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平凹《风雨》课件
风
雨 贾平凹
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是新时期散文表现手法觉醒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不但内容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感情和真知灼见,容入着深广的时代情思,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得笔调灵活、通脱自然、极富变化。
精读文章 认真思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3、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品读赏析。
4、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感受?
感受风雨
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子
垂柳
杨叶
芦苇
羊
葡萄蔓 苍蝇
鸟巢
鸟儿
废纸
湿猫
瓦
浮萍
水池
鱼儿
老头
孩子们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没有一个“风”字,但是一直在写风,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是也写到了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课文还有一处写到“雨”,你能找出来吗?
第6段中“有一只精湿的猫地跑出来” 阅读思考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仔细揣摩下面句子,说一说句子的表达作用。品味与鉴赏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小结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第二篇:贾平凹风雨阅读
风雨 贾平凹
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的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A)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的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②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B)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C)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③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④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⑤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⑥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D)⑦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
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E),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⑧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1.本文是描写风雨的,却通篇不着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是怎样描写风雨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12.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准确。请品读全文,试着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数量词。(5分)
备选词语:一节 一处 一角 一片 一堆 A.一处 B.一片 C.一节 D.一堆 E.一角
13.第⑤段画线句中的飘斜两个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什么地方?(4分)
答案: 表现出了在风雨中鸟儿不能自控,任凭风雨摆弄,惊恐不安、脆弱无助的形象,表现了风雨之大之猛烈。
14.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比喻,形象的描绘出藤蔓也无法紧紧攀附树木,被迫脱离树木掉落地面的惨象。15.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5分)
答案: 作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通过描述风雨中一组组的景象来表现风之暴烈,雨之骤猛,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娆雪+语文网)
第三篇:贾平凹《风雨》赏析
贾平凹《风雨》赏析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之后的几个段落,又分别描写了葡萄蔓、苍蝇、鸟、废纸、猫、瓦片、浮萍、鱼儿,最后一段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这是笔者的高明之处,文章写实,但不会写得沉郁,文字刚劲,却不失细腻,比喻新颖,又充满生活的味道,让每个读者都能领略文章的精妙与传神。
更精彩的是,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风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中国抒情散文经典作品欣赏》)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第四篇:风雨(贾平凹)教案
13.《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可能有人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2、掌握生字词
偌大ruò 芦苇 lú wěi 栅栏 zhà 槐树 huái 攀附 pānfù 蜷曲 quánqū 屋檐 wū yán 弧形 hú xíng 锥形zhuī xíng 刹那(chà指很短的时间)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这些景物分为哪几个方面? 自然景物、动物、人
2、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同学们在老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一下,最后我们一起来概括这场“风雨”的特点。
同学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修辞手法、角度、词语等),最后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举例: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两句来赏析一下。
3、很好,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篇都在写“风雨”。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还有没有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
比喻
4、那么,总结一下这场“风雨”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时强时弱
狂乱
强劲
5、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2.抄写生字词
第五篇:贾平凹 《风雨》
【语丝】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句解: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用“鼓”和“陷”,写出了风的时强时弱,一“鼓”一“陷”也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句解:侧面写出了风势之大。]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句解:这句用“绿”借代树林子,“腾”“旋”“扑”“挤”“拉”和“扭”等词写出了风的来势之猛,力量之强。]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句解:拟声词“哗”的运用从听觉让人感受到风的迅猛。这句通过写树林子的形态,侧面写出了风狂。] 段解:这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一系列动词,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句解:这句话写柳条由乱到清楚再到乱,形象地表达了风强弱和风向的不定。]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句解: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在风力的作用下杨树叶子的翻转。]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句解:“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是一种细致描写,通过听觉表现了冷风的急促。] 段解: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题解:作者由植物写到了动物,一只可怜的羊,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风势的迅猛惊吓到了这只可怜的羊,强劲的风力让羊无法正常行走。]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句解:这一句中“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这句中 “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段解:作者由在风中无法自主的植物写到了惊恐万分的动物和寸步难行的人,更加突出了风势的强大。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句解:通过拟人和比喻,写出了在风雨的冲击下,牢牢扒在槐树上的葡萄蔓松落的场景。]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句解:在风雨的打击下,到处飞来飞去的苍蝇都聚集在了电线上。“下坠成弯弯的弧形”暗示了苍蝇聚集的越来越多。]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句解:风力越来越大,“旋”“掉”形象写出了一向自由翱翔在天空的鸟儿,也无法在这样强劲的风中自控了。] 段解: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和精准地语言,让读者如同亲眼看到了这一幕,感受到风从自己的身上急速吹过。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句解:有生命的猫和无生命的废纸、瓦片,在如此强烈的风中都动了起来。“瓦片”像“树叶”一样飘了起来,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了风力之大。] 段解:作者的观察视线由远及近,在风中“飘”的废纸和瓦片,使人震撼着强烈的狂风。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句解:“唰”和“啪”是听觉,“厚厚的浮萍”“水一下子聚起来”“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是视觉,加上“猛地撩起一角”和“揭开了一片”的联想,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句解: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腊月·正月》、《天狗》、《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心迹》、《爱的踪迹》,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写作背景】
贾平凹的散文细腻而悠长,令人寻味,字里行间都有才气的点缀,让读者丝毫不觉得枯燥无味。他观景的眼光随着脚步走,又往往会左顾又盼,一点儿不呆滞。他的笔致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场景逐一展现。在《风雨》一文的写作中,作者就如同一个技法高超的摄影师,将暴风骤雨前的农村场景一一摄入镜头,在用微镜头来展现真实却能震撼人心的细节。同时,作者具有着高超的写作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后仿佛自己刚刚亲历了这室外风狂雨骤,室内温馨欢乐的场景。【文章主旨】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细致描写了狂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柳条、羊、葡萄蔓、鱼儿和室内的老人孩子等的形态和不同表现。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结构分析】
风雨
室外
树林子 柳条 羊 女孩 葡萄藤
室内
鸟 废纸 猫 鱼儿
老人
孩子
【写作特点领悟】
1、精细入微的描写
作者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从细节入手描写了狂风骤雨中的事物和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眼前就刮起狂风,下起骤雨。如“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这段文字,不但写出了鸟儿在风中不能自己控制如何飞翔,只能任由风吹来吹去的样子,而且还细微地写出了鸟的翅膀和羽毛在风中的颤动和乱翻。这种细致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再如“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短短的二十多字便形象写出了瓦片北方垂落的过程,先“飘”再“垂直落下”最后“碎成一堆”,这几个动词的运用,既准确又详细的从侧面写出了风势之强,风力之大。
2、贴切的比喻
运用生动的比喻句描绘景物,这种方法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使事物更加明朗、更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像“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些比喻句的运用,更加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子和葡萄蔓在风雨中的形态,同时从侧面也反应出了风狂雨骤。
3、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篇文章始终是在写风雨,当时文中却不着“风雨”二字,通过作者所写景物和事物,读者感受到了风雨的形声和神韵,联想到了风雨带来时的场景。例如“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这部分文字,作者将浮萍比喻成了绒被,将风吹起了水纹,想象成风掀开了绒被,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段文字中的“撩”和“砸”形象地表现出了狂风吹起风浪的场景,这些动词使得文字仿佛也动力起来,具有了鲜活的变现力。【重点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为何整篇文章中没有出现“风雨”二字?
答: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作者所写的事物和景物都是因疾风骤雨而失去了原来的本态,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作用利用侧面烘托和场景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风雨的猛烈。正如古人所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①贴切地比喻。像“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些比喻句的运用,更加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子和葡萄蔓在风雨中的形态,同时从侧面也反应出了风狂雨骤;②细致的描写。作者将自己细腻的观察,诉诸于笔端,描绘出了一幅幅狂风骤雨中的景物图;③精准的词语运用。作者在描写场景时,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了狂风骤雨中动物和人的情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3、文章的结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由室外转到室内,内外的场景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室外的一切在狂风骤雨中变得动荡不安了,读者的心随着这风雨吹来吹去,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受,在结尾处作者突然将场景转到了室内,安详的老人,欢乐的孩子,一副温馨安逸的画面,让读者紧张了很久的心,得到了缓和,常常舒了一口气。同时,结尾的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快乐套餐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刹那()蜷曲()róng_____被 shū____忽 zhuī______形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口号的提出,“幸福”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一致方向。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理解、珍惜并创造“幸福”,学校举行了以“享受学习,创造幸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1)阅读下列一则与“幸福”有关的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当前,创建幸福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教育考察中提出:“要让每个孩子都拥 有幸福的童年”。“ 十二五”开局后,各级政府把幸福教育看做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各类学校规范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代中学生也以自己的方式追 求着幸福,但是他们却感受不到幸福。面对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无动于衷,感慨自己的不幸,甚至感到人生 无聊乏味。中学生上网打游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人自私、贪婪、粗野、追求感官刺激。幸福感淡化成为当代 青少年存在的严重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让大家正确理解“幸福”,宣传小组进行了专题采访。请你根据采访记录,从中提取体现“幸福”的 关键词。(2分)老人说:“健康就是莫大的幸福”;母亲说:“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我每天的付出就是一种幸福”;学生说:“有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的关爱,我很幸福”;护士说:“忙忙碌碌,虽然辛苦,但能为患者的康复服务,也是幸福”;白领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同事关系和谐,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创建幸福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当代中学生幸福感普遍淡化。
(2)健康、付出、关爱、为他人服务、和谐、实现最大价值。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15.文中提到了“我”几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答:一共三次;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16.文章题目是“带套袖的孙犁先生”其中“套袖”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想要借助套袖表达什么?
答:文章的线索,孙犁先生精神的体现。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17.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答: “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19.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
答: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课后解答】
一、1、树林子、柳条、羊、葡萄蔓、苍蝇、鸟巢和鸟儿、废纸、猫、池塘。风的急速和疯狂。
2、写到了,因为孩子们将叠好的纸船放到了门外的雨水中。
结尾处由室外转到了室内,由紧张和急促场景变为的温馨和平静。
二、例如:“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用“鼓”和“陷”,写出了风的时强时弱,一“鼓”一“陷”也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这句中“唰”和“啪”是听觉,“厚厚的浮萍”“水一下子聚起来”“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是视觉,加上“猛地撩起一角”和“揭开了一片”的联想,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