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 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相关戏剧知识,了解关于曹禺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感受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文中的潜台词;
明确戏剧冲突,分析掌握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同情主人公,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教学重点:
理解戏剧冲突;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潜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教具:PPT、板书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雷雨》节选部分,在课本上注3个以上的批注。
2、思考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与男女主角说戏(即思考剧中主角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我认为托尔斯泰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也完全可能同是天使与恶棍。人性总是复杂的。正是这些美与丑,善与恶,真真假假的繁复交织,才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故事,丰富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今天,我们要学习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品《雷雨》,这是一部戏剧作品,那么,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戏剧的相关知识。
二、戏剧相关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形式,是为戏剧演出服务的,由语言、人物、戏剧冲突三要素构成。其中戏剧语言有如下特点:
1、丰富的潜台词
2、高度个性化
3、富于动作性
三、简介曹禺及《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所称的“鲁郭茅巴老曹”中的“曹”,说的就是曹禺。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这是他在中学时代构思,1934年大学四年级期间发表,当时就引起广泛的轰动。在60年代,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访问中国,专程拜望曹禺先生时说到:“我希望日后能写出像你的《雷雨》一样的作品。”剧作《雷雨》在文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同学们对于《雷雨》,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四、学生说戏
(与课前预习任务紧密结合,让学生自由说戏。这一环节要解决的是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情节发展、戏剧冲突。并引出对剧中人物评价的分歧。)
明确:
(一)、与选文有关的情节背景:
繁漪因为四凤与周萍热恋,便通知四凤的母亲——在一个很远的食堂里做佣人的,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回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遇到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二)、相遇诉旧怨(周认出鲁的过程)
鲁侍萍表现:关窗——无锡口音——熟知旧事——梅姑娘没死——细知旧衬衣 周朴园反应: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周朴园情绪变化:(关窗)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暴露出含情脉脉背后的虚伪本性。
鲁侍萍的轻描淡写,含蓄淡定的应答,情绪的掩饰与身份的透露,反应复杂的心理。旧情未了,而又心存怨恨。
相认添新愁(周认出鲁后的言行)
周朴园:厉声责问——缓和稳住——感情柔化——(试图,未果)金钱打发(也可理解为补偿)
鲁侍萍:情不自禁——爱恨交织——强吞苦楚——默默原谅
(三)、戏剧冲突:三十年的爱恨情愁
(第二课时)
五、语言品读,认识周朴园
话剧是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台词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心理的。话剧语言的动作性、丰富的潜台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为我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供了很好的钥匙。
1、洋火
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这句台词是否可去掉?
(明确:有意唤起周的回忆;或者是不自主地回忆起三十年前的生活)
为什么鲁侍萍在这里用了“我们”,而不是“我”?(明确:自然带起两人的生活,这段回忆充满温馨)
为什么单提“洋火”呢?
(明确:印象不一般,很有回忆。结合下文提到的“梅花”,试着描述两人当时的生活画面。)
那么,侍萍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周朴园有没有也一样勾起了三十年前的回忆?(周也进入了回忆之中。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断地打听侍萍的境况,即是证明。)
2、周朴园情态“汗涔涔”,“哦”
“汗涔涔”是怎样的情形?为什么会汗涔涔?剧本第二幕开场的舞台说明中有这样的语句: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那么这里“汗涔涔”是因为热吗?
(明确:“汗涔涔”课文有注释,主要还是周朴园心理的原因。)
这里有两处十分简单的台词“哦”,结合文中的舞台说明,猜猜此时周朴园的心情?请问它们之间有区别吗?
(明确:心绪的进一步深入,愧疚、痛苦。两个“哦”,前者是从语言上表现出痛苦,后面还用了感叹号;而后者,接在汗涔涔之后,标点是句号,语气不很突出,是不由自主地叹息。)
请同学们注意:这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站在他面前的只是他家一个下人的母亲,他面对的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描述。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周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他感到这么深切的痛苦,可见周对梅的愧疚有多深。
试想,如果周是随便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他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吗?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周朴园呢?(怀旧,有温情,具良知)
三十年前是这样的温馨,周念念不忘,三十年后的今天,周在含情脉脉地频频回首,那么当侍萍真正地出现在他面前,他们又重逢的时候,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3、眼泪
鲁侍萍关于“眼泪”表现与说法,泪为谁,为什么而流?
“眼泪早哭干了”,“有的是恨,是悔”,真的是这样的吗?(明确:结合前文“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可见重逢侍萍对朴园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绝对不只是恨,悔。注意,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侍萍的言行是不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侍萍对朴园是有感情的,她希望他能够认出她来,对他在感情上还是存在着幻想。但是,当朴园终于认出了侍萍,他却暴露出这样的嘴脸。这是侍萍便不表明自己还爱着他,首先不在感情上向周妥协。不是有句话说,谁先说爱,谁就是输家吗?这也是她刚毅坚强的一种表现。)
注意人称代词,这里怎么就说“你们”,而不是直接都用“你”呢?(说明侍萍的悲剧不是朴园一人造成,而是家族所致,是封建势力对人性美好情感的一种扼杀。从一定程度上说,周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作出了妥协。从这个角度而论,与其说侍萍恨周的绝情,还不如说是恨他的妥协。)
面对侍萍的控诉,周想到的是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的?他开支票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4、支票
面对支票,周鲁的表现分析 周开支票动机分析:
为自己:拿钱打发人,封住侍萍的嘴,以鲁家人永不到周家为条件,免除后患;
为对侍萍造成的伤害感到深深地忏悔,为受到的苦感到彻心的痛楚。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一点有限的补偿,以让自己的灵魂稍稍安宁。为侍萍:想让侍萍安度晚年,为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鲁撕支票的行为分析:
有意为之:认为钱不能弥补周的罪过,给钱打发人是周对她人格的一种侮辱,有意撕毁支票,让周终生负疚。表现出她不屈服的品性;
下意识的行为:认为错误已经酿成,过失无法弥补,没有必要因此拿人家的钱,体现出她纯洁善良的内心。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这里的动作补充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是很快地撕得粉碎?(这是对周朴园的一种原谅,毕竟她接过了支票,是从容地、慢慢地撕碎。坚忍、从容、不卑不亢)
周朴园
侍萍。
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或者“?”,其中有什么区别?(“?”“!”则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显出周对侍萍行为的不理解与责备;而“。”则语气上比较平和,对侍萍这样不太合常理的行为,他显出平静,说明他对侍萍的苦难与性格的理解,对她的固执感到欲帮忙而无能无力的无奈。)
可是你——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补出下文)
六、作业布置
课后再次细读课文,找典型的片断,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
业余阅读《雷雨》全剧,或者可以观看改编的电影,对作者作品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七、总结全文
仔细阅读文本,琢磨人物语言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情感是本次我们学习《雷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补充了关于戏剧的知识,有关曹禺的文学常识;重点分析了剧中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致力于挖掘文中的潜台词,体会这些语言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雷雨》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同时我们也看到感情的美好与易变,看到善良和宽恕的永恒意义。当然,课文只是节选了《雷雨》第二幕的部分内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周朴园,鲁侍萍都可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只有真正地阅读《雷雨》全剧,才能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
同学们,我们对《雷雨》课文的学习就到此结束了,但是对剧本《雷雨》的研读依旧持续,包括学术界关于《雷雨》的争鸣还是如火如荼。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利用课余时间找完整的剧本读读,你会对周朴园、鲁侍萍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你会真正找到剧本标题“雷雨”的意义。
第二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第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
“雷”“黑”“垂”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景象。
3、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5个生字,会写
“雷”“黑”“垂”3个字。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前的景象,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
教学过程:
一、听音辨识,引出课题。
你们喜欢下雨吗?老师也很喜欢,并且录了一些雨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原来雨宝宝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有威猛有力的暴雨,还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随文识字“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电闪雷鸣的大雨,听好读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2.标一标自然段序号,说一说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的。
1、学生自由读文,师个别指导。
2、出示3个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3、指导朗读第一个句子。
4、举一反三,学生练读后两个句子。
5、看来这几朵乌云并没有难倒我们,那么刚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雷雨前(1-3)
雷雨时(4-6)
雷雨后(7-8)
三、学习雷雨前景象。
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去见识一下雷雨前的景象,看看有什么特别之处。(跟读)
1、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乌云,这样的乌云越来越多,你能用文中的哪些词来形容?
(满天、黑沉沉)随文写字:“黑”
2、是啊,这样如浓墨般的满天的乌云压来,你有什么感觉?
3、怪不得(出示)“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你能读出这种味道吗?(指导朗读)
4、这样闷热的天气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这阵忽然的大风还会吹得什么怎么样呢?请帮老师补充完整。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出示)“蜘蛛也从网上垂下来”四处逃窜,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发现他。
6、让我们一起来写写它吧。“垂”教识记方法
7、如果把这个“垂”字换成“爬”,你觉得哪个更好?(体会“垂”字的好)这个“垂”字用的多妙啊,再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
8、雷雨前其他小动物和人们在做些什么?练习说话。
9、过渡: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这一幕,你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说一说吗?
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男女生赛读。
10、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再次朗读1-3自然段。
小结。
板书设计:
前:乌云 叶子
蝉
大风 闪电 雷鸣
雷雨
中:
后:
第三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赵 静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课前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
一、字理导入,激发兴趣
(一)字理导入“雨”字,共同感受四季不同的雨。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雷雨”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一)自读课文
(二)组内认识生字(生字学互考互评)
(三)出示词语小组带读
(四)出示雷雨前中后的三幅图,请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到的课文内容按顺序摆一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雨前、中、后的情景。
(五)自己读课文并找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分别是哪些部分
三、深入学习,感受情境
(一)学习雷雨前的部分
1、读雷雨前的内容,找一找课文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出示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乌云压下来。”
对比读,体会课文描写得生动具体.3、师生对比读”雷雨前”部分。
4、体会“压”下来,训练朗读。看图,雷雨前,乌云很厚、很低、很重,连天空都托不住他们了。这些乌云像崩塌的山崖眼看就要压下来了。你会有什么感受?(沉重得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压抑,闷热)你应该怎么读这句话?
3、乌云压顶,看来要下雨了。紧接着,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一阵雷声打破了宁静。我们可以说(闪电亮了,雷声响了。)没过一会儿,闪电越来越亮,雷声雨来越响。你想到了什么词?(雷声大作,雷电交加)读读这句话。
4、一只蜘蛛也感受到了大雨即将来临,它(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动画图,那垂下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蜘蛛慢慢垂的动画 明确:垂和掉、落不一样
3、学写“垂”
(二)、学习雷雨中的部分
1、默读4-6段。
2、用上越……越……,就写出了雷雨前景象的变化。那雷雨中的景象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你能也用上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物变化吗?
3、交流想象到的情景。
4、体会雨越下越大,自悟文中三个“哗”应该如何朗读。
5、听音频,体雨声越来越小,领会“渐渐”在此处就是由大到小的变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过程。
6、出示投影片: ① 我长高了。②四周安静下来。
练习添加“渐渐”这个词,既可添在前,也可添在中间,看谁想得快,添得准。
(三)学习雷雨后的部分
过度: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天空中黑沉沉的,忽然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树儿被刮得东倒西歪,哗 哗 哗,倾盆大雨庞然下起来了。不一会儿,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空气清新,舒服极了。
1、雨停了,大地间又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图):
①引读:雨_____了,太阳_______了。一条_____挂在______。蝉____了。蜘蛛______。池塘里的_____,青蛙_____。② 出示投影片,______的雨终于停了。______的太阳公公又出现在_____。一条_____的彩虹____挂在____的天空。蝉______叫着,好像在感谢这场雷雨似的。______的蜘蛛又坐在______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______地叫起来了,为这雨后的美丽景色增添了无限生趣,人们呼吸着这______的空气,听着这______的声音,心里____极了。六拓展学习
1、试着说说雨后的景象。
2、布置作业: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第四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
教材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用精炼的文字,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为我们描述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尤其是生动的景色描写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兴趣。而且课文不仅使用语言的描述,还有两幅直观的插图,更有利于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贴合实际,而且同学们在夏天也都碰到过雷雨的情况,这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更可以与文章的文字内容进行结合,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同学们都喜欢这篇文章不同的内容。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自然界出现的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流利、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会用越—越—说词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的泪珠下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3、同学们,那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大雨、小雨、暴雨„„)
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并请学生来读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2.学习生字词
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出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单独读。b.小老师领读 c.开火车读
d.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生回答,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熟字加偏旁)
e.同学们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 f.全班齐读
3.学习生字“蜘”“蛛”两字,进行对比 蜘蛛两个字都是虫字旁,但要注意蜘蛛中的蛛的虫字旁比蜘的虫字旁宽,“蜘蛛”的“蛛”字右边部件的长撇有穿插
4.现在请大家再大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雷雨的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学生来回答,教师点评。
(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5.谁再来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写雷雨前,哪几自然段写雷雨中,哪几自然然段写雷雨后呢?
(课文1、2、3自然段写雨前,4、5、6自然段写雨中,7、8自然段写雨后。)
三、细读赏析。
(一)雷雨前。
1、(出示雷雨前奏的课件)大家看,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满天的乌云、树叶一动也不动、蝉不叫。)
2、请学生个别读这两句,尤其着重“黑沉沉”和“压下来”加深语气读重音(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全班齐读。)
3、同学们想想这时有风吗?(没有风)
4、那你从哪句话感受出来的?
(读课文“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
5、夏天天气特别地热,又没没有风,你感觉怎么样。
(生回答,感觉不舒服,很难受,强调连最爱唱歌的蝉也是一声也不叫。不是一般的闷,而是十分的闷。)
6、(出示课件)天气变了,你又看见了什么?
(闪电、风把树叶吹得飘起来了、蜘蛛从网上逃走了。)出示课件声音配乐,并让学生理解垂与掉的区别。
7、听到雷声,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你找到了吗?可以读一读吗?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教师指导全班朗读。
8、现在请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的手势,像雷公公一样,老师手低的时候,读的声音就要小,手高的时候,读的声音就要大一些。教师指导朗读。
9、全班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10、大家读得可真好,谁能用越—越—说词语。请学生回答。(越来越好、越长越高、越来越黑„„)请学生用词语造句。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通过老师的问题你们感受到了雷雨前天气的沉闷与可怕了吗?如果还没感受到,请同学们拿起你的书,我们再来朗读一下1──3自然段。
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五、布置作业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3自然段。板书设计:
雷雨前(图): 乌云 压下来 刮大风
叶不动 枝乱摆 蝉不叫
蜘蛛逃 电闪雷鸣 15雷雨
雷雨中
雷雨后
自我推荐意见
这篇课文《雷雨》从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重点突出三点,第一点是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我在教学课堂中使用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学习和巩固生字词,并采用如个别学生单个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并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蜘蛛”这两个字,达到新课程对于生字词教学的标准。第二点在于对学生的指导朗读上。这篇文章词语精炼,文章描述的形象生动,学生可以很容易的为文章进行分段,但是每一段落中的每一句都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由雷雨前天黑沉沉的压抑到电闪雷鸣,情感由低沉转向高亢。雷雨中的雨变化的大小,雷雨声的强弱,声音由大转小。雷雨后太阳、彩虹、青蛙的出现又让人读出一种美感。第三点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开发学生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学生毕竟刚刚开始接触全文分段,所以肯定会有不少同学无法完成分段,这篇文章以提问为主,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听课结果和对课文的学习。这些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这篇文章逐句的分析与学习
第五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田里禾苗绿,落在水中看不见。(雨)
2、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指名回答)
3、出示“雷雨”的课件。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2、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
3、课文主要写了()、()、()的景象。
4、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由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识字情况。(包括怎样认识的生字、组词、说句子等内容)
2、老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1)、指名读带拼音的字词。(2)、指名领全班学生读词语。
(3)、指名说说是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的,并用生字组词、说句子。(4)、给生字开花。(一字组多个词)(5)、去掉拼音再指名读词语。(6)、开火车读词语。
3、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的景象。
3、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了雷雨前的景象,哪一部分写了雷雨中的景象,哪一部分写了雷雨后的景象。
5、学习雷雨前的景象。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提问:雷雨前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来。
(2)、出示课件(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沉、很厚、很重了,眼看就要压下来了,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郁闷)
(3)、指名读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反复读,齐读)(4)、除了乌云,雷雨前还有什么景象?(出示课件)理解“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就在这时,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强调“垂”字。
(5)、后来又怎么样了?(出示课件)指名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反复读,齐读)
(6)、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完整的话。(7)、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啊!一场大雨就要下下来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郁闷的气氛吧!(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
6、学习雷雨中的景象。
(1)、出示课件(雷雨时)
(2)、指名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3)、齐读第五自然段。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渐渐地”意思。
7、学习雷雨后的景象。
(1)、雷雨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自由朗读第七、八自然段。(2)、出示课件(雷雨后)(3)、教师示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雨后的景象真美啊!你能美美地把这一自然段再读一遍吗?(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
(5)、出示课件(雷雨后的花、树、天空、白云、彩虹等)(6)、提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呢?(指名说话练习)
8、再读全文
9、考考你(排列错乱的句子)
10、拓展练习:
1、下雨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2、彩虹为什么会出现在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