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图片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2.了解作者、对课题质疑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奠定基础。
3.借助查找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到基本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升华情感,整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体会——背诵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点拨——引导——提示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学生搜集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随同现代作家领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渲染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二)好!今天,我们再一同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去感受不同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交流叶绍翁的资料。
你了解关于叶绍翁的哪些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二)看课题,猜题意。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在发言中有不同观点,老师相机指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题目:去园中游赏却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
三、听录音,读诗句。
(一)认真倾听示范朗读。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
(三)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用示范朗读规范学生的朗读,小组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读通诗句。)
四、抓字眼,晓诗意。
(一)小组合作:结合手中资料,抓字眼知晓诗意。(应:大概;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二)组内不能理解的诗句,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相互说说诗意。
五、入诗境,悟诗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思考:为什么诗人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开?体会“小”和“应”用得巧妙。
(二)假如你是诗人,兴致勃勃去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你心情会怎样?正在感到惋惜、扫兴,准备失望而归时,蓦然回首,发现一枝开得正艳的杏花由墙内伸出来,此时心情会怎样?***朗读,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三)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了呢?
(四)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六、作业(任选一道题完成)。
(一)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方式表现诗中的情境。
(设计意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绘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多种形式背诵《游园不值》。
(二)不同诗人咏春的诗篇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宋朝诗人朱熹给我们带来的《春日》。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师出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一)自由读诗,读通诗句。小黑板展示字词解释、诗歌大意
(二)展示读诗,读出感情。
(三)示范读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例如: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二)猜测终归是猜测,谁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就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四、展开想象,享受春景。
(一)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既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是锻炼学生口头作文的最佳时机,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一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明诗意,配乐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
师生配乐读,教师先读,学生再读。
五、课外拓展,激励求知。
(一)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但时光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二)诗词欣赏。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作业:语文课时作业本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游园不值 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紫千红总是春。享受春天,珍惜春光
第二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及每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体会《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及每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体会《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诗人卢纶、陆游及西汉将军李广的资料。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哪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把生字读准。(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3.指名读,对读。师按照刚才的要求作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不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
那么就快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吧!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看图、查资料)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几种方法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不定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学习方法呢!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两个人对读。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对陆游,你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学生可能交流陆游的生平、作品等。
师:南宋光宗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阴山骤起一场大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陆游的心弦,虽然他已隐居两年,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人灵感又随风雨同至,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十一月四日的夜晚。
出示古诗,教师感情朗读。
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1)反复读古诗,做到读通顺,正确。(2)找出生字,读准字音并识记字形。(3)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概意思。(4)把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古诗,齐读古诗。(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说说怎么记。(3)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或诗句意思。
(4)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说整首诗大概的意思。
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读古诗。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如:前两句,诗人很爱国,还想着为祖国守卫边疆。(读前两句,读出爱国之情。)师:为什么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再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词理解。“僵卧孤村”——诗人当时的境遇,年老力衰、孤独无助、与世隔绝。
“不自哀”——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此凄凉,为什么还“不自哀”呢?体会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
“尚思”——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再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后两句,诗人忧国忧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身赴战场。“入梦来”——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问: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身赴战场?(结合前两句,诗人年老力衰。)
师介绍背景:作者所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兵交战之时,作者也曾当过官,他一直坚持抗金,并且也曾多次身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祖国。但当时统治者却腐败无能,面对强敌只知道逃离,于是,与他们思想格格不入的陆游处处受到排挤,最终被罢官,隐居在阴山故居。作者目睹自己的祖国面对强敌,国土丧失,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不堪言。作者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
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能实现愿望的痛苦;在梦中实现愿望的高兴;醒来后的失望„„)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师:是啊,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万里从军,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它的悲愤愈是强烈。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想象画面。结合理解,尝试背诵。
四、总结学法,拓展积累 回顾这节课学习方法。
课后自学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背诵下来。
第三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五言绝句)。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绝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几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学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走近了春天。
(3)介绍燕子、鸳鸯这两种动物,展示图片。(4)学习“迟日”的含义。理解春天特有的美丽。
(5)理解动词“飞”、“睡”字的用法。感知燕子、鸳鸯这两种动物的可爱之处,以及作者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对春天、对大自然的那种热爱之情。
2、教学后记: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校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老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继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教学后记: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解诗意方面,我先让学生自读,边读边用笔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把自己圈出的词句在4个人的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帮忙理解。接着全班交流,各组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学的过程,就是存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的回报将是惊喜。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第二课时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配乐赛读、齐读。
4.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唐代)
人未还
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同情
飞将在和强烈爱国精神
凉州词
王之涣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第五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型:新授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旧引新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
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
2.学习方法
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1)
解诗题
(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
(3)
感悟诗情
3.朗读方法
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
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
(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
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
(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
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
(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
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
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3.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海洋。侧耳倾听,“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
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
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
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
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男生读;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九、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十、板书
古诗二首
牧童
闲适自在舟过安仁
聪慧
清平乐村居
安详舒适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