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课件
伤仲永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课件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
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
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5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
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
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归纳
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
参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其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其受之天也: 他,代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⑦父异焉: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
5、重要实词:
(1)书下注释要求一一背得掌握。
(2)教师增补: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令..作诗:叫、让,使的意思。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6、个别字读音提示: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zú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拓展: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要求学生笔记)
三、文本学习
(一)疏通文意
1、解题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磁带。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2)学生齐读课文。
(3)抽生进行单独朗读。(优中差生各抽一人即可)
3、通释全文
要求学生预习时就要在练习本上通释全文。
课堂上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通释全文,让更多的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进行订正。
全文通释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37。
四、本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1 文言文第一课时以掌握字词意为重,板书亦是罗列为主,无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教学法的后两步
2、完成余下目标及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字词归纳和文意疏通,可以说是已经把文言文变成了现代文,今天,我们就来以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理解它的中心,学习它的技巧。
(明确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文本学习
(接上一课时)
(二)理解中心思想
1、齐读全文。
2、思考并讨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参考: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5)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学习写作技巧
1、自我速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点拨:
(1)对方仲永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
①“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③“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④“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⑥“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⑦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⑧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三、课文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希望给同学们以深长的思考。
四、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题三。
附加: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正面:A B C; 侧面:D E F
2、课外练习: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2 教学后记(反思)
备注:因是文言文,学生如果不认真预习,那么两课就完成不了。篇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
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
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5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
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
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归纳
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
参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其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其受之天也: 他,代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⑦父异焉: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
5、重要实词:
(1)书下注释要求一一背得掌握。
(2)教师增补: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令作诗:叫、让,使的意思。
..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南川三中初一语文备课组
6、个别字读音提示: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zú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拓展: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要求学生笔记)
三、文本学习
(一)疏通文意
1、解题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磁带。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2)学生齐读课文。
(3)抽生进行单独朗读。(优中差生各抽一人即可)
3、通释全文
要求学生预习时就要在练习本上通释全文。
课堂上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通释全文,让更多的学生展示。
教师适时进行订正。全文通释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37。
四、本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1 文言文第一课时以掌握字词意为重,板书亦是罗列为主,无谈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教学法的后两步
2、完成余下目标及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字词归纳和文意疏通,可以说是已经把文言文变成了现代文,今天,我们就来以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理解它的中心,学习它的技巧。
(明确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文本学习
(接上一课时)
(二)理解中心思想
1、齐读全文。
2、思考并讨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参考: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5)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学习写作技巧
1、自我速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点拨:
南川三中初一语文备课组
篇三:伤仲永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欢迎来参考!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仲永。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第三篇:《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主备课:罗玉萍审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一)、文学知识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
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
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
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
六家)
(二)、文言词汇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
2、说出下列词类活用词语的意思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3、解释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二、合作探究
5.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6.本文题目《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第四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
(1)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隶 焉 扳 谒 称 泯
四、学生自由读,并注意句读 课件显示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余闻之也久 ⑤贤于材人远矣
五、译读(结合注释,通晓全文)
六、齐读并检验读(找同学译出难句含义并说出重点字词)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⑦泯然众人矣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品读课文,指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泯然众人矣
八、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可用原文中的句子)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结语:方仲永这颗神奇的种子最终沦为普通的种子,让人为之哀伤、叹惋,作者在文题上用一个“伤”字表达了其叹惜之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品读和赏读该文。
第五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故事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故事
宝 坻 六 中
孙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