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篇:《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2)反复。

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①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讲道理的? 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别反映一般。例如:“牛马”“春风”“野草”等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然的语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还活着。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而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都遥相呼应。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浑然一体。(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4.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设计(-)解题。

减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已声。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小资料】

一、作者。

二、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二、藏克家《三谈(有的人)》。

三、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产生在浓厚的生活里。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一条真理。

四、1949年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反应是强烈的,但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这情况怎样解释呢?

五、在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我去瞻仰了他的故居,回头来就写了这篇诗,这岂不是即兴而成?

六、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说来话长呵。

七、我和鲁迅虽然没见过面,但我对于他是尊敬而又有亲切之感的。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艺,自己也从事习作,这时候我就读过鲁迅的《呐喊》、《热风》、《野草》和由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等。读他的书,景仰其为人,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黑暗时代,鲁迅的作品像一道明光,引导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郁抑的心情好似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1926年,我奔向武汉,在大革命中作了一名士兵。这与鲁迅、郭沫若在思想上的启发是大有关系的。武汉大革命失败以后,我跨进了大学的门。读鲁迅的书越来越多,对他崇敬的思想情感也越来越强烈。那时候,阶级阵线分明,与国民党在各条战线上的斗争十分剧烈。鲁迅、郭沫若、茅盾,在我们心中,是左翼文化阵地上的三面大旗。鲁迅的那种爱憎分明、坚强战斗的精神,鼓舞斗志,万人景仰,而他的文章有如利刃新发于硎的寒光闪闪,使同志奋发,使顽敌胆丧。

八.1942年8月,我到了所谓“战时首都”——浓雾滚滚的山城重庆。10月18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俱乐部纪念鲁迅逝世6周年,老舍主持会议。宣布开会之声刚落,成群特务把老舍架了起来,参加大会的同志们被迫散去,特务追踪,人人愤怒!另外一次,我伴同许寿裳先生从歌乐山赶多到市内参加纪念会,遭到了同样的命运。1946年到1948年,我在上海,也有两次在大戏院子里开大会纪念鲁迅逝世,宋庆龄、郭沫若等许多文化界领袖人物都参力。了,结果与重庆纪念会情况相同,特务甚至把签到簿也抢跑,使千人大会,未能终场。这种会场如同战场,使我感受深刻极了。

九.1936年鲁迅逝世了,举世悲悼,万人送葬。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我写首诗,我以哀悼深情写了《喇叭的喉咙》这首诗。十.记得1948年,在鲁迅逝世纪念那一天,我同几位朋友一同到郊外的公墓去凭吊,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一代民族英雄,文坛巨臂,死去之后,只有黄土一抔!我们徘徊又徘徊,久久不能去。我们来去,都有特务的眼睛盯着,有的,还替来参拜的同志“留影”追踪。鲁迅受到亿万人民的敬爱;而国民党反动派,连他的坟头也望而生畏。

十一.记得很清楚,1935年,我在临清中学教书,暑假回到母校——国立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遇到肖军同志,他力劝我给鲁迅写信,并把“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12号”的地址开给了我。但我,不能写信。在新军阀韩复第的统治下,我没有写信的自由!我的学生因为什么“嫌疑”有两名被捕了,我们满腔悲愤在不自由的环境中过日子。我没有给鲁迅写信,但先后把两本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寄去了。上面我简要地述说了我怎么读鲁迅的书,崇拜他的人,怎样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思想上受到他的教育与影响,感情上对他如何地亲切而敬爱。虽然没见面,而精神上的感召是深切之至的。这是一个方面。再就另一个方面谈一谈。

我在《有的人》这首诗里,处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地主、官僚、反动阶级人物的卑劣与无耻,以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的伟大与崇高,这一点用不着多说。我对这些反面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了全利旨掌的。因为我已经76岁,清朝末季、北洋军阀、中华民国蒋介石统治的时代,我不但耳闻而且目睹,不但目睹而且是印象深刻、感慨万端的!这些反动家伙,残民以自肥,踏着人民的骷髅,把自己升成“伟人”!他们生能享大福,坏事做绝,还妄想死后留名,万古不朽。为自己树碑立传,纪“功德”,开“神道”,想得很美:“留芳万世”。你觉得可笑吗,他们却觉得“理所当然”呢。两相对比,看一看,想一想。巴。

鲁迅是不朽的,但他想“速朽”,愿成了“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而那些反动的家伙,人类的渣滓,却“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人民是最有权威的,也是是非分明的。那些人民之敌的坏东西,早已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鲁迅的大名呢,却永垂史册,受到人民的崇拜和敬爱。我写《有的人》,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痛切的个人感受的。它虽然写的是纪念鲁迅,但读者会从中体会到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引起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心,对反动家伙们憎恨之情的吧。

三、这首诗选入语文教材时,作者臧克家同志所做的几处修改及其意义。著名短诗《有的人》选入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同志修改,虽然改动不多,但从中可见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兹略述体会如下:(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作: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炼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xiǔ)押韵,使语句更具音乐美。(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改作: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念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改作: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反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ú)字皆平声,转用一反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此外,《有的人》一诗的分行、标广、符号的调整,以及篇后写作时间、地声、的补充,都使全诗更臻完美。诗人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有人生病时教学设计

《有人生病时》教学设计

兰溪市灵洞乡洞源小学 邵海仙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的第3课,由“生病真难受”、“我来照顾您”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病真难受”是通过儿童以往的生活体验,告诉儿童一些常见病的病状,并因此产生对病人的同情,知道病痛会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应当预防疾病,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一课时就是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接下来的“小调查”——“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成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小诊所”是为了告诉儿童一些有助于常见病康复的办法;“聪明谷”是介绍一些有关打预防针的知识;“诗园”则是通过儿歌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最后的“我来照顾您”是告诉学生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在学会照顾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

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及症状,回忆生病的难受。

2、学习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教学过程:

一 激活生活体验 了解生病症状 1 故事《我想生病》这是关于一个小朋友想要生病的小故事,他觉得生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小朋友们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感觉怎样呢? 自己生过哪些病,并说一说生这些病时不舒服的感觉。3 那你想生病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二 怎么会生病呢 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学生小组交流)(结合书本材料)饮食不卫生 缺少锻炼 小手脏等等 全班一起交流 三 怎样预防生病 1 小诊所

如果我们感冒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恢复健康呢?(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多喝开水 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卧床休息等等

如果有人擦破了皮,怎么办呢?(用消毒水清洗伤口,再包上创口贴)学习“聪明谷”,说说平常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生病(小组讨论 全般交流)四 总结 教后反思: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道理的感悟不够深刻是本堂课的最突出特点。教后我对这堂课和这个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目标设计上应包含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层面,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无论是什么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陈述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具有明确的结果性目标:掌握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缺少了可操作的体验性目标,“掌握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只是空洞的说教,强加给学生,没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即教育” 这句话一点没错。这堂课中安排了一个板块是让学生来说一说生病时难受的感觉,这部分在教学时学生有话可说,非常投入,原因很简单,因为有生活经验。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或多或少地生过病,再加上现如今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使人类的抗病能力下降,学生对生病并不陌生,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病时的一些难受的症状以及生病的原因,学生并不用太多考虑,只需从自己的记忆库中调出这些信息便可,而且说的感觉都是最真实的。品德教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课堂上,从“生病真难受”、“怎么会生病”过渡到“怎样更健康”,这里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从课前调查、医生介绍、老师指导、同学的交流中知道了许多预防疾病的办法。比如要正确洗手、不挑食、经常锻炼身体等等,这一些一定会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带来改变。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与生活》呈现的形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多种形式上的整合,将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本节课中,学生参与的活动太少。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课堂上就显得比较沉闷。品德课就是要链接生活,激活真情。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从而激活学生的真情。所以我想我们备课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要认识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多一些鼓励,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状态,才能学得愉快。通过反思,我对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后,形成了新的教案,如下:

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及它的症状,回忆生病的难受。

2、初步学习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回忆生病的难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鼓励学生调查儿童常见病的症状及生病的原因,从各种渠道了解预防生病的办法。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生病真难受!

1、游戏引入,体验感冒鼻塞症状。

2、汇报自己生过哪些病,并说一说生这些病时不舒服的感觉。

二、怎么会生病?

1、播放因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肚子疼的动画片。

2、结合课前调查表来说一说自己的一次生病原因。(挑食、病毒感染、缺少锻炼、受凉、不讲卫生、不吃早饭等)

三、怎样更健康?

1、学习正确洗手。

洗手歌

小朋友,别马虎,洗小手,分六步。第一步,擦手心;第二步,手交错; 第三步,擦手背;第四步,擦指背; 第五步,洗指尖;第六步,洗拇指。

左右手,交换洗。每一步,洗五遍。小小手,洗干净,吃饭香,身体棒。

2、汇报课前调查:预防生病的方法。

3、播放医生介绍如何预防疾病的录象。

4、教师送健康大礼。(1)演一演:防疫站的医生到学校里来打预防针了,一位小朋友吓得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肯打,请你们来劝劝他,并表演打预防针。(提示:人物有医生、同学、老师,请组长马上分好工哦!)

(2)唱一唱:请小朋友们根据《两只老虎》的旋律来唱一唱下面这首儿歌。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饭前便后洗手,天冷及时添衣。身体好,身体好。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多锻炼。身体好,身体好。

(3)选一选: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很重要,那小朋友们到底吃哪些食物比较好呢,让我们来选一选吧!

米饭、方便面、油炸食物、橙子、冰淇淋、青菜、开水、饮料。

(4)辨一辨: 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①满头大汗的小丽正对着空调吹冷风。②吃油炸不洁食物。③小朋友们在积极锻炼身体

5、课堂小结。

第三篇: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三.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第四篇: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找出你之前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教学设计),根据公共课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束的内容,分析你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束方法,并给出评价。

《空气质量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周宁三中 吴国量

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分组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会监测空气质量的一般方法——五点取样检测法;通过了解家乡的空气质量情况,激发热爱家乡、保护并美化家乡的责任感,进而认同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意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绿色森林的画面,让学生去回忆,并相互讨论“空气质量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

2、探求新知

先是分析课文中资料I和II,并联系实际阐述个人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又如某同学全家搬进刚装修好的新房后,他和爷爷生病了等等,再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探讨。

3、重点与难点:探讨“五点取样检测法” 向八个分组学生推荐“五点取样检测法”。以不同角度去探讨“空气中尘埃粒子的多少”。例如其中一组探究的问题是“同一地方不同高度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做出的假设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的越少”;得出统计数据依据:学生宿舍楼一楼与五楼各自的“尘埃粒子平均数”的样本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是“楼层高度与尘埃粒子的多少有无关系?”;看假设对不对。

4、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造成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的排放;秸秆等物的焚烧;车辆的尾气;地面的扬尘;人类的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等等----课件展示

5、各抒己见,总结本课并设置悬疑:如你知道了吗?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你了解吗?当地的空气质量;你知道了吗?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你学会了吗?五点取样监测法;你认同了吗?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

6、师生反馈与纠正巩固:

7、布置作业。请查阅有关书籍和网络,以《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为题,将分析情况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以后班内进行交流。

分析:本节课通过师生反馈、总结归纳、设置悬疑相结合来结束。总结归结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特别是“五点取样法”的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再巩固反馈。评价:这样做是因为“五点取样法”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种实验方法,需要学生今后学习中得以应用,则要及时巩固,所以通过总结,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又是一个现今社会很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所以通过设置悬疑,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以引起重视,既能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从亲身体验和查资料后的感悟入手,得出结论,进而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为目标,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反馈并布置作业:较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性质而言,《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本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以上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对教育评价活动的认识及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现代教育评价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了解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并对我们教育评价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理解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教育评价的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性、主体性、中介性、综合性、预见性。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教育评价的目的(鉴定、诊断、改进)。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交流作用、检查与监控作用、鉴定与选拔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学校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明确评价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当方式向评价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报告评价情况,依照评价结论采取措施,再评价)。教育评价过程的管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

第五节

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的若干反思

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教育评价的准则或标准、教育评价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 理解:教育评价的特征

应用: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识记:教育评价的目的 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

应用: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识记:教育评价的过程;

应用:教育评价的方法。

(四)教育评价模式

识记: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

理解: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

第2章 学生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生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能够反思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掌握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非认知因素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的概念。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节 学生评价案例:数学档案袋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一)学生评价概述 识记:学生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应用: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识记: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具有层次性和累积性、通用性)

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应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识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目标分析法与即时评语法)。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态度测评法、自陈量表法、投射测验、任务推定法、操行评语法、等级测评法、操行加减分法、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对现代教师评价实践进行反思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教师劳动的特点。

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教师评价的原则(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与校园文化相兼容、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用: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二)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识记: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经费评价法。

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三)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应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第4章 学校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学校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正确领会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把握现代学校评价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学校评价的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评价概述

学校评价的概念。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

第四节 学校评价案例:上海市开展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学校评价概述

识记:学校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二)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理解: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应用: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建设性、开放性)。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能力体系、学校发展自我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成效)。

(三)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识记:组织质量概念

理解: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教育目标评价、增值评价、最优基准评价、自身进步评价、顾客满意评价、生产力评价组织质量评价、良好的教育实践评价)。

应用: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章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能够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掌握教育质量的概念,形成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思想。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第三节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四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理解: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三)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识记: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

应用: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将考核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它们是递进关系。

识记:要求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等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内涵,把握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分析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辅导。

2.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把识记与理解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引导考生再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题应该按照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2.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理安排试题的难度结构。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占50%,较难题目占20%。

4.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①泰勒②斯塔克③斯克里芬④克隆巴赫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学生评价

三、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2、简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四、论述题

1、教育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学业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举例略。

8037《课堂教学设计》大纲

时间:2010-01-08 21:51来源: 作者: 点击:

12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而设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门基础学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最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落实到教学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设计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是明确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观念,通过本章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是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章主要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第4章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起点的分析方法,这方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第5章和第6章是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这两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具体论述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案例;最后一章主要是谈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理念进行评价设计。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新课程、新理念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概念,儿童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的含义;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Ⅱ.课程内容

1.1 “教学”概念的重建 1.1.1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1.1.2 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1.2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1.2.1教育观念的更新 1.2.2教师角色的转变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理解:教学的概念。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理解:儿童中心说,教师中心说。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四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2.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什么是教学设计 2.1.2教学设计中的主体 2.1.3教学设计的功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2.2不同学派代表的教学设计理论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要素;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教学目标的功能,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Ⅱ.课程内容

3.1教学目标概述 3.1.1教学目标的概念 3.1.2教学目标系统 3.1.3教学目标的功能

3.1.4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3.2教学目标的设计 3.2.I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2.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系统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八、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系统 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理解: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五、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

六、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识记:教学目标的要素;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

应用: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4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学习任务分析的概念,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起点行为,终点行为;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

Ⅱ.课程内容

4.1学习任务的分析

4.1.1 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1.2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4.1.3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4.2对学习者的分析

4.2.1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4.2.2 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Ⅲ.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五、对学习者的分析

六、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七、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Ⅳ.考核要求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

理解: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应用: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任务分析。

五、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识记:起点行为,终点行为。

理解: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

六、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第5章 教学策略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5.1 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5.1.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5.1.2 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5.1.3 教学方案的形成 5.2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5.2.1 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5.2.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5.2.3 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理解: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识记: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应用:能应用各种形式编写教案。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理解: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理解: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准备

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6章 教学媒体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的分类;理解教学媒体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

Ⅱ.课程内容

6.1 教学媒体概述 6.1.1 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6.1.2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6.2教学媒体的设计

6.2.1 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6.2.2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

理解:教育信息的传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识记:教学媒体的分类。

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理解: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应用: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7章 教学评价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学评价发展方向,档案袋评定,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Ⅱ.课程内容

7.1教学评价概述

7.1.1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7.1.2 教学评价的类型 7.2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7.2.1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7.2.2 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7.3教学评价的设计 7.3.1档案袋评定 7.3.2发展性教学评价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理解: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理解: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理解: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本教材,从而使考试范围更加明确,使命题者更加准确地安排考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考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识记和表达。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应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由七章组成,第1章:新课程、新理念,第2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第3章:教学目标的设计,第4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第5章:教学策略设计,第6章:教学媒体设计,第7章:教学评价设计。考生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去识记应该记忆的概念、原理,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重点章节与知识点,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去抓重点。

2.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自学中,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策略,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它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联系起来,不断地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在全面辅导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1)赫尔巴特(2)杜威(3)卢梭(4)加涅

二、填空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三个领域。

三、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设计题

运用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设计一节课,要求目标明确,过程合理。

六、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教案,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301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