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课件

长春版望天门山课件

长春版望天门山课件



第一篇:长春版望天门山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奇幻美妙的童话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一起去感受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山水风光的别样魅力!(一起阅读单元导读)进入新课学习: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就很了不得了,它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写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描绘天门山美丽风光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及时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建有游侠、隐士、道士等人的思想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报复,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

1、分三个组来读,比一比,哪组读的更好。

2、要求:正确、响亮、有节奏。

3、全班一起朗读。

四、学习《望天门山》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五、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篇:望天门山李白课件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为大家分享了望天门山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第三篇:望天门山古诗课件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们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们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们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们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前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们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课后反思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明确的任务情境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落实得比较好。但是,教师在上课初导入的作品多多少少限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如果能想办法再进一步开启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这节课就更完美了。

第四篇:望天门山的课件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望天门山的课件,欢迎阅读。

一、导入新课

(出示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

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

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第五篇: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诗文赏析

环江县二小

覃玲姣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如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诗人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东名博望,西名梁山,两山夹长江对峙如门,故合称为天门山。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李白为了表现楚江滚滚江水所表现出来的气势,却换一个角度来看,说天门山被长江从中冲断,一下分为两座山。一个“开”字,不但表明楚江蕴含着巨大力量,而且使这种力量在这“天门山中断”中得以显现。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即回旋、转弯。“至此回”指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的地方。这一句,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把重点又转到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所产生的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诗句中一个“碧”字,表明水势虽大,但也碧绿清澈。其实,这是诗人此时心理的反映,也许在这种反应中,蕴含着诗人对楚江的情感——朋友远游归来的喜悦之情基于在楚江之上。如果说“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则是借水势反衬山的奇险。这样雄奇壮观的山水之势,也只有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笔下才会涌现出来。

接下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即突出。“日边”即天边。这里两句紧接上两句而来,在两岸青山相互对峙中,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天边悠然驶来。上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描写了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视野的延展,使得诗歌的时空得到延伸。这里,顺着诗人的视线所展示的画面中,从“日边来”悠悠而来的“一片孤帆”进入视野,不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而且提高诗歌的艺术意境。同时,在两句中,两个动词很妙,上一句的“出”字,把对峙不动的天门山动态化,使人又回到“天门中断楚江开”那种气势中去。下句一个“来”字,不但照应着上句“出”,而且由远而近,感觉到那如同天上白云飘荡的船向自己漂游过来。从审美情感来说,这句中的“孤”字,才是真正富有情感意蕴的,它不但表明了眼前所见迎面而来的朋友独行的船只,而且也表明了朋友远游的“孤独”,及其诗人朋友远游后自己的“孤独”之感。所以,而今朋友归来,面对滔滔的楚江水,诗人感觉是那样的清澈而又富有气势,它冲开了天门山,以满喜的心情迎接朋友的归来。可以说,这“孤帆”就是诗人“望”的目标,就是诗人“望”的希望所在。因此,“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所蕴含的情感是喜悦的,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凄凉之感。

总之,这首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展开,句句是望之所见而无一“望”字,这样,全诗意脉清楚,读者在楚江、天门山雄伟的景象中感受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愉悦之情。同时,诗人在挥洒、飘逸的笔下,在也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及其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