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学校管理

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B2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案例

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B2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案例



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B2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案例

《认识角》微课设计方案

基本信息

学校

姓名

学科

数学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题名称

认识角

选题意图

把“认识角”这一环节设计成微课,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把其运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图文声像并茂,对于学生来说新鲜而又陌生,渴求度自然变高,及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从多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角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学生用活动角动手操作比较,但对于“比角”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收效甚微,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出现不会用“比角”方法的现象。基于这样的考虑,改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在演示操作、针对性讲解中抽取角的本质属性,通过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再配以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使知识点更加清晰,课堂更加开放,自然突破难点,充分显示了微课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学对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用途

√ 课前预习

√课中教学

可以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有大有小后,教师设疑引导: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以此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进而播放微课,利用微课中的简单动画和针对性的讲解指引学生理解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真正实现化难为易,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制作方式

拍摄

√录屏

动画

预计时长

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探秘角部落--角的特征

1、设置情境

在角部落里,每一个族人出生时,便由祭祀给他们制作一块令牌,令牌上面有部落特有的印记,不同的族人印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有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前一段时间,一场意外让部分族人失散了,最近角王子正在寻找失散的族人,可有一些不怀好意的族人也想溜进部落里,请你和祭祀一起,来辨别一下谁才是真正角族人吧。

2、游戏练习巩固“角的特征”

这六块令牌到底哪些是真的,你可以按下暂停键观察一下,小结:由此可知,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第二部分:角兄弟之争--比较角的大小

1、角族的两位小伙伴在争论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请你想一想到底谁大呢?

学生猜测。

2、课件用重叠法演示验证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最后达成共识: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在思考中发现、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部分:制作角令牌--画角

课件出示动画,怎么有小朋友哭了,原来是一个粗心的小朋友,把自己的令牌给弄丢了,你能不能和祭祀一起帮小朋友制作一块令牌。请你把印记也就是角画出来好吗?看视频

小朋友你是这样画的吗?让我们用一个顺口溜来记得我们画角的过程吧。

小小角,这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

先画顶点再画边

第四部分:回顾探秘角部落之旅

今天一起探秘角王国之旅,首先我们跟角王子一起寻找失散的族人,我们记得角的特征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当角兄弟之争时,角的大小跟角张开大小有关,最后我们在制作角盾牌时我们学会了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第五部分:实践作业--寻找身边的角

那给你留一个小小的任务,看一看你的家里藏着那些角?请你找一找。观察一下你的两个三角板思考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运用神秘情境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增强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设计】猜测是探究的源头,学生通过猜一猜增强操作探究的目标感。

【案例选取】充分运用课件演示,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内容编排呈现】此问题引发学生更深更全面的思考,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更加明确猜测结果。

【内容编排呈现】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把学生带入探究领域,在发现、交流、总结中验证角的特征,角的大小关系和画角的方法。

等级

√优秀

《认识整时》微课设计方案

基本信息

学校

姓名

学科

数学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混合网络教学环境

课题名称

认识整时

选题意图

学会看整时,初次尝试建立时间观念的,为以后认识时间中“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记录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用途

√课中教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

√录屏

预计时长

5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谜语激趣

1、猜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闹钟)

二、探究发现

1、认识钟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们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A、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师:长针叫做分针;短针叫做时针。)

B、有12个数字。(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12个大格)

C、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勤劳的小伙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走动。

2、认识整时

(1)这是什么时刻?同学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9时,同学们上课了。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12,就是9时。

电子表看出是9时。两个圆点前面表示9时,后面的00表示整时。

(2)看,同学们在做操,这是什么时刻?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11时,同学们在做操。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1,就是11时。

(3)看,同学们准备放学了。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试着写一写这一时刻

3时、3:00。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3时。

三、总结规律

1、读一读这三个时刻:9时、11时、3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都是整时。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不同。

2、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9就是9时,指向11就是11时,指向3就是3时。所以说,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钟表的样式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劳动人民的智慧可真多呀,设计出这么精美的钟表。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哦!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猜谜语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从同学们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出整时,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将微课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检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通过知识拓展丰富本节课数学学习的文化历史内涵;让学生谈收获,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寄语从情感上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等级

√优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