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屏》教学设计
《 说“屏”》教学设计
陈红梅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屏风。(多媒体显示)
师: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多媒体显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师: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生:“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多媒体展示)
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生:作者是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设置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有关屏的知识的。(多媒体显示)
◆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哪一个字上?
生:“巧”
三、合作探究设置
问题情景一:
师: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欣赏、喜爱等感情。
(多媒体显示)明确:赞赏之情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达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了。
设置问题情景二:
师: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点出了“屏”这种古代器具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知识探究
(多媒体显示)
师: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作用? 生: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师:讨论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逻辑顺序
师: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生:准确、科学 例:“„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五、小结
师:作者开篇引用《秋夕》诗句,表达自己幼时对屏风充满了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接着抓住屏风在功用和设置上“巧”的特点,以生动的语言,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屏的设置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结尾再次引用古诗佳句,抒发了对屏风的美好期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六、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几幅图,然后用文字对它们作具体的介绍。(多媒体显示图画)
七、布置作业:
(多媒体显示)小练笔:说“扇”(剪纸、陶瓷、刺绣、中国结„„)2 课外收集与“屏”有关的诗词
第二篇:《说“屏”》 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与本单元前三篇比较规范的说明文风格迥异。本文是作者从实用的角度,用专业的知识为大众写成的一篇科学小品,在讲述知识的同时也给读者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教学内容而言,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筛选重点信息,概括内容大意,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二是体会小品文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风格。【学情分析】
基于前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因此在对“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上,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学生也基本能从浅层的角度把握。但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和分析。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与学法的指导上,尽量做到注意梯度,恰当引导,及时归纳,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对语言风格的品味能更加深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提高筛选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置导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屏的相关知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读品味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风格。【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谁知道“屏”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继续导入语: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屏”都有哪些分类?在我国古文化中,“屏”是不得不提及的内容,关于屏还有哪些文化内涵,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说“屏”》。活动
一、识“屏”析情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后明确: 1.“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2.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活动
二、逐段析“屏”
过渡问题:作者的这些情感都集中在课文的哪一节?(第一节)假设没有这一节可以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删去第一节的原因,教师适时点拨,要点:内容上——起始段点出全文说明对象“屏”。语言美,能体现“屏”的诗意,神秘,表达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与文末”屏是真够吸引人的”相呼应。
教师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谈了谈假如没有第一段会怎么样。现在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继续下去。下面我们分组活动,每两个组来选择一段来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分工,开始活动。
学生自学后交流补充,小组积极展示或推荐某个组展示。假如没有第二节——
预设:第二节讲的是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假如没有第三节—— 预设:第三节讲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为下文写屏的大小、造型作铺垫。假如没有第四节—— 预设:第四节讲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假如没有第五节——
预设:第五节与第一段相呼应,而且没有第五节就没法使读者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用。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活动
三、品味赏析
过渡语:这几段作为研究古代建筑专家的作者从不同方面给我们绍了“屏”,可是老师最喜欢第一段,因为它语言美。作者说“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记扇扑流萤’的诗句”可见作者出身书乡门弟。作者又说“每次读到有屏的诗词佳句”一个“每”字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研究古建筑专家而且还是个饱读诗书的文雅之人。因此不管用语还是修辞,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身临作者之情,诵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句、段,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拨、鼓励。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的好处是什么?(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学生讨论、明确: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也体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设计意图:此环节完成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风格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中欣赏一组关于屏的图片,再次感受它的魅力。学生欣赏,老师作如下总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喜爱
↖
分类 →
设置
巧
第三篇:《说屏》教学设计
15、说 屏
(作者
陈从周)
六安九中
赵福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反复揣摩,品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科学、生动的语言特点;体会屏风中包含的文化韵味。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2分钟)
由图片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哪篇文言文里,提到了屏?
今天,我们就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起,去了解中国古代这种比较常见的家庭器具——屏(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几个生字词。
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3、作者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
分类:
设置屏的注意事项:
三、研读赏析,品味语言(16分钟)
1、为了把屏的知识介绍清楚明白,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明。(6分钟)
举例子
下定义
分类表
引用
2、作者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准确、科学(板书)地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可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来并不觉得文章枯燥无味,这是为什么?
那是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并且多处引用古诗词。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找到这些引用的古诗词,反复朗读,揣摩他们的作用和效果。(这个问题相对较难,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统一看法,再推选代表发言)
第一段
第三段
第五段
(板书:诗情画意,饱含情感)
四、体会作者情感(12分钟)
1、文章都饱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或者词语,然后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6分钟)第一段:
第四段3,4两句话,第五段: 真是够吸引人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作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3分钟)
3、请学生以欣赏者的目光,再次观察这些屏风图片,说说他们有哪些美。
(图案美、色彩美、造型美、绘画美;———可以说,在作者看来,这些屏风不仅具有实用性、装饰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媒介,一种载体。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这种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被重视和使用者不当使用感动惋惜,更对屏风艺术的大放异彩充满期待。(3分钟)(板书 喜爱、赞赏;期待、盼望)
五、课堂总结(1分钟)——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分类及设置时的注意事项,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赞赏之情。并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所有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布置作业(1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一扇简单的屏风,画下自己喜欢的图画,写上自己喜欢的座右铭,放置在自己的书房里,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说 屏
陈从周
作用 屏 分类
注意事项
语言: 科学、准确
诗情画意,饱含情感
情感: 喜爱、赞赏
期待、盼望
第四篇: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李佳佳 学校 观音寺一中 授课班级 八一班 学生人数 48 课 题__《 说“屏” 》_______ 课 型 新授 授课日期 12.10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单元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为避免概念化倾向,完全可以将知识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时通过朗读、回忆、比较前面所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重的课文的不同之处,来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四、学习目标:
1、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诵读文章,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五、评价方案设计
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诵读的方式进行测评; 针对目标二,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 针对目标三,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有关屏风知识,感受屏风文化内涵; 难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七、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看图片回顾《口技》导入新课用三分钟。
环节二:明确目标、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用五分钟。
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交流。用时十分钟。
环节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用时十五分钟。
环节五: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用时五分钟。环节六:课堂检测,用时七分钟。
八、作业设计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九、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说明语言:生动、文白相杂
十、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性小品文,介绍了屏风的功能及如何使用屏风。学生不太喜欢这类文章,并且他们对屏风了解较少,大部分学生甚至从未见过屏风。我就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失语文学科主要进行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教育的功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更富文气,充分展现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的魅力。
1.换词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能力,体悟语感。本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是科学小品文的典范,初二学生此类文章接触甚少,理解说明文语言也就成了重点和难点。换词法吸引了学生,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品味、发现、在赏析探究中学生轻松领会了文章作为科学小品文既科学准确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2.个性化阅读深究行文的情味。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把课用自己的话语霸权充斥,不用自己貌似正确的废话充斥,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找最喜欢的句子在读读议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理解作者感情。这一环节中我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3.自主合作的实践活动拓宽了说明对象的文化底蕴,加强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对比很感兴趣,交流时都能拿出很多,有图片、说明文字、小艺术品等。学生仿佛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屏风世界,对屏风有了充实而形象的原认知,这样在课前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领略屏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屏的直观形象。课件展示时或借诗词之雅韵,或驭音画之魅力,或抛知识之概括,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诗情画意中处处洋溢着屏文化的魅力所在,激起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兴趣。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住文本,不让教学辅助手段主宰语文教学环节,要把语文素养在课文的学习中实实在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扩展的基础上,课本与生活的结合上不断提高,语文课将会更能充分展现出它本身的魅力。
第五篇:说屏 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一、研究题目,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各种各类的屏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到的是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类型、各类材质的屏,谁来说一说你欣赏完后的感受。生说。
师:这是图片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很好。屏这种事物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沿用着,那你是否知道这个“屏”字的含义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字的知识。
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师:你看,这个概念就大了。“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个“屏幕”也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回到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还有一个含义,再读。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师:强调“遮挡”。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山,作为一种屏障,它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咱们就来欣赏这篇介绍屏的小品文,来了解更多的关于“屏”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运用筛选概括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老师教大家的一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是什么呢?咱们继续操练一下吧。(概括——合并)
2.感知内容
师:通过概括合并后,你们能说说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概括: 特点、作用、分类、设置、写作目的 结构:总——分——总
三、运用知识,研读文本
师:作者从这些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屏”,使我们对“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对“屏”的认识是否到位了。展示办公室屏风
师:这个地方大家熟悉吗?
1.你觉得这是“屏”吗?(从文中找理由说明)
师:在咱们的办公室里,有这么一格一格蓝色的东西隔开了各个老师的座位。你能来辨别一下,你觉得这是“屏”吗?请你一定要从文中找到理由来说明。理由一:屏障,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解决问题:作诠释;预习里的第二题)理由二:似隔非隔,空间上起神秘作用。理由三:它是室内“屏”,起到帷幕的作用。(追问:它是室内屏还是室外屏)
理由四:材料:纤维海绵布料
2.你觉得这种“屏”这样设置巧妙吗?(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来说明)师:真没想到,咱们每天都能看到“屏”,不过我还想让大家来说一说:你觉得这种“屏”这样设置巧妙吗?(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来说明)不巧妙
理由:没有诗意
造型不够轻巧
只有功能,没有美感
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
师:老师的感觉也和大家一样,还有一点我们老师最不满意的就是:隔开的空间太狭窄了,空间的自由度太小。
3.如果是你来设置,你会作哪些改动?(请在文中找到你改动的依据)
师:咱们班有好几位同学喜欢绘画,也有好多位同学喜欢建筑设计。今天咱们来尝试一下吧。如果是你来设置教师办公室的屏,你会作哪些改动? 生交流
师:咱们的学校已建校十年,咱们教师的办公室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进行一定的装修,到时候,老师一定会把大家的建议反馈给学校,我相信我们的设计肯定能给装修公司很好的启发。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师:屏在设置时,如果缺乏诗意,没有了文化味,似乎就缺乏了美感。
那么文章似乎也一样,这篇小品文在写作时没有了诗意和文化味,也就成了没有美感的一般说明文,是吧?那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美感的呢? 1.引用诗句:有诗意,有文化味 2.饱含情感
师:美感来自于引用的诗句,美感也许更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情感吧。咱们有感情地就来读一读第一段。
师:你觉得作者对屏有怎样的感情?——喜爱、欣赏
你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会到的? 明确:很
真够令人销魂
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怪不得
五、总结全文
师:今天,通过这堂课我们不单了解了更多关于屏的知识,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审美的旅行。希望咱们同学,今后都能有审美的情趣,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在生活里,并且在工作中,能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