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蝉》《 贝壳》教学设计

《蝉》《 贝壳》教学设计



第一篇:《蝉》《 贝壳》教学设计

四《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蝉》

一、新课导入 1.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二、课文朗读,给下面的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短暂(zhàn)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三、互动学习。

1、研读思考《蝉》。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要引导和点拨)归纳总结: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4.小结: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第二课时 《贝壳》

导入: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二、互动学习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三、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1.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2.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3.课外阅读席慕蓉相关文章

4.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第二篇:《蝉_》和《贝壳》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贝壳)

主备教师:黄新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说明文,但本文中所运用到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新知识。同时,作者所采用的拟人的修辞方法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悟的,从中体会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这两点的引导上,并通过质疑、朗读、讨论等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 【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材分析】

1.《蝉》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 1 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讲授法

3自主探究法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知道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困难,首先不要害怕,然后想办法解决。把困难分解,一个一个的小困难解决了,最后大困难也就解决了。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1)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手语到位,句子停顿,面部有感情。)

2、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求: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2)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给词语注音)(1)同学自愿上台朗读。(2)师生齐读。

零líng落luò、断duàn续xù、知zhī知zhī不bù休xiū、收shōu敛liǎn、颤chàn动dòng、聒guō聒guō、宽kuān恕shù

2、结合文中句子解释词语。零落:凋谢。

例句:一阵风吹过,花瓣零落了一地。(朗读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断续:断:断开;续:连在一起。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例句:雨,断续的下了一整天。

收敛:收拢,合拢。指病蝉收拢了翅膀。

(朗读句子“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方法呢?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方法。)

宽恕:宽容饶恕。(朗读“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3、解释学生难理解的生字词和句子。(预设学生问题)

知知不休:不休:不停,指蝉一直不停地叫。

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指病蝉身躯的状态。病时颤动的样子。

响彻:一直响,响了一个夏天。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指蝉一直叫,使人很烦。何必:没有必要,不必。只不过:仅仅是;就是。烦人:使人厌烦。

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学生朗读第一段课文(2)提出问题:

①第一段讲了几方面内容?(两方面)哪两方面(蝉鸣的时间和蝉鸣的后果)蝉鸣的时间怎样?(早)从哪句可以看出蝉鸣得早?(今年,蝉鸣的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②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早、知知不休 烦

(4)齐读第一段课文。

2、学习第二段课文(学生提问,学生回答)(1)学生朗读第二段课文。

(2)根据第二段,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纸上写一写。

预设问题:①病蝉的样子?(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②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外貌描写)。我们还学过什么描写方法?(心理、语言、动作、环境)。

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态度?从哪可以看出?(轻视,厌烦。从“小东西、竟、何必、只不过”等词可以看出)。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3)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微小、病弱 轻视、厌烦(4)有表情的朗读第二段课文。

3、学习第3——6段课文(小组探究,自主学习)

(1)齐读3——6段课文(2)小组探究,自主学习。(3)检查探究情况 ①“都不过要好好活过。”是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个虚词,“活过”是动词,是一个实词。意思是要好好的活过。)

②第六段“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③这句话用了两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醒悟,理解,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尊敬。)

④这一部分,有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哪句话是文眼呢?(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好好的生活。)(5)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齐读3——6段课文,体会作者态度的转变。板书: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等17年,活一个夏天 理解、尊敬

5、学习第七段课文(1)齐读第七段课文。(2)提出问题:现在作者对蝉是什么态度?(宽恕)“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选择)选项:

①秋天到了,蝉不再叫了,作者也就原谅了蝉以前的叫声。

②秋天到了,景色优美,作者被秋天的景色深深的吸引,就忘记了烦人的蝉叫声。③秋风来了,代表着蝉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着地等待(17年埋在地下,只为活一个夏天。),想得到这些,作者以往对蝉的不敬就全部没有了。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3)齐读第七段,体会作者对蝉的态度:宽恕。

板书: 聒聒 宽恕

(三)探究质疑:

1、文章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照应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但已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3、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生命道理。这是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借物言志)

三、总结课文: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思索: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抑 早、知知不休(§1)

烦 微小、病弱(§2)

轻视、厌烦

(等)17年,活一个夏天(§3—6)理解、尊敬

聒聒(§7)

宽 恕

蝉 生命意义

借物言志

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与运用4题和感悟与思考的1题。

2、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一篇日记。

3、基础训练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扬5

第二课时贝壳

一、教学过程:

导 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蝉》这篇短文,领悟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懂得了生命的内涵“不过是要好好的活”,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那么,今天的这篇《贝壳》又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生命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席慕容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2掌握下列字词(1)字音

淘洗

脆弱

卑微

壳(多音字)

枚 玫(形近字)(2)词义

淘洗:洗涤。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地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启发 探究

(1)展示贝壳图片,学生结合课文中描述和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大胆想象)

学生答后,教师评述(2)课文内容研讨

①阅读课文1.2节,作者一上来就赞美贝壳,这些小小的贝壳有什么特征?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板书:拾贝壳—海边拾起 写贝壳—坚硬精致)

②看到这样精美的贝壳作者想到了什么?请齐读第3节,认真勾画出关键词句。

首先想到了贝壳里的生命(注意生命前的修饰词)、上苍用心营造了精致的贝壳,而其是一丝不苟。(板书:

悟贝壳—居所精致、一丝不苟)

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吗!(板书:悟生命—做事精致、一丝不苟)

2重点句子赏析

①《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②“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1.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板书设计:

外形美观——艺术品

引起思索

贝壳

脆弱而卑微的生命消失

把握生命

尽可能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好

实现价值

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与运用

2、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一篇日记。

3.课外阅读席慕蓉相关文章

4.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第三篇:蝉和贝壳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问题研究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二、问题研究

1.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意蕴。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本题旨在通过对语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二、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四、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步骤

1.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简单介绍两位作者。让学生默读两篇课文。

2.朗读。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学习重点。

4.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5.推荐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欣赏。

有关资料

一、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摘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动)

二、试谈小思——以《承教小记》为主(黄继持)

读小思的文章令人气静神凝。这里故意不用“气定神闲”的“闲”字,怕引起类似“闲散”“闲逸”的联想。小思的小品与晚明的小品,两者用心是颇为不同的。她笔名的“思”字下得恰当。几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闲逸的写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时还严肃得几近凝重。不过,那思理是从生活实感领悟出来,又归结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悦人心。小思笔名,据说原来想用“夏飔”。炎夏清风,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义训为“疾风”,则踔厉风发,豪放飙举者,显然不是小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风华内敛,潜气内转,修养有素而见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艺术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说,艺术不能离开性情与思想安然流露的韵致。性情与思想,修养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陆放翁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但性情与思想,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过,当“文外”“诗外”者化入艺术之中,则原来的性情与思想也就成为艺术的有机成素。谈说起来,便不仅仅是揄扬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谈“艺”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了。

论小思的散文,或说其文词清醇雅正,针线绵密,剪裁有度;或说其淡素自然,却观之不厌;或说其情理交融,而精莹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饰套用东坡居士评陶靖节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都大体上能够指出其文风貌。然而徒论风貌,毕竟不能尽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作者的性情学问思想,两者关系,大抵是“不即不离,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绝缘孤立。这本是文艺通则,但读小思这样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文心”之全,便应统摄“文外”“文中”。虽则评文规矩,只能就文论文;文中有人,可观文知人;却不能倒转过来,作出据人评文,以人代文的事体。我们寻绎小思之“思”,也只应在文中寻绎,并不是把她的思想“还原“,便算品评了她的文章。不过对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还会有点帮助。

(节选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五、有书如歌(王鼎钧)

大体上说,这是一位悟性极高的女作家,描写在物质基础具备之后的灵性,描写有教养有节制之后的纯朴天真,从而提供了大众化的禅意哲理,几乎描绘出一种生活方式来。

„„

底下原有的图样,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张新画成的图样,是她的画,她的诗,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解释,她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是经她解释过了的人生,而她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是“世间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这种感悟并不是像标签贴在文章前头,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这种心情重新生活过,再写下来。这样“说到做到”的作品是相当难得的。写下来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

许多人说,读者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纯良纤细的生活感受,以及处处闪亮的哲理短句。若是这样,容我指出,这些哲理是作者从自己的直接生活中领悟而来,成为生活的指引及注脚,有了这些万点清明,作品就细而不腻,庸而不俗,读者也迷而不失,感而不“伤”。(节选自《生命的滋味》附录《有书如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略有改动)

荷叶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第四篇:《蝉 贝壳》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以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文章主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以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体会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课时:1课时

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自读课文的方法:

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精读课文,理解文章重点语句。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想与收获。

预习提纲: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收敛()聒噪()宽恕()零落()卑微()一丝不苟()断续()多音字:

颤动()

壳 贝壳()

寒颤()

地壳()

旋转()

间 间隔()

旋风()

中间()

2、仔细阅读《蝉》这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的。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对那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却执着的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失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中心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作者写禅,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这是扬。当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时,作者对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瘦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含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4、阅读《贝壳》,回答下列问题。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第五篇:蝉和贝壳

年 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

主备王丽霞

课题短文两篇(蝉、贝壳)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来抓住中心,抓住精神。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具体细小事物引发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4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目标2、3难点

目标

4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蝉成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具体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蝉》

教学内容

一、课前布置

盛夏的午后时分,天气闷热之余,更令人厌烦的莫过于大树上知知不休的蝉鸣声,吵得人难以入眠。但是了解了蝉的生活过程,它又是令我们惊讶佩服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己查查看,蝉的一生到底要经过怎样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够响彻一个夏天?(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并用箭头连接写在小纸条上)

二、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同学们,你们查找到蝉的成长与蜕变过程是怎样的呢?

总结:蝉虽然知知不休地令人厌烦,却又实在令人尊敬,它仅仅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至少要在黑暗的地底下努力奋斗六七年,甚至十几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呢?预习课文,看看作家小思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解决字词疑难,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声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蝉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四、听录音,探讨以下问题

(一)1、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请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2、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

才,就只有,就等

3、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

要求学生齐读: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4、“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

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总结: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

这就是我们从蝉身上得到的启示,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二)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讨论: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或卑微而神奇,或强悍而悲悯,有着许多令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却不得不对之敬畏的神奇色彩。还有我们人类本身,也有着许多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了《蝉》这篇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像蝉一样细微而令人敬畏的生物,或者是不寻常的人物事迹,以此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五、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一生的历程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请大家记住保尔的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教学互动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积极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督促学生养成自主解疑,自觉质疑的学习习惯。

经过先前的导入,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作者对蝉的褒贬态度,关于这个问题,关键是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时光、积极面对生活的重要,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并鼓励。

板书计

抑扬

知知不休----令人厌烦生命的意义(宽恕)

病蝉----微不足道才 就只有 就等(好好地活)

善待生命,珍惜每一天。

教学过程

具体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贝壳》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它们?作家小思能从如此微不足道的蝉身上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而另外一位台湾作家席慕容,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看看她透过贝壳的又看到了怎样的哲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短暂脆弱痕迹一丝不苟固执

2、朗读

三、探究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四、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能否像作者一样,举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课后可仿写一篇短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