设计意图:首尾照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作者单位
文山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四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
1、例2和做一做第1,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2回忆、练习
1角=()10元=()元 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点评:通过量黑板、课桌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在测量中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并通过回忆和练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看到了小数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小数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例1第1个图)
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同理说一说。(后面两幅图)
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1)看一看,填一填。
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 =()1000m=()m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
(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点评:通过“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填一填,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像这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不仅可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表示,同时也可用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来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还通过自学数位顺序表来沟通整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
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并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然后由学生动手量出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长度的纸条,并比较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0.1=0.10=0.100;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认识、总结小数的性质;紧接着的例
2、例3我则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尝试解答,然后请个别学生做小老师,讲一讲自己的想法;最后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出示教材的“做一做”及部分练习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邢锋 2011.4
第五篇: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明仁小学 刘海艳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
1、例2,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 收集的标签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一至两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下? 生:矿泉水2.00元 西红柿 2.49元 …… 师:他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2.老师这里也记录了校门口两家商店里的蛋卷冰淇淋价格,谁来读一读?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家店呢?为什么? 3.为什么2.5末尾添个零后大小不变呢?大家想知道吗?学习这节课后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4.这节课我们还要借助长度单位来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板书: 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有多长吗?
2.请同学们在纸上分别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谁来汇报一下(展示)4.你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吗? 5.我们用哪个数学符号连接呢?
6.你能把他们分别改用米做单位小数来表示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完成。改完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7.改成用米做单位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说明什么?
8.从左往右观察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变化了吗?从右往左观察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变化了吗?
9.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那是不是也适用其他小数呢?下面我们想办法验证一下。
1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你能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你还有其他方法也能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吗?
13.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证明了0.3与0.30相等,进一步证明我们刚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14.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选择两个你认为相等的小数进行研究,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准备的图形(格子图、线段图、立体图)(涂一涂、比一比)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写一写、说一说),遇到困难可以找同学或老师帮忙。15.学生展示汇报
16.通过验证,我们得出的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谁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个规律呢?(学生小结)17.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小数的性质。(板书)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18.齐读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或词最关键?为什么?
19.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好,老师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三、巩固练习
1.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说一说为什么?
3.90
0.300
500
60.06
102.020
0.0040
2.连一连。
0.300 2.80 0.003 2.08 2.080 0.030 2.800 0.3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2)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按要求写出一个小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现在能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2.5元等于2.50元吗? 师总结: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把我们的生活创造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m = 0.10m = 0.100m 0.3 = 0.30
1110100 3个 30个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10也就是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