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第一篇: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课 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选用教材:音乐鉴赏课(花城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2.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演奏乐器及表演形式。

3.主动搜集一首或几首表达不同情感的乐(歌)曲,向同学推荐介绍,愿意用口头描述与同学交流鉴赏音乐的心得及见解

4.熟悉并能哼唱歌曲《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的主旋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并能哼唱《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主旋律。

2.引导、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领会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三、教学方法:

引导体验,启发思考,关注参与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漫漫人生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不同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变化。思考:人类的情感有哪些?

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爱国情等 【讲授新课】

(一)《母亲教我的歌》

师:在亲情之中,有一个人的爱最为伟大,从我们出生之时就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没错,那就是母爱。母亲把她所有的爱与奉献都慷慨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这种情是每个人都为之动容的。同学们能说出几首歌词母亲的歌吗?(《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我的好妈妈》等等)

在捷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作曲家,他叫德沃夏克。他从小非常喜爱音乐,但是家庭穷困加之父亲的反对,小德沃夏克总是在母亲的掩护下偷偷的学习音乐,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当德沃夏克长大成人,母亲也离他而去。于是他便创作了这首《母亲教我的歌》,用它来寄托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之情。

1、欣赏《母亲教我的歌》和小提琴曲《母亲教我的歌》感受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

2、对比讨论:这两首作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小提琴的音色缠绵哀伤,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比声乐曲的带歌词演唱,更似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3.学唱歌曲的旋律,体味歌曲的情感特征。

(二)《阳关三叠》

师:除了亲情时刻伴随我们左右,还有哪一种情时刻伴随我们成长? 是的,是友情。(英国)培根曾说过: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1、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1)、朗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与友人的离别之情。(2)、欣赏作品,体会古代歌曲的旋律特点。

2、思考: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是表达友情的歌曲或者乐曲?跟大家一起分享。

(三)《沃尔塔瓦河》

师:有一首诗是这样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每一个爱着自己家乡的人,都会对家乡有着别样的情感。思乡的感觉象喝茶,幽香中含着淡淡的苦涩;思乡的感觉象品酒, 醇香中藏着浓浓的辛辣。思乡,是身处异乡的我永远也不挥之不去的情思......1、对比欣赏:马思聪《思乡曲》和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片段《沃尔塔瓦河》思考:

(1)、两部作品的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两部作品有何共同之处?结合音乐要素分析两部作品又有哪些不同之处?(速度、力度、旋律、体裁、演奏形式等)?

(《思乡曲》速度舒缓,就像是一位老者对故乡的思念娓娓道来。力度适中,旋律优美动情,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沃尔塔瓦河》速度)(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的形式ppt展示)

2、欣赏:歌曲《我的祖国》(1)、介绍作者(2)、学生哼唱歌曲

(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师:在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用了越剧优美的旋律写成。是一首表现爱情的音乐作品。1.欣赏《梁祝》片段:同窗三载并思考:(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作品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梁祝二人的读书生活?(从速度、力度、旋律来分析)

(3)、乐曲表现了梁祝二人怎样的读书生活?

(情绪是欢快活泼的;速度较快,力度轻快,旋律跳跃流畅;表现了梁祝二人天真、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2.作者简介:陈钢、何占豪

3.对比聆听:呈示部“爱情主题”与副部主题“同窗三载”,分析两段旋律有何不同?给你带来怎样的音乐感受?

(五)《欢乐颂》

师:音乐总是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有一个人,他一生都没有得到过快乐,但他却把快乐给了全人类。他就是贝多芬。1.作者介绍(ppt展示)

2.欣赏《欢乐颂》播放音乐,让学生完整聆听、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思想。3.学唱《欢乐颂》的音乐主题,体验合唱的情绪与表达的感情。4.音乐评价

a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b 评价罗曼〃曼兰说:“贝多芬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了所有的人们” 【拓展与探究】

1、怎样理解“音乐的语言”这句话?

2、思考:音乐是通过什么的变化来表达不同情绪的?

(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旋律、节奏、织体等等)【课堂小结】

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情感的力量,这是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

五、课后反思与建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力量,在丰富形象的音乐旋律下,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通过欣赏《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梁祝》更好地去领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2.课件结合视频内容丰富,用情感之声贯穿几首不同体裁的曲目,点明课题。但应再注意细节,语言组织方面应再严谨些。

3.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学唱《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梁祝》主旋律,要让学生注意把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

第二篇: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⑵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第三篇:高一情感之声音乐教案

第2节 情感之声 【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能分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演奏乐器及表演形式。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并根据图片划分段落.【教学内容】

1、欣赏三首不同情感的作品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2、了解音乐小知识合唱、交响诗套曲。

3、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4、学唱阳关三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音乐与情感的作用和意义.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学唱曲谱.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二【导学过程】导入: 1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这节音乐课,今天的主题是情感之声。设问:人类的情感有哪些?母爱、友情、爱情等 2聆听流行歌曲片断请学生说出哪种情感? 《朋友》《懂你》《好大一棵树》 二新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三首作品(一)<<母亲教我的歌>>:

1、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2、对比小提琴版探究找出作品的异同? 讨论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组织评论乐曲再重复时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请同学介绍歌曲背景、曲作者等。

歌曲背景: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本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之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歌曲集《吉普赛之歌》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的顶峰。本曲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在行板速度上轻轻流动的旋律,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句尾的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更增强了波浪式的起伏感,曲调温和亲切,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当这一抒情的旋律再现时,前两句增加了一些装饰变化,后面的乐句则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全曲的高潮,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催人泪下。最后乐曲用哀婉动人的旋律终曲,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阳关三叠》:

1、聆听 思考: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何为三叠?作品中两段插部音乐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2、教师讲解歌曲背景。

阳关三叠背景:古代琴歌。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今甘肃敦煌南、玉门关南)、“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3、学唱第一叠主题。

4、小知识:合唱(三)《沃尔塔瓦河》: 1了解斯美塔那和民族乐派:

2、、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创作背景:此曲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1874年的一个秋天,后来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慢慢地走上查理大桥。此时的斯美塔那已完全耳聋,可怕的是他患上了一种“啸鸣性”耳疾,发作起来,满耳全是尖锐的啸鸣声,他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万分,他已厌世,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天清晨,我缓缓地走向大桥,没有人知道我想干什么,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见了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在撞击查理大桥的声音„„”,斯美塔那惊喜地扑向桥栏,眼睛紧紧地盯着瑞急的河流,他的热泪夺眶而出,一段优美的旋律在他心中响起„„。

3、了解作者:德沃夏克 斯美塔纳(略)

4、视频了解 《沃尔塔瓦河》创作背景以及留经的地区.5、聆听乐曲片段选择相应图片及不同的乐器: 山涧小溪 长笛单簧 宽广的河 舞会单簧小提 暮色中的河小提单簧 峡谷激流铜管打击 奔流的河单簧小提

6、分段聆听,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力度 速度 情绪的变化?

7、音乐小知识:交响诗(学案)三拓展: 播放<<感恩的心>>让学生看视频学唱并做手语,感悟母爱的伟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恩社会学校父母,懂得珍惜生命.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漫漫人生路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做有心人 去感受人类中不同的情感.2作业:搜集整理关于友情的歌曲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第四篇:《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关于音乐之声的教学设计

2.音乐之声作文

3.《音乐之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4.音乐之声教学反思

5.音乐之声剧本

6.音乐之声初三作文

7.音乐之声随笔

8.关于《音乐之声》教学反思

9.音乐之声初中作文

第五篇:《音乐之声(节选)》教学设计1

《音乐之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

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

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

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