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学校管理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5篇材料)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5篇材料)



第一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学情分析目的课前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学习“1千米”之前的概念,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基本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人施教,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02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1)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3)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成安县横城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

(1)学生已知:学生已经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及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学生的未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长,以及1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3)学生的能知:通过学习能深刻地理解1千米有多长,并且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理解,知道1千米=1000米。学生能具备度量意识。

3、教学重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对1千米的长度没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所以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因此“具体情景中,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难点。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筛选合适的题目,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完成问卷的内容。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之前听说过1千米这个单位吗?

(2)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3)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吗?

(4)你知道1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吗?

(5)你知道1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知道的同学占57、45%,不知道的同学占42、55%;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千米”一词的'知晓度上;对于1千米有多长;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1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超过50%以上的同学是有所了解的。

总体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学习。

05调查结果对教学启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举例与对话中,充实原有认知经验;

其二,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其三,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应用意识。

第二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1千米有多长》为例

01

学情分析目的课前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学习“1千米”之前的概念,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基本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人施教,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02

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1)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3)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成安县横城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

(1)学生已知:学生已经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及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学生的未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长,以及1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3)学生的能知:通过学习能深刻地理解1千米有多长,并且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理解,知道1千米=1000米。学生能具备度量意识。

3.教学重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对1千米的长度没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所以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因此“具体情景中,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难点。

03

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筛选合适的题目,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完成问卷的内容。

04

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之前听说过1千米这个单位吗?

(2)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3)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吗?

(4)你知道1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吗?

(5)你知道1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知道的同学占57.45%,不知道的同学占42.55%;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千米”一词的知晓度上;对于1千米有多长;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1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超过50%以上的同学是有所了解的。

总体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学习。

05调查结果对教学启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举例与对话中,充实原有认知经验;

其二,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其三,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应用意识。

第三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微能力小学数学A1作业学情分析方案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微能力小学数学A1作业学情分析方案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比例尺》

01学情分析对象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班学生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学习习惯较好。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潜力巨大,只要能从习惯上给予纠正就好,对于本节课学生有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基础的知识储备,容易理解,但是对比例尺很陌生。通过学习能深刻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且能把学到的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2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通过学情分析调查分析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和学习这节课的需要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学情分析工具:

工具主要是手机、电脑,使用的软件是问卷星、微信等.其中问卷星可以电脑搜索“问卷星”也可以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问卷星”小程序

学情分析方法:问卷法、交谈法。

第一步用问卷星创建在线调查,并生成二维码。

第二步把生成的二维码分享到微信班级群发给学生。

第三步学生在线答题

第四步查看问卷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4道题:

第1题,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

第2题,400厘米=()米

第3题,3km=()厘米?

第4题,下列选项中能组成比例的是()?

下面是4道题的答题结果分析图:

本次调查问卷参与率100%,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在对“比例尺”的认知上,知道什么是比例尺,也有的同学从不同地图上见过,97.83%学生能答对。有了初步的认知,但缺乏深入观察和思考。其它3题的正确率都在80%左右说明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换算和比例的知识有了较为丰厚的经验。因此本节重点需要放在在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比例尺的应用上。

第四篇:信息技术2.0微能力小学数学A1作业学情分析方案

信息技术2.0微能力小学数学A1作业学情分析方案

《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分析方案

一、分析学情目的。

本学情分析方案主要是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具体情况,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操作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拼、撕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对象:四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工具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方法: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

工具:微信、问卷星软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问卷星上设计好问题,通过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数据,最后再根据回收数据的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精准教学。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围成;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角的度数;内角和的理解等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是掌握较好的。只有少数学生仍然缺乏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三)调查结果启示

由于少数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的内容还不够,所以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有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概念。再通过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进一步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最后通过几何画板来加强学生的理解,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整堂课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第五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优秀案例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优秀案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为例

一、学情分析目的课前利用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对“角”的认知基础,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地学习难点,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地教学策略,设计有趣地教学活动,使课堂更高效、精彩!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认识角》。

它也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标一标、比一比等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角。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东彭留小学二年级学生

(1)在认识角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知道生活中的墙角、桌角等。

(2)学生不知:生活中物体的角与平面图形角不尽相同,更不知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平面图形角的含义,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在活动中探究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分析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记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角”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题目,制作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们完成问卷内容后提交。

(3)登录问卷星后台,查看答卷数据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情。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认识“角”这个图形吗?

(2)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角?

(3)下面哪个角大?

(4)一条红领巾有()个角,数学书地封面有()个角。

(5)关于“角”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从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四题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角”一词的知晓度上,90%的学生从不同场合听说过,在日常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观察和思考。第三题,角的比较大小65%的学生选择是错的,认为“角的边越长,角越大。”为了突破学生的认知,解决这一难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再加上多媒体的演示,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五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75%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方向,选择随老师课堂安排。

五、调查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修正原有认知经验;

其二,调整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有趣的操作活动,突破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13/97903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