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结合以下几篇短文,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第二篇: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习题
........课堂同步训练
答案
一、御厨 羞耻 奚落 朴素 和睦相处
二、谦虚 坚强 重视 热闹
三、骄傲 软弱 轻视 理睬
四、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无影无踪 翻来覆去
五、1、厚厚的2、谦虚的3、骄傲的
六、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试题试卷
........试题试卷
第三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感兴趣的事 作文
........感兴趣的事
到外婆那儿玩了几天,我就回了家,我约好l同学,到公园钓鱼,这可是我这一周最感兴趣的事。
回家的第二天,我早上六点就起床了,匆匆吃完早饭,便下楼去找同学了,到他家时,他在吃早饭,等了一会,我们便到了家附近的公园里,我们直奔主题,到了老地方,我们先买鱼饵,再租了两条鱼竿,便开始了我们的钓鱼了,我们先把鱼饵撒下湖里,再把鱼线抛入水里,然后我们坐在岸边等鱼儿上勾。大概等了十几分钟吧!突然,我的鱼竿动了一下,我想等会儿,应该更稳吧!便没理会它,过了一会,我把鱼线拉上来看,哎!挂在钩里食物被鱼吃完了,没办法,只有又拿鱼饵挂钩上,这一下我换了地方,再把线甩入水里,我心里想,这次我一定认真了,果然,不一会,鱼线往下猛的一沉,我知道肯定鱼儿上钩了,我急忙一拉。真是一条二指宽的小鲫鱼,我可高兴了,把这消息告诉给同学听了,他也非常高兴,就这样我们玩了两个钟头,要吃午饭了,便欢欢喜喜的回家了。
试题试卷
第四篇: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篇: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2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工整、整洁地书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尊重别人。
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做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异入
1、(出示课件画面:大森林里,动物们集合在一起,狮子在王座上讲话):小朋友们看,动物王国的大王-狮子现在要宣布一个重要决定,你想来听听吗?
2、放录音:(第一自然段)
3、你愿来做裁判吗?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能成为新首领吧!板书课题。
4、我们快来宣布一下比赛开始,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快来读读课文吧!
2、成果汇报:
(1)谁来考考大家?(出示生字)a、认读。
b、用好办法解决难记的字。(2)读课文,评议。(3)质疑。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找学习伙伴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随机板书:猫头鹰、袋鼠、猴子)
2、狮子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仔细读读狮子的话,看看狮子的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动物们的拥护)。
3、自选一段话,仔细体会角色的特点,把角色说的话读好。比如猫头鹰的话要读出他的神气。
(1)个人准备后,四人小组交流读
(2)上台演示,其它同学做评判,指导朗读。a、“猫头鹰”一组:猫头鹰的话(神气)议论纷纷
发散思维、想象,表演说 叫苦连天
b、“袋鼠”一组:“激动的说” “直摇头”:大家会想些什么?
c、“小猴子”一组:大家为什么会担心?(先出示本组表演)
4、出示句子“语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1)为什么欢呼?(2)指导表演、读
(3)哪个小裁判来宣判结果?
(4)万兽之王-狮子和大家的宣判结果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5、大家想不想完整地表演一下这个小故事?学生台上表演。
6、假如让你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你准备怎么做?
7、教师小结:懂得尊重别要。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观察字贴,认识生字。
2、通过组词巩固。如,惊弓之乌、车轮、星期日、第一、任务、娇惯、形式、郑州。
3、让学生自己读读生字卡片,再互相考考是否都认识。教师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
4、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较多。如,“令(少点)、直(少横)、期(多横)、轮(右边写成仓)”等,这些都应提醒学生注意。指导把字写好时,可有重点地
指导。“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横撇的撇一定要写直;捺要写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轮”字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要紧凑。
5、学生书写,师及时个别指导。
三、实践活动
1、读读写写: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 喊起来 可怕极了 跑来跑去 立刻 欢呼起来 ____极了 __来__去 立刻 ________
2、假如让你当班长,你准备怎样做? 板书设计
2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叫苦连天
袋鼠
直摇头
小猴子
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