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谋攻》教学设计

《谋攻》教学设计



第一篇:《谋攻》教学设计

《谋攻》教学设计与反思

阳原第三中学史正连

题目

谋攻

备注教学目标

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方法。

3、了解孙子的思想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翻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股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热潮。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此书魅力无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

孙子即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有疑难,教师点拨。

四、熟悉翻译,做到不看注释能通顺翻译课文。

五、课堂测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将能而君子不御者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六、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

第二课时

一、解题

谋,计谋、谋略。攻,攻破。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二、齐读第一段

讨论:孙子认为,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什么?

归纳:不战而屈人之兵

讨论: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用兵原则的?

归纳:正反对比全——上破——次

三、那么,如何做,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指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讨论归纳: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通过举例来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四、如何才是

做到用谋略战胜敌人?朗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必以全争于天下,也就是不用动兵刃就能使敌人全部屈服。屈—非战拔—非攻毁—非久,正反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小结:1—3自然段论述了谋攻的战略思想和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论证论点。

五、具体在战术上该如何运用这一思想和原则呢?指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十则围之„„则能避之。正面论述“谋”重要性。

六、谋攻的具体实施者是谁?学生阅读五六段

讨论归纳:将帅。将帅是带兵作战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将帅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从反面论证将帅的作用,强调“谋”的重要。

七、谋攻的作用固然重要,那个将帅也想有高深的谋略,可怎样去谋呢?齐读最后两段

讨论归纳:谋,必须“知彼知己”,这是谋的前提条件。

总结:全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战略思想和原则,强调“谋攻”的重要性。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

八、学生谈孙子的思想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举出具体事例,小组代表发言)

作业:课后第四题

板书设计

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反论证

课后反思

教学目的:

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孙子兵法》朝代:春秋战国

《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春秋末齐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今本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此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佚文五篇。该书总结当时及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对战争、军队、治军、将帅作用、战略战术原则、战法等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创见,该书系古代重要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祖。

孙武,字长卿,本是

陈国厉公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出生于春秋末期齐国安乐(今山东惠民),约与孔子同

期。其祖先上世为齐国武将。

公元前六七二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此值齐桓公之时,陈完被任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并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几代以后,其家族争取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由于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田氏逐渐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主要代表。在齐景公时,田完的五世孙辈田书,是一位善战的将领,因攻打莒国有功,被新封食邑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又被赐姓孙氏,而与田氏分立门户,他就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率齐军伐莒之事,可对照左传昭公十九年所记,时间在公元前五二三年。是年,孙武随祖父迁居乐安,当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依此推算,孙武的生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孙武以兵法见吴王之时,他正当三十岁左右的而立之年。这个年龄,与当时的孔子比照,约睌十年。

又依文献资料,孙武的父亲孙冯,在齐国正式任为卿。很清楚,孙武出身在一个祖为名将,父为显贵的门庭,这对于他自幼接触文化典籍,耳濡目染用兵谋略,乃至日后总结战争经验,无疑是提供了便利的家境条件。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刘向着新序等书,再到东汉班固的汉书,王符的潜夫论,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这些著述对于孙武的行踪,作出了较多的披露.司马迁首次为孙武立传,明确记述其生平事迹。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很清楚,孙武是齐国人,着有兵法,后出奔到吴国,晋见吴王阖闾,进呈兵法十三篇.史记中还提及,孙武在吴国为客将,协助吴王向西面破楚入郢,又威震齐,晋于北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些情况,除孙子本传外,又有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和律书等可作参照。

然而,孙武长大后,却由齐奔吴了。考查其中原因,情况较为复杂。春秋末年,齐国和其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国家,不仅国与国之间兼并斗争激烈,而且在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之间也是如此。年轻的孙武身历其乱,这是引起他反感的重要因素。不过,促使孙武出奔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发生在齐景公三十年(公元前五一八年)的司马穰苴之死事件。司马穰苴也是陈完之后,改姓田氏。田氏后世追论的司马法,即含有穰苴用兵之法部分。当时他以显着战功任为大司马,在军界有殊荣。可是一旦穰苴遭到谗害,即被景公解职而猝死(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成了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一个牺牲品。这件事,使孙武对齐国局势感到失望,他终于作出了远奔决定。由此举可知孙武的品格和抱负,他投奔

到被称为蛮夷之邦但是国势渐盛的吴国,也符合其品格和抱负。

公元前五三二年,孙武与其家人避乱于吴国(今江苏

中南部一带),乃在吴都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躬耕垄亩,从事研究并撷取春秋二百余年之战争经验及教训而着成兵法十三篇。在这期间结识了本为楚国亡臣的伍子胥,因有同样的际遇而结为知交。时值春秋末年,中原地区为大国齐,晋把持,偏安于东南隅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当政后跃跃欲试,也想争霸中原,但直接妨碍他的绊脚石是楚国。阖闾秣马厉兵之同时,却为缺乏领兵元帅所苦。避难吴国的楚国大臣伍员(子胥),一心想灭楚以报父兄之仇,乃有七次极力保荐自己好友孙武于吴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在孙子本传中,有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说的是孙武向吴王陈述兵法之后,吴王请孙武以兵法试练宫女。演练的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的两个宠姬分任队长.孙武在操练前三令五申,操练中又三令五申,可是宫女们照样嘻嘻哈哈,并不听从指挥。于是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孙武为严明军纪,要斩杀两个队长.吴王传令,请孙武不要斩自己的爱姬。孙武认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断然把吴王的两个宠姬斩了,演练重新开始,宫女们都规规矩矩,没有人敢出声。陈列操练得整整齐齐,孙武遂向吴王复命。由此可知,孙武是主张和坚持以法治军的。

上面的故事,与现今考古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见吴王)佚文内容相吻合,因而有所依据,并非虚妄之谈。重要的是,司马迁记载的孙子十三篇及孙武以十三篇见吴王之事,在出土汉简中也得到了印证。联系春秋时代约三百年的历史背景来看,那时诸侯争霸,列国兼并以及华夏族与戎狄部落之间引发的大小战争,多达四百八十馀次,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是不断地有人逐步综合军事经验。可以肯定,孙武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二、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三、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

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 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夫:发语词,无实义。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

的补语。“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这里是军队 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种情况”。“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四、全文要领,整体认识

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 运用,将帅要做好国君的助手;充分发挥作用;国君要了解情况,正确指挥。他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附:译文: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比这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个军比这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个旅比这次一等;(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个连比这次一等;(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个班比这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的军队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击破敌方与别国的联合,再其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攻城的战车,准备各种(攻城用的)器具,三个多月才能完成;积土成山,又要三个多月然后才停止。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象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被攻下,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方的军队降服而不用交战的方法,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用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用计谋攻取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者。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三军的日常事务,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

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自己夺去自己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 ;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教学目的:

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简介:

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二、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

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 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夫:发语词,无实义。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的补语。“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这里是军队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种情况”。“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三、范读

教师读,使学生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连接或间断。

四、作业

反复熟读,能背诵,完成三、四题,思考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文要领(结合检查作业,按段提问,适当议论,逐步归纳,扣住原句,整体认识)

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 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将帅要做好国君的助手;充分发挥作用;国君要了解情况,正确指挥。他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

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三、复习和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用法。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形容词作动词,使„„整个降服。

2.毁人之国而非之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3.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策略。

4.十则围之。十:数词作动词,有十倍。

5.识众寡之用者胜。众: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

。寡:形容词作名词,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准备。

7.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解释下列各句画线的虚词。

1.凡用兵之法的(助词)

2.不战而屈人之兵却(连词)

3.敌则能战之就(连词)

4.以虞待不虞者胜用(介词)

5.三军既惑且疑又(连词)

6.必以全争于天下在(介词)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谋攻》教案

陈少平教学目的:

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教学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简介:

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二、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夫:发语词,无实义。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的补语。“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这里是军队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种情况”。“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三、范读

教师读,使学生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连接或间断。

四、作业

反复熟读,能背诵,完成三、四题,思考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文要领(结合检查作业,按段提问,适当议论,逐步归纳,扣住原句,整体认识)

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将帅要做好国君的助手;充分发挥作用;国君要了解情况,正确指挥。他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三、复习和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用法。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形容词作动词,使„„整个降服。2.毁人之国而非之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3.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策略。4.十则围之。十:数词作动词,有十倍。

5.识众寡之用者胜。众: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寡:形容词作名词,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准备。7.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解释下列各句画线的虚词。

1.凡用兵之法 的(助词)2.不战而屈人之兵 却(连词)3.敌则能战之 就(连词)4.以虞待不虞者胜 用(介词)5.三军既惑且疑 又(连词)6.必以全争于天下 在(介词)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预习下一课

作者邮箱:

第三篇:孙子兵法之谋攻有感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知,最好的作战之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余度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为不胜;以多胜少,伤亡较少,是为小胜;同等之军,然围而歼之,是为大胜;谋之一出,运筹帷幄,无战而灭国屈兵,则为全胜。

此章我认为乃孙子兵法之精要。美国现行的军事政策也是从此章提炼出来的。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前期的准备活动中,也一直奉行谋攻篇的大部分策略。

此篇第一个要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美军在冷战时期及冷战后很长时间一直奉行的军事策略(美国战略核威慑的“确保摧毁,确保生存。就脱型与此)。孙子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大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谋略之胜,再下一级就是用外交取胜。如若不行,只能用兵。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不是靠强攻,毁灭别国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去争天下,要做到不是自己的军队受挫,又能得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此法也可用于商战,呵呵)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

第二个要点就是如何在战争中如何能够在最小的损伤情况下战胜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

第三个要点:是说统治者不应胡乱参与战争的事务。

最后一个要点:孙子提出了,最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这也是文章的总结。也就是说,以上的各个要点,都是要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实行。

“全胜”,这就代表了此章的重点,也就是说,此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为“全胜”打基础,而全胜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篇:攻螺纹教学设计

《攻螺纹》教学设计

王学峰

齐市第八职业高级中学校

2013年10月 《攻螺纹》教学设计

一、准备阶段:

(一)教材的作用:

螺纹这节内容是我校校本教材《手锤制作》中的第一节,这一节是一个基础内容,主要学习螺纹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方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螺纹这类零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攻螺纹前底孔直径的确定方法及攻螺纹的工艺要点

2、能力目标:完成攻螺纹任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勤于动手、细心观察和善于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规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攻螺纹前底孔直径的确定方法;

2、攻螺纹的工艺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攻螺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1.多媒体教学法。2.实物演示法。我所教的学生是2013级汽修班的学生,学生认识螺纹,但对螺纹的基本要素还不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分成四个小组,采取操作实践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知识。

二、实施阶段

1、导入新课

已学生刚做完的手锤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讲授新课:

(1)幻灯片及实物的螺纹展示,认识螺纹、认识丝锥(使用螺纹实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能够实际感觉螺纹的形态是一条螺旋线。所以它具有联结和传动的作用。)

(2)播放视频,了解加工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螺纹零件的加工方法,今后在在生产当中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加工螺纹。)

(3)观察螺纹,掌握螺纹基本要素——旋向、牙形、螺距(学生观察不同旋向的螺纹,认识左旋和右旋螺纹,探求出旋向的判断方法。观察不同牙形的螺纹,进行图形对比,认识不同牙形的螺纹。)

3、课堂练习

课前在方铁上钻好不同直径的孔,准备好不同型号的螺栓;学生练习时,首先分到不同的螺栓,测量、计算后,得出底孔直径,根据底孔直径在测量方铁上底孔的直径,确认后在进行攻螺纹作业。(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掌握螺纹的基本要素,对难点、重点的突破。)

4、课堂小结

(通过简单的小结,让学生享受学有所得的成就感。)

5、布置作业

(适当的课后练习,能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板书设计

攻 螺 纹

一、工具

二、底孔直径的确定

三、注意事项

第五篇:《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 “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目标重点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2.语言知识 【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 不辜(gū)【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等死,死国可乎(国事)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www.feisuxs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www.feisuxs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也”“矣” “乎”“哉”等经常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并且找到了“夫”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故”“然” 经常放在句首的连词,“其”“此”“亦”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副词和“以”“而”等经常放在句中的连词,这样,这篇文章的断句与标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就应当成为标点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当然,将“找出句中名词和人称代词等主语,读出故事”和“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结合起来,绝大多数文章的断句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

www.feisuxs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3547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