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计划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合集)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合集)



第一篇: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⑴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评价演员孙权

①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评价演员吕蒙

①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⑶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⑵但当涉猎()

⑶见往事耳()

⑷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设计者:吴卫高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检查预习:

字词读音:

吕蒙méng

卿qīng

当 涂dāng tú

即jí

邪(通“耶”)yé

涉猎shè

更 gēng 孰shú

遂 suì

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诵读课文

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三:整体感知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注释补充: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务繁多。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3、重点字词

谓:对……说;告诉。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辞:推托。孤:古时王侯的自称。邪:吗,表示反问语气。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耳:罢了,表示限止语气。

孰若:何如,比…怎样。

益:收效,好处。就:从事。

及:到了……的 时候。

过:到

今者:现在非复:不再是

更:重新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4、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②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四:文章品析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3、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调侃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自己的长进

5、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7、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8、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9、下列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邪(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10、本文写作思路: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五、当堂练习:

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7、“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8、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 : 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

六、作业布置:《完全突破》P38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首先运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在教学中运用诵读法,把读贯穿全文,在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另外采用质疑法,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师生后共同探讨解决。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雄。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一代枭雄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也就是威武严肃的一面,其实,孙权在生活中还有另外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孙权”劝学“的语句和鲁肃”赞学“的语句并加以品析(从朗读语气、句式、修辞手法、表达人物情感等方面)。

三、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5.《孙权劝学》一文给我们什么示? 四、三读课文、揣摩人物

(板书设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语重心长。

吕蒙:勤奋好学,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慧眼识人,爱才敬才。

五、积累成语、学以致用

请解释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的意思并造句。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你有什么发现?

七、结束教学、布置作业

(一)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叫朗德栋的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他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他感到十分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他,让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请写在周记本子上(300字以上)。

八、附录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他而去。

第四篇:孙权劝学 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5、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吧。前不久电视影屏上出现了一部由陆毅、陈建斌、林心如等饰演的大型古装历史剧《新三国》。同学们都有看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引导学生在注释中用笔划出重点)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简单来讲:帮助统治者如何治理好国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作为借鉴的一部著作。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也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准字音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让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不能读、不易读的字词)

卿(qing)一

邪(ye)二

更(geng)一

岂(qi)三

遂(sui)四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读出停顿

1.老师读一遍,画出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学生齐声朗读

五、读出文意

1.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不能解答、不易解答的文句。请小组推荐同学点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卿言多务,熟若孤?

译: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大兄和见事之晚呼!

译: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呢?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

分别了。

2.根据同学提出的请学生根据注释,自我解决,并请同学来试着翻译

3.老师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及句子。(请同学找出文段中的重点字的用法)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2、今:现在。

3、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4、辞:推托。

5、务:事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

8、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乃:于是,就。

11、及:到了…的时候。

12、过:到。

13、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4、非复:不再是。

15、更:更新。

16、见事:认清事情。

17、但:只。

18、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19、就:从事。

20、遂:于是,就。

21、何:为什么。

22、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23、始:开始。

24、与:和。

25、论:讨论。

26、议:评议。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今:现在。

3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1、复:再。

32、即:就。

33、拜:拜见。

34、待:等待。

35、当:掌管。

36、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37、更:重新。

38、耳:罢了。表限制语气。

39、邪:吗。表反问语气。

40、乎:啊。表感叹语气。

四、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5、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七、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情况。

上节课我们从读准字音、明确停顿、读出文意方面对《孙权劝学》进行了学习,老师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同学们有没有好好完成呢?老师现在就要考考大家了?(让全体同学齐声背诵课文)

二、读出文章的语气

对一篇古文的学习除了要 读准字音、明确停顿、读出文意基础,而要流利的读出一篇

文章还需要读出文章的的语气。而对于不同的文章要读出语气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要从人物语言上多下功夫。接下让我们来看孙权的几组语言?

①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无可置疑,表现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有寓有关心、厚望之意。

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略带责备的语气,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

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说,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使吕蒙无可推辞。

我们说言由心生,语言是人物内心地展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的这一番即严厉又饱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中我们能看出孙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什么特点呢? ———爱惜人才,对部下很严格,善劝,好学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同学们来看一看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呢?注意人物的身份,结合文中的标点符号和语气词来揣摩一下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①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惊曰”描绘了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赞叹,从侧面描写吕蒙学而有成。

②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 自得。

吕蒙————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鲁肃————爱才敬才

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大家来一起讨论一下)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军中多务

3、孙权给吕蒙提供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鲁肃为何与吕蒙结友?

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四、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文章道理

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面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讨论一下。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六、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资治通鉴》、司马光、孙权、鲁肃、吕蒙。

2、熟读课文,感悟情感。

3、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4、理解课文,把握全文主旨。

5、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好学勤学的观念和习惯,并学习吕蒙好学勤学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劝他多学点儿知识,可他开始时,是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文学常识 【由学生简介】

《资治通鉴》题目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国古代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孙权,即吴大帝。三国(指魏蜀吴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鲁肃(172-217),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吕蒙,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三、熟读课文,感悟情感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自以为大有所益

及鲁肃过寻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男女换读、齐读】

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小组合作,翻译句子。要求:先读句子;说出词义在本文中的意思,如果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出现,请把它的意思也说出来;再翻译句子。【必须要快。只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2、重点句子检测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会读能背,还能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浅层次。深层次我们是要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理解课文,把握主旨

(一)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

2、孙权是怎么劝吕蒙学习的?(他的话中含着怎样的说话技巧?)A、点出学习的必要性。

B、强调学习的可能性,指明学习的目的、方法,以降低要求,减轻吕蒙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C、委婉地批驳吕蒙的错误说法;忙,不是理由;只要你想学,一定会有时间学习的。D、现身说教,强调读书的好处,激励吕蒙。

3、吕蒙就学的效果怎么样?

A、鲁肃大惊,吕蒙自信坦然地回答;B、拜见蒙母。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孙权:关心下属、善于说话、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豪爽坦率。鲁肃:敬才爱才。

【如此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善于说话的领导,如此知错就改、豪爽坦率的下属;再加上一个敬才爱菜、毫不嫉贤妒能的同事,如此英雄怎么能不影响历史呢?那么哪些同学愿意将这段英雄惜英雄的历史再现出来?】

(二)场景表演

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适当增加人物的动作,揣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将场景生动地表演出来。【这些同学表演得很不错,希望咱们同学也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像吕蒙那样好学勤学。】

五、拓展延伸

1、学过本文之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并围绕这些名言或格言,谈谈读书的重要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赫尔岑

3、课外文言文检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提示:讴,唱歌。饯,饯别。遏,阻止。翻译句子: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解释词语:穷

六、布置作业

我们学过《伤仲永》,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七、板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