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汇总9篇)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汇总9篇)



篇1:《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 解释“游记”

(2) 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篇2:《小石潭记》 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3、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 发现 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张友平

篇3:《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篇4:《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四、题解: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

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

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

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篇5:《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设计(二)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隔篁(huánɡ)竹 水尤清冽(liè)

卷石底以出(quán) 为坻(chí)

佁然不动(yí) 往来翕忽(xī)

俶尔远逝(chù) 犬牙差互(cī)

悄怆幽邃(qiǎo suì) 寂寥(liáo)

龚古(ɡōnɡ) 恕己(shù)

(2)掌握下列多音字。

差 悄 卷 蔓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3.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

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的词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成林的竹子。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佁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幽邃:幽深极了。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5)难句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五、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各组选一个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珮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小的池潭。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讲述,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来,作者将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池潭周围的景致如何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怦然心动。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学生明确: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清澈的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至极。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3.学生明确: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忽明忽暗。小溪的两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错。运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势更加形象逼真。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4.学生明确: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幽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5.学生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六、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个体背诵、集体齐诵。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聚焦写景文字,品评作者写景的妙处

全文写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要求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都可品评议论,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活动成果展示:

1.文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如文章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如文章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小溪的形状。

2.文章写景动静结合。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的生动活泼;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

3.文章写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除了静动对比,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状,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

4.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文中有镜头,有画面。第一段移步换景,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第二段中写潭水游鱼则是定点观察,定点特写,活灵活现地写出潭中游鱼的美景。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教师引申: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

提示: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关诗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课后整理讨论发言稿,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师可提供相关篇目,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六、布置作业

请以《小石潭记》为题写一段写景文字,以课文内容为基本框架,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写景技巧,不得少于500字。

看了“《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小石潭记》教案及复习指导

2.《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带原文

3.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

4.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5.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6.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7.八年级语文辅导计划

篇6: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篇7:小石潭记教案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篇8:小石潭记教案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篇9:小石潭记教案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8/28024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