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热爱,准确把握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抓住课题的秋字,比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品味五幅画面,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从欣赏的角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感伤的由来,把握本文特质性的写作技巧。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通过五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名篇佳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秋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这是文人对秋的感受。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解题:
讨论: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探究】,文章题目中的“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字有落寞沧桑之意,“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含着热爱故都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时令。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特点?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故都的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②运用对比的手法。
③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的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信息筛选: 提问: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每幅图的标题都用“秋”字开头。)
出示投影:
明确:秋晨庭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闲话图和秋日胜果图 【合作探究】 ①秋晨庭院图(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预设问题: ①问: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为什么不去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地方去赏秋而只选择租一椽破屋来赏秋呢?
A其一“破屋”就是一种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悲凉。
B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间畅阔之感,碧绿的,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净高旷,天无纤尘之感,体现了“清”。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②问:为什么能听见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之静。
D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明确:“细数”“一丝一丝”透出作者是清闲、悠然,也写出了作者内心之静。E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预设问题: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能够更加突出北国秋天的特有的绘景基调了。投影显示:破屋(悲凉);碧绿的天色(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和疏疏落落的秋草(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②秋槐落蕊图 预设问题: ①这幅秋景图侧重于体现“秋”中的哪个特点?(静)能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吗? 声音也没有(很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非常静)。
②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漫步于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清静、闲适
③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 细腻—“一条一条”的丝纹细密,作者看得认真,细心。
清闲—行人少,扫帚留下的纹丝真真切切,慢慢地走,细细的看。
落寞—落蕊被一扫而空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之感。这样的景像 使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投影显示:
满地落蕊,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静,悲凉)。
③秋蝉残鸣图
“微弱的残声”本来就是一种凄凉,“蝉”夏生秋死,生命短暂,夏天生命力旺盛,人们称叫声为“蝉噪”(静),而这里作者写蝉的叫声用了“嘶”,这也是对蝉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种叹惋。听着这样的叫声,不由心生悲凉。
投影显示:处处蝉声(静);衰弱的残声(悲凉)。
④秋雨闲话图
预设问题:关注秋声,雨声,人声 ①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②写秋雨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侧重突出哪个特点?
“系列索罗”突出静。“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本来就是愁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所以体现了落寞、悲凉。
“一层秋雨一层凉”突出悲凉。
投影显示: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清);息列索落的雨声(静);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是闲人”(悲凉)。
⑤秋日胜果图 预设问题: ①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这与清、静、悲凉的意境是否违背了呢?
明确: “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又有晚秋的悲凉。从色调上看“淡绿微黄”属冷色调,体现秋味之“清”。
枣子七八分时熟是作者最喜欢的,熟透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体现悲凉。
投影显示:淡绿微黄、叶落、西北风、清秋(清、悲凉)(3)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色、秋声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来描写的。秋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冷色调(清)。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描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秋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秋味:破屋、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冷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色声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郁达夫赏到了北国的秋,体味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可以说我们通过北国的秋赏到了郁达夫,他是那样的落寞、忧郁。希望同学们以后能阅读更多的郁达夫作品。
以徐志摩的《私语》这首诗结束本节课,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六、作业:
1、请同学们选取文中的景象展开联想仿写句子,赏意境。要求传达到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情或感受。
A给上句,写下句(投影)日影月影柳影冷清,叶底花间冷冷秋色;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景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秋的自然景色,风物人情,抒发了对北平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一种忧郁、孤独的心绪,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目标:
1、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特点,理解情景关系。
3、读懂悲凉的内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独有的深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秋挥毫泼墨,为秋放纵笔端,酝酿吟秋之佳句,流淌诵秋之美文。
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苦悲愤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可奈何,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凄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斑斓,从“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哀怨缠绵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辽阔壮美,文人雅士歌秋,赞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古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
请大家看着课本.昨天你们预习过了,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作品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三岁丧父,17岁随着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伤感内敛,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之外,更多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了烙印。代表作品:《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那么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背景简介:此文写作1934年,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威胁,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好哀痛。即使在杭州,青岛依然忘不了故乡的秋,于是再次回到北平,感悟这故乡的秋,因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都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二、赏秋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说写景寄予了感情,那么郁达夫的秋表达什么杨的情感呢?好,我们先把画面找出来。
1.文中描写了几幅图。用简短的一句话。小组相互讨论一下。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一共几幅图,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秋院感秋(3)
秋槐坠秋(4)秋蝉啼秋(5)秋雨叹秋(6)秋果盛秋(11)
评价:你的概括能力超乎我的想象,非常好。
2.这五幅图里或者说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1)在文中能找出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它吗?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你们同不同意这句话?同意,好,一起读一下,那么这句话里重点词有哪些?清、静、悲凉、(非常好)这同时也是秋的特点,可以说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也可以说是主旨句。那么文眼出来了,那么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些特点。(2)分小组讨论,作者如何在具体的景物中,是怎样体现故都的“清、静、悲凉”之秋味的?请同学们从课文3—11自然段中,去看一看故都秋天的颜色、听一听秋天的声音、品一品秋天的味道。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境的悲凉)“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用冷色调传达出一种心情的低落和凉意)
秋槐——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话能感受到一种安静和一丝寂寞、失落
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中的声音感受着北国秋天的寂静,那种“衰弱”和“破”又暗示着凄凉和凄清
秋雨——“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这些语句能看出作者那种清闲的感觉,也感受到一种清冷的氛围。(悲凉)秋果——“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种作者眼中北国盛秋的颜色也在传达着一种悲凉。
小结:通过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静、悲凉”,这就是作者北国秋的味道,这就是作者辗转千里饱尝的故都的秋味。
三、品秋味
1、不管是听秋声、看秋色、还是品秋味,作者在写的时候都积极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这几种感官调动起来,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他把秋写得这么细腻,肯定是因为他对秋非常的喜爱和怀念、眷恋。
2、那么现在我们去看看这些美句,进一步的去感受作者如何调动这些感官系统,去表现对秋的情感。
请看课后习题,先来读一下(男),找一位男同学来赏析一下这段话。
一般赏析师的话就说意象、表现手法等、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写出了什么样的氛围,体现了什么感情、(1)写出了景的凄凉,作者把秋写得这么清晰,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秋的喜爱,不是因为喜爱,就不会把秋写得这么真切,通过这些意象,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这样的感官系统,让我们感觉到了萧瑟、寂静、冷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2)女同学来读一下第二句,谁来分析这一段,看看这段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感受到了一种寂静、落寞、凄凉,还是作者对秋的热爱、眷恋。(3)接下来,我们看看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把秋写如此的的清静悲凉。故都的秋天可谓是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描写?
明确:文章开篇就点出了自己对故都秋的感受,即“清、静、悲凉”也正是因为作者对此心神驰往,才特意从南国赶往故都去饱尝这秋味。同时这些景物暗含了作者的心境。于是成为作者心中独有的景象,情是作者内心独特世界,以情驭景。通过这些景物来倾诉内心的忧思和孤寂。
两位同学分析都是从主观原因,那么客观呢,其实呢北平的秋本来就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分析的时候要一分为二来看,分析的才全面
作者把故都的秋写的如此“清静悲凉”,像不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不管是艾青还是郁达夫,都把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作者的情感之中,这是怎样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以情驭景。驾驭的驭,这种写法是不是可以融入我们平时的作文之中。
三、深入探究
1.再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呢?(第3段、13段)
明确:形成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味道在南方“看不饱、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感受来得彻底”作对比,从而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人至深。对秋的赞美和喜爱、向往、眷恋
2.文章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这些细微的声音都能勾听到,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清静冷寂。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作者郁达夫以他独特的人文视角选取生活中的极普通的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气息,领略了秋的风味,体会了秋的深沉与含蓄。我希望你们把这么多的细腻笔触,写作手法,也融入你们自己的作文之中,把你们的作文写的如郁达夫的秋一般细腻和真诚。
板书设计:
情 景 交 融
秋 院 清
秋 槐
秋 味 秋 蝉 静
秋 雨
秋 果 悲 凉
第三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推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由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然而秋天,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而且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不仅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而且有情:哀怨悲喜,委婉含蓄。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去感受、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色、怎样的声、怎样的形、怎样的情。
二、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解决几个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全班回答】(清、静、悲凉)
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北国的秋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开篇点题,统领下文。本段就是课文的中心段。,这句就是“文眼”。
2、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写这秋味的呢?(请学生找)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四、领略意境,探究学习
1、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小院秋景图,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幅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明确:听得到飞声——境的宁静
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心的宁静
牵牛花的花色——境的清冷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庭院落、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点画出故都市井的情韵,几声鸽鸣,几朵牵牛花,几颗秋草,这样冷清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几许悲凉,几许落寞,不必渲染,不必刻意,人便浸在这故都的秋味中了。
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4至11自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用“故都的是清的,清在„„ 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里”进行仿句练习。(教师放音乐)
3、看来,同学们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了深刻的体会,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其他写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是因人的心境、经历、生平等不同原因造成的】 明确:我们从他的生平开看。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正映衬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
4、本文除了写到北国之秋,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第十三自然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热爱、眷恋。由此可见,文中的客观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向往、热爱、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苦闷、忧思、落寞。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五、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
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第四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原创: 李桂明 中原名师周枫琳名师工作室
【课文品读】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感情浓厚,文辞优美,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借助对文本内容的详细研磨,品味五幅画面所表现的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从中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我想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功能,引领学生逐句推敲课文的语言,使学生借助教材的细读而掌握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相关方法。
例如: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使作者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并把这种情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中去了,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似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所以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有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静”.“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单的文字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仿佛置身其间;学生在这饱含感情地诵读中,仔细认真地鉴赏品味着这些优美的文字时,已经唤醒了自身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
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
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2分钟)
一、披文入情,沿波讨源(12分钟左右)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请大家看课文,听老师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问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问题3.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问题4.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问题5.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提问:
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 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二、感同身受,渐入佳境(20分钟左右)
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 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问题6.请全体同学听课文录音,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作者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画面上的景——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 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 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 日光能细数吗?(神态 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下作为参照: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第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小结: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问题7.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与悲凉”?
明确: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三、纵观全局,探索主题(6分钟左右)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问题8.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 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静 悲凉”,间 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问题9.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问题10.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明确: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小结:
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秋的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
第五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并且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在对故都秋的细腻描绘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凉伤感。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将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树立人文意识,步入散文的鉴赏之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兴趣学习
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专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分析——教学策略
能力:对散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基本的泛读、初读上,对理解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体会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还是困难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3、学生个体差异分析——因材施教
特征:学生来源较广,分别来自城区、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等,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形成较大的个体差异。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对应“教学大纲”,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充分分析学情、了解教学大纲、语文基础版块的侧重点以及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文章,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怀念、眷恋之情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带有凄凉音乐的北京秋景视频,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氛围。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秋是怎样的,顺势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诵读课文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
(3)每段落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首字为“秋”的四字短语概括每一画面的内容,并且要体现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展示概括内容,让学生对比哪个更贴切。(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三)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
欣赏第一幅画:秋院对花
1、学生自主阅读本段,找一找所描写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画面。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提示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思考)
(1)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
(2)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
(3)既然要写秋的静,那为什么要写驯鸽的飞声呢?(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根据分析第一幅秋景图,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剩下的四幅秋景图,从作者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感伤之情。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
(3)教师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1、教师以浅显的语言解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含义。
作者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来描写客观事物,从而使客观事物能展示笔者的内心世界。
2、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情感是怎样的?(在前文体会到作者悲凉感伤之情上,补充说明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眷恋)
3、思考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感从何而来?着重阅读第11自然段。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我将从两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1)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2)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当时日本侵略者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五)课堂反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六)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七)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800字以上,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
秋院对花图
秋槐落蕊图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清、静、悲凉 秋蝉残鸣图 怀念眷恋、感伤悲凉
秋雨话凉图
秋枣染色图
(帮助学生清晰明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七、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4、作业设计比较合理,有针对性。
5、不足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