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级语文上册《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7《傅雷家书两则》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九年级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结合这一心理特征,以及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来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⑶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⑵ 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⑵ 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1、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2、学会给亲人写信,婉转并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两课时
诵读欣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信封和正文的写作格式
二、了解作者
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主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
三、写作背景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同时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青春之心和舐犊之情。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生字
庸碌yōng 廓然kuò
灰烬jìn 涕泗sì
谀词yú 相契qì
扶掖yè
枘凿ruì
羲皇xī 2.生词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志气。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涕泗横流:鼻涕眼泪交错流淌。谀词:阿谀奉承的话。扶掖:扶持,提携。相契:互相情投意合。
枘凿:“方枘圆凿”的略语。方榫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羲皇:指伏羲氏。
廓然无累:形容空旷广阔,没有一点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
2、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第一封: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第二封: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
4、第一封家书得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Tips: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5、再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Tips:注意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答案:劝解分三层: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得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度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三、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2.从文中找出能贯穿两封信主旋律的一个词。坚 强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那些忠告?
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的平衡。
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挫折,引以为诫。
能否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分寸。
4、作者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有何目的?
文章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不能栽了筋斗爬不起来”,希望儿子“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目的是教育儿子要学会保持平和心态,控制情绪起伏。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阅读第二封信,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父亲究竟都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为孩子赢得了成功而高兴;为孩子能替祖国争光而高兴;为孩子演奏的音乐能使更多人快乐而高兴。
6、“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请举例加深理解。
贝多芬、梵高、托尔斯泰、陶渊明„„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和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7、如何理解“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鼓励儿子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8、傅雷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喝这种相比呢?”从文中找出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些地方?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它能够充分的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安心;而后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人生的忠告。
三、教学总结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2、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友好交流的信.4
第二篇:傅雷家书 教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榆中九中 项丽
〘教材分析〙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设计理念〙
本文所选的两封信,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把她看成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的话,那就过于简单了。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父亲对儿子的尊重,向儿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潜移默化的为人方式,这些是不同于以往我们见到或读到的,她体现了一种更适合现在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同样适应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相处。这正是我们这些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们应该学习的。因此,在学习此文时不仅应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更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作者向我们传达出的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技巧,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着更为长远的积极意义。由停留在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为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是本文不同于其他同类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个亮点。〘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字词,整体感知两份家书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饱含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舐犊深情和恰当的教子方法。3.培养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技巧。过程与方法
1.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2.自主合作探究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的父子之情,珍惜美好亲情。
2.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教学重、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对儿子的殷殷期望。2.逐步理解坚强的含义。〘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两则》,自主学习,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完成导学案。
2.反复朗读,比较两则书信的内容与风格。〘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2、研读第一封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品味浓浓亲情。
2、家书本是家事私情,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书却变成了社会的财富。那一封封家书,似一曲曲流淌着慈父爱、朋友情的交响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感人的旋律吧!二.走进傅雷、了解家书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他毕生翻译巴尔扎克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傅雷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章中国当代翻译界第一人;培养教育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傅聪;文革中以死抗争的第一名人。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主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
二、预习反馈,检查读音。
庸 碌 谀词 扶掖 枘凿 相契 廓然无累 涕泗横流 羲皇上人 灰烬
三,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
2、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心境)而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5、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四、选读课文,品读家书。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五、探究课文,感悟家书。
找出本信中的两处比喻,体会其作用及含义。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2.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六、小结:
当遇到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时要能够坚强面对;当迎来成功时,更要能够正确面对掌声、赞美,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坚强,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七:体验反思,情同家书。(小组合作,选代表发言。)
傅雷是伟大的,傅聪是幸运的。其实,天下绝大多数的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爱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吗? 请仿照下面形式,用“父爱是……”也写三句。父爱是一片天,让我的理想放飞;父爱是一盏路灯,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父爱是一架梯,助我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仿句: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文拓展,理解“父子如朋友”。
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位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十、课后作业,学写家书。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和他们说什么?以《给爸爸的建议书》或《有话要对老爸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余音袅袅: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研读下一封信。板书设计:
儿子消沉苦闷时 和风细雨、款款相慰 浓浓舐犊之情
正视挫折、泰然处之
教学反思:
第三篇:傅雷家书(其一)教学设计专题
傅雷教书(其一)教学设计
罗州乡初级中学 李才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知晓隐私权,并学会在生活中保护别人的隐私权。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本封家书,体会到其中期望和情感。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3、品析文章中在重点语言。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家书指的是家信,说到信件,我们要明白,别人的信件没有经过允许是不能随意翻阅的。因为这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我国很多法律都对此做了明
确规定。(《宪法》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侵权责任法》将“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一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这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作用: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3、从这封信中,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信中的主旋律,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
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五、品析语言
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
六、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七、板书设计
庸碌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第四篇:傅雷家书 教学设计
发布者: 王昕 发布时间: 2011-1-3 22:17:59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傅雷家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所附的名著之一,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自己远在海外读书的儿子傅聪的家信,一封封家书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拳拳爱子之前跃然纸上。课文所选的两则是儿子傅聪在情绪低沉和演出成功之时父亲给予的不同的温情。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介绍傅雷后,梳理书信的内容和结构,然后重点解读“赤子之心”。一番努力之后学生往往兴趣不浓,且上完后收效甚微。我设计这节课主要围绕“舐犊之情”展开。课前补充了傅雷的逸闻趣事及文革期间遭受的迫害,然后研读书信中对于傅聪的鼓励技巧里蕴含的舐犊之情,以此引导学生和自己父亲的沟通,并用下水作文引导,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悟父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书信格式,了解傅雷;
能力目标:理解傅雷家书的舐犊之情及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父爱,加强与父亲的沟通。教学重难点:理解傅雷家书的舐犊之情,体味父爱。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提示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书信格式简单讲解。
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自己的惦念。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熟悉书信的格式,并熟练运用书信格式写作。而且以此导入自然,不费太多时间,使授课目的更加明确。
二、补充作者资料,辅助学习。
1、学生介绍傅雷。
2、教师补充。
傅雷一生翻译作品达34部,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名著,如《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欧也妮·葛朗台》等现在我们拿到的版本大多是参考傅雷最初的版本,因为他能把名著的精华翻译出来。文革期间,傅雷因翻译外国作品,且因为傅聪在国外留学,被定为“走资派”,遭炒家,红卫兵在傅雷家已是家徒四壁后仍企图找出点“证据”,便拔花刨土,挖地三尺,傅雷不堪忍受人格上的屈辱,含冤自尽。傅聪在国外求学期间,傅雷以一封封深情的书信对孩子进行艺术和生活上的引导,《傅雷家书》因此也成为许多父母教子的范本。
(现在请大家速读课文,读时注意生疏的字词,并看看这两封书信分别写于儿子什么样的状况)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傅雷,对《傅雷家书》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此环节的引导之下,学生会更加踊跃地阅读此书。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书信大意。
1、强调“舐犊”;
2、思考:
(1)这两封信分别写于儿子什么境遇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
消沉苦闷时
欣喜成功时
(2)作者写这两封信,目的何在?
劝慰儿子要坚强
要儿子保持谦卑,要坚强
(3)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小结:这两封信,是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希望儿子把感情的创伤,要“当作心灵的灰烬”,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拥抱“对艺术的谦卑”,也就是希望孩子败不馁,胜不骄,宠辱不惊,做一个坚强的人。
3、从这两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个怎样的父亲? 慈爱 博学 教子有方(学生谈)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使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把握,对课文内容更加清晰,并对课文主旨准确认识。
四、请在这两封信中分别找一处最打动你的句子。(学生寻找并说明原因)
五、沟通与交流 体味父爱
当儿子情绪低沉,情感受到创伤时傅雷给予温情的安慰,当儿子沉浸成功的喜悦时要求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艺术的高峰。既是孩子艺术上的知音又是孩子生活中的朋友。傅聪有一个好父亲,你有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当你遭遇打击或者被鲜花簇拥时他给你怎样的指导?
1、(师生沟通)
2、欣赏《父亲的心声》 【设计意图】情感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会迁移情感,从而升华主题。
六 小结:
现在的人们,更多地选择了用电话、QQ、Email进行沟通,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一种实在与亲切,真怀念写信的日子!今天,下课后,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手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关怀呢?
七、作业:用自己真诚的心灵之语给父亲写封信。教学反思
父爱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任何时候提及都不陈旧。小学时有小学时的理解,中学时有中学时的感悟,成人后有成人后的解读。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入手,并“如乎其内”“出乎其外”,从傅雷的舐犊深情中感悟自己存在于身边但一直未觉察的父爱。文中难点“赤子之心”及“孤独”,还有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子,我专门列在第二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
本节课的亮点是情感的导入,教师下水作文一直是近两年作文引导的热点,我所写的下水作文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以我个人真挚的情感体验为线索串联,深入到学生内心,打动学生敏感的情弦。也为学生习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上完后,我感觉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给学生所留时间较短,过于仓促,因此稍欠扎实。
第五篇:傅雷家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信》,同学们从歌中听出些什么?(同学纷纷说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成为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两封家书,感受一下亲人间那浓浓的牵挂之情。(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饱含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舔犊深情和恰当的教子方法。3.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和成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
三.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老师再点拨。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我国朱明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留学,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他一生翻译了500多万字,著名的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名人传》等。
四.检查字词
五.速读课文,读懂家书的主要内容
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什么?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风格?
第一则
(1954年10月2日)儿子消沉苦闷时,劝慰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
第二则
(1955年1月26日)儿子欣喜成功时,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待成功。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
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六.选读课文,品读家书 ;954年10月2日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第二封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 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注意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给他以感情上的慰籍。
2、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从两方面写怎样面对情绪上的跌宕的:
(1)、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2)、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彻底感悟,吸取教训,引为借鉴。七.探究课文,感悟家书
1、找出本信中的两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体会其作用及含义。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2.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他的用意何在?
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说明任何人和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3.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又是什么?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 ——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4.作者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有何目的?作者为什么要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而不举其他人的?
文章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不能栽了筋斗爬不起来”,希望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的翻译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是父子二人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傅聪从小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勉(见下一封信)。作者举他的例子更容易被儿子接受。八.课文归纳,回顾家书
这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父爱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
父爱是一片天,让我的理想放飞;
父爱是一盏路灯,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父爱是一架梯,助我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请仿照下面形式,用“父爱是„„”也写三句。仿句: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九.课后作业,学写家书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和他们说什么?以《给爸爸的建议书》或《有话要对老爸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
十:结束语: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教诲,激励鞭策,让他向更高的意境迈进,要其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感谢傅雷先生,因为他的家书不仅是傅家的财富,它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对后代的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音乐激情
师:世上有一座特殊的桥,连接上下辈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的情感和期盼,这便是孩子的成长之桥,它是父母用青春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路的桥。傅雷和他的夫人也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搭起了这样一座桥,大儿子傅聪成为世界一流钢琴家, 小儿子傅敏是北京第七中学英语特级教师。让我们在傅聪的优美的钢琴声中再次感受傅雷对孩子深深的爱,正是这爱成就了一个钢琴家。
二.研读课文,探究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家书第一封家书的内容,明白了人无论遇到遇到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处之泰然。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封家书。出示问题,合作探究
1、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2傅聪的成功,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的信中是否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上,他还写了什么?
除了喜悦,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指出这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
3、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傅雷究竟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为孩子赢得了成功而感到高兴;为孩子能替祖国争光而高兴;为孩子演奏的音乐能使更多人快乐而高兴。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 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 术的探索和追求。
5、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6、“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三.词语推敲,深入家书
1、两封信中都提到了“坚强”,找到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当遇到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时要能够坚强面对;当迎来成功时,更要能够正确面对掌声、赞美,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坚强,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无惧孤独,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怎么理解“赤子之 心”?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三.内容小节,总揽家书
如何面对 所达目的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四.小结: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同学们或许羡慕傅聪有这样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抱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那么严格,总是那么挑剔,其实天下的父母心都一样,都有一颗慈爱的心,盼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只是我们有时候忽略了亲情。
有这样一段话,说我们在小时候崇拜父母,他们在我们眼里无所不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怀疑父母;在二十岁时开始鄙视父母;在三十岁时开始慢慢发现父母是正确的;在四十岁时发现老人的话咋就这么对呢?到五十岁时发现老人的话简直就是至理名言。而那时我们的老人却已年迈亦或不在„„同学们,从现在起,学会理解珍惜,学会用心去爱自己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