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试卷

教师负担“七宗罪”

教师负担“七宗罪”



第一篇:教师负担“七宗罪”

教师负担“七宗罪”

现在,给学生减负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实际上,给教师减负,也是刻不容缓的,只有给教师真正减负了,给学生减负才能落到实处。时下有一句话这样来评论教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多,吃得比猪还差。”这话自然是夸张了,但当今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实在并非危言耸听。

“罪”之一,社会舆论之压力。随着近年来关于教育、校长、教师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社会上对教师的观感每况愈下,什么“校长开房”“教师禽兽”的言论时有耳闻。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这些狗苟蝇营之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只是极少数的一撮,绝大多数的教师是敬业爱岗的,是有较好师德修养的。社会对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好事,它需要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而不能把压力简单地转移到教师身上。现在,“校园春游”成常态,不敢惩罚学生,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教师几乎成了完全的“弱势群体”,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是一个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的社会应该具有的现象吗?《今日早报》2015年3月31日报道:杭州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因未交作业被家长领回家,结果从7楼跳下身亡。报道称,该生的老师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当场晕倒。出了这样的事,教师究竟该负多大责任呢?这就是当今教师要面对的现状,只要出了事,教师和学校都难逃责问。因为无论如何,社会舆论都是不会同情教师的。

“罪”之二,学校管理之压力。有人说,当教师的很轻松,每天就上几节课,时间一大把,还有寒暑假。一听这话,就知是不熟悉教育不熟悉学校的人说的。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老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志,你醒醒啊”。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三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消毒登记汇总、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德育渗透材料、培优扶差总结、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了昏迷。同事含泪晃着他的身子:“同志,同志,你醒醒,醒醒,组织还、还、还有要求,还、还、还得要一份电子版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写出了学校里各种评比检查泛滥、各种总结报告漫天飞的情景,难怪有教师发出了“还能不能安静地读书、教学”的呼声。学校推进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这是好事,但也是有副作用的,教师因此做了很多或重复性的,或额外的,或低价值甚至没有意义的劳动。这能让教师没有压力吗?

“罪”之三,教学研究之压力。众所周知,当今是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教育界以前就流传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的名言,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是无限的水,就是不枯竭的水,这让教师的学习压力怎能不陡然提高。再者,教师要面对“公开课”“推门课”“优质课”“交流课”“家长开放课”“网上研讨课”等各种名目的听课、研课、磨课活动,这些也都是不轻松的,甚至可以说是折磨人的。比如,某某某为讲一节优质课,瘦了十斤,这都是很平常的例子。越是正规的学校,越是市区的学校,越是重点的或知名度高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压力就会越大。

“罪”之四,教育技术之压力。某老师曾这样吐槽,“这个学期,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我要学习制作微课,还得参加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教育云空间建设比赛、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微课、云空间、慕课、翻转课堂一直充斥在大脑,有时做梦都在想这事”。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技术不会一步到位,设备不会一步到位,软件和系统不会一步到位,教学过程最优化也不会一步到位。我们没有办法按一个按钮或者喊一下口号,一切就倏然而成了。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大,压力自然也就更大。

“罪”之五,升学统考之压力。不知从何时起,学校的学科很自然地分成了统考学科和非统考学科,这么一分,马上就有了主科、副科的区别,语数英理化生的教师要面对区域评比和升学考试,一切都是真刀真枪的,自然“压力山大”。现在,有些地方的小学还要面对“小升初”考试的压力,更不要说中考、高考了。就是中考,除了传统的统考学科,现在音乐要考,美术要考,体育要考,信息技术也要考,纵然分数比例小点,但也要算是统考学科了。理化生还得考实验操作。这不都是压力?

“罪”之六,职称评聘之压力。职称评聘其实更不需要多说,以前是评不上聘不上,现在好了,评聘分开,职称评上了,然而问题更严峻了。岗位、编制完全绑定,教师又不交流,很多教师都面对着有资格无岗位的情况。评上了固然是好,然而聘不上,还不是一样?聘不上,就意味着只能以低一级的身份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收入没有提高,待遇没有提升,干着能不憋屈?

“罪”之七,绩效考核之压力。绩效考核开始以后,大家都很高兴,以为幸福时光完全降临了。然而,实际情况是,绩效可以考核,奖金并无多发。大多数学校要从教师现有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然后再根据工作实绩,多维量化考评,最后再进行发放。这就意味着,必然会有一部分教师,原有工资的一部分拿不回来,而是进了别人的腰包,这别人,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因此,多拿了的教师也没法理直气壮,少拿的更是牢骚满腹。这样的绩效考核,要么只少扣那么一丁点,略为意思意思,要么就造成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后果也不容乐观。

如此种种,教师怎能不压力重重、心神疲累?一句话,为学生减负,先从给教师减负做起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七宗罪

《七宗罪》观后感

老警官沙摩塞最后说: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我想我也是。

课后又看了好多遍冰茶了好些资料,这是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七宗罪,其实就是天主教中的七原罪。影片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暴食、贪婪、懒惰、傲慢、淫欲、嫉妒和暴怒。《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在我们看来,一直到john自首的时候,他分别杀了5人:暴食、贪婪、傲慢、傲慢、及色欲,这样我们会疑惑,还有:妒忌、暴怒呢?

这是john的一个圈套,其实john被年轻警察杀死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妒忌”老警察看出了他的圈套,所以一直跟年轻的警察说:你杀了他,他就赢了!当然“暴怒”就是年轻警察,他杀了光头,按法律,他也是犯死刑。刚好七个...有一个场面很经典,当沙摩赛走向邮车时,约翰开始挑衅一无所知的米尔斯,当沙摩赛打开盒子,他知道约翰已控制了全局,他边跑边让米尔斯放下枪,而这时,从约翰的口中,米尔斯已经知道妻子被杀,起初他表现出的是惊讶和不相信,他一遍遍问沙摩赛:盒子里是什么?语气里是透着慌张的焦急和迫切,急于求证又怕听到那个答案,而沙摩赛的沉默等同于默认,他的表情慢慢地转化为难过,而这种确认对于毫无准备的他来说,犹如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愿相信,短短一天他的天堂已沦陷,那一刻米尔斯脸上的绝望和无助令人揪心!他用枪指着约翰的头,沙摩赛说,如果你杀了他,他就赢了。这时的米尔斯象个无助的孩子,手足无措地喊着:GOD,OH,GOD!眼神四处求助,想寻找一个答案,可没人能给他圆满的答案,他身边是沉默的麦田,如同他一望无际的绝望。

他来回踱着步,端起的枪几次举起又放下,内心强烈而汹涌的情感和对凶手的愤怒以及做为警察的责任感相互纠结斗争着,奔涌奔至,显然前两者更强悍些,他的意识和理智已游离正常轨道,而约翰还在刺激他,引他上钩,看着眼前这个可怜的男人虽然拿着枪,但约翰知道他失败了,当米尔斯听到妻子怀孕的消息时他脸上定格般惊噩的表情象中了一枚炸弹,妻子面孔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如同抽离他全部的情感,他的泪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悲痛欲绝,心中至爱突然被夺走被毁灭,那感觉象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最心爱的珍宝却不能告诉别人,心痛中带着难言的无奈却又无法将这痛苦宣泄出来,而这种压抑的痛苦已在四处蔓延,扩张,这痛苦的含量在外因刺激下一步步升级,他已不堪重负,难以自持,而眼前就有一个能让他暂时排遣和发泄的出口,他终于溃不成军,开了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出自身体本能的愤怒里有一种无奈的绝望!米尔斯作为一名警察,他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比常人更强韧,但任何一个人,他的心理也许能做好应对一切可预知灾难的侵袭准备,但对突发的偶然性事件,而且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高强度、高力度的冲击,无疑正中死穴,没有丝毫的预防就让他猝不及防,心理防线轰然失守,复仇没有带给他任何的轻松和快感,他虽然无法自控开枪结束约翰的生命,但他永远无法消亡约翰已经完成的恶果,这个无法更改的事

实带给米尔斯的痛苦远远大于其他死者肉体一时之苦并终将困扰他一生。这同样是凶手最想达到的目的!约翰似乎早就知道这个赌局自己会赢,从沙摩塞和米尔斯找到John的住所,并在阴沉的雨天中追捕他,到John将手里的枪从米尔斯的头顶移开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该明白,结局将会令人震撼。当John双手血淋淋地来到警察局自首时,那双平静从容的眸子已经预示着高潮的到来。

在理性和人性的对抗中,由于极端愤怒,理智已走向崩溃。枪声到底还是在沉闷的旷野上响起。一切都将结束了。而一个警察却在最终成为杀手计划中的执行者和终结者。

影片的最后,暮色四合,西边天空是惨淡颓靡的斜晖,四周依然是压抑的昏暗。米尔斯被带上了囚车,他澄澈的眼眸里已然没有了生气,有的只是麻木和绝望的混沌,一如整部影片的风格。

目送着囚车离去的William在暮色中已经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警官问他退休后将会去哪里,他说:“Around,I will be around.”影片到最后似乎仍然存在一丝希望。他说,海明威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们为其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我也是,即使世界再不完美,我们也无法放弃奋斗!

第三篇:七宗罪

《七宗罪》之影评

——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海明威)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然而有人却让它生念邪恶、罪行。《七宗罪》恰巧为我们讲述了一桩围绕“7”这个数字的连环杀人案。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故事

故事由一个结开始,又由一个局结束。第一天,一个肥硕无比的胖子被杀死在屋里,他被人连续不停地喂食12个小时,最终吃到胃胀破和内出血,死状令人作呕,但最令人畏惧的是凶手的残忍作案手法。荆棘缚住被害者的手脚,仿佛他就是犯了大错将被处决的犯人,无法反抗的被迫不停吃东西,最后倒在饭桌前、脸泡在食物中悲哀的死去。这就是第一宗罪“暴食”。

第二天,一位著名的律师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地上巨大的血字触目惊心,”Greed”——贪婪。负责这件案子的老探员突然联想到这是圣经里的七宗罪,于是和年轻的米尔警探一起展开深入调查。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找到一位嫌疑犯,基督教徒,犯过多起案件,最后在律师的帮助下判了轻罪。巧合的是这位律师就是刚被谋杀的那位,似乎那就是凶手无疑。于是特警出动前去逮捕。破旧的老房子中,当人们打开门,只发现一具干枯丑陋的“尸体”,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而懊恼不已时,“尸体”突然剧烈的咳嗽,嘴巴张得老大,死鱼般的眼珠缓慢蠕动,他还活着!他们在他的房间找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懒惰”。死者是被人禁锢在那个房子里,然后为他注射大量抗生素,使其及其痛苦却又不至于死去,懒惰带给他的是地狱般的痛楚。

犯罪永无止境,惨案仍在发生,一宗接着一宗。第四个死去的是一个妓女,凶手用枪指着嫖客的脑袋,强迫他戴上非人的刑具折磨那个妓女,最终惨不忍睹。嫖客面色发青,精神几乎崩溃,凶手的作案手段令人发指。第四宗罪“淫欲”。

然后,是“骄傲”。美丽的女子被割了鼻子,毁去容貌,女子不堪忍受,服了大量安眠药死在自家床上。这已经是第五宗醉了。然而,转机来临,他们接到举报,这次他们真的找到了凶手,米尔与之火拼,受伤了,却让罪犯跑掉了。正在他们懊恼时,凶手却悄无声息的自己到警局自首,满身血污,带着被害者的血。故事进行到这里,有人以为已近结束,它却是个开始。罪犯说还有两具尸体,要米尔跟老探员一起去取。当他们来到野外时。罪犯告诉米尔他把他的妻子杀掉了,并且把鼻子割掉了,当时米尔的妻子已怀孕。米尔愤怒,终于举枪将罪犯杀掉,最后一刻罪犯完成了七宗罪。罪犯的“嫉妒”,米尔的“愤怒”……

诉说

贪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精心“养育”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时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一场不简单的凶杀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却没人能说清真的正义与真的邪恶。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也许人们会认为剧中的凶手是一个及其变态的杀人狂魔,其实不然。凶手在被审问的时候非常配合,看不出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到,导演并不是要向我们刻意描述了一个变态狂的心理,凶手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他处事不是以法律来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观在他的心里占据了全部,他对于现世中的种种现象和人心存不满,但是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人类文明还无法解决,我们可以感到凶手在做这些非法行为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道德观强烈的人甚至在看完影片后应该反省现实中的种种罪孽,很多人的行为不触及法律,却违反道德标准,虽然如此,但人们却拿这些人束手无策,因为道德是以自我约束为标准的,没有强制的制裁措施。影片中的这种对违反道德者的极端制裁虽然让我们看来是恐怖血腥,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他们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否应该逃避受罚?法律与道德,总是纠缠不清,正义与邪恶,却也难以道明。

有句台词印象深刻,罪犯说:“无辜?听上去太可笑了!一个死胖子,胖到自己不能站立,你若在街上看到他将与朋友一起嘲笑他,你若在餐厅遇见他,他将使你食难下咽……一个律师——你们应该为我的作为而暗暗庆贺——穷其一生都在通过欺骗的手段赚黑心钱!一个女人,竟然无法忍受外表美丽的丧失,足见内心的丑陋!一个毒贩,一个鸡奸犯——事实上,还有带菌的妓女……在这个令人作呕的世界上,你怎能称他们„无辜‟?你怎能对此无动于衷?”罪犯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救世主,他有权惩罚时间所有违反七宗罪的人,打着为上帝做善事的幌子犯罪。他是撒旦,却自诩上帝,自诩天使,对自己的罪行毫无知觉。法律,不知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或许,他漠视法律,并且戏弄米尔,让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本身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假设七宗罪是存在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罪犯,“暴食罪”“贪婪罪”“嫉妒罪”“懒惰罪”“愤怒罪”“淫欲罪”,所有人都将会被送进监狱,那么社会如何存在下去,法律更不用说。那只是有关道德的问题,这部电影就警示我们时刻注意道德问题。你以为法律约束不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永远有第三只眼睛看着你。

现实的社会,正是因为习惯,所以选择承受。

现实的社会,正是因为不习惯,所以选择惩罚。

“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

——无论世界如何,“我”会在附近

人文学院广告0802方金娟200808280205

第四篇:《七宗罪》观后感

从梦魇中清醒,从黑暗中挣脱

——死亡只是开始,观《七宗罪》有感

看完了影片,影片却没有结束,老Somerset最后的一句“I'll be around”不是像一般电影一样甩尾式的一个解脱,而是在短短一周后7sins对他出租车上“far away from here”的沉重的改变,这种改变交出的代价是血淋淋的血,和黑漆漆的黑。

相信每一个认真看了这部影片的人在看完后心头都被蒙上了一层湿旧的纱布,上面还有血丝和斑点。想要使劲地甩开它却觉得我们的精神上的臂膀是多么的短小,远远不能触及它。

大卫•芬奇是这样一个人,《七宗罪》也是这样一部启示录。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结局式的电影,即像《第六感》《小岛惊魂》那样仅是因为一个震撼人心匪夷所思的结局而神话了全片。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不认为《七宗罪》仅仅是因为一个结局而让人记忆如此深刻的。导演从一开头就开始了铺垫,就开始了巧妙而精确的设计,使那种压抑,紧凑,悬念迭生的感觉一直慢慢的积累着,待到最后一刻无可避免的完全爆发,没有恍然大悟的醒悟,只有无以复加的震惊。正是由于如此,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结尾而牵强的组织架构全片,而是通过那个惊世骇俗的结尾而升华了本来就思维缜密的影片,从而使《七宗罪》达到了同类影片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是一部复杂的影片,天才般的大卫芬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亦或虚幻的世界——没有光明,凄风苦雨。有人说这是恐怖片,悬念片。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部宗教片,导演通过电影之手,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反省。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那么导演也用七天让这个世界毁灭。

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影片《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

犯暴食罪行者,被食物狂灌而死;犯贪婪罪行者,以威尼斯商人的故事予以惩罚;犯淫欲罪行者,被利器刺下体而亡;犯懒惰罪行者,被禁锢在床一年作为惩罚;犯骄傲罪行者,毁其容貌,再以其骄傲之死致死。可以说,这五个血淋淋的案例都极其震撼同时又匪夷所思,能设计出这样折磨人的方法既是疯子,也是天才,疯子与天才的结合就是撒旦。

约翰看起来和善的像一个会抱着小女儿喂牛奶的慈父,然而他割掉手指尖的皮肤,他让一个胖子恶心的死掉,他用变态的皮具虐杀妓女,他带着孩子得到玩具般兴奋地眼神自首,他甚至平静地说,是的,我犯了妒忌。他是一个满脑子上帝的聪明绝顶的疯子,他是一个天主教的偏执狂。他要人间照着他的设想纯洁的繁衍,他是个无药可救的理想主义者。

为了制造杀人现场强有力的压抑和恐怖气氛,导演布置了阴雨但明亮的室外和昏暗窒闷的屋里光线上的对比,在屋内主要光源是墙上壁灯发黄微弱的光,以及两个角色手里的强烈但是光圈很小的冷色调的手电光。而且手电光可以随着两个角色注意点的不同而随时指向不同的地方,表现性非常强。此外整个场景是处于破旧逼仄的公寓内,场景内到处堆积着肮脏的杂物,加上身处其中的两人表现出的沉重,厌恶等表情,都加深了观众对这个杀人现场的压抑恐怖气氛的感受。

影片让人不知不觉沉溺于对人性的怀疑。令人揣摩,直到最终虚无。就如皇帝的新装,一切貌似强大的借口被一下子简单而又直接地戳穿。坚决到不容侵犯。如此,人们才会觉得惶恐。

沙摩赛的最后镜头,背影。还有海明威的话,“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们去为它奋斗。”他说,他喜欢前半句。

第五篇: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观后感

094310许天宇

看了《七宗罪》这部电影之后我整个人很是郁闷了一把,这剧情有很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了,特别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沙摩赛的话几乎等同于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了。

我本人的观点而言,根本就不觉得杜约翰所做的犯罪行为有什么能激起我的特殊感情的,可能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很难理解基督教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吧。反正我从中体会不到什么启示或是感动,我只是认为这个杜约翰的犯罪很巧妙地利用了他人的感情而已吧。

就我的理解而言,这样的罪犯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反道德观念的,应为他们的道德观念相对于正常人是有区别的。令人觉得玩味的是,这与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德国军官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伤害他人,对于正处于扭曲的道德观的人来讲其实并没有触及其道德底线,对于罪犯来讲他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在向人们揭示什么,或是想要宣扬他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行为跟所有的类似的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不论如何践踏影子,不论如何击打水面,影子还是不会消失,水面还是不会消失。正如不论杜约翰如何选择了七个触犯了deadly sins的“罪人”并且杀死了他们,但是人们并不会因为这样就都成为了充满爱心的天使。因为在我看来,可能中国很多人都看的很透彻,那就是这所谓的原罪,无非是人的最根本的欲望,人的本能,说的好听一点,叫做人与时间战斗的本能。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对抗死亡和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已,人所反的罪恶无外乎都可以用这个理由解释,连杜约翰这件事情本身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解释。行动的动机不外乎就是几种,然而行动的罪恶与否实质上都是由人所定义,基督教存在不过区区两千多年,而几万年前人类就经常因食物或是领地而互相争夺厮杀,连所谓的“强奸”都是莫须有的事情,兴致来了随地就可以交配,更没有什么夫妻之类的身份,莫说有什么暴食、淫欲、贪婪了,现代法律杀人犯法,但是这终究也只是一种定义行为的形式,在杜约翰的心中,宗教教义就是一种定义形式,并且他认为这要高于法律罢了。

这就是我对杜约翰所作所为的定性,我认为杜约翰的所作所为就是纯粹的犯罪,甚至于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这与饲养人类作为食用家畜或是大规模种族屠杀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区别,可能这也是基督教等宗教之中隐藏的某些不稳定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吧。

或许我的观点无法代表所有中国人,但是我对于中国人道德观念的理解却让我觉得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至少在现在看来,中国不会有这么高级的犯罪,中国人的犯罪始终还是徘徊在偷了东西抢了钱,爱我的人不爱我所以捅死你这样的层次中。最多也只是“爆头哥”在中国内陆流窜犯罪,玩弄执法机关于鼓掌之中,但也仅仅是枪杀了几个在银行取钱的人而已„„究其区别,根本在于中国这些犯罪实用价值非常高,而这看似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杜约翰,就如那马家爵直流一般,统统滴枪毙最好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