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第一篇: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仰望星空的经历?如果有的话,看到天上闪烁的星星,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说。

我国著名的朦胧诗人江河面对着星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出示目标:

1、深情朗读,感悟情感。

2、品味语词,体会写法。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首先请允许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2、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把这首诗读上两遍!

3、读完之后,你能不能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学生谈感想和疑问,教师相机点拨,并试着梳理学生的疑问。

四、细部品析:

1、大家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你说说,如果知道的话,你能说说是怎样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呢?说给大家听,大家学习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不到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老师给大家提供两种思路:

第一种:改一改,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一读。

投:

如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我们就不需要星星,我们就不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都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都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都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试着读上两遍!

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吗?

生交流:

明确:对光明的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那老师这样改过以后,你发觉与原诗有什么不同?读一读,体会一下!

4、老师再改一下,大家请看:

如果大地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是一首诗

每个字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样改过以后,大家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光明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还有一种情绪,隐含在里面,你能读出来么?那种抱怨、怨恨。那种经受了苦难、经受了心灵的压抑之后的一种强烈的倾诉。

读起来,自由的读一遍!大家再齐读一遍!

五、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自学指导:

1、读一读,读2——3遍。

2、议一议,这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哪些不同?是不是可以删去?

生讨论:所选的事物不同、意象不同、冷暖色调不同,结构形式相似。

是不是可以删除?

不能,这就是变奏。

资料补充:音乐术语。变奏作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那还能删除吗?这样写的目的其实就是强调!强调自己的感情!

那么我一起来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六、总结、背景出示:

这首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十年“xxx”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的毁灭,故此对“xxx”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那暗夜如磐的时代,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他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名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意思有想通之处!

七、有感情朗读全诗!

八、拓展:

1、臧克家的《星星》。有时间的.话,再拓展北岛的《回答》。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人家把星,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扬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能读懂么?主旨呢?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有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第二篇: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第三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星星变奏曲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

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

http://www.feisuxs/ http://www.feisuxs/ http://www.feisuxs/ http://www.feisuxs/ http://www.feisuxs/ http://www.eywedu.net/

第四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点

2,感知“星星”领会其象征意义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4,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自己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作者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朦胧诗:就是在抒情写意上含义朦胧的诗。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是一批文学中成长的诗人。朦胧诗如水中之月,雾中之花。易牵人情思,引人遐想。体验到别有滋味的朦胧美。

3,学生介绍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xx年生,19xx年高中毕业。19x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到政治抒情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点拨,提示。这首诗抒情细腻,意境优美,朗读时要感情饱满。

2,学生自由读全诗

3,齐读全诗

三:问题探究

1,学生读全诗,思考如下问题:

(1),星星象征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讨论明确,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柔软的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感觉。

(3),写“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心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讨论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怎样理解下面几句诗的内涵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师生互动,完成以上问题。

四:内容整合1,结合研讨练习一,反复朗读全诗。

2,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像,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

五:小结

写法:

1,诗歌意像选择很精心,蕴含深厚。

2,本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板书设计:

星主要意像: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理想)

变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曲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第五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曲沃县乐昌中学

何开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诗人在迷惘中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句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诗歌主题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2.初识朦胧诗的有关知识。

3.学习作者借助比喻和通感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剖析诗歌意象群,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诗歌通过比喻、通感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投影夜空中星星的图片,请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

⒉播放PPT中的音频插件配乐诗朗诵《星星变奏曲》,初步感知诗歌。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⒈ 投影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江河的资料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 的 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 目。

⒉教师介绍朦胧诗的特征以及通感的表现手法

朦胧诗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朦胧诗的特点: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三)整体感知诗歌

请一小组朗读诗歌,同时ppt投影出示研讨问题:

①分别找出一二节中使用的意象。比较这两节中意象的不同。

②诗人生活的现实是怎样的?可以用原文的话来说。

③诗中“凝望”“燃烧”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第一节

全体女生朗读第一节诗,然后出示问题:

①凝望星星的目的和原因各是什么?

②6、7、8、9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含义?为什么“颤动”?

③10-12句给你怎样的感觉?

④最后四句的意象又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五)精读第二节诗 抽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节诗,然后PPT出示研讨问题:

①“寂寞的燃烧”怎样理解这句话?

②“颤抖的星星”和第一节的“颤动”有何不同?

③“瘦小的星星”指什么?“夜晚冻僵”“风吹落瘦小的星星”暗示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④最后四句在内容上和第一节有什么相似?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⑤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句式、修辞,以及主要的意象和情境、意味有何异同?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师生齐声朗读全诗。教师总结:这首诗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 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情怀。

2.作业: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向往 否定

光明、温暖、美好————————黑暗、寒冷、残酷

(星星、蜜蜂、湖等)(冰雪、僵硬的土地等)

对比

变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338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