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藏龙小学 邱宗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积累重点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周总理资料,在班级进行周总理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引出“难忘”。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图片。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新年,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
这样有趣的节日,同学们你们想去参加吗?(生:想!)师:是啊,不止你们想参加呢,全世界人民都想参加,那现在我们赶紧坐上时光机,一起去参加他们的泼水节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哪个词需要重读?(难忘的)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板书: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周总理来了,老师相机板书:周总理)
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
师: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配上文字:他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总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他的心血;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为了更好地参加这一年的泼水节,我们得收集好凤凰花,带上象脚鼓才行哟!相机出示生字、生词。
4、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凤凰 傣 恩 敲 撒 襟褂 咖啡 踩 端 蘸 寿(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齐读生字,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格外高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来。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1自然段,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
师:傣族人民为什么高兴啊?(PPT展示:“因为„„所以„„”)2)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要来了,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他的呢?
1)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从中勾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指名汇报。
3)傣族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其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的心情)
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出示“凤凰花”图片)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爱的凤凰花铺成地毯来迎接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傣族人民还觉得场面不够热闹,他们又把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船桨声、水声、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形成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象。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瞧瞧,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这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喜庆的场面,谁愿意用你的声音、你的朗读来展现这场面的热闹?指名读。咱们全班一起来感受感受这喜庆的场面吧!齐读。)
体会人民深情的欢呼。
过渡:傣族人民一切准备就绪,敬爱的周总理终于来了。周总理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为了和傣族人民同庆泼水节,他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
a、(课件出示句子: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之情,找一找。(欢呼)
b、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很快,总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傣族的村寨,人们都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让这欢呼声再响亮一点!——“周总理来了!”
过渡:是啊,周总理来了!你看——周总理真的就站在傣家人身边。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课件:书本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周总理穿着、神态,并学会运用“笑容满面”造句。
为了与傣族人民融为一体,周总理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傣族的民族服装。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从“笑容满面”你感受到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还见过谁笑容满面地干什么?(生练习说句子)。
2)老师引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周总理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傣家人,来到傣族儿女中间,他又从傣族人民手中接过(一只象皮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看到这样亲切、这样随和的总理,还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傣族人民心中充满了(幸福、快乐),让我们怀着幸福与快乐的感觉一起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生齐读)。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
1)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来表达他真诚的祝福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2)指名汇报。(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周总理泼水这句话中哪些词是表现周总理泼水时的动作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指名汇报,再集体订正。(课件出示句子,并找出动词:端、拿、蘸、泼洒、祝福)。
5)师生共同表演读这句话。来,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咱们一起来做做动作读这句,分享分享泼水的快乐吧。
是啊,在傣族的传统里,水泼得越多,祝福也就越多,清清的水泼到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美丽的姑娘身上,周总理会祝福她—— 清清的水泼到可爱的孩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6)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傣族人民接受着这珍贵的祝福,一边尽情欢呼,一边泼水,深情祝福周总理,祝福他(健康长寿)。人们还会向总理祝福什么呢?(生想象汇报)7)指导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个泼水节里,总理祝福人民,人民祝福总理,这样的时刻,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读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来。(生齐读)
5、学习课文5、6、7自然段。
过渡:就让这清清的水,泼呀,洒呀!(课件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周总理就要离开了,但是这个泼水节已经永远留在了傣族人民的记忆中,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傣族人民都会忍不住感叹——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很多年过去了,每到凤凰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倍加想念周总理,想念1961年的泼水节。
到这里,我们读完了整篇课文,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说说1961年傣族人民的这个泼水节,你会用什么词?(学生说)是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幸福的,激动的„„这都是因为——周总理(板书:周恩来)
四、情感延伸,指导写字。
“敬”“祝”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五、小结拓展,了解文化。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说彝族有火把节,藏族有雪顿节„„蒙古族有那达慕节,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
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二篇:关于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片断】
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一、看图发现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读文体会
1、自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读第一、二自然段,要用热情而平稳的语调,第一自然段适当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适当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
3、教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⑴从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着傣族服装?他的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⑵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三、读中感悟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第三篇: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一
一、导入
1、云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那里看看!(看录象)
2、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板书)
师介绍: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3、泼水节每年都过,可是1961年的泼水节却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板书: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出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找小海锣帮忙。
⑴ 认读生字:老师把生字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能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吗?自由读生字。抽卡片读。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吗?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
1、教学第二段: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齐读。
2、教学第三段:
⑴ 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怎能不让人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让我们也加入这行列,看看人们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要求:读第三段,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⑵ 交流:谁在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象脚鼓声、人们)
①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B、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这人山人海的热闹,读出这锣鼓喧天的热闹。
教学敲人们高高兴兴地一次又一次地敲着象脚鼓,是多么高兴啊!
C、多么壮观的场景啊,一起来读一读!
②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A、你看到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鲜红的地毯?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用红地毯?而傣族的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来欢迎周总理。
B、从地上洒满的花瓣鲜红的地毯,你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了吗?指名读读课文里的句子,齐读。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看到什么?
B、比较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C、把你感受到的这份热闹和喜庆读进去吧。
④ 人们欢呼着:总理来了!
A、正在这个时候,盼望已久的的总理来了,你看到旁边的老百姓表情怎么样?(想象说话)你会怎么喊?
B、我们一起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我们可以加上动作──周总理来了。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份喜悦压抑不住,这份欢快更是压抑不住,让我们一起来吧。──周总理来了!
⑶ 1961年的早晨是这样的难忘,让老师带着你们再去现场感受一下吧,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① 师配:象脚鼓响起来了,快乐的呼喊声来了,龙船划起来了,花炮升起来了,多热闹啊,② 把你们感受到的高兴放到课文中。
③ 读课文的1~3段。
四、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恩来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周恩来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课文共8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的通过看图学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指导有序观察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清主次及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段。
重难点,关键重点
了解周总理与1961 年和傣族人民一起欢渡泼水节的情景,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难点
(1)由于年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
教学设计
一、故事录像激趣,设问质疑,导入课文讲《泼水节的来历》看泼水节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
2为什么今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全文,感知全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什么时候举行?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每年的泼水节都在5月13日举行,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的心情怎样?用高兴的语气读12自然段。
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音乐辅助
1随着《欢乐锣鼓》乐曲,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三段,体会当时欢乐的气氛。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同学们读读,写写,议议,用铅笔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四面八方赶来敲鼓地毯龙船花炮撒满一条条一串串理解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用四面八方造句。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欢呼)什么叫欢呼?同学们反复诵读体验。想象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
三、看图学文,学会观察,理解图意用电脑显示画面,指导学生看图,周总理是怎样打扮的?周总理的心情是怎样的?傣族人民都在做什么?重点观察几个人。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家人的衣服呢?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笑容满面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这些词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象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并用笑容满面造句。
四、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语激情,感知体会当时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呢?观看录像,启发想象。同学们,你们也想象傣族人民一样跟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吗?请一个同学朗读5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做动作,老师配上音乐。你们想周总理会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会向周总理祝愿什么?请几个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朗读课文,同学进行评价。老师导语激趣,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向人民祝福;人民爱总理,向总理祝愿,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是多么幸福难忘的场面呀!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同学齐声朗读78自然段,感悟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理解最后两句的!
五、总结朗读,回顾感悟,背诵课文
1961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61年的泼水节,请同学们大声诵读,把你们的感情都融入字里行间吧!读到开始泼水了让同学关上书试着背诵课文5678自然段。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特别高兴
欢迎总理
共渡节日
幸福 难忘
设计说明让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读贯穿始终。巧妙的运用音乐,录像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情景,通过想象总理和傣族人民祝福祝愿的话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学生读读,写写,划划,和表演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四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2017-2018学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教学目标:
⒈ 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⒉ 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 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课前准备:
⒈ 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材料;生字卡、生词卡。⒉ 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教学策略:
本课时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自主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出示傣族泼水节场景的挂图。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⒈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凤 凰 恩 敲 襟 褂 咖 啡 踩 端 蘸 寿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凤凰 周恩来 恩人 敲打 对襟白褂 衣襟 白大褂 咖啡 踩伤 端正 顶端 蘸墨水 蘸水笔 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第五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芦湖赵店小学 于爱青 题目:《难忘的泼水节》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前置训练:
1、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识记生字,并把课文读流利为止。
3、一段一段的读,把你读明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写一写。
4、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朗读课文,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5、上网查找有关泼水节和周恩来总理的资料。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汉族一年当中都有哪些节日吗?(元旦、春节、劳动节、儿童节......)其实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你知道吗?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泼水节的热闹场面)。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在过什么节日吗?(傣族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1、展示学生查找的有关泼水节的资料。
2、展示认读生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泼水节,但是1961年的泼水节对他们来说是最难忘的,今天我们就走进1961年的泼水节,看看为什么那一年的泼水节让傣族人民难忘。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展示交流:根据自己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自己的理由,读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后简单评议。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他们感到难忘。)
3、指导书写生字:凤凰 展示周总理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是呀,敬爱的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在1961年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这让人怎能不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
1、朗读,质疑
傣族人民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2、图文对照,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再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子写的是图上的情景。思考并交流:
(1)从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为什么穿傣族衣服?他的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联系说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四、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1、体会人们的“情”(出示课文第三段)(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汇报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人们、象脚鼓声)傣族人民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①“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热闹,高兴)
(随文指导书写生字:龙 脚)
②“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A、你在哪里见过“鲜红的地毯”?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用“红地毯”?而傣族的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来欢迎周总理。
B、从“地上洒满的花瓣”“鲜红的地毯”,你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了吗?
③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比较“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④ 人们欢呼着:“总理来了!”
正在这个时候,盼望已久的的总理来了,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激动,快乐、深情„.要求学生注重自己独特的朗读体验)
2、体会总理的“情”。
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1)从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为什么穿傣族衣服?他的表情怎样?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⑵.“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⑶.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1)泼水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的?(用“一手......一手......”练习说话)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3)、是呀,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总理和傣族人民泼出去的仅仅是水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总理爱人民。傣族人民爱总理)
五、感悟“难忘”
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朗读7、8自然段。注意感叹号的用法。)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敬爱的总理(心连心)傣族的人民
六、当堂达标练习(出示课件)
1、认读生字生词。
2、按原文填空。
3、完成课后我会填
4、课后搜集我国民族节日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