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浮力》复习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
第八章《浮力》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求浮力大小;
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4、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物体的浮沉条件 【复习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初三物理第八章《浮力》
二、投放目标:一学生读。
三、板块一 认识浮力
1、播放微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看一段微视频,通过视频重新认识一下浮力。
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以压强不同,压力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两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教师板书:F浮=F向上-F向下)
浮力产生的原因课本中删掉了,但去年的中考说明又强调要有这部分内容,所以我们要引起重视。
举例说明:烧杯的底部有一个凸起,凸起的上方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下面由于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的压力,这样压力的合力是向下的,它就不叫浮力,(也就是不受浮力)。
浮力是压力的合力,所以对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时,有浮力就不能有压力。
2、投影:浮力的测量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测量小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学生叙述实验方法和步骤。
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教师板书:F浮=G-F拉)
3、学生巩固板块一的知识点。
4、学生做自我检测题一并交流答案。
四、板块二
阿基米德原理
1、播放微视频,实验回顾: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学生做学案:板块二中的实验回顾,看是否认真观看实验。然后交流答案。(教师板书:F浮=G排=m排g=ρ液gV排)
3、学生巩固板块二的知识点。
4、学生做自我检测题二并交流答案。
5、教师重点分析第2小题。
五、板块三
物体的浮沉条件
1、投影:物体的浮沉条件。
以上浮为例,推导ρ液与ρ物的关系: ∵F浮>G物
∴ρ液gV排>ρ物gV物
(教师板书)又∵V排=V物 ∴ρ液>ρ物
漂浮、悬浮和沉底都处于平衡状态,受力平衡,我们也可以利用漂浮和悬浮时求浮力。(教师板书:F浮=G)
2、学生填写学案板块三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
3、学生做自我检测题三并交流。
六、归纳总结: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学生归纳总结并完成学案,教师加以强调:每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况。
七、课堂小结:学生对照知识网络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挑战自我: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课外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浮力》总复习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段:石彦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 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1.用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知道浮力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2.利用三力平衡,从方法上进行建模。
四、设计思路:
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初三总复习整章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细线,水,石块。2.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录像播放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设计:
(一)实验导入,理解浮力的定义;
老师演示实验(称重法测浮力),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入课题,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完成导学案练习题1,2题及课件第一题。
(二)建模引导,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先指导学生观察171页图9-5,老师指导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而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老师对此进行建模引导,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原理;
师: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想出了办法,请同学们翻书到174页,回顾阿基米德原理。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公式→公式推导,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然后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实验探究过程,最后通过实验探究题,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为5 N,体积为4×10-4m3,当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 N,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为 N,方向。
延伸: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多少?引导学生画受力分析图,三力平衡,合力为零。
2.小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如图7中a、b、c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量。设四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由四个图中 两个图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 ;如果关系式 成立,就可以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延伸:如果石块换成木块,哪个步骤不同呢?引导学生分析石块和木块的不同,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去掉拉力,石块会下沉,最终沉底,三力平衡;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静止时漂浮在页面上,步骤b不同。.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到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A.1.8N B.1.6N C.0.2N D.0N
延伸:如果线断了,小球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小球静止时处于什么状态?(为下节课做铺垫)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合力为多大?
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8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________N;(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 ___(选填“大”或“小”);(4)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5)图9中能正确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关系的是()
(6)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Pa。(7)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圆柱体出的密度为___ ___kg/m3。
此题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运用称重法计算浮力,能结合压强的知识,算出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并能利用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计算出质量,再结合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算出体积,最后求出圆柱体的密度。此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帮助。
延伸:图9中能表示圆柱体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与浸入深度关系的是()?
教学反思:
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中考前总复习,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究合适 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本节课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教学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三方面综合阐述有效策略的构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1.优点:①本节课从实验引入,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透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通过录像再现,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关注溢水杯的使用,和测量误差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使复习课的效率得到提高。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实验,课件,录像,实物展示,习题,讲解,扩展延伸,能很好的掌控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④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足:①称重法实验演示完可以画出受力分析图,学生更易理解。②在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如果在学生读完题后再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讲解再精细一些,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更大的空间。③对课标的解读应再深入些,题目设计情景再新颖些,更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
3.改进的措施:①复习课不要面面俱到,要大胆放手,老师只要“点”到要点就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②根据初中生精力集中的特点,课堂预设问题分阶段递进,创设不同的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提高学生学得质量,争取做到由“知”→“点”→“题”→“类”→“法”→“能”,从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④教学注意模型的建立,习题设计多注意情景的选择,使学生根据情景确定公式,及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第三篇: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
汉中乡中学 张冰冰
浮力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 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 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 F浮˃G ρ物<ρ液 结果 漂浮
F'浮 =G ρ物<ρ液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 +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5)热气球 工作原理: 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 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知道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 教学重点 浮力概念的建立,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因素较多,开放性较强。教学思路 浮力的现象学生虽然比较熟悉,但原有生活经验的错误认识会干扰正常学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纠正下沉物体不受浮力这一错误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比较抽象,自制浮力原理演示器材和动画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从猜想到设计实验及得出结论,开放性强,难度大,为降低难度,一是改制弹簧测力计为浮力秤,二是设计了一些指导较强的实验思考,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探究。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尽量从学生生活经验入出发,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对浮力的认识。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教学器材 烧杯、水、酒精、弹簧测力计、乒乓球、自制浮力演示器、橡皮泥、自制浮力计刻度线。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你们觉得这几组现象中可能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 生:浮力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板书课题.同学们关于浮力你都想知道些什么? 生:生答 师:有些问题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有些我们今后继续学习。老师想先做一个调查,我们班哪些同学会游泳,游泳时你在水中有什么感觉? 生:谈游泳的感觉,当学生说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浮力时,接着问.师:谁在浮你,其它同学有没有这种感觉。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在游泳时,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漂浮、悬浮受力情况.师: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漂浮、悬浮的物体受水向上的托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水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放入烧杯中),怎样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请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圆柱体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活动1。 生:讨论、交流、实验。师:哪个组上来演示一下,怎样用实验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水向上的托力。师:我们看到,将物体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了(展示图片)。怎样才能使示数变小呢?是不是相当于有一个力在向上托物体呀(演示)。那么在水中是谁在向上托物体呢?(生答:是水)。在酒精中会不会对物体也有向上的托力呢(演示浸在酒精中的情况)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 (二)什么是浮力 师:板书浮力的概念。向上是指浮力的方向,准确地说浮力的方向应是怎样的? 师:在中国最早的词典里就有关于浮力认识(媒体展示),你认为古人关于浮力的认识全面吗?我们现在对浮力认识是不是比古人更全面。 师: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会受浮力吗?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媒体展示)师:让我们分析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你有没有其它的发现,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生:学生回答。师:(媒体展示)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代表什么(物重)?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变大,还是变小了,为什么会变小,这说明什么?示数变小是不是由于浮力在向上托,这个托的力就是浮力。浮力使物体变轻,是不是只要求出物体变轻了多少,就是浮力的大小呀,怎样求变轻了多少?是不是两次示数之差。从实验中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得到了测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重法。 媒体展示:称重法测浮力。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推导出来 媒体展示:受力分析。师:同学你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测一测浮力?请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将结果填在学习卡上(媒体展示)。先完成的同学请上来将结果填在表中。生:实验 师:你从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下沉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三)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师:同学们,我把兵乓球放在玻璃杯中怎样取出来呢?兵乓球放在倒置的饮料瓶中,又如何取出来呢? 生:加水。 师:为什么乒乓球不会浮起来?(生答:没受浮力)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 师:我们来看一下浮力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做一个浮力原理演示器(展示,简要说明原理)师:如果我们按相同深度浸入液体中时,两边的高度差是不是差不多?我们学过液体压强,浸在相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不是相等;再看一下,如果浸入液体中深度不同时,两边的高度差还一样吗?哪边更大为什么?我们将刚才实验现象再现出来(媒体展示)。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的一个受力分析(媒体展示)。在这里立方体的六个面都受到了液体的压强,那么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呢? 一边分析,一边用媒体展示。师:我们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现在能不能分析刚才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浮起来呢?动画分析原因。 (四)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浮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这样一个现象。演示: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展开后浮在水面上。师;为什么第二次浮在水面上 生:第二次浮力大 师: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先做一个感受浮力的体验,再谈自己的猜想(媒体展示)生: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来谈一谈你手的感受 生:浮力越来越大 师:当你感受到浮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浸入水中体积越来越大 师:多媒体展示。 师:从刚才的体验中,你能提出什么猜想? 生: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媒体展示)。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猜想 生: 学生回答 师:对猜想进行整理后用多媒体展示四个猜想。师: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与时间限制,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各组先讨论实验方案(媒体展示实验要点)。师:为了便于测浮力的大小,你们可以和老师一样,将弹簧测力计,稍做改进,制成一个浮力秤。展示刻度与左边一样,方向不同,零点位置不同,应放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然后一个小组上来说明方法。师:展示实验方案 生:学生分组探究,将结果填入学习卡上。师:学生说出结论 师:浸入前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变在大,浮力逐渐变大;浸没后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可见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有关。同学们想一想与深度有关吗?表面上与深度有关,实质与深度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同学们能说一说理由吗? 师: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吗?要研究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保持什么不变。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刚才的实验,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没有关系。师:最后展示实验结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浮力的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吉水三中 谢海根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下一节浮力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军事、生活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熟悉的。而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具体安排为:先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浮力的事例,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得出浮力的定义及方向,再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浮力的定义及方向、探究浮力的大小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教材直接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问题后进入浮力大小的探究,通过“思想做做”进行猜想后利用“溢水法”进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浮力概念贯穿本节始末,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及浮力的方向。(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2)通过学生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 5、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学生现状: 所以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直观演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浮力的教学设计 初三的学生多数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电脑、幻灯机展台 演示实验器材:大量筒、黄色乒乓球、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金属块水、水槽、氢气球、细线、保鲜膜、橡皮泥、沙粒、弹簧测力计、烧杯、盐、鸡蛋。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线、盐、鸡蛋、橡皮泥、沙粒、木块、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 五、教学流程图: (1)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浮力的教学设计 力情况。再用手轻轻托住石块,发现测力计示数减小,分析石块的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测力计示数减小是因为手对石块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托力,据此,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要求记录数据,在明确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后,算出浮力的大小。)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对石块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G—F,也总结出浮力测量的方法。 同时类比用二力平衡的方法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方案。 液 gV排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浮力的教学设计 大。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易拉罐受浮力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变化。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进行猜想。物体所受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可能与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 (教学说明:进行实际的制作并比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在快乐的体验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创设情境:探究F浮与ρ设计小实验:不断向装有水的杯子中加盐,里面的鸡蛋会浮起来。分析与论证:分析归纳结论。交流与评估:实验操作,动作要慢,准确收集溢出的水;在重物静止后再读数;先测空小桶的重力再测小桶和水的总重力„„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对公式中字母的物理含义容易混淆,在反复强调之后配以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得到公式后要帮助学生形成利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六、课堂巩固练习: 例题1:某同学将一质量为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解:F浮=G排=m排g=50×10强调公式中字母的含义的单位,的体积(物体浸没的体积)。于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变形为 七、板书设计: 定义:浸入液体(或气方向:竖直向上浮力 1、大小的测量:用弹簧2大小、阿基米德原理:浮力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即:F浮G排 (1)排开液体的体积;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 ×9.8N/kg=0.49N特别是 五、浮力测力计: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液体的密度、物体排gV排第 4 浮与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 F浮G4 页 (2)液体的密度。F示体受到的重力:开液体的体积:gV排。学生 50g力。F浮G排F浮与h有时有关,有F 液的关系: 排应用起来不够直观,可通过例题推导出F浮=ρ-3kgρ代表液体或气体的密谋,V排代表排开液体F浮=ρ液gV排 体)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液页 共第四篇:浮力教学设计
第五篇:《浮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