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学校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最终5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最终5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

第四单元(生活思考、感悟)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16.《紫藤萝瀑布》宗璞

瀑布 迸(bèng)溅 挑(tiǎo)逗 挑(tiāo)剔(tī)沉淀 花苞 伫(zhù)立 矗(chù)立 贮(zhù)蓄 储(chǔ)蓄

伶仃 忍俊不禁(jīn)禁(jìn)止仙露琼浆挫(cuò)折

17.《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凸凹训诫 峭壁 迂(yū)回 啜(chuò)泣 拾掇(duō)

屡(lǚ)次 高不可攀 瘦骨嶙峋(lín)(xún)头晕(yūn)目眩

晕(yùn)车 晕(yùn)船 晕(yùn)血(xiě)纳罕(hǎn)绚丽 炫耀

18.《短文两篇》——《蝉》小思、《贝壳》席慕容

收敛(liǎn)颤(chàn)动 颤(zhàn)栗 宽恕(shù)发怒 卑微 固执(zhí)一丝不苟(gǒu)

19.《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隐秘(mì)秘(bì)鲁 幻想 诱惑 喧腾 枯藤 渲(xuàn)染

一瞬(shùn)间 一刹(chà)那 刹(shā)车 一霎(shà)时

20.《虽有嘉肴》《礼记》(划线部分默写)

嘉肴 弗 自强(qiǎng)教(jiāo)然后知困 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 兑(duì)换 学(xiào)学半

嘉肴:美味的菜。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河南作家,需要特别关注,中考倾向于用本省作家作品作阅读题),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不沉的船》.《后门》。

2、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收入七年级课本。

3、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其销售成绩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代表作品有《记忆广场》、《成长的痕迹》等。

4、《礼记?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撰的。

三、方法指导:(答题格式会背)

1、感官: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有眼、耳、鼻、舌、身等。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

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3、欲扬先抑: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这种手法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蝉》一课先写蝉的聒噪和微不足道,而后再写蝉的珍惜生命、拼命绽放光彩,使读者更能感动。

4、类比修辞: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比如《贝壳》一课中贝壳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造物主却为它制作精致、仔细、一丝不苟的居所,人的生命要长久、空间广阔的多,就更应该精致、仔细、一丝不苟的对待了。

5、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比如《在山的那边》用儿时爬过山看大海的事情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目标的过程。

6、文言文翻译(核对)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然后才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2

第五单元(科学精神)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21.《化石吟》张锋

苏醒 思绪 骸(hái)骨 惊骇(hài)乌(wū)有 潜(qián)行

档(dàng)案 葱茏 悄(qiǎo)无声息 悄(qiǎo)然无声 静悄悄(qiāo)

22.《看云识天气》朱泳燚(yì)

鱼鳞 峰峦 点缀 拾掇阴森荫(yīn)蔽 荫(yìn)庇轻盈

绫纱 朦胧 顷(qǐng)刻 倾(qīng)斜 冰雹 圆弧 谚(yàn)语

丝丝缕缕(lǚ)

凸:高于周围,凸出、凸起(形容词,形状上的)

突:动词,突出(冲出);突起(突然发生)

23.《绿色蝈蝈》法布尔

啄 蹬 登 瞪 凳 吮(shǔn)吸 篝(gōu)火 梧(wú)桐

狩(shòu)猎 喧嚣(xiāo)窸窣(xī)(sū)喑(yīn)哑 静谧(mì)

气氛(fēn)篡(cuàn)夺 逃窜 劫掠 悬殊 俘虏 果酱 盔甲

撇(piē)开(弃置不顾)撇(piē)油 撇(piē)沫 撇(piě)捺 外撇(piě)撇(piě)嘴 贪婪(lán)和睦 妒忌(jì)嫉(jí)妒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惊惶(huáng)失措 人心惶惶(huáng)开膛破肚

24.《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征程 健步 椭圆 铁锹(qiāo)溅落 乱花渐欲迷人眼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再接再厉

25.《河中石兽》纪昀(jǐ yún)(划线部分默写)

河干(gān)圮(pǐ)焉 募金 棹(zhào)曳(yè)铁钯(pá)设帐 木杮(fèi)湮(yān)坚重 反激之力 啮(niè)坎(kǎn)穴(xué)

倒(dǎo)掷 转转(zhuǎn)不已 遂(suì)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ú)

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阅:经过、过了。求石兽于水中:在何种寻找石兽。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

设帐:讲学、教书。湮:埋没耳:语气词,罢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颠:通“癫”,疯狂。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信的言论。啮: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但:只。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昆虫记》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成的有关昆虫的观察报告。

2、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以笔记体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与清代蒲松林的《聊斋志异》属于同类作品。

三、方法指导:

《河中石兽》纪昀(jǐ yún)翻译(核对)

沧州南面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终究没能找到。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踪迹。

一位学者在庙里讲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应该是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信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后,又笑着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量,一定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向前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向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很多,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3

第六单元(想象、名著)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26.《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拽 捣 擎 寻觅 吆喝 踪迹 铁钳 愕然 翎毛 掣(chè)棒 风驰电掣 猢狲 提(dī)防

27.《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赐予 诚聘 炫耀 炫目 目眩 滑稽 陛下 头衔 爵士 咀嚼 勋章 袍子 庖丁骇人听闻惊骇随声附和(hè)

28.《女娲造人》袁珂

女娲 莽(mǎng)莽榛(zhēn)榛 蓬勃 澄澈 掺(chān)和(huo)揉团 泥潭 绵延 神通广大 眉开眼笑

莽莽榛榛:仓木丛生的样子。例句:我在莽莽榛榛的森林中感到心旷神怡。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灯盏 嬉戏 哞哞(mōu)咩咩(miē)潺潺(chán)蔷薇 霹雳

旷野 孪生 痒酥酥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情不自禁(jīn)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例句:看他走路踉踉跄跄的,一定是喝醉酒了。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划线部分默写)

赫(hè)郝(hǎo)庇护 爱慕 喇叭 凯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折(shé)本 骨折(zhé)折(zhé)断 折(zhē)腾

服帖(tiē)妥帖 请帖(tiě)军帖 字帖(tiè)画帖 粘贴(zhān tiē)粘(nián):同“黏”

智:认为……聪明雨:(yù)下雨坏:毁坏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果:果然大亡其财:丢失

亡而入胡:逃跑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居:经过

将:(jiāng)带领 富:多髀:大腿跛:瘸腿

保:保全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箭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共100回。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他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域取经的事件

2、《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是古希腊作家伊索。

4、《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代表韩非。

5、《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此书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

三、文言文翻译(核对)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他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到了晚上他们家果然失去了大量的钱财,这家人认为他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隔壁老人是盗贼。

《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不知道什么缘故,逃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其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唯独他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富人是从穷人那儿来的,知识是从无知那儿来的,幸福是从苦难那儿来的,跌下是从爬高那儿来的,自尊是从羞辱那儿来的,自主是从依从那儿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

知识是被厘清的信息,对于人类,惟有知识最接近真相,最好的知识就是离真相最近的知识,从信息到知识,是一条中国人至今无法走上的道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 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2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3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

第四篇:初中语文名著知识点七年级上

知识超越教会的垄断、大学扩大,使不属于教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集散地从属于教会的学者角色,军队和航海使得国王的权力大大膨胀,视野的扩大使原来的知识思想框架无法解释面前的一切,因此引起怀疑旧思想和寻求新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名著知识点七年级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经典故事(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

作品特点①善于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孙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猪八戒: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西游记》主要人物及评价(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刚烈、直率的品行)真假美猴王(表现了孙悟空忠心和为真理而战)(2)猪八戒:高老庄(表现了猪八戒的好色、贪婪)、大战黄风怪(表现了猪八戒的懦弱、利己)(3)唐 僧: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唐僧的不辨忠奸)最终成佛(表现了唐僧的坚韧和不屈)(4)沙和尚:三打白骨精(表现了沙和尚的忠心)、最终成佛(表现了沙和尚的坚韧)《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分篇简介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介绍《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迷信、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关爱学生,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初中语文名著知识点七年级上

第五篇:初中语文精华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主要修辞手法讲解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语文写作主要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常见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有: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总结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

省略号的作用: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 ⑥表语言的中断; 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冒号的作用:

A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B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C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D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引号的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初中语文八种句式作用

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构B总分结构C分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观点

11.六种议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 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