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计划

省情教学计划

省情教学计划



第一篇:省情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省情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主要内容

在健康教育课及日常生活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必须从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1、细心伴我成功

2、我爱读书

3、轻轻松松来复习

4、放下包袱,消除误解

5、学会化解愤怒

6、学会关心

7、换位思考

8、解决冲突

9、信息空间站

10、小小“智多星”

四、途径和方法

1、心理辅导课程。

2、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3、设个别心理辅导。

4、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寻找心理健康的契机,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

第二篇:省情礼仪教学计划

省情礼仪教学计划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

教学材料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

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 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 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 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 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常识(做一个文明人必 看)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

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 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文明礼仪 , 伴我成长 ”, 已成为我们青

少年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 , 我们应该作到如下 几点 :

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 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 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

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二、课程安排: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观体现(二)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 2、站姿: 3、坐姿: 4、起姿: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 友谊的重要方式。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 一种礼节方式。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 的人种场合打招呼。

三、公共礼仪(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 影剧院 : 观众应尽早入座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二)乘车礼仪 1、骑白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三)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 2、宾馆住宿: 3、饭店进餐:

四、学校礼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

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 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 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

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 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 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 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 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

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 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 道: “ 再见 ”

。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2、服饰仪表:穿着

指穿衣裤,着鞋袜。其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 合。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

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 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

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 和人格。4、同学问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

爱的力量。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 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

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 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 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6、校内公共场所 礼仪:

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 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 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 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五、实施措施

作为现在是学生的我们来说学校礼仪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也应注意

自己的礼仪举止,这对我们今后乃至一生的生活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的公民来说,从小处来讲,从小 培养自己的礼仪有助于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和他人保持融洽 的关系,与人预计都十分有益。从大处来说,在这个日益开放和全球化 的时代,良好的礼仪能让我们向全世界的人展示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品 德和精神面貌 1、让学生懂得在同学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理解和谅解他人。2、使学生知道与同学交往的好处,从而学会珍惜友谊,乐于交往。3、让学生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体会如何与人交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交 往。

【教学方法】故事启发、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课前准备】

学生:填写交往记录卡 [ 回忆和同学交往中出现那些磕磕碰碰的现 象,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 ]

教师:课件 【

辅导过程 】

一、音乐激趣 尝试快乐 活动 1 :互动交流 1 .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播

放歌曲“找朋友”,学生随歌曲做动作)[ 点击播放歌曲 ] 2 .你们在一起做游戏心情怎么样?(突出心情快乐)

教师小结:和这么多同学伙伴在一起学习、游戏、交流见闻会让 我们感到多快乐(板书:同学交往 快乐多)(此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探究明理 感受快乐 活动 2

听故事,明道理 1、同学交往中,有时因说话不注意,会发生小小的不愉快;在游

戏中,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请听故事《四个

第三篇:省情

华夏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了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炎黄二帝、女娲的传说。

2、利用课本的插图,初步意识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河南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的美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河南的古文化: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前4600年前后。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

二、龙的传人和女娲传说

1、讲故事:龙的传说

2、炎帝和黄帝:

全世界的华人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人文始祖”。位于新郑市北关的轩辕故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被誉为“民族圣地”。

3、讲故事:女娲传说

上古的时候,盘古从混沌中开辟了天地,临死化身,又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就是忘了造人。慈善的女娲神取了一些黄土,掺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后用水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个小人,往地下一放,嘿,这小东西竟然活了,蹬蹬腿,伸伸腰,围着女娲又唱又跳。女娲对她的创造品很满意,又继续用手揉和掺了

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女娲想用这些精灵般的小生物去充实大地,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个个欢喜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才有了人类。

大地上既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似乎可以停止了。但伟大的女娲神却在想:假如这些小人都死了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死一批,再造一批吧。于是她把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生儿育女,自己去创造后代,把人类的种子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女娲因为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男人和女人成双成对,做了人类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世的人将女娲神奉为媒神,即婚姻之神。

这个古老的神话,说明了一个事实:根在河南。我们拥有同一个祖先,我们是龙的传人。

三、唱歌曲《龙的传人》

1、你听过《龙的传人》这首歌吗?想一想,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2、看歌词,唱歌曲《龙的传人》

四、小结: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是一个寻根朝敬的圣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河南的古代都城

教学目标:

识记洛阳、开封、安阳的城市历史及其各自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2、理解城市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和文明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用着巨大的作用和重要的职能。教学重点:

介绍古城的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学准备:

挂图、河南地图、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出示挂图)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牡丹、石窟、甲骨文、龙厅。

这些分别是哪个城市所特有的呢?中国的七大古都中有三个在河南

二、古都洛阳

古城洛阳是旅游胜地,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5年)。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洛阳的文

物古迹遍城乡。

洛阳牡丹甲天下,每年一次的牡丹盛会盛况空前。

三、古都开封

开封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偏东,黄河南岸。开封以张择端的一幅世界上最长的卷轴画《清明上河图》,向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首都。先后有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7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开封向有“七朝都会”之称。

开封的市花是菊花,开封的古大街——宋都御街和龙亭都是开封的特有建筑。

四、殷都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级市。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安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被史学界称为“小南海文化”的二万五千年前的原始人洞穴,有后冈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的地层叠压,有四千多年前的古帝颛顼、帝喾纪念陵,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之地,有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著名中国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写诗赞誉“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殷墟,是中国古老文字的发源地。

五、小结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为之自豪,为之奋发。

河南的历史名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列举一二,并能讲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2、认识到家乡河南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优秀的河南人为华夏文明做出来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这些文人在历史上的影响。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

读图讲述法、课堂讨论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历史名人:老子和庄子

让我们来认识两位古人,他们在古时候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介绍老子:

老子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商鞅及变法

1、介绍商鞅:

商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2,商鞅变法小故事: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三、辅佐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介绍李斯: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四、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和医圣张仲景 1介绍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2介绍张仲景:

张仲景,字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因曾出任长沙太守,又被称为“张长沙”。他做长沙太守时,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便停止公务,而设案于大堂之上给老百姓治病,称为坐堂医生。清代乾隆年间长沙营盘街曾建张仲景祠(简称张公祠)以示纪念,可惜后来被毁。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其原址所在地。

五、总结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河南人,这说明了自古至今一直都有河南人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学习精神吧!

六、课后延伸:

想一想,你所在的地区还有哪些历史名人?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他们的纪念地吧。

第四篇:事业单位及省情

十一、事业单位概况

(一)事业单位概述

1.考核知识点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别,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展望

2.识记与理解

(1)事业单位的作用

(2)事业单位的定位

(3)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功能

(二)事业单位改革

1.考核知识点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识记与理解

(1)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

(2)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和路径

(4)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5)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考核知识点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2.识记与理解

(1)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类别和等级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和聘用制度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等次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制度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

(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的作用、原则、种类和权限

十二、陕西省情知识

(一)省情概况

1.考核知识点

地理特征,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经济状况

2.识记与理解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主要山脉与河流

(4)气候特征

(5)土地资源

(6)矿产资源

(7)植物资源

(8)水资源

(9)动物资源

(10)名胜风景

(11)生态环境

(12)交通状况

(13)人口状况

(14)民俗风情

(15)行政区划

(16)科教资源

(17)经济社会状况

(18)民生工程

(19)支柱产业

(20)科技园区

(二)历史与文化

1.考核知识点

历史,文化艺术,文物古迹

2.识记与理解

(1)陕、秦、三秦称谓由来

(2)历史沿革

(3)行政区划

(4)中华文明发祥地与革命圣地

(5)文物遗址

(6)文学艺术

(7)戏曲艺术

(8)歌舞艺术

(9)书画艺术

(10)民俗艺术

(11)革命遗址

(三)行政区概况

1.考核知识点: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经济社会概况

2.识记与理解

(1)西安

(2)宝鸡

(3)咸阳

(4)铜川

(5)渭南

(6)延安

(7)榆林

(8)汉中

(9)安康

(10)商洛

(11)韩城

(12)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13)西咸新区

(四)发展改革

1.考核知识点

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发展战略

2.识记与理解

(1)区位优势

(2)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3)“三强一富一美”战略内涵

(4)建设“三个陕西”的内涵

(5)关天经济区

(6)渭河治理与南水北调工程

第五篇:山东省情

山东省情省况-社会事业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山东,民风淳朴,笃实尚学,宽厚守信,社会安定祥和,文化科学繁荣兴盛。

(一)科技教育

山东省拥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111所高校,中等职业学校782所,技工学校257所,普通中学4039所,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山东有住鲁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3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万人。省级科研机构97所,农业技术、海洋科学等方面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202_年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330项,有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2_年专利申请量6万件,授权量为2.7万件。

(二)医疗卫生

全省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拥有卫生机构7.5万所,其中医院1324所,卫生院1760所,诊所1万所,村卫生室5.8万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8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病床29.2万张。全省执业医师15.1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73家,服务人口覆盖率86.8%。1127所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项目全部建成。

(三)社会保障

202_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60.8万人、1266.2万人、864.1万人、865万人和63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237.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月人均养老金1214.8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展开,参保居民58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由上年14个扩大到40个,参保农民29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97.0%。普遍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四)人居环境

山东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主要城市公共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威海市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获“202_联合国人居奖”;日照市获“202_联合国人居奖”。青岛市、烟台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省有12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五)体育运动

山东省是一个体育强省,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山东在田径、体操、游泳、举重、射击、足球、篮球、赛艇、皮划艇、武术等项目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山东运动员在202_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五枚金牌。在202_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山东代表团夺得63枚金牌、44枚银牌、46枚铜牌,奖牌共计153枚,总分高达3220分,分别高居金牌榜、奖牌榜、总分榜首位,取得了山东参加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山东省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和体育素质的提高。202_年8月,在全国第三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_-202_年)》正式实施,成为“十二五”时期我省为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行动蓝图。

山东省情省况-基础设施

(一)通信与互联网

到202_年底,山东省固定电话用户245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11.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6.4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络无缝覆盖所有的市、县、乡、村。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4.9万公里。山东省互联网用户约350万,所有的市、县均可通过电话、专线或宽带接入互联网络。

(二)电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电力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力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到202_年底,山东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到5540万千瓦,年发电量2753亿千瓦时。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近年来,山东积极开发风电、核电等清洁电力。目前全省已建成并网风电机组106台,总装机容量92兆瓦,经核准在建风场项目还有9个,总装机容量达436兆瓦。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已于202_年底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两台125万千瓦AP1000核电机组,分别计划于202_年5月和202_年3月投产。荣成核电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中。届时,山东过于倚重煤电的电力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

(三)交通

1.公路:山东有密集、优质的公路网,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1993年建成第一条济青高速公路,202_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公里,居全国第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达86%。以南北向的京福、京沪、同三线与东西向的日东、青银线为主“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路规划网初步形成。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到202_年底,山东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6.3%。2.铁路:山东着力打造“四纵四横”铁路网。四纵指:京沪铁路山东段,京九铁路山东段,烟大轮渡—蓝烟—胶新通道,黄岛—日照—连云港线;四横指:德(州)龙(口)烟(台)通道,邯济—胶济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山东段,菏兖日通道。京沪铁路最为繁忙,在山东境内有三条复线,其中一条是货运专用。京沪高铁已于202_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胶济铁路连接济南与青岛,非常繁忙,也是青岛、烟台两港的重要疏港通道;202_年至202_年胶济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成为山东省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青荣城际铁路(青岛—烟台—威海—荣成)于202_年3月17日正式宣布开工建设,建成之后,青岛至烟台、威海等地的时间都将缩短至1.5小时左右,山东半岛将实现动车组公交化运行,预计202_年9月30日竣工通车。3.航空:山东的主要国际机场有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济南张庄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青岛胶州机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临沂机场、威海机场、济宁机场、东营机场、潍坊机场,另外,还有一处海上救援机场,位于烟台蓬莱市。4.水运:山东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日照、烟台港为国家主要港口,以威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以潍坊、东营、滨州等港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群,成为了长江以北唯一拥有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202_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6.6亿吨。青岛港202_年货物吞吐量过3亿吨,居世界第七,集装箱过100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十。铁矿石进口量保持世界港口第一位。原油进口量保持全国第一位。此外,山东内河现有航道2364公里,通航航道1012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400公里,京杭运河山东段成为黄金水道。

山东省情省况-经济

(一)经济总体概况

近年来,山东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由弱渐强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202_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1072.1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33083元,居全国第7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格局的重大转变,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非公有经济在工业、投资、市场销售、外贸领域的份额迅速增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5%以上,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近7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到80%以上,占外贸进出口比重的70%以上。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逐步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转变。202_年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2%和43.4%。对外经贸迅速拓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招商引资成就斐然。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二)农业

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也是重要的水产品、果品、畜产品、蔬菜基地。粮食产量居全国第2位,蔬菜、水果以及畜牧、渔业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山东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和中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山东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的第二大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山东也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潍坊萝卜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山东重视农林业建设,形成了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大绿化体系;山东畜牧业也历史悠久,作为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山东以充足的饲料、秸杆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山东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山东工业基础完善,门类齐全。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快速成长,生物技术及制药、环保与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家用电冰箱、冷冻箱、农机、工程机械、重型车、轻骑摩托车、机制纸及纸板、化肥、轮胎、水泥、食用植物油、纱、布、建筑陶瓷、黄金等47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海尔、海信、青啤、张裕、浪潮、东岳汽车、中国重汽等一大批知名品牌驰名中外。山东省拥有各类建筑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202_年完成社会建筑业总产值4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是绝对意义上的建筑大省。但另一方面,山东省建筑业缺乏能够和国内外一流承包商抗衡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大而不强是当今山东省建筑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服务业

近年来,山东省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滞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在软件业领域,山东省目前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园区2家,省级软件产业园4家。其中齐鲁软件园是国家十一大重点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软件出口基地;青岛软件园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济南市为“全国

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2_年12月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在旅游业方面,山东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旅游景点近千处,A级旅游区213处。截至202_年底,山东省有35个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总数居全国第一。全省17个地级市全部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在“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整体形象下,各城市形成系列城市品牌形象群。像济南——“泉水之都”、青岛——“帆船之都”、烟台——“山海仙境、葡萄酒城”、泰安——“中华泰山、天下泰安”、威海——“走遍四海、还是威海”、潍坊——“国际风筝都”、聊城——“江北水城、运河聊城”、曲阜——“东方文化圣城”等等,大大增强了这些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五)对外开放

1.对外贸易:烟台1861年开埠,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济南、青岛开埠已有百年。近年来山东省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2_年进出口总额1581.4亿美元,其中出口931.7亿美元,进口649.7亿美元。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全省贸易关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20余个。欧盟是山东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美国。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自202_年以来跃升为全省第一大出口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2.外商投资:到202_年底,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山东省投资。前六位分别是韩国、香港、美国、日本、英属维尔京群岛、台湾。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有1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投资。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拓展到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和外派劳务三大业务。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外派劳务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1)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山东省对外承包劳务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涉及建筑、交通、电力建设等,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以设计为龙头的EPC(设计、采购、建造)总承包成为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方式,高端劳务外派规模不断扩大,外派船员、护士等占全省对外劳务人员比重不断提高。山东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的建筑企业8000家,三级及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5676家,5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

(2)对外投资:到202_年底,山东共批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727家,分布在11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涉及家电、纺织服装、矿产、木材、机械、化工、建材等领域。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3家,分别是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的海尔—鲁巴经济区、浪潮集团在委内瑞拉的库阿科技工贸区和烟台西北林业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的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

4.友好关系:山东已与130多个外国省、州、城市结成友好关系。

山东省情省况—历史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

1945年8月,根据山东省出席中国解放区代表会议全体代表联名建议,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第20次联席会议决定,改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为省政府主席,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1945年8月13日,由7个厅局组成的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的诞生。

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1950年,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胶州、莱阳、文登11个专区。

1952年,平原省撤销,所属聊城、菏泽、湖西3个专区29个县划归山东。原河北省临清、馆陶、恩城、夏津、武城5个县划归山东。而将山东的东光、吴桥、宁津、庆云、盐山、南皮6个县划归河北;徐州市、新海连市及丰、沛、华山、铜北、赣榆、邳、东海等县划归江苏。

1953年6月,滕县专区更名为济宁专区。7月,撤销湖西专区和沂水专区,将其所属县市分别划归济宁、菏泽和临沂

专区。1954年12月,撤销淄博工矿区,设立淄博市。1958年,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枣庄市。1963年,河南省东明县划归山东。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1965年,馆陶划归河北,河北省的宁津县、庆云县划归山东。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107个县。

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2年11月,设立省辖东营市。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潍坊地区、济宁地区,设立地专级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1985年,撤销泰安地区,设立地专级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为地专级市。1989年日照市升为地专级市。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莱芜市升为地专级市。1994年,撤销临沂地区、德州地区,设立地专级临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专级聊城市。202_年,撤销滨州地区、菏泽地区,设立地专级滨州市、菏泽市。

至202_年底,全省划分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县级单位140个,乡镇级单位1941个,其中,街道办事处423个,乡295个,镇1223个。

山东省情省况—人文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在山东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邹平县丁公村“龙山陶书”,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来在山东还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桓台县唐山遗址甲骨文”。据专家考证,山东省还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

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代,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东夷各部族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山东西南部。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两个最大的分封国——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王禹、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王士禛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氾胜之、贾思勰、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被称为“文圣”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2500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产生着重大影响。孔子还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称为“兵圣”的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诞生在黄河三角洲一带,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管子,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甘德,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古代科学家汜胜之,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学家孙膑,被中国人尊为智慧化身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在当今中国的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都活跃着一批山东籍的知名人士。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号称“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粮食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山东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后来虽经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破坏,但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仍不失为经济中心。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年要将山东几百万石粟米漕运至关中。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生产仍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重,并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元代山东有38万户,126万人,与金代相比,户减约75%,人口减约87%。明初,“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山东耕地面积达到7240万余亩,为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又增至9000余万亩。

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8处,山东就有18处。唐朝的兖州是矿冶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北宋时莱芜铁冶规模更加扩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明朝初年,山东年产铁315万余斤,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的其他矿产也很丰富,宋时登、莱二州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明初,济南、青州、莱州三府岁采铅32万余斤。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最著名的是峄县煤矿,乾嘉时期,北运京师、奉天,动辄数百万石。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纺织品。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山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春秋末期,就有以跖为首的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山东人民无数次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著名的有新莽末年的赤眉大起义,东汉末年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及窦建德、孟海公、杜伏威、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唐末黄巢大起义,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北宋末年有宋江农民起义。明代有唐赛儿、徐鸿儒起义。清中叶以前有于

七、王伦等人领导的起义。近代则有幅军起义及捻军斗争,山东还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山东省情省况—自然环境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主要沿海省市之一。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穿越境域西部,沟通了本省与沿海和内陆诸省的联系;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蓝烟铁路穿行于半岛中部,加之遍布全省的公路网络,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 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 毫米~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省光照资源充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 小时~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山东省情省况—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山东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以及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潍坊萝卜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水资源

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根据山东1956—1999年实测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6.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为22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2.57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69.65亿立方米。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202_年资料)为376.1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是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四位。海洋资源

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能源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近年来,胜利油田钻探范围逐步进入渤海海域,高科技钻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油田一直保持着稳产、高产。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电力资源充足,到202_年底,全省发电装机达到3292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640亿千瓦时。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矿产资源

全省现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128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探明储量的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黄金(岩金)、自然硫(占全国储量90%以上)、石膏(占全国储量79%以上)等,其中黄金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金刚石(储量占全国40%,产量占80%)、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等。居第三位的有钾盐、石墨、滑石、膨润土、石灰岩等。其余居前10位的还有煤、天然气、铁、重晶石、硅藻土、铝土矿、轻稀土、油页岩、石英砂、磷、镓等。

旅游资源

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仙山之祖”昆嵛山,有着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的峄山,以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