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黎锋
教学目标:
1、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塞”,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通难读的句子。
4、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教学重点:
1、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这本书,并配上悠悠的古乐。
2、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他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3、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刘备”这些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4、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二、初读释题
1、齐读课题
2、“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电脑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新词 多音字 塞sè()sāi()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统一 山冈 草堂 半晌 讨论 恭恭敬敬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三顾茅庐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针对生字词语练习的提问:
1、全班齐读这个字,“塞”字是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给它们分别组词。
2、开火车读,齐读。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出其他关于三国人物的词语吗?
3、开火车读,齐读。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出AABB式的其他词语吗?
4、开火车读,齐读。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出其他关于景色的词语吗?
5、开火车读,齐读。(2)电脑出示难读的句子: ①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②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③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④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针对句子的提问:
1、一组读一个句子,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通顺、最流利。2、1组读第一句。这里面哪2个词要读好呢?全班齐读。3、2组读第二句。这里面有哪几个4字词语呢?我们应该把这些4字词读好。指名读 齐读 4、3组读第三句。这里面包含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的意思?全班齐读 5、4组读第四句。读出高兴的语气。
6、这里面有2个句子描写景色的,分别是哪两句呢?还有几个句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的,又分别是哪几句呢?(3)理解三顾茅庐
①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②顾的意思就是拜访。
3、了解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谁去什么地方拜访谁呢?(板书:谁 去什么地方 拜访谁)(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2)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
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②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3)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是课拜访的起因,第二段具体讲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时讲拜访的结果。
四、学习故事的起因、结果
过渡:看看三顾茅庐的起因是什么?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1、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2、对呀,当时的中国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国家四分五裂,刘备听到他的好朋友向他推荐诸葛亮很有才能就打算去请他出山来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过渡:结果刘备请出诸葛亮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看看刘备和诸葛亮相处得怎样?(和睦)从哪看出呢?
4、刘备对他的结义兄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①电脑出示句子 ②指名读
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一起理解。鱼离开得水吗?说明鱼非常的需要水。水对鱼是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刘备却说自己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这里刘备把自己看成是是鱼儿?还是是水?
④那么谁是水呢?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明了诸葛亮对刘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五、小结
1、确实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立下了很多的功绩,打过很多的胜仗,你知道哪些仗?(火烧赤壁 草船借箭 巧设空城计)
是啊,这些都是诸葛亮出山后所创下的奇迹。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事业是蒸蒸日上,而诸葛亮自己也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真是: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2、还记得练习3中“读读背背”的词组练习吗? 电脑出示词语: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
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3、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以自己那颗至真至诚的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从此走上了统一国家大业的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看看刘备是怎么把这个优秀人才请出山来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谁 去什么地方 拜访谁
起因(1)
经过(2-4)
结果(5)
第二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文学常识
四、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主要人物:刘备 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五、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曲折跌宕的艺术之妙
(一)层层渲染,塑人物
在《西游记》中唐僧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也可谓是历经波折。仅仅是诸葛亮的出场,就让刘备来回跑了三次。下面我们就深入文本之中,去看一看刘备都历经了怎样的曲折。
1.请快速浏览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找出刘备前两次拜访都遇到了哪些人物?
2.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依照屏幕中的例子,任选一个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分析其性格及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讨论过程中,如遇问题可以举手。
总结:刘备两次拜访,虽未见诸葛亮其人,可也并非全无收获,通过对其歌
其童
其友
其弟
其丈的了解,诸葛亮的形象可谓跃然纸上。3.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生态度?(生答,屏显)看透世俗、淡然处世,不慕荣利
4.这种态度和刘备的人生态度是否一致呢?
志向不投,由此可见,请诸葛亮出山并非易事。这是困难之一
(二)一波三折,构情节
两次拜访无缘得见、多次误认他人,刘备的内心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第三次拜访是否能够顺利请得诸葛亮出山呢?他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请阅读相关文段,标画出相应内容。
由此可见,刘备虽历经波折见到诸葛亮,但面对出山一事,诸葛亮缺一再拒绝。正所谓“悬念重重得见真容,欲请出山再遇刁难”,这是困难之二。
(三)推波助澜,绘环境
文章到此,已是跌宕起伏,令读者感到趣味无穷,而作者却又花费大肆笔墨描绘了几处环境描写,你能找到吗?
恶劣的自然,对于身份高贵的刘备来说,又是一重困难。
六、归纳主题
同学们,面对种种曲折、阻力,刘备依然不改初衷,依然前往,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宽宏大度
七、拓展延伸
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课前听《三国演义》的歌曲,进行谈话。(1)这首歌曲是那一部电视剧里的歌曲
(2)《三国演义》里如此激昂澎湃的乐曲声让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四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五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 语文 四年级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熟读课文写景的语句,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重点、难点]
1、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设计理念]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设计思路]本文是篇历史故事,在读懂故事前,先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然后感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最后重点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过程]
一、猜故事名,认识人物
1、(出示几张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图)
同学们,看看这几幅图,你能猜出它们的故事名吗?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引出:诸葛亮)
2、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一个旷世奇才,谁有幸请到他做军师呢?(刘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的故事——《三顾茅庐》。
3、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为了更好地读好课文,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你能把这几个字写好吗?请仔细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练习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3)字写得真漂亮,让我们再来读读含有这些生字的词。(出示生词,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中年级解决生字词还是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读好生字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
1、“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快速浏览课文,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2、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3、当时刘备一无文臣谋士,二无勇将强兵,三无地盘立足,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愿意一心辅佐他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一些答案。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5、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刘备的一番诚意呢?请你圈画出一些词句。(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6、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孩子们一定能从“两次”、“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等词中初步感受到刘备的虔诚。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适度放开我觉得很有必要。
四、仿写段落
1、出示: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写景的词语)
2、这些词语都来自于课文哪里?请你将描写景色的句子用“----”划出来,练习朗读。
3、课文中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为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了铺垫,“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教者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这段景物描写蕴含一定深意,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本段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描写的呢?(学生交流,学会此段描写上的写法)
5、我们再来看一段课外的景物描写。(出示范文)
6、你能学着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吗?
7、学生试写。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笔与课文内容契合不大,所以我将它拎出来放在第一课时来写一写,锻炼一下孩子们的写文能力。
五、作业设计
1、课堂反馈后,继续完成小练笔。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