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计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及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及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对物体的滚动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2、感知物体滚动的特性。

3、探究物体滚动轨迹与物体特点之间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积木 乒乓球 薯片筒 一次性杯子 圆柱体、圆锥体纸筒

活动过程:

一、初次操作,发现滚动物体的特征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你们可以摸一摸,也可以轻轻地推一推。组里的小朋友可以交换着玩一玩。<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在玩之前呀,老师要提几点要求,大家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但是不能离桌子太远。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小椅子不用搬。

2、幼儿自由操作

3、交流:每个人都玩过了吗?那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呢?

有没有小朋友轻轻地推过这些东西呀?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说##会滚动,你们同意吗?

那我们请**上来试一试

(小朋友们讲到了什么就请他们上来试一试)

我们刚刚一起尝试过了,发现乒乓球、薯片筒和一次性杯子,我们轻轻一推,它们可以滚起来,可是这些积木却不行。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呢?

4、总结:因为这些东西是圆圆的,都有一个圆圆的面,所以轻轻推一下,它们可以滚起来。

二、第二次操作,探究纸筒滚动轨迹的不同

1、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纸筒,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觉得它们可以滚动码?为什么呢?它们都长的圆圆的,有一个圆圆的面,所以轻轻的推一推,它们可以…

那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两头一样大,一头大一头小)

老师再请你们玩一玩,轻轻地推一推,看看它们滚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交流:你们都轻轻推过这两个纸筒了,发现它们滚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说这个纸筒滚起来会…,我们请他上来试一试

这个纸筒滚起来是向前的,这个纸筒滚起来是转圈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玩之前观察过了,发现这两个纸筒长的不一样。你们想一想会不会因为它们长的不一样,所以滚起来也不一样呢?

那它长的什么样子(两头一样大)它滚的时候是…

它长的什么样子(一头小一头大)它滚的时候是…

我们再来试试其他的(薯片筒和一次性纸杯)

4、总结:所以我们发现了,两头一样大的滚起来是向前的,一头小一头大的滚起来会转圈。

三、课后小朋友们可以找找幼儿园里有没有其他可以滚动的物体,看看它们滚动的时候是不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从大家围坐着到分组操作,“不用搬小椅子”这句话忘了说,导致了场面的零乱,并且浪费了时间。以后对于要提的要求在活动前要明确。??准备材料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人手一份不太可能,所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但是小朋友们分享的意识还是不强。以后可以在之前先告知幼儿每人只能拿一个,玩好之后要与其他小朋友交换。幼儿自主探究的环节,还缺乏指导、观察、发现、提升的能力。在召集幼儿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只是干干的喊着 “请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幼儿处于较兴奋的状态,喊了好几遍,效果不是很好,拖拖拉拉的。以后可以尝试在幼儿自主探究之前,就告诉他们听到某个指令时,马上收拾东西回到座位,这样还可以使幼儿之间产生督促作用。在结束语的运用上,“课后”这个词太书面化了。在活动的最后,应该再联系一下生活,使幼儿更能够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031字。

第二篇: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教案《什么东西能滚动》及教学反思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什么东西能滚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滚动现象好奇,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什么东西能滚动》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什么东西能滚动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2、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3、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4、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本文扩展阅读:东西: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滚动》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本文扩展阅读: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第四篇: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及教学反思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152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太空》含反思》:大班教案《太空》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太空》含反思教案吧。

《大班教案《骑白马的苍耳》含反思》:大班教案《骑白马的苍耳》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和小组内的同伴协作分类,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骑白马的苍耳》含反思教案吧。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滚动的物体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滚动的物体

设计思路:

在“汽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车辆有了轮胎才能滚动,开起来特别快。车轮是圆圆的,他们就觉得圆圆的物体都能滚动。其实不然,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圆圆的物体并不会滚动。幼儿对这一话题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愿望,我设计了此活动,用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去寻找会滚动的物体,在体验中逐步感知哪些物体会滚动,哪些物体不会滚动,哪些物体看似会滚动其实不会滚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产生寻找会滚动的物体的愿望。2.在寻找、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会滚动的物体(饮料罐、球形巧克力、木珠、乒乓球、双面胶)、不会滚动的物体(小酒杯、钢笔笔套、方形巧克力、方形积木等)、人手一张工作垫、人手一个小框、故事课件、树林背景、长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故事《快乐的轮胎》中小兔的话结尾,激发幼儿寻找会滚动的物体的愿望,带小动物们外出游玩。

师:小兔、小猫„„都来了,也想坐上轮胎一起去玩,小兔说:“坐不下了,请你们帮帮忙找找像轮胎一样会滚动的物体,带更多的动物出去玩。”

关键提问:轮胎带着小兔、小猫、小狗到哪些地方去玩了?轮胎怎么能一下子带它们去那么多地方玩呢?

二、寻找、体验

1.请幼儿拿着小框寻找会滚动的物体,再动手做实验。

关键提问:找到会滚动的物体后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它能滚动吗? 2.幼儿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教师观察幼儿实验的情况(鼓励幼儿不断寻找、实验)。个别指导的关键提问:你找到什么宝贝了(请幼儿说出物体的名称)?它会滚动吗? 现场幼儿的反应:

发现会滚动的物体后大胆实验,并能与教师分享实验的快乐。找错了,有棱角的物体滚不起来。

找到圆柱体的物体,但不知道把物体倒下来它就能滚动。3.幼儿分享交流:找到的哪些东西真的能滚动。

4.大家一起验证,看看找到的物体是否会滚动。童点解决:幼儿发现一些看似圆圆的物体,但它并不会滚动。组织大家讨论这是为什么。

三、游戏

1.告诉小动物,你们帮助它们找到了什么宝贝(鼓励幼儿完整表达)? 2.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小老鼠,我找到了球,它会滚动。” 3.鼓励每个幼儿都来演示。

教学反思:

一、合适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供了观察、比较的材料,幼儿通过亲手实验,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然后教师再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犹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为幼儿提供了积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机会,并使他们体会到“有所发现”的喜悦。

二、合理转化学习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在幼儿思维能力培养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关注幼儿的共性特点与个性需求。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探究哪些物体会滚动,提供的物体中有玩具、食品、日用品等。通过实验,大部分幼儿发现圆圆的物体基本都会滚动,但也有少数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并表现出想继续探究的愿望。因此,教师依据需要,从群体学习模式转化为个体建构模式。

三、适宜的教学方法

活动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辅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环境创设法,创设开放的实验环境促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实验,实验过程中还能随时与同伴交流,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境创设法,设计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进入“科学研究”,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问题教学法,重视用问题引领幼儿开展探究,有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解决问题。(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