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



第一篇:燃烧与灭火课件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 王江涛 来自淮北市古饶中学。很高兴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本单元的内容呈现体系结构的基础。其重点是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难点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及由燃烧的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

2、本课题与课程标准中模块的关系

本课题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块,它是高中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主旨要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立意

本课题的学习必须突破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发散思维角度认识燃烧、燃料、能源及环境这条主线,这样既可以对前六单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新情境条件下的应用性归纳总结,又能与下册第十二单元呼应,启发并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

燃烧现象,学习氧气时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知道了灭火的一些方法,还知道氢气不纯时遇明火会爆炸,总之他们对燃烧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只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概念和方法而已。

2、已有能力

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探究活动了解了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能够完成本课题的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实验视频,加上老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总结

3、可能出现的困难: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学生可能认为,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通过表格说明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我们通常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使火熄灭。

2、对爆炸的认识出错:有学生可能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用多幅两种爆炸的图片使学生对比分析

3、对燃烧的定义概念固定:有学生可能认为,燃烧一定要氧气。但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没有氧气同样可以燃烧。给学生探索的期待与启迪。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情境激发—引导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4、两条主线:化学科学知识的提高——化学科学技能的提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幅图片,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燃烧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致之一,燃烧是产生动力的主要源泉,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森林大火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燃烧并不都是有利的。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如何灭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温故知新,明确概念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总结得出燃烧的特征、实质、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概念的关键词。明确不是所有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根据教材信息明确着火点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分析推理

观看“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提问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引发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首先视频展示:实验7-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初步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实验报告。由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展示燃烧“火三角”明确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燃

烧。接着展示关于火灾的图片和信息引发学生思考火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

首先视频展示消防员灭火。提出问题: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燃烧的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并完成探究报告。讨论、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然后通过几个生产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方法的分析巩固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动手操作,动

脑思考,语言表达。使他们对获得的信息有一个详细的感知过程。从而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

(四)联系实际,灭火自救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员都用了哪些方法灭火呢?观看视频:消防员扑灭火灾的片段——提出问题:当你遇到火灾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播放视频:火灾自救方法。(约1分15秒)然后介绍几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播放视频: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新闻20101020第一时间](约48秒)

引导学生阅读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

观看视频实验7-2;展示几种消防图标

在这一过程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知

识可以提高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五)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侧重学法的交流与感受、反

思与评价,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励学生探究性学学习的热情,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2.隔绝氧气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去掉其一即可)

三、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结束了

3、温度达到着火点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第二篇:《燃烧与灭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燃烧,了解燃烧条件;了解灭火原理,看懂与燃烧有关的图标,知道并能说出一

些灭火方法和原理

2、德育目标 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3、技能目标 在积极探索的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4、情感目标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及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创新意识。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渗透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2、难点如何通过探究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三、难点突破重点突出

突破难点的措施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与灭火原理的推理,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外因;在通过灭火方法的提出与灭火原理的对照进一步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实验后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和适时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法 感受知识——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 互动交流——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情感交流(评价和感受)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感受燃烧

1、看图片,了解燃烧的发展与应用

2、作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归纳燃烧的含义

3、引导思考,提出燃烧的条件

(二)科学探究,实验互动

1、据燃烧条件,设计实验: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比较;温度对燃烧和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2、互动交流 比较 归纳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课件演示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具备。(演示 碳燃烧可燃物燃烧条件)

4、演示 有益燃烧和有害燃烧,并依据燃烧条件进一步提出灭火原理。设计并验证灭火方法(用灭火原理或燃烧条件解释,同时,演示一些灭火方法)

(三)创新应用

1做实验时,酒精灯翻倒,酒精在1、应用 发生下类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

2办公室吸烟,引起纸屑燃烧。○3线路老化短路引起火灾。桌面上燃烧起来。○

2、阅读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3、创新应用依据现有环境和条件,设计灭火方法或自救方法

(四)评价与激励

(五)巩固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有益燃烧(承启下节 燃料和热量)

燃烧条件 燃烧

有害燃烧

第三篇:燃烧与灭火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2、通过对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能力目标:

1、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由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学生体会到了: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灭火的原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车起火而人们乱作一团,当火灾发生时,无处可逃的人们怎样能够灭火。

2、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3、提出问题,共同讨论:(1)、生活中灭火方法的目的?(2)、总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3)、燃烧概念

4、教师总结,学生练习:现学知识活学活用

促进燃烧的方法:

1、创设情景:想像工人师傅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画面,回顾氧气的性质。

2、提出问题,共同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

3、分析实验:乙炔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4、讨论:结合教师的讲解得出结论

5、实验探究: 燃烧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6、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检查本节内容是否掌握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创设情景:想像爆炸场面画面

2、提出问题:(1)、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反应吗?

(2)、爆炸和燃烧有什么区别?(3)、爆炸的条件是什么?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依据问题探究

4、讨论交流:结合教师的讲解得出结论

5、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一些处理火灾突发状况的简单方法及逃生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四篇: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什么是燃烧和燃烧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讲解] 生活中,用燃煤方式做饭时,为什么要用鼓风机对煤灶进行鼓风,你能解释吗

[实验探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

在一支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块玻璃片,一会儿后移开,会看到的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讲解]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氧气的量充足或不充足,可燃物燃烧的情况是同的,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当氧气充足时,物质发生燃烧,此时燃烧得,放出热量或少),此时可燃物中的C、H元素分别生成、。

2、当氧气不充足时,物质发生此时燃烧得,放出热量或少),此时可燃物中的C、H元素分别生成、、。

3、碳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可表示为碳完全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可表示为注意:(1)CO有可燃性,是一种燃料,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氢气燃烧火焰一样),文字表达式为

(2)CO是无色有剧毒的气体,难溶与水(二氧化碳没有毒性),它吸入体内后会

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冬天生火过程中要预防CO中毒,注意安全。

[讲解] 生活中,同学们都亲自或看见过燃放烟花爆竹,都知道是里面的火药燃烧而引起的,是不是燃烧就一定会引起爆炸呢?阅读91爆炸内容。

[小结]

1、引起爆炸的原因,(1量的热,产生的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注意:上述爆炸都是由理变化情况引起,[练习] 下列爆炸各由什么变化引起。

鞭炮爆炸()汽车轮胎爆炸()气球被吹爆炸()煤窑瓦斯爆炸()加油站油库爆炸()炸药爆破石头()

[讲解]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爆炸对于人类来说有利有弊,但多数爆炸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2011年10月10日,在贵州省黔南洲发生的炸药爆炸事件,造成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建筑物500米内都受到损坏。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有关安全规定,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物品乘车或做不安全的行为。同时要熟悉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见92页。

发生灾难。

[问题讨论]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但一旦失控,又会带来灾难,那我们如何来灭火呢?

[小结]

2、灭火的原理是

具体的三种常用方法是(1)

(2)(3)[问题讨论] 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办?如何进行自救呢?

[教师总结]

[练习] 为什么蜡烛一煽就熄灭,而炉火却越煽越旺?作业:94页 1、2、3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课堂实录

1.激情导入:

师: 亲爱的同学们,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燃烧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大家非常的熟悉。火,从钻木取火一直到火箭升空以及咱们日常生产和生 活都给咱们带来了正能量(展示ppt火的应用)。但是,应用不当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从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进行认知)? 生:火灾

师:对,火灾会给咱们的财产和生命带来巨大的损害(展示ppt火灾图片)。那么,消防员是如何灭火的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

生:(举手示意)

师:好,这位同学请回答。

生:在室内用干粉灭火器,在室外是用大型的消防车,喷出水或者粉末状物质。师:很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 师:好,这是消防员灭火的方法,那么,他这个灭火方法是引用什么化学原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将要揭示燃烧与灭火背后的化学真相(展示ppt燃烧与灭火)。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

师:化学原理是以咱们的实验为载体,是不是?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首先,咱们进行第一个环节,以燃着的蜡烛作为探究的对象,找到灭火的方法,以及你采取这样的方法引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展示ppt实验探究内容)?注意老师的温馨提示(展示ppt温馨提示)。自主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请大家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探究。生:(观看温馨提示,自主思考)师:板书:燃烧与灭火

|

原理

好,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想法成熟后检验你的结论。生:(交流方案)

师:如果找到方法了,咱们同学就可以动手实证一下你的理论是否正确。大胆做一下就可以。

生:(学生活动,自主完善方案,并进行动手实验)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记录)。生:(完成实验的同学举手示意)

师:(提示其他同学)有的小组已经做完了,其他小组加油,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生:(继续完成实验,并完善实验报告。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板书)

燃烧与灭火

|

原理

①隔绝氧气;

②降低温度;

③移走可燃物。师:咱们首先请这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所做的实验以及所得的结论(展示ppt展示要求)。生:首先我们组第一个方法是用隔绝空气,就是把点燃的蜡烛上面铺上沙子什么的。第二个用湿的抹布直接扑到了点燃的蜡烛上,用的是降低温度。第三个是用剪刀剪掉点燃的蜡烛的烛芯,用的是移走可燃物。师:很好,那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么?

生:我用的一个方法是用烧杯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师:那你认为是用的哪个灭火原理? 生:我认为用的是隔绝空气。

师:对不对,同学们?很好,请坐。

生:(举手)我们组用的是吹灭,然后这个应该是隔绝氧气。师:方法对,是不是隔绝氧气?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降低温度。师:为什么?

生:因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的话,你如果一吹,大量的二氧化碳就集向蜡烛,氧气就不那么充分了。师:那是隔绝氧气还是降低温度? 生:隔绝氧气

师:好,请坐(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见)好,这位男同学请讲

生:我想说的是降低温度,因为我们实验了一下,用嘴一吹,气比正常室内温度要低,感觉要凉,所以,我觉得是降低温度。

师:很好,请坐(做动作,向手上吹气)为什么会凉?(生举手)这位女同学说一下。

生:空气流动可以使温度降低,这是一个物理上的原理,所以说它是凉的。师:非常棒,好,请坐,物理联系化学。(追问)还有没有疑问?或者说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疑问或者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刚才他们说的是用嘴吹灭的,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大风吹灭的话,它也是吹灭的,不过也是降低温度了。(笑)这个问题在刚才已经解决了。

师:很好,请坐,已经解决了。其他小组还有疑问吗?(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生:用水灭火是隔绝空气还是降低温度? 师:好,请坐,哪一位同学给她解释一下? 生:我觉得我刚才的回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你用水浇灭蜡烛应该是降低温度 师:好

生:(继续要求)我能说明一下具体原因吗? 师:可以

生:水相对于燃烧的物质的温度是非常低的,因为蜡烛要燃烧大约是800℃,水最高温度就是100℃,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温度的差别。所以说是因为降低温度到达灭火目的。

师:好,请坐,他说主要是因为水的温度比较低(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氧气是微溶于水,水里的氧气应该很少,所以说,你把水倒上后,氧气是不充足的,应该也与隔绝氧气有关系。

师:好,请坐。看来跟隔绝氧气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大家想一下,除了水温比较低之外,水分受热会怎样? 生:蒸发

师: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所以也会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因此水的灭火主要是哪个方面? 生:降低温度

师:降低温度而导致可燃物燃烧的熄灭,好,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咱们同学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认识,火是从哪来的?燃烧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大家考虑一下(展示ppt燃烧条件探究)。3.实验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

师: 刚才咱们同学的展示非常好,而且有的小组我给他们做了肯定,因为他有安全意识,而且他注意了废物杯的利用,而没有做的小组需要注意了。(师继续)根据咱们 刚才的探究考虑一下,猜想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咱们又应该如何利用实验去验证这些条件?好,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探究,仪器和药品在你们的桌子底下,把它们取出来。

生:(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回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好,咱们一块交流一下所做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一些结论,哪一个小组先来说一下,我做了哪些实验。生:我们做的那个与温度有关,我们用燃着的酒精灯外焰和内焰分别接触加热小木棒,现象是:与外焰接触的小木棒燃烧,与内焰接触的木棒基本没有反应,只是稍微变黑。我们的结论是:燃烧与温度有关,内焰温度较低。师:很好,那这个温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生:我觉得这个温度应该达到燃烧点 师:咱们称作着火点,其他小组呢?

生:可燃物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在我们小组用镊子夹着火柴用酒精灯点燃,镊子夹着的地方火柴没有燃烧,而与空气接触的部分燃烧了,所以燃烧要有充足的氧气。

师:(教师板书)

燃烧与灭火

|

|

条件

原理

①充足氧气;

①隔绝氧气;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②降低温度;

③可燃物。

③移走可燃物。很好!请坐,观察非常仔细。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组所研究的是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我们做的实验是:用相同的酒精灯去加热石块和煤块,然后石块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温度高了一些,掉下的煤块冒出火星来。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师:很好,请坐,可燃物不但要与空气接触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做的实验和刚才的小组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用纸、煤块、石块做的对比,纸一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就燃烧了,小石块加热前后没有反应,加热煤块的时候,我们加热了很长时间,然后发现部分发红,没加热到的部分还是原来的颜色,移出酒精灯火焰后煤块不再红热。师:那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物质要有可燃性

师:那你认为哪种物质有可燃性? 生:纸、煤块有可燃性。师:好,请坐。(生举手)

生: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氧气,但是我们没有找到纯氧,所以我们用二氧化碳,把燃着的蜡烛放入二氧化碳中,蜡烛熄灭,而在空气中蜡烛燃烧能持续进行,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师:很好。他间接的证明了燃烧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下面老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直接遇到氧气时效果如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首先,我取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有什么现象? 生:白磷燃烧了

师: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是,咱们看的的却是水火相容,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师:(对演示实验中的失误进行检讨)老师做了一个相当坏的示范,过氧化氢浓度太大,冲出了锥形瓶。同学们吸取我的经验教训,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用量。生:笑声

师:好,通过刚才的实验,咱们证明了燃烧也需要这三个条件(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要相适应,例如,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灭火的时候隔绝氧气就可以。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如果要让它燃烧的话,就要满足它的条件,灭火的话就要破坏它的燃烧条件。

师:要灭火的话,那么我就要破坏燃烧的条件,这个同学用破坏这个词,非常准确。

生:还有,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你能不能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 生:我觉得燃烧就是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且达到自身的着火点的时候能够燃烧。

师: 很好,也就是说,燃烧是这样一个化学反应:可燃物和氧气是反应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反应的条件。这个化学反应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反应物达到条件,它才能够正 常的发生,如果咱们要让这个反应停止,我只需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所以咱们研究问题要从根源上找到它在哪儿,然后咱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它。好,这节课咱们同学的表现都非常非常好,而且小组长也非常的负责,那老师在你的表格上做了肯定,小组长课后统计一下本小组之内每一个同学发言情况。(生举 手)6.精彩提问

师:(总结后,学生正在整理实验单,一位学生举手)好,你有什么事?

生:我有一个问题,它这个刚才在做实验的当中就是你点燃那个火柴需要,你点火柴,它在点燃火柴的过程中,划着火柴的时候,如果竖起火柴,火焰与火柴棍是一个直线,火柴倾斜时火焰也会向上,这是为什么?

师:他想问为什么所有的火焰都是向上走,无论咱这个棍向上还是向下,观察非常仔细,哪一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好,那位男同学

生:我认为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吧,空气从低下往上流,擦着火柴的同时空气往上移动,火焰跟着空气往上移动。

师:那擦的一瞬间咱们火柴是流动的,当我把火焰放在这,我不动的时候火焰是向上走么? 生:不是

生:不是么?是不是? 生:我没做过这个实验。师:好,请坐

师:(教师划着一根火柴,现场观察)(对学生说)不用隔我这么远。向上么?向上么?向上不向上?所以无论这个棍向上向下,火焰都是一直向上走的,为什么,谁知道? 生:摇头

师: 这个知识涉及到咱们物理学上还没有学到的问题,这是空气的对流问题,当我点燃火柴,火柴周围的空气受热它会变得很轻,而周围没有受热的空气它就相对来说比 较重。轻的往上走,重的往下来,这个就是咱的对流,由于空气的相对流动,形成了火焰的方向。明白了?这个知识咱们回去查一下,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非常 好,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生1:有时候火越吹越大,有时候越吹越小。师:那举个例子。

生2:有的时候建筑物着火,刮风的时候会变大。师:很好,请坐,这是为什么?

生1:这个很简单,这个原理非常简单,你说的建筑物着火,风中带的大都是氧气,风越吹越大,氧气越来越大,如果用嘴吹,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熄灭这个火。

师: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么? 生1:我说错了,降低温度

生2:老师,他刚才说,吹灭的是二氧化碳,若用书使劲扇它也会灭,难道也是二氧化碳么?

师:谢谢,请坐,这位同学有点口误,实际上降低了温度,这位同学你的问题得到了回答么? 生2:点头

师: 如果我们打开窗子发生火灾时,会进来更多的氧气,所以会使燃烧更加的旺盛,因此在火灾中咱们一定要注意自保,所以咱们同学回家调查一下家里有可能有哪些火 灾的隐患,然后根据我们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把它从化学源头给它切断为我所用。这节课咱们同学们表现非常好,争论肯定还有,问题也还有,时间有限,咱们课 后慢慢进行。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