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学案教学 设计

学案教学 设计



第一篇:学案教学 设计

学案模块设计及实施三部曲

——周庆

近年来学案教学成为很多中学流行的教学模式,学案其实就是老师教学设计的体现,学案教学则是以学案和教材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下面我就学案的模块设计及其实施加以说明,仅供参考:

学案的模块设计

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导航、知识拓展、课下探幽四个环节。

制定学习目标,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学习导航,即设计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常识性问题和教学流程,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素质。知识拓展和课下探幽涉及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化和拓展。

学案的实施:

一、课前阶段

老师在课前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信息;其次,解读学习导航,了解本课教学相关的常识性问题,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下进入教材。同时通过本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这样既明确了课程预习的方向,又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得出的信息落实到学案上,以待课上评价交流。这就是学案实施的课前阶段,即课程开展的预备阶段。

二、课堂阶段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简单的问题由师生一起得出结论,对重点要探索性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组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在这之前学生对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论,现在就是把他们的成果拿出来交流,让他们思维去交流、去碰撞,在碰撞中开拓新的视野,在交流中聚集大的结论,让课堂有声而多彩。讨论完后让每组的代表把他们交流的成果拿出来,老师给以评价、总结。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加以启发、点拨,从而得出结论。这就是学案实施的课堂阶段,这样的课堂形式既锻炼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解放了老师,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课后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课程知识的强化巩固和学习能力的拓展阶段。首先让学生把整个学案重新梳理一遍,再让学生完成课下探幽的习题和相关知识或文章的阅读。最后上交学案,老师给出相关的评价。

当然学案教学只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科目或课程,我们应该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让课堂丰富而有效。

第二篇: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感悟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可得到与原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3.观察课本第108页衣帽架的图片,在将它拉伸和压缩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

[1]根据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图形的特点,请学生尝试给菱形下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展示交流,共同归纳

从对称性上对菱形进行考察:

提问: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利用对称性画菱形(或者教师呈现以下几种得到图形的方法,请学生判断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方法二: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 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例1]如下图,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B=5,AO=2,OB=1.

(1)AC,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5,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OA+OB,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五、小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别可以从以下两条线梳理:

在已知图形是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四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在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从边或对角线上加强条件得到菱形。具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从问题中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第三篇:虞美人学案及教学设计

《虞美人》导学案

王婷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技能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学习重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词是_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2、写下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词

二、课内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5、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6、词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鉴赏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本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设想:(多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相关的情景图片、文字资料和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及时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加大课堂容量。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②词牌名与作者

词牌名: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见了,也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作者: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2.具体研习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4.“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5.“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6.“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7.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湖光秋月两相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8.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9.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10.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11.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12.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四.课外延伸 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五.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六.布置作业

默写《虞美人》

第四篇:《春》教学设计7学案

第11课《春》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建议安排3课时)[学法导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文中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启发人们要珍惜春天,积极向上。本文围绕“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到来;待她降临,则尽情欣赏大地回春的美景;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文章中,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征,着力描绘了五幅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学习中,要体会这准确、生动的景物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还要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此外,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是依据春天成长的顺序来写的。第3题考查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第4题则须先分析原文的句式特点:三个比喻形成一组排比,分别写出了春的三个特点,再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摹仿。参考答案:

1、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3、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4、略。[课时训练]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朗rùn()

wǎn()转

酝酿()()liáo()亮

hōng()托

应和()

二、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1、涨

2、散

()

()

()

()

3、晕

4、藏

()

()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四、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节):

_______春

宏观勾勒:

第二部分(第2-7节): _______春

图(春)

图(春)

具体描绘:

图(春)

图(春)

春图(春)

第三部分(第8—10节):_______春

训练二

一、下列各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B.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C.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工夫。

二、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三、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两个黄鹂鸣翠柳()

3、踏花归来马蹄香()

4、一枝红杏出墙来()

5、处处闻啼鸟

()

6、天街小雨润如酥()训练三

一、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

用心

爱心

专心

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④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的特点。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春的色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春的色彩是什么呢?

一出门,到处都是一片雾蒙蒙般的绿色,一山的。一树的,一地的,一湖的。不知是谁,把一瓶绿色的颜料掀翻了,泼撒在宣纸上,点点滴滴都是绿。枝头最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色„„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

5、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

翠绿

草绿

浅绿

6、解释下面词语。朦胧:

感召:

7、文段中写到“春”的色彩有哪些?最突出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答:

8、加横线的句子是活用了别人的句子,请问原句是什么?答:

9、加波浪线的句子和课文《春》里写春花色彩相似,但没有课文里写得具体、生动,请将课文有关的句子默写出来。答:

*

10、语段首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语段中已点明了春的色彩,在你看来,其余三季的代表色分别是什么呢?请否谈谈你的理由。答:

《春》训练一

一.润

yùn niàng 嘹

二.1.zhǎng(涨价)zhàng(涨红了脸)

2.sǎn(零散)sàn(散步)

3.yūn(晕车)

yùn(黄晕)

4.cáng(捉迷藏)

zàng(宝藏)三.1.欣欣然

2.呼朋引伴

3.花枝招展

4.舒活 四.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宏观勾勒: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具体描绘:草(草报春)

花(花争春)

风(风唱春)

雨(雨润春)

迎(人迎春)

第三部分:颂(春)

用心

爱心

专心

《春》训练二

一.B 二.1.“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2.“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三.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视觉

5.听觉

6.味觉

《春》训练三

1.造酒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

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吹动杨柳的春风

引用

借代

3.①‖②‖③④

触觉

嗅觉

听觉

4.和煦

温暖

5.草绿 嫩绿 浅绿 翠绿

6.朦胧:模糊,不很清楚。

感召:感化召唤。7.草绿、嫩绿、浅绿、翠绿、粉色、淡紫色、白色。最突出的是绿色。

因为绿色象征了春到人间,万物生机勃勃。

8.“一叶落而知秋”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10.(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课题:

区、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一、课前小提示

1、作者,李密,一名

,代,家

2、释题:(1)出处:

“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又称,例如《出师表》。

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1、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

零丁:

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拜表以闻()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1.用什么“情”打动人2.用什么“理”来明人3.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五.实践运用

倘若老师想让你当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这个任务,如何“陈情”,写一篇《陈情表》。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思考分析: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知识点自学辅助: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1.导语的使用是为了引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能有如此威力,让人落泪。激发其阅读兴趣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学案等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本障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中的提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养成文言文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检测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写作训练自主导学辅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启发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适当的辅助下,独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学习。附:

《陈情表》学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方法:

1、诵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通过教师点拨使文言知识加以落实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提示

1、作者,李密,一名

,代,家

2、释题:(1)出处:

“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又称,例如《出师表》。

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

1、教师范读第一段,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

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更相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零丁: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拜表以闻()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2)知识点疑惑处疑惑处: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其请求的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

2、用什么“情”打动人

3、用什么“理”来明人

4、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思考分析: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272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