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第一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1、听音频范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2、朗诵(要注意停顿、押韵)

3、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这几句诗写出了一个什么意境? ☆ “心远”是什么意思?

☆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这几句诗写了什么?(诗人的日常生活)☆ 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 最能表达诗人恬淡悠闲心境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 怎么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能看出诗人的什么思想?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②“真意”:人生的真谛

(那么,诗人认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

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标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板演,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合作探究,感悟诗境:

1.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2.品读诗歌:

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3)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4)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5)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6)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三、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四、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出示: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第二篇:《饮酒》教学设计(精选)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饮酒》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饮酒》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饮酒》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饮酒》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三篇:《饮酒》教学设计[范文]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第四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第五篇:《饮酒》教学设计专题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哪位同学能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1. 一生简介

2. 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朗读。

二、整体感知,初读诗歌

(一)今天学的诗题目叫《饮酒》,共20首,为什么叫饮酒呢?(诗人酒后所作),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1. 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语速、节奏 2. 谁来展示?

3. 朗读古典诗歌,语速再缓慢些似乎更好,谁再来试试。

4. 两位同学注意了语速,同时读出了五言诗的停顿和节奏,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诵读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自由地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1. 生自由说大意。

2. 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3. 语言流畅,理解准确,可见预习充分。几个词语请大家解释一下:结庐是什么意思?(建造房屋)人境(人间,人聚居的地方)问君何能尔?尔(如此)日夕(傍晚)飞鸟相与还(相与,结伴而归)

三、游历田园

1.作为百世田园之主,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这首诗是不是田园诗呢?诗中哪些句子描绘了田园生活?请大家自读一遍,找一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这几句诗,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田园生活呢?菊、篱笆、南山、山气(山上的云气)、日夕(夕阳)、飞鸟

四、说菊品 菊

1.诗人用大自然中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的田园之景。自然本是无情之物,融入诗人的情感之后,就成为独特的意象。比如“菊花”这个意象,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我们先来看诗人采菊做什么呢?(菊花可以做什么)泡茶:泡菊花茶

酿酒:东晋确实有酿菊花酒的习俗,而且陶渊明也爱喝酒。赏菊:

吃菊:菊花可以吃吗?吃过吗?屈原《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泡茶,傍晚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做点心)陶渊明有没有吃过菊花呢?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的菊花酒喝完了,没办法就大口地吃菊花,刺史王弘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他送酒,所以有“白衣送酒”的典故。2.诗人赏着菊花美,嗅着菊花香,喝着菊花酒,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悠闲自得、闲适、宁静……

3.诗中哪个词能形容?——悠然(板书)

4.采别的花可以吗?比如莲花、槐花、月季、牡丹,为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爱莲说》

5.菊花在古诗中具有怎样独特的特点呢?大家有搜集写菊的诗句吗?(生朗读预习诗句)

6.我也搜集了几句,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7.你读出了菊花怎样的形象?

孤高自傲、品性高洁、凌霜盛开、坚强不屈 8.屈原说自己吃菊花仅仅是为了好吃吗?暗喻自己品性高洁;那陶渊明为何只爱菊呢?他爱的是什么?菊的品质,以菊自比。

9.从“采菊东篱下”,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孤高自傲的陶渊明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过着悠闲的生活)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采菊东篱下”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忘了菊花,忘了自我,或者说我就是菊花,菊花就是我。

五、游南山观飞鸟

1.南山和飞鸟也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谁来说说你搜集的诗句?我也搜集了一些,一起朗读。

2.结合这些资料,请小组交流讨论,南山和飞鸟这两种意象,在《饮酒》这首诗中,你能读出陶渊明什么感情呢?讨论3分钟。3.全班交流。

南山:隐喻宁静美丽的风光,渴望宁静生活的陶渊明,南山就是诗人向往的隐居之地,诗人在庭院中随意采摘菊花,偶然抬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人闲适自在,山静穆高远,多么宁静淡远的一幅画卷啊!(板书:宁静)

飞鸟:陶渊明不自由吗?表达诗人不愿被束缚,回归自然,厌倦官场,追求自由的生活,诗人以飞鸟自比,心归隐居生活,心灵追求宁静自由!(板书:自由)4. 我们来读一读这四句诗吧。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2遍。

六、众口纷纭说隐居

有古朴的院落,有摇曳的菊花,有葱茏的南山,有归林的倦鸟,(诗人陶渊明,描绘田园之景,抒发隐逸之情,形成悠然自得安闲自适的意境。)从这几句诗中,你感觉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隐居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我们读一读全诗,再来判断一下。1. 齐读。

2. 从全诗看,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地方? 人聚居的,有车马喧闹的地方

3. 生活在哪里的陶渊明更符合你的想象? 隐居在深山老林,结果他却在人境。

4. 人境中有无车马的喧闹呢?有,为何却说无?生回答。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近了? 示例:…… 生:……

5. 小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不受喧闹的环境的影响,心无杂念。虽在人境,诗人的内心却无比宁静,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也就是说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级别低的隐士隐在深山老林,级别高的隐在都市、朝廷。心远即心过高远,平淡高远。苏轼在《和陶桃花源》一诗中写道: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意思是说,凡人与圣人没有共同的居所,一个清静的世界,一个污浊的世界,即使同一个世界,区别只在人的内心,心胸开阔,你就在圣境,心胸狭隘,你就在浊世。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安石也非常喜欢这几句诗。他评价这几句是:奇绝不可及之语。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评价可谓是真高!

7. 如果你就是陶渊明,生活在这喧闹之地,却能不受影响,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会怎么回答?你会用什么语气回答呢?淡然、窃喜、自豪……无论哪种语气,都能反映出你自己的的心境。我们配合读一下这四句诗。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读出你的心境来。

师:结庐在人境 生: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七、感悟情怀

身在山林,身在闹市,你更喜欢身在哪里的陶渊明?身在哪里的陶渊明更值得我们崇敬?他说“此中有真意”

1. 你认为“真意”是什么?生自由表达。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哲理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困扰、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怀。2. 你认为全诗最能表达诗人“真意”这种情怀的是哪个词?

心远:你的答案和国学大师的答案一致,他认为整首诗围绕心远,心志高远才有淡远的境界。

真意:人生真正的意义。

悠然:悠悠然于乡野间,与陶的形象最为吻合。

小结:心远悠然真意,这三个词的关系:因为心远,所以悠然,因为悠然,才发现真意。一切的核心就在于“心远”。得到真意的陶渊明将真意写出来了吗? 没有,欲辨已忘言。

3. 如何理解忘言?他忘记了吗?已经领悟就无须写出来了。

4. 其实陶渊明相关的文章中,我发现了他好忘的特点:《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起读这几句: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簿》陶渊明

5. 他忘记了什么?忘了吃饭,忘了自己的得失,忘了荣华富贵。由这些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不计名利、得失的忘我之人。

6. 有人说,忘言是诗的境界,忘是人生的境界。《饮酒》诗中的忘何尝不是人生的境界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说这是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这是忘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不受俗世的影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忘世”; 大家都已领悟了此中的真意,便可忘言。

7.像陶渊明一样忘我忘世,具有忘的情怀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呢? 8.齐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8.有忘了吃穿的宋濂,忘了名利的范仲淹,忘了生死的文天祥,中国的文人们,即使选择归隐的人生,即便历经千年历史,悠悠岁月,但一杆竹管涂画的文字,却能雕镂山河,镌刻人心,这便是文人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文人的情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