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课件

人教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有配套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

人教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有配套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有配套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126、127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体验合作学习、观察思考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破方法:直观观察、知识迁移、数形结合、引导归纳、小组交流。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突破方法:练习体验、讨论交流。教法:直观展示、质疑引导、分析。学法:观察交流,小组讨论。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经历过单表变复表,两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在生活中也有见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学生也能够根据已学过的这几种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解决问题。

为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学案的复习环节,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进行复习,并且突出图例的作用。为学生的新知学习作好铺垫。上课时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汇报导学案复习题,再出示例题的复式统计表,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绘制哪几种统计图。要表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好?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课件中国、韩国两国获金牌情况的单、复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如何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为接下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紧接着质疑:要想看出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哪种统计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两国获金牌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接下来质疑要想比较两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两幅图方便吗?不方便怎么办?该怎样把两幅图合成一副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引出了课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交流、汇报,学生明确了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格子图上自己独立动手绘制。在学生绘制完成后又让他们自查、互查。培养了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又可以使他们在互查当中发现问题。之后,我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用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来引发学生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在汇报存在的问题同时,其实也是在明确作图注意事项。最后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提问、预测,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分析预测。在学生掌握了绘制要领后,我出示了一组选择题,为了让学生参与面更广,我采用伸手示意的方法,检测学生是否对条形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已了解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小结时,我不但引导学生做出知识总结还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是实践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回归生活。

这堂课自始至终数形结合的思想都贯穿课堂,知识迁移、类推的思想也被用来突破难点。课堂上一共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次是知识生成过程: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次是学生互查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过程。自我感觉这两次合作有必要而且有效。本节课的板书起到提示重点、难点的作用。在提问学生时,注重简单问题叫学困生回答,提高参与度,难得找成绩好的答,起到指导群体的作用。

但在操作中,由于自身把控课堂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很多失误。

1、复习环节的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忘了进行,就跳到下一个环节——例题,课件出来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又跳了回去。

2、制作课件时有错误的地方,比如“哪一年韩国获金牌最多?”我的答案就错了,应是14届。幸好被学生发现了。还有实践作业中,应是调查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才能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我打成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了。

3、放课件、写板书时有些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4、有些板书上有的,课件上就不应放了,耽误时间。

5、处理课堂生成时不够灵活,以至于将方向跑偏,比如在看图提问题时,应往好的问题上引,能提高效率。学生已经学了倍数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而他们没有提到,我应引导学生提出此类问题。

6、学生展示的机会应多些。

7、课堂评价太单一

8、语言不够精炼

9、缺乏激情

10、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参与学习的热情、积极性。这些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在下一节课时的习题课上,我发现学生热情高涨、情绪饱满。学习积极、主动,原因就是题目涉及到了他们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生活相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思维自然就活跃了。如身高、体重变化情况,气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穿衣及外出旅游的影响。

第二篇: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结合上篇作业中新拟定的教学目标,与原备用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处可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别)。而后写出修改心得: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量是多少吗?(13亿多)。我国共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看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及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统计图

课前老师还用另一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同学们请看,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表示的是什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

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例。三.引导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四.练习运用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画折线的方法,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一次很好的合作的机会,还可让学生通过看自己的制作好的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和发展变化趋势。五.拓展应用

讨论:什么时候你会选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

(将学生的视力情况、跳绳成绩等,作为学习资源,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等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制作、分析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六.欣赏体会

出示复式统计图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内容也可以绘制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以前我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

目标,对远期目标重视不足。以后我在教学中会放眼长远,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发展。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第三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中国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少?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利用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数字,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第四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让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第五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李轩

在预设时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转化,在思考、观察、操作、讨论、对比等环节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课件的演示等,很轻松地解决了“怎样能更方便的比较?”这一难点问题,由此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以下是本节课个人的一点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深化了理解,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第二道练习题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全过程有易于帮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但学生扎实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也需要经过尝试--领会--巩固的过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给予适当及时的点拨很重要。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四、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课堂中需关注每位学生,善于捕捉课堂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六、使学生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性的看待问题。

本节课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学生预测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虽然统计图可以帮助人们作出预测,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如“做一做”的练习题,虽然同学们根据统计图对两名参加比赛的同学的成绩进行了合理地预测,但是比赛的结果并不一定和我们预测的一样,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