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听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听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第一篇:听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听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李景华

2011年12月(3——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六枝特区影剧院举行名师课堂座谈会,虽然天气很冷且伴着小雨,我们每位老师都按时到会。通过两天紧张又充实的观摩学习,我受益匪浅。两天里,专家型教师一一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成果,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讲课的风采深深地打动我。

这几位名师分别是刘飞耀、罗江华、曹菁、杨咏梅老师,他们各自有着丰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每一位举手投足都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他们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台下的上千名听课的老师很快都被感染了。课堂上他们用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元的课堂评价、重情重趣的教学特色,使我们坐在这样老师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名师的风范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教师,从这次活动中,更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一定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2011年12月7日

第二篇:听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听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佛善村小学

魏聚花

我永远忘不了那两天,2014年春季,我有幸参加了濮阳市组织的 县区名师和刘德武专家的讲评课活动。观摩了6节示范课及1场报告。聆听了贾红霞,李香芝,丁千秋,翟淑娟,刘德武名师的课,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真是听名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听刘德武名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句话是我深受感动。刘德武《找规律》一课中,充分地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同时强化数学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现实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激情。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听李香芝《重叠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本节数学课看似简单,实则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代数思想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师以其别样的智慧激活着学生灵动的思考,真正体现了课堂“静、实、高”的效果。尤其是“实”这点体现的特别充分,不光是“实在”,而且是“朴实、真实”,没有光鲜亮丽的图片动画,没有生动有趣的游戏互动,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致的讲解,教师所追求的“立教为师,自觉觉他”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

第三篇: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新州中心小学

石小琴

我们这次(4月23至24日)到凯里听课,共听了一天半,听了三位名师(支玉恒、戴建荣、吴琳)的课使我深受感动,感动于他们上的课是那么的精彩,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于支老师对教育的执著,更感动于支老师在七十二岁高龄亲自为我们上展示课。支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乡下人家》这两堂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刻意的表演,他只用一样教学手段——粉笔,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最普通、最简单、最朴实的课,又是最不平凡的课。

就拿《生命,生命》来说吧!这一堂课,就是以学生的读为主,支老师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读出不同的滋味。初读课文的时候,支老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一般来说,学生就开始大声读了,可支老师进一步问学生:“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别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句式来回答。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单,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也给课文结构上的教学做了铺垫。在对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支老师采用三个步骤,指导学生读书。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反复读熟事例,第二步让学生用笔画出本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第三步再从这句话中找出两个最能说明“生命是什么”的词。就是在这“层层剥皮”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抓住了文字的核心,同时也慢慢学会了归纳总结的方法。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一步步找到的,这种方法也是学生自己一点点体会到的。但这也正是支老师一步步教会学生的,只不过这种“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课堂中,学生富有情感的读书声始终萦绕耳畔。每一段的指名读,词语换意思理解后的读,齐读,重点段落的背诵等,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同时也落实了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支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简单,却让学生受益非浅,用支老师的话讲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手段”。是啊,我们也可以抛开眩目的课件,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和兴趣。

再拿《乡下人家》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有难度的文本,因为学生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生活场景他们很难体会,支老师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验把这堂课驾驭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发言让台下的我们惊叹,学生超常的水平发挥,真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在其后的教学中,支老师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逐段指导学生去读文本,用心感受作者情感的流淌,在读中感悟到了文章的美。在支老师满怀激情地引导下,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升华。

戴老师所教学的古诗,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法,而是用他的古诗“读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上课前,戴老师与学生幽默风趣的交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指导诵读古诗时,戴老师采取了三步教学法:一读,读通顺;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情感。在一读的环节中,戴老师抓住“舍”这个多音字指导学生把古诗读通顺;在二读环节中,戴老师指导学生用古人运用平仄读诗的方法(平长仄短),把古诗读出节奏、并化为脑中的画面;在三读的环节中,戴老师再次用课件和语言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阳关的的荒凉和朋友送别的凄凉、无奈和似海的深情。最后,戴老师再配上那首著名的古曲《阳关三叠》唱起了这首情真意浓的送别诗,此情此景,让我们仿佛跨越时空和诗人一起同喜同悲……课结束了,而我们却仍回味其中。听了戴老师的课,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对我的教学也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戴建荣老师为榜样,争取上好每堂课。

听吴琳老师的课,又别有一番风味,她上课的激情极富感染力。吴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导入课文先是读题,在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口中“生命”一词显得如此的轻盈悦耳,吴老师立刻用自己的示范诠释了生命的沉重沧桑;再来上一段对作者杏林子自幼残疾的悲惨遭遇的介绍,然后是一段作者对生命的思索的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沉思:生命是什么?无疑教师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将学生带入理想的境地。

其次是从基础入手,深度挖掘。这是我对于这堂课的第二点感悟。吴老师在讲解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时采用的是:先读文,再要求找出形容飞蛾求生的词句,能写出感受的就写下来。找词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难题,对于容易的事谁都愿意做,并且做好它。降低了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谈感受的时候,学生有了对飞蛾挣扎的动作的体会,对于飞蛾奋力“求生”的愿望都心知肚明,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们再来读课文,我听到的感受已和刚才不一般了。接着吴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道选择题:选择的理由当时小飞蛾处于什么情况下?(险境、逆境、绝境、困境)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绝境”,并说出了理由。吴老师再一次易入难出,让学生在滔滔不绝的交流中领悟文章的内涵,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快乐学习。接下来老师、男生、女生的分角色朗读。吴老师把握了文章的情感来分配角色:老师读叙述部分,男生读飞蛾求生部分,女生读作者思索部分。把男生的力量、女生的细腻巧妙的和文章的情感融合,真是时时刻刻见真招,让人不得不感叹。

虽然听这堂课花了一个多小时,但我觉得犹如畅游大海、又如聆听最爱的艺术交响。常游其中我必能收获属于我的那朵浪花。

第四篇:听华南理工名师心得体会

听华南理工名师-侯力老师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聆听名师侯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视频讲座,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

老师主要讲:

一、原始社会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是指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的上百万年时期。由于人类在这个时期处于进化阶段,主要活动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政治活动。原始社会时期分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

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共同劳动,共同抵御猛兽和自然灾害,共同消费,生活很简单,无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逐渐开始产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是:妇女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实行共族共财制,财产由母系继承。历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政治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男人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实行财产公有制,财产由父系继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军事民主制度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进步,原始社会财产共有制开始被破坏,产生了私有制,从而中华民族进入了更高的一个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在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了大约1000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经过了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创造了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王位世袭制度——中国从夏朝大禹传位于子开始,就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的基调——王(皇)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件,他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2、各具特色的政府组织形式——自从夏朝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后,国家产生了,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国家机器必然产生。夏朝和商朝的国家组织既有相同点又各有特色。王称天子,王下有百官。又有法律和刑罚,用于镇压奴隶的反抗行为。它们的不同在于百官的称呼和刑法的种类。

3、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他们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那就是土地私有制,奴隶主统治和剥削奴隶。当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周王朝灭亡了奴隶制的商朝,使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时代。

三、封建社会时代的政治制度

从周朝开始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3000多年,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也由于其强大的保守势力,严重的阻碍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最终落后于世界,导致了百年的屈辱。在这几千年里,政治制度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秦始皇式的法家政治统治——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周公、孔孟仁义之道的思想统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其总的特点及变化情况论述如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虽然周朝的天子自称为王,但实际就是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也是诸侯的共主。他采取“分土封侯”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统治天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年来,天子称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大的权力,既是国家的首领,也是宗族的首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诸侯分封制。自从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把全国疆域分封给兄弟儿孙和功臣开始到清朝鸦片战争为止,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使自己家族一统万世,都会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儿孙。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过很多的内部战争,最终使得从拥有一方统治权的诸侯被削弱为只享有衣食税收权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制度。几千来,中国中央机构总的来说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从隋唐开始及其以后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结合各自时期统治需要略有变化而已。

4、郡县制。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是商鞅变法的成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开始,两千年来,各个朝代都遵行不悖。虽然几经变换,从郡县制——州县制、——省府县制,但是这是一脉相承的。郡县制开始于秦始皇,结束于南北朝之北周。州县制开始于隋朝,直用到清末。省、府(州)、县制开始于元朝,延续到清末。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可学习资源,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名校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拥有了丰富的智慧

第五篇: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通过涂健老师对《管理是目的与任务》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

所以,无论有没有时间,我们多多少少都应该学习一些管理知识。以管理学的系统理论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以社会实践与生活来解读和诠释管理学理论。从而提高我们的管理质量、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使我们的管理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断巩固和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5/21050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