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父母关爱的一两件事畅所欲言。
2、抓住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表达真情实感。
3、体会父母的爱,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亲情
出示课件: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这首诗是歌颂什么的?歌颂普通而伟大的母爱。
师:父亲、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述父母爱的故事。(板书:爱)
师:其实我们每一天也都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将生活中每一个温馨的镜头定格,重温一下那充满温馨的感人瞬间。
二、情景播放,诱发亲情 播放录像:(父母培养孩子成长的感人场景——1分半)(话外音:孩子,当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教了你很多很多的东西。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教你梳头,擤鼻涕,教你读拼音,认汉字。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我难忘!孩子,是否还记得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是否还记得我们卷起了裤管,与家人一起劳动的情景;是否还记得在博物馆、图书室内,我们一同惊叹历史,探索未来;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们绞尽脑汁,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这一路的欢声笑语,千疑百问,是多么的让我留恋!)
师:看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一定也会让你想起点什么吧。预设:生: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养大有多么不容易!生:我觉得我的父母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慢慢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使我们逐渐长大。
师:是啊,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心就为你牵动着。你的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都包含着父母的心血。
预设:生:我以前没有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一直以为这些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是通过看这个这组画面,我感受到了父母是多么 的爱我。
师:父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零零碎碎的小事中,慢慢地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看似繁琐,实际是艰巨的。那么在你的生活中,父母都给了你哪些爱?
预设:生:下雨了,妈妈到学校给我送伞。路上妈妈把伞偏向我而自己却淋湿了。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生:一次,我玩翻跟头,结果摔破了头。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但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
师:每个父母都有爱孩子的方式,方式不同,有慈爱,也有严厉的爱,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谁还能说说父母给了你哪些爱? 预设:生:我感冒发高烧了,妈妈怕我把身上烧坏,就整夜照顾我。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看来不仅我们书中有父母的爱,电视中有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更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受父母的爱,更要学会发现父母的爱,把我们对他们的爱表达出来。
三、感悟方法,诉说亲情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父母关爱你的小事浓缩成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请大家先想一想。(老师巡视,随机请部分同学将答案写到黑板上)
师:老师相信每个词语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如何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能感动呢?
预设:生: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生: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来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一篇文章要想把它写的有血有肉,就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板书:真情实感)
(多媒体展示习作要求:选择父母关爱你的小事,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抓住细节描写,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师:同学们心中有了故事,也知道了本次习作要求,一会儿老师就要请同学们讲讲词语背后的故事。请你为你的发言先准备一个习作提纲或者是故事梗概。
师:把你的词语背后的故事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现在老师想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说的这件事是否感人,他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预设:生:我写的词是“妈妈的泪水”在我五岁那年,妈妈在熨衣服,把熨斗放在一旁。我以为是玩具便把脸凑过去,结果被烫伤了,当时我就吓哭了。妈妈一看立刻抱起我就往医院跑。路上妈妈抱着我,嘴里不停地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不应该让他碰。”我们去了几家医院,都说这个我们治不了。妈妈伤心地哭了,嘴里不停地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不应该让他碰。”后来我的伤渐渐好了。从这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他的故事感人吗?他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预设:生:他能抓住妈妈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脸被烫伤了,妈妈会是什么样子? 预设:生:妈妈可能鞋都来不及穿就送我去医院。
生:去医院的路上,妈妈可能会抚摸我烫伤的地方,并给我吹一吹,让我好受一些。
师:是啊,烫在你的脸上,疼在妈妈的心上。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又一次被父母那无微不至的爱感动了。这几名同学在描述中都能运用比较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文题指导,画龙点睛。
师: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注重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还要在好的题目。好的题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你们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出精炼的而又能抓住读者眼球的东西。让他读了题目,就想看你的文章。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有这么多词,有的可以直接作题目,比如《严厉的爱》、《背景》。有的就不适合做题目,像雨伞、鼓励。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定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能不能作为本次习作的题目。如果不能,你打算把它改成什么题目?
师:有了文题,又说了故事,那么下一节课习作时,就请同学们就把你的故事加上开头、结尾,使它成为一篇完整的故事。
五、展示范文,为写铺垫
师:那么,老师在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篇关于我母亲的作文,我想请同学欣赏一下,也认识一下我的母亲。
第二篇:1《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亲情
教学内容分析: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
本设计就是从歌曲《亲情》入手,因为学生特别喜欢听歌,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体会亲情。然后通过“说一说”现实中真实的故事来理解亲情;通过“想一想”现实中的例子来思考亲情的重要,幸福的含义;通过“议一议”来讨论亲情的可贵;通过“读一读”来品味亲情的魅力;通过“写一写”来表达亲情的理解。教学对象分析:
本教案主要针对中学生。现在的学生有很多是留守学生,父母大多长年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而他们又无法真正代替父母亲,因而在情感上太偏激。这种亲情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体会不到亲情的可贵,体会不到亲情的重要。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会亲情
2、学会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亲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亲情》导入:
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母亲!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二、说一说
1、听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2、同学之间分小组互相述说你所知的真情故事,然后推选出一位给大家讲一讲。(用《真情树》配乐)
三、想一想
1、去年6月一个夜晚的一场大面积泥石流,在一瞬间就冲毁了四川省美姑县的4个村庄,吞噬了一百五十余条生命。一位年轻的母亲,不顾自己的大腿已被乱石压断,在齐腰深的泥石流中双手高举着仅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艰难地挺立了四个多小时。她一直坚持到清晨,等来了救援的人们,婴儿竟然毫发无损!
2、下面是一片同学的习作,思考:“我”为什么幸福?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不知是谁轻轻哼了一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外婆桥,外婆桥,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门槛上,踮脚倚门盼望的情景。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四、议一议
如何让作文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2、抓动情点,由小事见真情
3、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五、读一读
1、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
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
在寒冷的年代里,母爱是温暖。在温暖的年代里,母爱是关怀
2、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 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 亲情,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3、有关母亲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4、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六、写一写
1、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你对亲情的热爱和赞美。
例: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仿写:亲情是
亲情是
2、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的亲情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第三篇:感悟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捕捉生活线索诗化亲情体验
——“感悟亲情”作文教学说课
杨 慧
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在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说到:“写作素材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素材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也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是文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就初中生而言,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丰富生活,感悟生活,就应该指导他们写好最熟悉的、最动情的亲情,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感悟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莫怀戚的《散步》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写亲情的经典教材文本。四个文本“紧抓生活线索,选取独特角度,定格生活细节,诗化亲情体验”的写作特点或许为我们指导学生感悟亲情,写亲情类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抓住生活线索,诗化亲情体验〉“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指导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
“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既是写作技法点拨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梳理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交流生活的过程。这就要求本次作文教学要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的统一起来。
因此,本次作文指导课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一是情感目标,能发现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二是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提取素材;学会相互点评作文,交流亲情。三是知识目标,了解写作线索及其作用,并学会选取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发现亲情;运用典型线索展现生活细节,表达亲情;从典型线索中诗化生活,感悟亲情;学会列写作提纲并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一种实在的、易于掌握的写作方法,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活动引导,训练升格,提纲契领,循序渐进”为教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升格学生作文,通过列写作提纲,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方法。
二、简说教学过程,介绍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捕捉素材,抓住线索。
首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感动的人、事或物。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素材的展示,提取了丰富的生活线索。如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脚印、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额头、爸爸的背影、爸爸的手腕;奶奶的叮咛、爷爷的拐杖、弟弟的玻璃球、姐姐的发卡;那把伞、那封家书、那辆单车、那条小路、那座石桥等等。通过生活素材提取写作线索,让学生明白平凡的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线索这个道理。
然后,以“手”这个平常的线索为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独特的写作角度。此时,学生开始梳理生活了,选取了许多独特的角度。如妈妈勤劳能干的手;爸爸维持生计的手;妈妈那双为我缝衣钉扣的巧手;爸爸给我施以惩罚的手;妈妈那双结满厚茧的手;爸爸那双把我举得老高老高的有力的大手;妈妈那双为我轻轻摇着蒲扇的清凉的手;爸爸那双抚摩过“我”后脑勺的温暖的手等等。生活中一双双平常的手竟在学生的发言中显得格外亲切,格外感人。通过归纳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明白同一个线索,表现的角度其实也很丰富。
同样是以“手”为线索写父亲,可以写出父亲的苦难悲情,也可以也出父亲的勤劳能干;可以写出父亲的严厉苛求,也可以写出父亲的平实朴素;可以写出慈父深情,也可以写严父之爱。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选定一个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列写作提纲,然后相互交流。
总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琐事中,学会捕捉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并能根据线索梳理生活,初步列出写作提纲。
活动二,定格瞬间,展现细节。
学生作文往往忽视了细节。其实,细节描写最能感动人、感染人。
1.赏析《背影》中描写父亲的细节片段,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
幻灯展示《背影》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并提问:从这段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父亲的外貌细节和动作细节细加品味后,教师小结:透过这两处看似平淡质朴的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一个家道艰难、年老多病的老父亲对儿子真挚而又深沉的爱。这就是人称“一滴水中的太阳”的细节描写。幻灯展示“细节描写”概念。
细节描写就是在作文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2.感受动作细节的独特魅力
细节描写是包括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朱自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段就是动作细节描写。成功的动作细节可以使你笔下的人物“立起来”、“活起来”。让我们走进动作细节的百花园,感受其独特魅力。
幻灯展示经典的动作细节描写: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鲁迅《阿长与 山海经》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
(老师把动作细节用红色凸显出来,力求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处经典的动作细节描写的妙处,并明确其各自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不同的侧重点。
如鲁迅写“阿长”:“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一动作细节刻画出一个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阿长,它的作用侧重于表现人物性格
而刘姥姥的“掸掸”和一“溜”、一“蹭”,活画出一个乡下没见过世面的老太太,初到荣府大门前的局促不安的心理,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心理。
教师小结:
不同的动作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时各自有不同的侧重,有的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的主要表现人物的身体状况;有的则是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的侧重传递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心理或情感。
幻灯呈现“动作细节描写”的概念。
动作细节描写:即细致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3.要求学生对片段一进行改写,定格细化“父亲挥手送别”这一瞬间。有学生这样写道:
父亲挥手送我时,他那双在田里劳动过大半辈子的手,布满了沧桑的岁月痕迹,在风中微微抖动着,终于父亲的手艰难的举了起来,在空中划出一道最美的弧线——爱的弧线。
我也展示了自己修改后的文字:
将走的时候,母亲和姐姐出来相送,父亲腿脚不方便,我便没有让他出来。我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候,我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父亲倚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他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又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这时车启动了,当我向那山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父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爱的弧线。
通过修改后表达效果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写亲情类作文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细节,精心打造,做到细微处见亲情。对于亲友在关爱瞬间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要作详细生动地刻画。最后学生根据活动一完成的写作提纲,定格细化自己生活中的某个瞬间。
总之,第二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细节写作的片段训练中,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细化写作提纲。
活动三,诗化体验,抒写感悟。
祈求的手
在德国纽伦堡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光是为了糊口,一家之主、当金匠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邻居打零工。
尽管家境如此困苦,但家中年长的两兄弟都梦想当艺术家。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艺术学院去学习。
经过夜晚床头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附近下矿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胜利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卖出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学。
在一个星期天,他们掷了钱币。阿尔勃赢了,于是他离家到纽伦堡上学,而艾伯特则下到危险的矿井,以便在今后四年资助他的兄弟。
阿尔勃在学院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铜版画、木刻、油画远远超越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毕业的时候,他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当年轻的画家回到村子时,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贺他衣锦还乡。音乐和笑声伴随着这顿长长的值得纪念的会餐。吃完饭,阿尔勃从首席上起身向他亲爱的兄弟敬酒,因为他多年来的牺牲使自己得以实现理想:“现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应该倒过来了。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而我应该照顾你。”
大家都把企盼的目光转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里,泪水从他苍白的脸颊流下,他连连摇着低下去的头,呜咽着再三重复:“不„„不„„”最后,艾伯特起身擦干脸上的泪水,低头瞥了瞥长桌前那些挚爱的面孔,把手举到额前,柔声说:“不,兄弟,我不能去纽伦堡了。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看„„看一看四年的矿工生活使我的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跟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来我的右手被关节炎折磨的甚至不能握住酒杯来回敬你的祝词,更不要说用笔、用画刷在羊皮纸或者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不,兄弟„„对我来讲这太迟了。”
为了报答艾伯特所做的牺牲,阿尔勃苦心画下了兄弟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细细的手指伸向天空。他把这幅动人心弦的画简单地命名为《手》,整个世界几乎立即被他的杰作折服,把他那幅爱的贡品重新命名为《祈求的手》。当你看见大画家阿尔勃.丢勒这幅动人的作品时,请多花一秒钟看一看。它会提醒你,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亲情总是那样充满着诗意。只有诗意的解读,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亲情。
活动三主要通过片断二和片段三的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最后学生任选片段中不同风格的两个例句进行仿句训练,让学生选用不同方式抒情手法来诗化生活体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总之,第三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明白诗化生活表达亲情感悟,能更加生动的展现感人至深的动情亮点,起到点化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活动四,平台展示,作品交流。
结合本节课堂学习,进一步完善写作提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亲情类作文。然后将写好的作文上传到班级博客相应的四个栏目中去——“父爱永恒”、“母爱情深”、“兄弟姐妹”、“难忘亲情”。最后,结合本次作文指导课的相关知识,在博客流言板上相互点评作文。此外,经学生同意后,还可授权家长访客浏览点评。
三、阐述创意说明,反思教学过程
我认为本设计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设计的实用性、教学流程的简洁性、训练手法的丰富性、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其中,有几个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值得一提:
第一,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与生活四者之间的对话。学生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表达生活,而经典范文为这种表达提供的可以借鉴的方法。因此,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表达生活,我提取了《背影》、《台阶》等几篇教材文本的共同点——“用视角独特的生活线索表达生活情感”来设计本课。本次作文教学指导的学法就是源于对教材文本的归纳总结。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总之,教师通过借鉴文本观察生活的方法设计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掌握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
第二,学习方法易于接受,便于掌握。本次作文指导课以列写提纲为主线,围绕写什么、怎样写和怎样写好这三个主题,引导学生用观察的眼光去捕捉生活线索,写有独特视角的线索,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用敏感的心灵定格生活瞬间,抓住感动的细节去写,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情感去诗化生活体验,用多种抒情方式写好亲情感悟,进行情感训练。通过抓线索,写细节,抒感悟三个教学片段活动,循序渐进的丰富写作提纲,最后完成作文,交流点评,进行能力训练。总之,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捕捉生活线索,展现感动细节,诗化亲情体验,提升写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提纲契领,层次清晰。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亲情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情感训练和能力训练,逐步提升了写作能力,丰富了写作提纲,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作文教学指导。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活动引导,训练升格,提纲契领,循序渐进”。
纪伯伦曾经说过:“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我们的心灵因爱而柔情似水,善良温柔,它犹如冬日的暖阳,弥散温润的情怀,让生活在爱意里升腾。我们的心灵因爱而光彩夺目,活力无限,它犹如春天的雨露,飘洒芬芳的情素,让生活在感悟中结晶。
欣赏小诗《甜蜜负担》: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温暖; 缺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边训你,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做父母。
第四篇:感悟亲情作文教学设计
冬天里最温暖的一屡阳光
——《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并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
2.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
3.初步领会“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
二、学习重难点:
1、“创设情境——吹醒亲情”,打开学生封闭的感情的大门;
2、“回顾体验——寻觅亲情”,感悟真情,搜集素材;
3、“链接文章——感悟亲情”,授之以渔;
4、“捕捉细节”,抒写真情,完成作文。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吹醒亲情
1.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唯情能动人,唯情才成文。感恩,源于心灵深处的感动与真诚,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亲情,是你生病时的探望与呵护,她使你在黑暗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增强你战胜病魔的决心;亲情,是你顿挫时的鼓励与支持,她使你在绝望中感受到无私的胸怀,鼓舞起你继续前行的信心;亲情,是你得意忘形时的棒喝,她使你在骄横无比时感受到严厉的目光,保证你正确前进的方向。
亲情是:冬天里最温暖的一缕阳光,即使再寒冷,也让我们觉得温暖如春!板书:感悟亲情品味细节
(二)赏析美文,感悟亲情
有一种爱可以超越生死,那就是亲情之爱。如今,我们长大了,渐渐远离了父母的视线,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天空,却忽略了他们依然为我们忙碌不休的身影,忽视了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我们实在需要一个时间,一份空间,来好好地整理一下我们的情感,走近父母,走近我们身边的亲人„„老师特地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与同学们一块儿来欣赏,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反映亲情的,请听配乐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同学们的表情,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这篇文章中的某些细节深深吸引住了,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说,文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打动你的理由。不过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尤其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更应当具体一些。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作交流,然后小组评议,选派代表发言)
(三)回顾体验,寻觅亲情
也许我们的生活中不会有如此悲情的故事,不会有如此震撼的事件,但我们的生活中绝不缺少让人感动的亲情,这亲情凝聚在微不足道的东西中,融化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平实得你丝毫不在意,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出亲情的伟大。
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组温馨而熟悉的画面,你最喜欢的是哪一
幅?为什么?
这些画面一定也激起了我们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回忆,现在请大家闭起眼睛,好好搜索自己生活中的这些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父母都为你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哪些最让你难忘?
学生畅说欲言
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的故事真是好感人啊,亲情的确是无处不在,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也或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此时老师心里也留存着一份感动,大家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吗?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就会体验我们时时处在温馨的亲情之中。
板书:选身边事,抒心中情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②“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冰心
③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沈德潜
2、抓住动情点、由小事见真情
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爱还寄托一种形式,因为爱是抽象的东西,往往通过一种形式反映它。《背影》中父对子的爱的形式是“一袋橘子”、“一封来信”;子对父的爱是抒写“一个背影”。所以往往一件细小的东西,如“一杯水”、“一个铅笔盒”、“一次微笑”、“一个眼神”、“一根头发”……都能寄托一种感情。父爱如山,父亲,就是那个生出我们后,即背起家庭并扛完一生的人
3、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特征化的细节
(2)特征化的细节可反复呈现,在不同情境下展现,以突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精彩细节示例之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对于儿时的你来说,他高大、勇敢、为你挡风避雨……
而在成年的眼中满是缺点、佝偻萎靡的人……
精彩细节示例之二学生习作《感受亲情》:“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不知是谁轻轻哼了一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外婆桥,外婆桥,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门槛上,踮脚倚门盼望的情景。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做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橱柜经常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吃饭时他们老是咳个不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老是忘记关煤气;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却在慢慢变老。
(四)捕捉细节——真情永驻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从细微处入手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将真情实感抒写出来呢?通过阅读感人文章和总结,想必同学们心中早已是千言万语涌上来,急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了,那么,这是一次机会,相信这篇作文定是一篇中考成功之作。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罗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能体现亲情的生活细节,筛选出最值得去写的细节。
2.思考自己最想抒发的对亲情感悟最深的是哪一点,自己所选的细节是否切合所要抒发的情感。
3.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或神情的特征化细节,这些特征化的细节可反复呈现,以突出其鲜明的特征。
4.要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写具体、生动。
5.还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板书:抒写真情,情真意切才动人
抓住细节,细小之处见真情
(五)主题升华,感恩亲情
齐读:真情永驻,感恩长存!有了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我们曾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我们曾感动于羔羊跪乳、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请记录下自己的情感历程,用自己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来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教学反思:
第五篇:《感受亲情》作文指导教学设计[推荐]
课题名称: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感受亲情
教学内容分析: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
本设计就是从歌曲《亲情》入手,因为学生特别喜欢听歌,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体会亲情。然后通过“说一说”现实中真实的故事来理解亲情;通过“想一想”现实中的例子来思考亲情的重要,幸福的含义;通过“议一议”来讨论亲情的可贵;通过“读一读”来品味亲情的魅力;通过“写一写”来表达亲情的理解。
教学对象分析:
本教案主要针对小学生。现在的学生有很多是留守学生,父母大多长年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而他们又无法真正代替父母亲,因而在情感上太偏激。这种亲情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体会不到亲情的可贵,体会不到亲情的重要。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会亲情
2、学会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亲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亲情》导入: 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母亲!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二、说一说
1、听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2、同学之间分小组互相述说你所知的真情故事,然后推选出一位给大家讲一讲。(用《真情树》配乐)
三、想一想
1、去年6月一个夜晚的一场大面积泥石流,在一瞬间就冲毁了四川省美姑县的4个村庄,吞噬了一百五十余条生命。一位年轻的母亲,不顾自己的大腿已被乱石压断,在齐腰深的泥石流中双手高举着仅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艰难地挺立了四个多小时。她一直坚持到清晨,等来了救援的人们,婴儿竟然毫发无损!
2、下面是一片同学的习作,思考:“我”为什么幸福?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不知是谁轻轻哼了一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外婆桥,外婆桥,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门槛上,踮脚倚门盼望的情景。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四、议一议
如何让作文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2、抓动情点,由小事见真情
3、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五、读一读
1、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在寒冷的年代里,母爱是温暖。在温暖的年代里,母爱是关怀
2、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 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 亲情,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3、有关母亲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4、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六、写一写
1、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你对亲情的热爱和赞美。例: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仿写:亲情是 亲情是
2、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的亲情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回忆与现实中去体会亲情。
3、注重名人效应与现实例子的结合,让学生从名人事迹,从现实例子中去感悟亲情。
4、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亲情的重要,亲情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