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评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评课稿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陈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深度的问题:
1、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
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3、在学习了有关曹操的史实后,你对曹操的认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陈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役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进而统一北方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接下来陈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中认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道路,并且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当今的人才竞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陈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但我认为陈老师在攻破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没有把这一难点点透,而是从侧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曹操获胜统一北方的两个问题入手,虽然这两个问题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但陈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点破,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难点的问题,始终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与难点问题隔着一层纱。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陈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欠佳了些,如果陈老师能够在学生讨论后,开展一些智力竞赛或在讲到曹操、诸葛亮时播放有关的影片,那么,我想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更加的高,这一堂课的.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就是在播放“东汉末年局势”课件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谈谈“东汉末年的形势如何?”,而陈老师在这里是自己事先归纳好,然后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这一段文字陈老师写得非常优美,而且篇幅很长,但似乎有背书给别人听的感觉,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陈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覃老师在表情上稍显平淡了些,缺少些激情。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
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陈老师让学生把三国鼎立局面用图示表示出来,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画一棵树;有的学生画三个三角形,在陈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以往历史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象阶段,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和历史理性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是“背背而已”,陈老师这节课能够精心编制"自主学习指导“材料,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第二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模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东汉末年著名军阀的名字;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复述,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正确认识一个人的品质与成败的关系。
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同时缓缓出现歌词。
学生 谈论三国,引出课题。{课件显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新课:
师:东汉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腐朽的东汉政权无力镇压,便号召各地豪强地主组织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课件显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各支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哪两支呢? 学生回答。
课件显示 曹操画像 师:军阀们为扩张势力,彼此争战。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战争造成的社会残破景象的生动描写。公元200年,袁绍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官渡之战爆发了。
课件显示 “200年官渡之战”
师:下面,请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教材和你们课前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官渡之战的精彩过程。
课件显示 《官渡之战示意图》
(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演示课件,或者由学生边讲述边自行演示课件。)
课件显示 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师:(视学生讲述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和点评。)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上第81页的小字内容和旁边的阅读材料思考并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
课件显示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学生讨论。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打了胜仗的曹操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留下一首豪情满怀的诗——《龟虽寿》。
课件显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班齐读)师: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了,那么他还有什么“壮心”呢? 生:南下统一全国。
师:对!这时,南方主要的势力是刘备和孙权。孙权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在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并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第二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下面,请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赤壁之战形势图》,并结合书上第82页到83页的小字内容,给大家讲解一下战争的过程。课件显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
课件显示问题
生:讨论3分钟,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师: 总结学生的发言。
课件显示 曹操:骄傲轻敌;官兵不习水战……
孙权、刘备:结成连盟;采用火攻;利用地理条件……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先据有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后又进入益州。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
课件显示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实际”两字用红色突显,便于和后面的“正式”形成区别开来。)师: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呢?下面请大家看书上第83页到84页的内容,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并思考刚才的问题。
(学生画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老师巡视。)生:(展示自己所画的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
师:大家画得都很不错,那么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显示 三国建立的图表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开始于220年曹丕建立魏,正式形式于229年孙权建立吴。(课件显示 《三国鼎立图》)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呢? 生:不是!
师:对!曹操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谈论一下自己是如何认识曹操这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的。课件显示 你怎样评价曹操? 生:(各抒己见,可以利用争议性的评价形成冲突展开小的辩论,视课堂情况而定。)师:。那么,下面大家请看大屏幕,看下鲁迅先生对曹操的一个评价是怎样的。
课件显示(鲁迅对曹操的评价)师:《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都已经破落到织席贩鞋的地步,但因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中就对他和他的下属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臣。所以正如我们新课开始的时候说的一样,小说和历史是有差别的,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的!对曹操的评论我们就暂且谈到这里。
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之间还战争不断,孙刘两国为争夺荆州进行了彝陵之战,结果刘备大败,彻底丢掉了荆州地区。在魏、蜀、吴三国中,魏的实力最强,吴次之,蜀最弱。吴、蜀两国一直奉行联合抗魏的方针。
三国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下面就请大家看书上84到85页的小字内容,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结合大屏幕上给出的内容给大家讲授一下魏、蜀、吴的关系。
课件显示(三国关系示意图,并留出空白以便小老师叫学生回答。)生:(小老师到讲台前给大家讲授。)
师:非常感谢这位小老师的精彩讲述。我们可以从三国之间的关系,不难总结出诸葛亮的外交策略。那么,用一句话表述是什么呢?
课件显示 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的外交策略 生:联吴制魏保蜀。
课件显示 联吴制魏保蜀 师:三国关系的实质就是相互利用和相互牵制。正因为这种关系才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 维持。那么,这样的局面将维持到何时又是怎样结束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分解”。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的新课就到此结束。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来总结一下本课的内容。
课件显示(本课的知识框架)生:(总结本课内容)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打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三国的相继建立,使三国鼎立正式形成。而魏、蜀、吴之间复杂的关系,又使得三者相互牵制和相互利用,使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下去。
板书设计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实际形成
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魏、蜀、吴的关系
第三篇: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三 国 鼎 立》教 学 设 计
武陟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陈凌云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史实;形成正确的三国鼎立的时空概念。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官渡之战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形成语言文字,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有关史实。
阅读课文,最大限度的利用科文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
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3、分组讨论“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常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赤壁之战》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朗读《龟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用人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高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入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我们立刻就可以想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可以想到,那些关于三国的人物与故事呢?。
生答:………。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雄浑的音乐,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三国,去探究,去追问。
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曹操的诗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以至于在黄河中下游的人口聚集区竟然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那么,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
生答:…….。
师:据说,曹操一开始的力量十分弱小,那么他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 生答:……。
2、师: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注意讲清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生答:(1)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袁绍自恃兵多将广,不听许攸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中招致失败。
曹操短期内迅速崛起,并称雄北方,这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什么冲击呢?
1、多媒体展示曹操《龟虽寿》 学生集体齐读
师;好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的形象?
师:曹操已经称雄北方,依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那么,曹操的“志”“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兵锋直逼南方两大势力,企图以武力统一南北,一场大战又要打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之战。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
2、引导学生思考:
①当时,南方有哪两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②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有何对策? ③联孙抗曹的计策是谁给刘备出的?
3、介绍诸葛亮,鼓励学生看图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4、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5、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导:词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哪三股割据势力呢?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2、填表:考察同学们的即时记忆
3、师:踏着战争的脚步,三国最终形成,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各国的经济呈现独有的特色,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来介绍一下本国的经济特色。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五、结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
六、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略)
2、猜历史谜语
3、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4、分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三 国 鼎 立》课 例 评 析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教学水平。
五、板书设计
蜀
吴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观的化学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学中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全面提升。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多媒体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反应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第五篇:三国鼎立说课
三国鼎立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历史
号黄红玲,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2.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A.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B.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A.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B.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C.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A.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B.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同时让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和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同时讲述众多的流传在民间的民间故事,还可以谈论最近有关三国的大电影(如:《赤壁》,《关云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5).赤壁之战
A.播放《赤壁之战》录象;B.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C.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D.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E.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6).三国鼎立的形成
A.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B.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C.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D.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7).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一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② 诸葛亮治蜀
③ 吴国开发江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