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精选合集]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精选合集]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2篇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1

今天听了焦xx老师执教的《泉城》一课,感觉焦老师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中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堂课的亮点有:

1、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加上精炼的语言,再加上精美的课件,整个课堂教学很紧凑。

2、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齐全,过渡语设计精妙,整个教学过程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善于总结教学方法,抓住课文内容、形式类似的特点,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2—4自然段,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教学设计细腻,抓文本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泉水的美。抓关键词精读第一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泉水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泉水的形态美,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虎啸狮吼、秋雨潇潇”这两个词体会泉声的声音洪大和低细。

本堂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悟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涌、汇注、喷吐、冒,从而体会泉城的泉水美。焦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妙处时,没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读文来品味。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2

《泉城》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本很优美,很生动。所以於群瑶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抓住关键词语,再结合优美的图片,从而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泉城的美丽神奇。

第一,抓住重点词语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於老师从课后3题的八个描写泉水的词语抓起,先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读出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抓住课文结构教授写作方法。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和写法也很相似。介绍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描绘。所以於老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三,抓住教师范写引导学生书写。在这节课上,我们能够看到久违的教师示范书写生字。

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有几处细节,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就是内容的衔接,於老师让学生交流完词语后直接进入示范书写生字,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第二,於老师在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后没有做出评价,也是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今天听了焦**老师执教的《泉城》一课,感觉焦老师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中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堂课的亮点有:

1.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加上精炼的语言,再加上精美的课件,整个课堂教学很紧凑。

2.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齐全,过渡语设计精妙,整个教学过程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善于总结教学方法,抓住课文内容、形式类似的特点,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2-4自然段,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教学设计细腻,抓文本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泉水的美。抓关键词精读第一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泉水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泉水的形态美,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虎啸狮吼、秋雨潇潇”这两个词体会泉声的声音洪大和低细。

本堂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悟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涌、汇注、喷吐、冒,从而体会泉城的泉水美。焦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妙处时,没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读文来品味。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泉城

8 泉城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悬崖昼夜暄腾晶莹剔透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

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九寨沟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1.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

2.五彩池美的原由。

3.瀑布的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两张,写有文章内容的投影片一张,挂图两张(瀑布、湖泊),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教学新授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读原句。

c.一进入景区,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

(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细致体会感受: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针对重难点,话语在具体教学时可能有改动,顺序不一定如此)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投影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c.朗读。练读,指名读。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a.学生交流体会。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一读,讲一讲。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c.朗读。指名读,齐读。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a.说体会,找词语。

b.朗读。指名多生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a.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

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里。湖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头。

b.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c.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a.指名读。

b.出示挂图。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c.谈感受。如果你站在旁边,会看到、听到、感到什么?

你最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三节,配乐钢琴曲。

(5)积累内化。

a.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记记。

b.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起立朗读或背诵喜欢的句子。

c.朗读或试背全小节,音乐环绕于耳际。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4.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金丝猴,羚羊(出示投影图片),大熊猫,小熊猫(学生用资料分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小节。

A.出示学习方法。

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B.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学后成果。

喜欢金丝猴的有哪些同学,交流。

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朗读。指名几生读。

羚羊——突然窜出来,又消失了。

朗读。指名几生读。

大熊猫——翰态可掬(是什么意思:朴实可爱)

朗读。指名读,要读的慢一些。

小熊猫——行动敏捷,美滋滋照镜子。

朗读。指名读。

(4)齐读该小节。

(5)同桌互读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句子。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师述: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动情地赞叹道„„

齐读第五小节。

三.总结全文

师叙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自然风光与各种异兽珍禽的完美结合,九寨沟真不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相机板书:人间仙境

四.小导游活动

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真得去看看。可惜现在不行。那我们就先找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饱饱耳福吧。——小导游解说。

五.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六.板书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异兽珍禽田园诗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

2、提问:田园指什么?你认为田园会有哪些诗情画意?

3、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回答。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质疑:文中的田园指哪里,它又有那些诗情画意?

2、自渎课文,寻找答案。

自读要求:

(1)读书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课文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3)把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划下来,不懂处作上记号。

3、生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交流,讨论自学成果:

(1)名读课文,看是否通顺流利。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3)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句话表现出的这种感情最强烈?

(4)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

(5)把你喜欢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6)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飘扬。

沉睡的牲畜,无声地低着,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三、自主性练习。

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

四、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习作3·写一种植物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知道写植物要善与观察它的茎、叶、花,并注意其各自的特点,然后准确、生动地写下来。

2、能按“作业”的要求有目的、有侧重地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主要部分及其特点。

3、学习“例文”写作方法,写一篇介绍自己所观察过的植物的主要部分,突出主要特点,并注意与其他植物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住植物的主要部分及其特点

难点:写清植物的主要部分的特点及与其他植物的区别

三、教前准备

请你自己观察一植物,然后把所获得的有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表中。

观察记录表

植物名称;年月日

观察对象颜色发现什形状么特点气味味道像什么茎叶花果根

四、教学过程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写一种植物。

2、学习例文

(1)出示桑树,图文结合,自读例文

(2)思考:

小作者是从几个部分写桑树的?

他是怎样介绍各个部分的特点的?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及时板书:

叶子:大、翠绿、鲜亮

果实:颜色变化

生命:叶子生长较快

4、教师归纳小结

要点:茎、叶、花、果,可介绍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给人的感觉等。

顺序:观察有序,突出重点。

5、交流观察记录表

指名汇报,如实叙述

加以想象,展开叙述

6、动手试作

(1)出示要求:观察一种植物,看看他的茎(或干)、叶、花(或果实)有什么特点,先想想,再仿照例文写下来。

(2)编写提纲,完成习作

(3)自改、互改,直到满意为止

7、认真誊写

◎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5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3)班

授课教师: 谢碧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麦哨》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今天,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小季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层次性。一是文本的层次性:很多时候,当课文的语言魅力十分突出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被优美的语言而吸引,直奔主题,解剖语言。但在这堂课中,小季老师并不急于进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而是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比较烦琐,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在进行具体的重点段落教学。二是段落教学的层次性。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体会“画面美”,接着引导孩子体会画面背后的美——丰收、喜悦“生活美”,最后引导孩子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美,是这样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的?——“表达方式”。这最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方法的引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城里的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粗浅想法,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

《乡下人家》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6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寻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收获颇多。老师首先以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导入,然后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为每幅乡村生活画面取名,接着重点品味“瓜藤满架图”和“绿树红花图”,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二个画面,最后小结,进行作业布置。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整合”这一主题,对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进行评课。

首先,从《课堂作业本》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老师在设计时有意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如针对《课堂作业本》中“()的藤,()的叶……”的练习,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长长的藤、绿绿的浓阴、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这些短语的练读,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以下一个问题:首先,既然练读词语是为了《课堂》中的这一练习做铺垫,为什么不乘热打铁,翻开《课堂》,完成相应的这一题。其次,这里出示的词组形式对学生平时作业也有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像“归巢的鸟儿”这一词是否存在词性不

一、欠合适的嫌疑。再次,虽然在这一环节之后,还安排了一些词句的练读,如“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但是没有涉及本文重难点字词的练读,如“屋檐、捣蛋”等。

其次,从学习伙伴提示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本文出现学习伙伴提示的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段后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另一处是全文末尾的“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陈老师重点讲解的是前两个自然段,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时,陈老师是先请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说说给“探”换个字,你能换什么?哪个好?结果有学生说是换成“冒”好,无奈,老师只好让学生再自己换字读一读,又问哪个好,全班齐答“探”好。最后合作读整段。严格意义上说,“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一学习伙伴提示并没有被运用其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示读,再进行想象,获得进一步感知,再练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自由说,自然会提到“探”,至此,老师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练习与目标的整合,那么纵观整堂课,最大的一个练习就是给文中的个个画面取名字了。这里,陈老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助学卡,要求学生分别给文中的六幅图取名,并摘录相应的佳句。老师由扶到放,先示范给第一幅图取名,然后让足足有十分钟时间是让学生边思考,边完成助学卡上“取名”那一栏。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生命 生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 潘庆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第三点,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另外,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猫》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猫》评课稿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层次清晰,作者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总分段式。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表现猫的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老舍先生在语言的运用上是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林老师关注文本写作特色,层层深入,步步激趣,教学目标表述清晰明了,一看目标我们也猜出这堂课将怎么完成她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她这节课紧扣目标,有效实施,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突出言语实践,积淀言语能力。

一、目标聚焦,做到心中有数

林老师课上紧扣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1.通过查字典,学习掌握多音字的辨别。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4.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用具体事实描写的方法写小动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林老师心中的目标,教案的目标,最后我们看到实施出来,学生达到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层次清晰,忙而不乱,实施的三维目标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了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以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步步为营,践行言语,让学生积淀言语能力,融情、融理解、融表达,多方位、多角度地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度。真正使课堂高效、灵动。

二、步骤细化,做到实施有效

林老师教学第一自然段,先利用划总起句,接着讨论交流、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怪特点:老实、贪玩、尽职等看似矛盾体的特点表现,然后有感情朗读指导,最后填空指导背诵,层层推进,步步落实。步骤细化,一层层教师引导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有效。

三、细节学习,提高准确度

课上,把握细节教学,提高准确度。林老师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学习掌握多音字的辨别。特意利用PPT出示“屏”的几种意思和不同读音。Píng:1遮挡;2字画的条幅。Bǐng:1除去,排除;2抑止(呼吸)。做动作理解“屏息凝视”、“蹭”等词语。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教师看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坐下想想,进行深度思考引导,林老师关注细节,我们透过她的教学细节,可以见理念、见功力、见智慧。

建议就是希望她今后准备更充分些、多解读文本、深挖特色、把文本资源充分利用。如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用具体事实描写的方法写小动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这一环节是否改为浏览猫的“淘气”部分,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初步尝试用具体事实描写的方法写猫淘气的特点,以此降低学习难度,也进行了言语实践。利用没学“淘气”部分,利用好该资源,提高文本整体的密度,这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极大激发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还希望抓住每次展现的机会,尽力去做好一件事,如果准备不充分,先不上,因为大家也期待你展示最好的一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