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零一四年二月
一、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我校 2013 年共有毕业生 7599 人,其中本科生 3669 人,研究生 3930 人(硕士生 3205 人,博士生 725 人)。
(二)、就业情况
我校 2013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7.50%。其中: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6.70%,硕士毕业 生就业率为 98.50%,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6.83%。
表 1-1、就业去向分布统计表
学历
国内升学
出国(境)
签约就业
灵活就业
本科
1723
46.96%
399
10.87%
1330
36.25%
2.62%
硕士
156
4.87%
2.84%
2854
89.05%
1.75%
博士
15.31%
2.07%
548
75.59%
3.86%
注: 1、就业率=(国内升学+出国+签约就业+灵活就业)/毕业生总人数*100%
2、灵活就业=签劳动合同+单位用工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
(三)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
表 1-2、2013 届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统计表
人数比例
单位性质
本科
硕士
博士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国有企业
482
36.24%
1035
36.26%
15.33%
民营企业
536
40.30%
585
20.50%
3.83%
三资企业
8.12%
223
7.81%
1.28%
党政机关
3.91%
2.24%
1.09%
科研设计单位
2.41%
393
13.77%
13.87%
高等教育单位
0.30%
133
4.66%
242
44.16%
中等初等教学单位
0.15%
0.70%
0.36%
人数比例
单位性质
本科
硕士
博士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其他事业单位
1.05%
2.59%
1.09%
医疗卫生单位
3.31%
313
10.97%
17.15%
部队
4.21%
0.49%
1.82%
图 1-1、2013 届本科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图
图 1-2、2013 届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
图 1-3、2013 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
2、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我校本科生在陕西省就业的人数占29.59%。其他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 广东省 11.41%、上海市 6.03%、江苏省 5.71%、浙江省 5.19%、北京市 5.13%、山东省 4.42%、四川省 4.17%。
毕业研究生在陕西省就业的占 38.91%。其他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广东省 7.64%、江苏省 6.86%、山东省 6.66%、上海市 5.10%、北京市 4.70%、河南省 4.56%、四川省 4.50%。
图 1-4、201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图
图 1-5、2013 届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图
二、主要工作及特点
我校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不断创新就 业服务方式。获得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 50 所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两次获得教育部“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五次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次获得中国航天科 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一)领导高度重视,就业管理机制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校作为百年名 校同样面临着挑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 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亲自过问和督促相关部门抓好就业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指导性意 见。就业中心每周上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就业工作“周报制”。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 责对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学院、书院成立毕业生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紧密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工作。形成由学校领导主持、就业中心具体负责、学院书院全力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力支持的就业管理组织体系。
针对西安交通大学学科门类众多,毕业生就业涉及行业分布广泛,毕业人数众多等突出问
题,我校特拨就业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就业工作和建立就业基地。为就业中心提供 2 千平方米 的办公楼,配备大小不同、功能齐全的信息发布室、面试室、会议室等,最大限度地为招聘单 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优化流程规范管理
我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并坚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情况,调整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制定招生计划,从招生的源头抓起,将就业作为一 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来抓。
认真贯彻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有关学生就业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对国家发布的就业政策 进行广泛的宣传,并组织有关力量和资源积极落实。制定学校就业工作管理办法,保障就业工 作有序发展。面向全校师生编发电子期刊《就业通讯》、《就业指导简报》,及时宣传就业政策,进行工作交流。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使就业信息透明化、及时化。每天更新就业情况、每周进行就业情况的 统计汇总、每年的四月初开始定期向全校公布就业率,使就业信息及时公开化。
我校还建立了就业工作考评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与规范化管理、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工作等方面,纳入对各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 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积极组织校园招聘,校企合作拓宽领域
我校 2013 届总计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会 731 场,其中校园专场招聘会 614 场;中型招聘会 31 场,参会单位 880 家; 大型综合类招聘 2 场,参会单位 523 家; 医药卫生类招聘会 2 场,参 会单位 331 家;总计来校招聘单位达 2348 家。累计发布招聘信息 4023 条,提供就业岗位数达 到 6 万余个,这一数据与上一年相比基本持平。
以校园招聘会为契机,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2013 年前,前往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重点集团交流调研。与西安、苏州、杭州、常州、宁波、镇江、南通、中山、顺德等 10 余个地市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等重点单位参加就业实习,走访企业和校友。
(四)注重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我校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选修课,并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系列指导讲座列为全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听讲座。充分利用 网络资源和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以及测评等指导。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面试大赛”,“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就业创业教育的形 式和手段。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建立学生俱乐部、就业实训基地,并筹建“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逐渐形成了“营造就业氛围与专业行业交流的点面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相互弥补的远近结合”以及“邀请嘉宾进校园与社会实践考察内外结合”的就业工作特点。相关具体做法如下: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生涯规划辅导为 抓手,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加强对研究 生群体的职业指导,为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①系统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教育,从 2009 年开始相继开设了相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 要包括: 全校基础通识类选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32 学时,每学年 8~10 个平行 班,每班 60 人);“创业与管理咨询实践”(32 学时); “创业管理”必修课(32 学时)。
②学校致力于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理论水平扎实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全校就业工作负责老师参加有关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的专项培训,每年受训人数达到 40 人左右。主要培训项目包括:“国家职业指导师认证培训”、教育部创业导师培训等。
③学校注重开展校园就业文化建设活动,举办 “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就业文化服务月” 等品牌活动。累计参与学生上千人。如 2013 年“就业文化服务月”活动主要包括:“职场经验 交流会”、“创业基地参观”、“实习生招聘会”等就业相关活动 20 余场。
此外,积极联系校内外资源,举办各类就业相关讲座,内容涵盖“新生入学就业形势宣讲”、“公务员备考公开课”、“与校友学长面对面”、“职业素质提升”、“劳动与合同法解析”、“与 名企老总面对面”、“考研经验交流”等。
④组织学生团队到企业、科技园等基地学习交流,将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暑期社 会实践团队,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认识职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与单位共建创业实践基地,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就业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⑤编写《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手册》,使就业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就业工作的流 程规定、工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手册从毕业生生源信息生成、签约指导、信息管理、以及毕 业派遣等方面提供全面细致的指导,并辅以“要点提示”、“疑问解答”等,条理清晰,图文并 茂。
⑥大力扶持学生社团服务,丰富校园就业文化活动。就业中心辅导多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这些社团包括:就业助导协会、招聘助理协会、创业者协会、中兴通讯“兴人类”俱乐部、宝洁菁英俱乐部、强生未来领袖学院、德州仪器俱乐部、默沙东 俱乐部、西门子俱乐部、JA 俱乐部、青年领导力协会等。
⑦积极组织各类调研活动,如:职业指导需求、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以便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围绕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 业教育实践活动。
自 2012 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我校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取 得了丰富的成果。我校共有 101 个项目入选该计划,参与学生 597 人,获得国家累计资金支持 110 万元。有 10 个项目进入了实际运营阶段,正式注册公司的项目20 个。“飞饭网”、“安瑞真 空干燥”“彼乐生物”三支团队获得 2012 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牌。“UTEE 设计团 队”获得 2013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年会创业项目奖。
①加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创业教育。
为学生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商业计划书的书写、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 相关讲座课程。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我校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②积极举办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2013 年我校共计 1000 多名学生参与到创业比赛的活动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大学 生创业实践大赛、第十届腾飞杯创业计划大赛、交大科技园创业 style 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万达集团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等。总计为在校学生筹集创业相关资金 800 多万元。
③积极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创业者俱乐部”,俱乐部现有同学 20 余人,定期举办创业 相关活动,提供创业资讯,协助管理学生创业项目,为我校有创业想法或者对创业感兴趣的同 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主要承担创业者访谈、创业沙龙、创业讲座等系列活动的组织。
④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创业团队的项目孵化助力
我校就业中心与交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西安市大学生创 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会、陕西科技大市场等各类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建立了良好的 合作关系,为创业学子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交流、训练与实践的机会。
⑤为了给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我校筹建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场地面积约 240平米,可容纳 20 余支创业团队同时办公,并设有会议区和产品发布区。目前已申请入驻基
地的创业项目团队达 8 个,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创业者协会负责,保证常年对创业团队开放。
3、大力开展暑期实习生招聘活动和就业见习活动
我校累计为毕业生提供暑期实习岗位 1100 余个。举办“暑期实习生招聘会”,提供实习岗 位 200 余个; 举办暑期实习生专场招聘会 20 余场,提供实习岗位 300 余个; 58 家企业通过我校就业信息网发布暑期实习生招聘计划,提供实习岗位 300 余个;西安市、宁波市、常州市、张家港市等地方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暑期实习生招聘提供岗位 356 个。陕西省高校毕业生
就业见习计划共为 46 名毕业生提供了见习机会。
4、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建功立业
自 2004 年起,先后派出 10 批研究生支教团赴内蒙古、西藏等地参与“西部计划”;2010 至 2013 年共有 18 名学生成为大学生村官;此外每年为部队培养国防生近百名。我校优秀毕业
生陈波作为 2013 年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巡讲。
5、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高度关注就业困难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指导。全 面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具体困难,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逐一落实。通过在简历制作、信息发送、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解决困难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困难学生一次性
就业补助”的政策宣传和发放工作。
6、鼓励支持学院、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活动
学校积极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大力支持各学院、书院开展针对各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 活动。管理学院推出了“卓越人才成长计划”,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把职业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大 家;能动学院为毕业生建立了简历库,方便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南洋书院组建了“菁英毕业 生宣讲团”,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就业与考研方面的成功经验;仲英书院举办了“快闪课堂”,利 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同学们探讨就业问题。文治书院的“文心茶室”成了企业 HR 和同学们定期 交流的场所。
(五)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我校历来重视信息化建设,学生就业网早在 1997 年就已建立。随着就业工作的不断发展变 化,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强和改进,我们对就业网络平台进行了全面提升,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化 一体信息平台,实现与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我校 2010 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就业工作网上签约,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不受地域、时 间限制,签约过程快捷、方便、准确。由于网上签约的成功运行,工作成效大幅提高。我校代 表在 2012 年教育部全国就业中心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作了介绍,受邀为全国就业中心承担的“金 教工程项目”——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网上签约提供方案。众多高校和上海市教委就业中心 等单位来校调研,我校的“网上签约”模式已成为国内的范式。
我们开发了“西安交通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项目管理 结合起来,创业项目在网站注册之后便可以在线与创业导师进行沟通,获取创业资讯,提交项
目进度报告。提供信息资源整合与发布、构建创业测评与实训指导体系、辅助创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指导等专业化的综合服务。
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教育部就业一体化系统”、“北森网上职业测评系统”“职前教育网络 课堂系统”等工具的使用,丰富了职业指导的内容。
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目前关注用户已达 15000 余人。我校 学生成立了“offer 小帮手”朋辈自助团队,QQ 群即时交流面试笔试问题,定期举办沙龙活动,有上千名学生参与相关活动。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特点及分析
(一)供需对比分析
根据 2013 年我校校园招聘供需统计数据,将供需情况对比分析如下(供需比为毕业生人数 与企业所需人才之比):
1、总体情况
2013 年我校共收集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数 60717 个,整体供需比为 1:7.99。
其中,提供需求本科生岗位数为 32689 个,供需比达到 1:8.91(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数 7849 个,占 24.01%,网络招聘提供岗位数 24840 个,占 63.97%)。提供需求研究生岗位数 28028 个,供需比达到 1:8.75(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数 9061 个,占 32.3%。网络招聘提供岗位数 18967 个,占 67.7%)。
2、人才需求情况
进校宣讲招聘的单位对硕士学历人才的需求较大;而在校园就业网上进行网络招聘的单位 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比较多。进校宣讲招聘的用人单位一般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而进行网 络招聘的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
图 3-1、需求人才学历层次对比图
3、人才供需情况分析
从 2013 届整体供需数据及对比情况看,我校人才供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数量大 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较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有所增 高,学历层次无疑是企业判断人才素质的一条重要标准。
(2)网络招聘数量大 无形市场作用突显
从所有提供岗位数来看,网络招聘提供了远多于传统校园宣讲招聘的岗位,此种招聘方式 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成为现场招聘的良好补充形式,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招聘的程序,丰富招聘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这个无形市场的作用。
(二)、校园招聘的情况与分析
1、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来校用人单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IT 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教育业和卫生/社 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这 5 大领域,其他诸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 商业服务业也占到一定比例。
表 3-1、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行业分布表
单位所属行业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制造业
806
34.3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41
23.04%
卫生/社会保障
321
13.6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172
7.31%
金融业
3.19%
教育
4.00%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1.7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68%
房地产业
1.8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58%
建筑业
2.51%
批发和零售业
1.11%
其他
1.79%
合 计
2348
100%
1%
1%
2% 2%
2%
34%
23%
2%
2% 3%
14%
4%
3% 7%
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金融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房地产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其他
图 3-2、2013 届招聘单位行业分布比例图
来自制造业单位数最多,达到 806 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与我校以传统理工科为主的专 业分布是一致的。
其次是 IT 业,数量达到 541 家,占总数的 23%,IT 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 量也大大增加。
第三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主要以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单位为主。
第四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数量为 172 家,占总数的7%。这一行业主要以科研院所和 设计院为主。
第五是教育行业,数量为 94 家,主要以国内高校为主。
第六是金融行业,数量为 75 家,主要以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和国内 四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以及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保险行业为 主,还包括了数家投资公司等。
其他诸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数量都在 30 家左 右。
2、招聘单位性质情况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依次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三资 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
表 3-2、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性质分布表
单位性质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国有企业
593
25.25%
民营企业
790
33.64%
单位性质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三资企业
294
12.52%
科研院所
161
6.86%
高等院校
3.58%
党政机关
2.25%
事业单位
1.45%
医疗卫生单位
319
13.58%
其他
0.85%
合 计
2348
100.00%
1%
1%
4% 2%
7%
14%
25%
12%
34%
其他
图 3-3、2013 届招聘单位行业分布比例图
民营企业 790 家,占总数的 33.64%,代表企业有: 华为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美 的集团等; 国有企业 593 家,占 25.25%,国有企业历年来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单位; 医疗 卫生单位 319 家,占 13.58%是我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三资企业 294 家,占 2.52%; 科研院所 161 家,占 6.86%;因为其待遇稳定、工作环境优越成为吸引研究生最多的单位;党 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87 家,占 3.7%高等教育单位 84 家,占 3.58%。
3、招聘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长三角地区单位数最多,江浙和上海三地的单位数 711 家;西北五省 427 家;广东省 384 家。
图 3-4、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地域分布比例图
4、招聘单位质量层次情况
我们从世界 500 强、骨干央企、上市公司、国家政府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 和重点国企等 5 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 3-3、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质量层次情况表
单位质量层次
单位数量
世界 500 强
国资委直属企业
上市公司
国家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
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国企
世界 500 强企业及其子公司数分别为 42 家和 15 家,以宝洁、IBM、微软、亚马逊、施耐德 电气、壳牌、默沙东、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公司为代表。
其次是骨干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数分别为 21 家和 76 家,主要包括核工业集团、航天科技、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电集团、兵器工业、兵器装备、船舶重工集团、核电技术公司、西电集团、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集团、国电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一汽集团、东 风汽车公司、华润集团及其子公司等。
第三是上市公司 86 家,国有和民营分别为 39 家、47 家,包括格力电器、TCL 集团、海信 集团、万科、中海地产、沈阳机床、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奇虎 360、腾讯公司、恒大集团等。
第四是国家政府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数量为 32 家,主要是国家安全部、中央办公厅、外 交部、新华社和各省市安全部门以及重点高校和事业单位。
第五是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国企,数量为 93 家,包括上海电气集团、特变电工、中联重科、陕汽集团、广西玉柴机器集团、飞亚达集团、陕西法士特集团、陕鼓集团公司等。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特点及分析
1、升学人数比例高
我校本科生选择升学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超过50%,2013年达到57.83%。从 2012 年开始,学生出国出境留学的比例也增加到 10%左右。
2、为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
有 393 名硕士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设计院、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科研机构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13.77%。到高等院校就业的有 133 人,占 4.66%。
242 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高校单位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44.16%。
3、到知名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众多
本科生到企业工作的人数比例较高,达到 85%左右,研究生达到 65%左右。其中,到国有企 业就业的人数一直保持领先;到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就业的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到三资企业 就业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
1)有 1126 名本科生到各类企业就业,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84.66%。其中,有 482 人到国有 企业工作,占 36.24%;536 人到民营企业工作,占40.30%。108 人到三资企业就业,占 8.12%。
2)有 1843 名硕士研究生到知名各类企业就业,占研究生签约就业人数的 64.57%。其中,有 1035 人到国有企业就业,占 36.26%;585 人到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占 20.50%;223 人到 三资企业就业,占 7.81%。另有 112 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各类企业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20.44%。
4、为西部经济建设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有 670 名本科生到西部十二省区就业,占就业本科生人数的 46.98%,其中 422 人在陕西省 就业,占 29.59%。
有 1436 名硕士生到西部十二省就业,占就业硕士生的 49.34%,其中在陕就业 1151 人,占
39.55%。
5、我校毕业生历来有投身国防事业的优良传统
有 70 名毕业生参军到部队工作,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装备部、中国核试验基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华阴兵器 实验中心、武警西藏总队、陕西省公安厅等部队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 56 名,硕士毕业生 14 名。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情况
我校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深入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基础学 科拔尖班、少年班等,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 式等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工程坊作为大学生创 新实践“学习工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 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全面发 展。
以服务于人才培养为宗旨,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每年全面总结毕业生就业情况,详细分 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特点;面向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求职状况和存在的 问题;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开展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调研,了解我校毕业生的优势和 不足,收集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将分析调研结果反馈到招生、人才培养的相关部门,及时为学校的招生计划制定、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人 才培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