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课件

初三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课件

初三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课件



第一篇:初三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16.3-1和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第二篇:物理初三课件

物理初三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1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功率P=W/t 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进行新课:

1、探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学生分析P=UI

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功率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5)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如何连接电路,从课后操作看来似乎还有较大问题,必要进行示范。

2、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复习。

第三篇:初三物理下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晓清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 比热容

二、设计思想

比热容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先根据预习思考题自学,体会并感悟,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头脑中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展示预习题等环节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后深化应用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世界观: a、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b、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a、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投影仪

b、完成预习思考题,并搜集有关热污染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小组展示,建构知识

1、展示预习思考题①:烧水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鼓励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养成自主质疑的学习习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相同条件下,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用的时间长;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所用时间长,即烧水所用时间与水的质量和水升高的温度有关;(教师对善于观察的学生提出表扬。)学生得出并板书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所以烧水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2、展示预习思考题②:质量相等的任何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都一样多吗?预习课本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明确将要探究的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后,小组成员交流评估方案,讨论出科学、安全、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器材,装置图,实验表格和实现变量控制的方法: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用规格相同的热源等。然后,各小组按最优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这一步是扫清障碍,解决难点的关键,所以要求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安装实验装置,观察,读数,记录都由专人负责,这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动手并适当引导,选一组数据投影在屏幕上,让其他组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使同学们一起借鉴,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汲取每个人的亮点,找出最佳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展示预习思考题③:尝试得出探究结论,并且要理解为什么要引进比热容的概念。学生分析信息并板书实验结论:㈠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相同时间)升高的温度不同;㈡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既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是不同的,学生分析:为了反映物质的这一特性,我们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量至关重要。)[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展示预习思考题④:什么是比热容?其单位是什么?为什么说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学生板书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分析: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所以说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这是新课程目标之一。所以课堂上要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只有自己经过深入思考获得知识才是最有效的。]

5、展示预习思考题⑤:分析“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中的数据看有哪些发现。“水的比热容大”什么意思?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并尝试分析。学生板书并补充各自的发现、(哪怕学生只能发现一条,也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教师也应该加以表扬,并鼓励他要善于根据信息发现问题和结论。)水的比热容及其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表格、图片、实物等方面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新课程注重的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尤其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要点,不只要让学生知道,还要深刻理解,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的应用打好坚实基础。] 环节二: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1、课本132页“想想议议”。

2、小组讨论: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ºC,而夏天将降低2ºC?

3、深化: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4、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5、课后思考:根据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尝试解答: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烧开(一标准大气压下),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使命感。]

第四篇: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本站推荐)

导语:电动机(Motor)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磁场能使通电线圈转动,了解换向器的工作原理。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操作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线圈转起来”,体验在克服种种困难成功解决物理问题时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作用,通过实验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它是学习电动机的基础。实验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结论。电动机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但学生对其内部构造并不熟悉,通过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了解实际的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电动机的转子能连续转动是由于安装了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能连续转动,知道换向器的作用是了解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关键。

重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难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电动机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熟悉,能说出一些应用电动机实例,提出电动机工作原理。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是关键,可以利用课本的实验装置,金属棒的质量要小,可以用锡箔纸卷成空心棒,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利用悬挂的轻质金属棒进行实验。改变导线中电流方向,观察其运动方向;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观察导线的运动方向。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的结论。在此实验中,给导线通电,消耗电能,金属棒会运动,获得机械能,这是一个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让线圈转来”,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会发生转动,知道线圈的平衡位置,为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作基础。演示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提出如何让线圈在磁场中连续转动的问题。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前面的分组实验,采取半圈受力的方法,但对实际应用有较大限制;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换向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的受力方向改变,让线圈持续受力转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组线圈的方法使转子均匀受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校园局域网、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漆包线、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导线、线圈、换向器、电动机模型、U形磁铁、滑动变阻器、微风吊扇等。

第五篇:初三物理复习课件

物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认真背诵好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三物理复习课件,欢迎大家查看!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m / V变形

m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常用单位:t g mg;

v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m3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

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υ= S / t变形S= υ t;t = S/υ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常用单位km/h换算:1m/s=3.6km/h。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G=mg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合力F = F1-F2 F= F1+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

1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3、滑轮组F = G / n

F =(G动+ G物)/ n

S = nh(υF = nυG)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4、斜面公式F L = G h适用于光滑斜面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液体压强(P):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cm2、单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F浮= G排=ρ液V排g

G排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

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m3;g为重力系数,g=9.8N/kg3、单位:牛(N)

①F浮= F上-F下②F浮= G – F

③漂浮、悬浮:F浮= G

④F浮= G排=ρ液g V排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计算浮力的步骤: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G(ρ液=ρ物)悬浮

③F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