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1+X”联读教学价值的思考

“双减”背景下,“1+X”联读教学价值的思考



“双减”背景下,“1+X”联读教学价值的思考

“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为了缓解教育焦虑。那么,这种教育的焦虑是怎么来的呢?之所以会焦虑,我认为是因为对现在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害怕。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的焦虑是什么?是一种对现在的担忧: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的信心。是一种对未来的害怕: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让孩子坦然应对未来吗?

面对这种焦虑,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显得尤为重要。“减负”让孩子重拾对语文的信心,让语文学习是轻松、快乐、高效的。“提质”让语文教学真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做好了,就可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呢?直到在本次教学创新与评价改革项目组开班典礼上,我找到了答案——“1+X”联读。

“1+X”联读为何有这么的大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X”联读,让阅读“双增”

所谓的阅读“双增”是指阅读数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大量阅读可不是一件课余里锦上添花的事儿,而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是面对未来的生存技能、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1+X”联读首要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多读。且阅读并不只是课外的任务,更需要在课内由教师指导下实施的高质量阅读。实施“1+X”联读,让语文课不只是读孤零零的一篇课文,而是实现一堂课多篇文章、多种素材的阅读,阅读数量明显增加。以《不懂就要问》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联结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袋、联结文章《檀香山求学》、联结孙中山事迹视频,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中实现广泛阅读的同时对孙中山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结《“神童”的秘诀》发现名人的成长秘诀,拓展阅读的同时提升精神品质。

此外,“1+X”联读的关键在于“+”,在于“联”。联读的文章不是机械组合,而是有目的联结,联读的阅读文本是结构化的,是能够助力学生提升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的。在联读活动中学生开展的是真实的阅读过程,是需要进行信息提取、整合加工、形成解释、做出评价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联读《一片树叶变呀变》、《木屋边上的小蘑菇》。这三篇文章的组合以“童话故事的经历”为联读议题,在联读活动中,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文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并完成情节梯的梳理,并对比发现几篇文章的共同特点,进而借助情节梯简单复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提取信息整合加工到形成解释并创意表达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得以锻炼提升。

“1+X”联读,让课堂“双减”

所谓的课堂“双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课时浪费。

实施“1+X”联读,一堂课的教学资源和容量明显增加,要想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那么就必定需要减少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倒逼老师借助学习活动的开展,实施教学,这有助于全体学生的高效率的学习。其次教师也必定要研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把面面俱到的语文课变成“一课一得”。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第一个学习活动,借助“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这样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取信息+小组交流概括”的活动形式,并以思维图示为学习活动支架,全员开展充分的学习。最后以学习成果交流汇报代替零散的问答,实现课文教学的高效。在此基础上,组织第二个学习活动,联读安徒生童话《坚定的锡兵》,放手让全体学生借助支架自主梳理小锡兵的经历。再进行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发现童话的共性:情节反复、想象奇特。情节反复是本课时一课一得的“得”,为了巩固这一“得”,学生再次联读《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通过学习支架验证所得,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现一课一得。

“1+X”联读这里的“1”可以是单元议题,这里的“X”可以是单元整组课文,实施“1+X”单元整组教学。所谓“单元整组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单位,作整体的阅读和指导,淡化“篇”的严格分界。这样的教学新样态既可以实现单元联结,素养落地,又可以精简课时,实现课时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例如六年级“走进鲁迅”这一单元,就可以围绕“我眼中的鲁迅”这个“1”将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统整教学,借助一定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全方位认识鲁迅,并以此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习延伸。再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围绕“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将《猫》和《母鸡》整合教学,围绕“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动物”将《白鹅》和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整合教学。

“1+X”联读,让学习“双真”

所谓的学习“真”是指实施“1+X”联读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促进思维品质的真实提升。

真实学习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学习活动串联教学过程。每个学生真实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真实高效。实施“1+X”联读,学生将围绕一个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习得方法,这就是一种真实的、高效的学习过程。

“1+X”联读本身就是一种联结思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对文本进行对比、联结,需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学生需要读懂“1”,也需要读懂“X”,更需要发现“1”与“X”的内在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真实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以上文已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例为例(教学过程上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三次学习活动,两次以联读的形式开展。第一次联读让学生发现规律,习得方法,第二次联读让学生巩固习得,实现一课一得。整个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不是个别优生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真实学习。第二个特点是合作探究,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个过程不仅实现了全员的学习,更是关注到后进生的同伴互学,是一种面向全体的学习。第三个特点是指向高阶思维。在联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情节图梳理情节,需要借助韦恩图进行对比,需要对三篇文本进行联结......整个过程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都在思考,联结思维、对比思维等高阶思维得以锻炼。

“1+X”联读是“双减”政策下的语文教学变革的宝藏。让我在“1+X联读”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拥有解决问题和坦然面对未来的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