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富有可读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设计理念】
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像。2、有关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相机板书: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 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鲸”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分组研究了鲸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老师来当主持人,每个学习就是一个“鲸研究专家组”,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鲸”的特点
主持人: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我们都知道这种动物叫做“鲸”。今天,我们就要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请“研究专家组”来汇报研究成果。
在座的既是现场的记者,又是评委,可以随时向“研究专家组”提问题,并评价其汇报成绩。
1、“鲸”的大小:
⑴ 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
⑵ 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发现写作特点。
⑶ 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板书:举例子 列数字 作对比)
⑷ 指名读: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比一比,看谁能读得更大一些!
──不错,你边读边做动作,读出了鲸的大!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对于理性的说明文,采用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枯燥的说明方法。能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发现 中学习,在朗读中深入体会。
2、鲸是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资料: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⑴ 请“专家”解答: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想象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相机学习第 2、5、7自然段。
⑵ 认真读第2段课文,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鲸”,明明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还是“鱼”字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小结: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通过转述,转换语言,积累语言。
⑶ 从鲸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还有其他理由吗?(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你想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
⑷ 从“专家”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蟹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这一训练将学生读情境创设和课文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结合课文,解开心中的疑团。同时,又依托这块训练材料,引导学 生展开想象,将读、想、辩巧妙地融为一炉,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语文的素养。
3、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⑴ 鲸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⑵ 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⑶ 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有趣情境,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研读文本,领悟说明方法
1、刚才我们美美地当了一回研究员,我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且还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鲸,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说出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2、结合文中一处内容,让学生谈谈作者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者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鲸很大很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无加点的词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科学。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课后第3题练习。(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⑴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⑵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⑶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举例子、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打比方: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师:同学样读书真仔细,我们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
(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1、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2、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 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3、交流:
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4、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5、全班交流。
五、练笔小超市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4、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
哺乳 鱼鳍 过滤 须鲸 齿鲸 肺部 鼻孔 喷泉 水柱 胎生 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__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__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__公斤重的鲸,约有__米长,一条舌头就有__头大肥猪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__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一顿就可以吃__多公斤。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__长,__公斤重,一天能长__公斤到__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不是鱼,而是__。因为,鲸的祖先因环境变化而由__移向__,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__和__渐渐变成了鳍,__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鲸跟牛羊一样用__呼吸。鲸呼气时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鲸跟牛羊一样,是胎生的,幼鲸靠吃__长大。
上面两段话采用__、__和__说明方法写的。写出了鲸的__、__、__和__等特点。
第二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感知文章内容,感受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依照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来读。学生读课文。(读课文时标出把握不准的词语)
2、出示一些词语,要求学生读准。
3、作者进山拜访了哪些朋友?
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还有云雀、小花、石头。
还有雷阵雨、蚂蚁、归鸟。
4、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明镜般的)的山泉(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清纯的)云雀(慈祥的)老柏
5、作者在拜访朋友时心情如何?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四、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五、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探索活动(布置作业)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第三篇:最新《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法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难点】
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过的两篇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全班齐读文中导语。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出示课件检察学生预习情况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投影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五、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先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并举例子说明。
3、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
六、分组进行片断朗读
七、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和好的词语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2、做一份文段阅读巩固课堂所获知识。
让学生产生悬念:《山中访友》是否也是写景的散文呢?
让学生明确学生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根据思考题研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
第四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 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 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 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 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 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2、用心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 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3、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用“——”画出作 者在山中拜访的一些朋友,用“~~~”画出作者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词语,把 这些关键词串连起来,用一句完整的话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题目为什么是“山中访友”呢?
“友”是不是“友”呢?再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三、小组讨论,解疑质疑
1、小组内讨论。
2、各学习小组将本组讨论的问题书写到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1)指名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和老桥交流,心里默默地对老桥诉说的语句,朗读体会情感。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啊,老桥,你如„„请学生把这些内容带着赞美、敬佩的感情读出来,让大家分享。
(2)指名学生找出描写“我”和山林中好友打招呼的语句。播放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教学课件,学生模拟情境打招呼。
反复朗读,看看从“我”和朋友的问候中你有什么感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拜访朋友的,请学生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五、做训练单
第五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西渠完小 魏彦广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文情景朗读视频
②轻音乐《寂静之声》
③教学课件。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