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一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6课《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感悟三大名松的姿态美,体会作者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假期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这个假期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哪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游玩,领略一下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板书并齐读课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从课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

2.抽生读词。

陡崖 屹立 遒劲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蟠曲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重点订正“劲”的读音,此处读“ jìng ”。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二段,感受奇松。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

2.感受迎客松的奇,抽生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从文中的语句可以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

形态奇:

①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手臂,伸出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课件出示迎客松”

②此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大家伸出手臂,五洲四海的朋友来了,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精神奇:(生命力旺盛):

①“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说明什么?(生命力旺盛)“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知道这个词意思的?谁能用这个词语说几句话?

②文中说迎客松饱经风霜,据说迎客松已有1300多岁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于黄山之巅的千年松,可能会经历那些磨难?

③指导朗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饱经风霜”一词要用凝重的语气读。“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也要重读强调。

④欣赏古诗:

曾有古人作诗赞叹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把你的敬意融入到句子里读一读,好吗?

⑤“乃至”可以用哪个词换一下?为什么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⑥迎客松姿态奇特,生命力顽强,是我们哪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迎客松姿态奇异,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生命力顽强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所以迎客松走出了黄山,走出了安徽,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矗立在人民大会堂会客厅的墙壁上。1997年,中华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去世之后,央视精选画面要为邓爷爷送行,迎客松就担此重任。

⑦此刻,望着这样一株令人称奇的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⑧带着赞美的思想感情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⑨总结作者描写迎客松的写作方法。(先写实,再联想)

3.默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思考陪客松和送客松奇异姿态是怎样的,作者把它们联想成什么?

4.三大名松的姿态奇特,顽强生命力令人折服,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这部分句子,让他们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

5.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6.分组自由背诵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二)师范读,学习课文第三段。

1.范读第三段,要求学生找出两个词语,补充板书,并说说理由。

2.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一下黄山松的奇特姿态还有哪些?生想象练说。

三、拓展延伸,想象练说。

出示探海松、卧龙松等奇松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画面,仿照课文第二段作者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选一株或几株松树,说给同学听。

四、回顾总结,升华主题。

1.浏览课文,看看整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黄山松“奇”在哪里?

3.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有神奇的九寨,甲天下的桂林,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五、布置作业,实践体会。

1.继续背诵课文第二段。

2.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小导游,条件是普通话标准,口才好,能把三大名松的特点说出来,有条件的同学请浏览下面这个网页,设计一段导游词。

http://v.ku6.com/show/A2zNvjpIIoJlkKhr.html

3.查五岳资料,填表:

名称

所在地

高度

特点

传说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泰山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迎客松:枝干遒劲,饱经风霜

黄山奇松 陪客松:绿色巨人,陪同观赏,送客松:枝干蟠曲,依依不舍

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文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1、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读课文,认真读仔细想,你读到了什么?

读后提问:你读到了什么?

生答: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板书奇松)

3、齐读课题,“奇松”“奇”在哪?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郁郁苍苍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停顿。)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生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1、自读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

(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小结: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自学陪客松、送客松的相关句子。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练习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教学反思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比较到位、智慧的。遗憾的是原本设计的一个仿写练习,没有得到很好效果。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做得不到位。这堂课主要还是暴露了自己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专题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渭城联合小学 刘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徐霞客的图片。谈话: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说一说。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黄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那么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出示铁画)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三、课外拓展。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完成想象说话。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 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炒”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

设计理念:《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怪石、温泉、云海、奇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奇”在哪儿呢?(边度边画出有关句子)

三、研读课文: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奇”在哪儿呢?

(一)、迎客松

(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

生读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自己读一度句子,从其中感受到什么? 生1:“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生2:“枝干遒劲”感受到迎客松的雄健有力,生3:“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师:同学们,你们对“饱经风霜”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 生: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它生命力很强,师:是呀,来看这一段资料(补充资料:迎客松恶劣的生长环境,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2、学生谈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3、用语言创设情景:抓住四个季节,春天干旱少雨;夏天炎热,大雨倾盆;秋天气候变冷而且干旱少雨;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通过老师用语言创设四季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迎客松“饱经风霜”,感受它顽强的生命力,读出迎客松的奇。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师板书:如同好客主人)

师: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热情的欢迎”感受到迎客松非常热情。

师: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词语“代表”“象征”体会出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迎客松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二)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表现其他两棵松树奇特的语句,读一读。

2、说一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它们的奇的?

3、小组内比赛读,看看谁能读出它们的奇?

(三)班上交流:陪客送

1、小组派代表读句子

2、老师出示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3、小组派代表说说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的?(比喻)

4、把陪客松比作了什么?(比作一个绿色的巨人,老师板书:绿色的巨人)

5、指名读,齐读。

(四)班上交流:送客松(方法同上)

(五)学习最后一段:同学们,迎客松如同好客主人,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伸出长长的手臂,黄山的松树真是千姿百态呀,出示最后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的?(比喻、排比)

2、老师示范读,体会句子的快慢和抑扬顿挫,读出黄山的神奇、秀美。

3、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总结方法:这篇课文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写出了它们的千姿百态。详细写了“迎客松”,略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写出了黄山的奇松。

四、小练笔:

1、出示黄山几幅松树的图片,要求认真观察,采用课文中详略得当的方法写一段话。

2、给松树起个名字,可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去写。

3、生读作品交流。附:板书

20、黄山奇松

迎 客 松 如同好客主人(详)

陪 客 松 绿色的巨人

送 客 松 长长的手臂

教后反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许多对话练习,创设师生之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学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减少了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启示:

1、作为老师要放得开,要大胆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设计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我就让他们选喜欢的自学,交流时按学生喜好来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讲迎客松。

2、要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问都是不同的,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就不会学的枯燥乏味。

3、重视朗读,任何教学都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

第五篇:黄山奇松 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一、导入

祖国有大好河山,前人有五岳之称。哪五岳呢?

东岳泰山——雄,杜甫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西岳华山——险,“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当属“天下第一险山”。南岳衡山——秀,云雾缭绕,万木常青

北岳恒山——灵,有悬空飞寺,钟灵毓秀,集天下之灵气。中岳嵩山——幽,有清泉飞瀑,钟声悠扬

这五座名山各有特点,令人流连忘返。但是徐霞客却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为黄山更为绝妙。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有四绝闻名于世。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ppt)。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黄山奇松,我们先来把课题读一遍。

解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异、奇怪、神奇„„)

再读题:让我们带着那份心中的好奇与向往再读一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松。

1、黄山的松树“奇”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想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读书:

同学们,全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3个)【分组读,每组一段,二三大组分读第二节,正音,正字形:遒,郁,盘曲(多音字)】

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三、再读课文,品读韵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黄山的松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也从文中找到了一些形容黄山松树的词语,串联成了一篇韵文。【出示词串】: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先指名读(1名学生):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韵文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好,他有没有什么地方读错。(正音)

再齐读:我们一起来把这篇韵文齐读一遍,注意节奏!

(一)合作学习,朗读三大名松:(第二自然段)

1、过渡:黄山的松树很多,但来到黄山,最值得欣赏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分别是怎样的姿态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出示自学要求:

【第三、第四、第五组词】

出示【自学要求】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词串;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2、把词语送入文中,读通课文;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3、想象松树的姿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交流词语,读好词串:

郁郁苍苍:形容迎客松苍翠茂盛。(这棵迎客松长得多绿、多茂盛啊!)绿色巨人:形容陪客松十分苍翠挺拔、充满生机。姿态优美:形容迎客松的形态很美。

枝干遒劲:形容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姿态独特:形容送客松的形态非常特别,与众不同。枝干盘曲:形容送客松的枝干曲折环绕。

3、交流语段,小组汇报。

同学们,你喜欢三大名松中的哪一种松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读给大家听听,老师教你一个妙招:边读边想象名松的形态和特点,要做到“形存于胸,情融于文”,那就一定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师评朗读“迎客松”语段:(指2名学生读)

①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

②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

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

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回归: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

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

4、小结写作方法:

这们美的一段话,如果在段首或段尾加上简短的一两句总括性语言,层次就更清楚了,加在段首是总分结构,加在段尾是分总结构。这篇课文里是——(生回答,读总起句)。文中对三大名松的描写在段首就加了两句总起句,这段话就更具体了。“先总后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5、最后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三大名松的样子。

(二)精读首段,感悟情有独钟:

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1、理解【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观赏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迎客松图片】

看,这就是生长在黄山山顶上、陡崖边的黄山松!

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黄山松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教师补充资料: 山顶:黄山有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是三大主峰之一,它的海拔大约有1873米,而黄山松就长在这峰顶,高不高?

陡崖:再看这陡崖,非常陡峭,看似笔直,而黄山松就扎根在那样的陡崖上,险不险?

理解【饱经风霜】:这样经历着长期的艰难困苦就是饱经风霜。

2、谁来读好这一组词【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指名读,再齐读。

3、理解【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理解【处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黄山只长了一棵、两棵松树吧?(不是,处处都是,长了无数棵。)

理解【潇洒

挺秀】:那它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定都是些枯枝败叶吧!(不是,它们棵棵长得潇洒、挺秀。)

理解【情有独钟】:“潇洒”、“挺秀”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在这儿却用来形容黄山的松树,形容它长得像人一样风姿卓越,挺拔秀丽,而且,还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难怪会称它们为——黄山奇松了!也难怪人们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板书:情有独钟)

5、请同学连起来读一读这两组词呢?(指2名学生读)

师评: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特别的偏爱!(深情地读)

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同情地读)齐读:我们一起来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文本】

读到这儿,让同学来读好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没问题吧!

(三)引读末段,升华情感:(第三自然段)

1、引读:黄山松的姿态不止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还有许多许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它们或——(生齐读„„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读了这段话,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或„或„,两个字,一个字,有的„有的„四个字。句式长短结合,生动富有变化,形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之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2、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感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3、品读【第六组词】:让我们一起来怀着对黄山奇松的偏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读好这一组词: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四、美读课文,整体回归:

这黄山的三大名松姿态不一,各有千秋,但每一棵松都是那么姿态奇特,每一棵松都是那么热情好客,每一棵松都在绘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我们一起来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五、拓展:岁寒三友 松竹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395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