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工作总结 > 其他总结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名词解释:

人物:国别、身份、事迹、评价

宗教:创始人、国家、创立时间、教义、经典、影响

改革:时间、人物、国家、内容、作用、失败或成功原因

起义/战争:原因、时间、简单经过、影响

法典/文献:国家、成书时间、作者(制定者)、内容、作用

制度/官职:国家、演变情况(设立、取消、人员、权力等)

王朝/王国:建立人、存在时间、特色、制度

文化/文明:国别(地区)、时间、社会概况、创造人、作用

原始人:生存年代、遗址分布、典型代表、体制特征

2、简答题

要点全(分段或标号)

简单解释

评述类:评和述相结合

3、论述题

解释详细、分析透彻

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始社会

普那路亚婚:指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兄弟和另一群女子相互通婚,但禁止同胞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婚姻关系。

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这是人类社会第一种组织形式。实行族内群婚(班辈婚)。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生产生活集团。族内平等,实行原始共产主义。

旧石器、新石器、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中石器时代,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纺织的出现。P36-37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基本的婚姻形态,前期实行望门居,后期实行从妇居,本质上属于群婚时期.对偶婚中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并不牢固,婚姻关系很容易解除。P40

父系氏族社会:p43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上古西亚

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王表,是一份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使用楔形文字书写,这份文件列出了美索不达米亚邻近地区的系列城市,以及统治者和统治时期

贝希斯敦铭文-罗林森: 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上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并用三种语言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暴动和镇压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被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此铭文对研究波斯帝国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吉尔伽美什史诗》:古苏美尔—巴比伦时期的文学作品。此书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古巴比伦时代成书。该书讲述了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试行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烂后成为谨伤之君。生动的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以及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的意志但失败的悲剧色彩。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汉默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它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各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务、奴隶、契约、家庭及刑法等方面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埃兰: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埃兰国家p72

赫梯:p69

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把该城全体居民及犹太国王掳至巴比伦城。这些被俘的犹太人被称为“巴比伦之囚”。他们在巴比伦聚族而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推翻,这些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在巴比伦之囚被囚禁之间,犹太人内部产生了犹太教。

尼布甲尼撒二世: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1分)他曾与与米底的结盟。586 B.C.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他还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筑了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扩建都城巴比伦,并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

亚述帝国: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埃及与两河流域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了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629年,巴比伦尼亚的驻军那波帕拉沙尔宣告独立,并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与位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居鲁士:波斯帝国的开创者,他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曾与领吕底亚过、新巴比伦过、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等,最后与马萨太人斗争中死亡。

大流士改革: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BC518年开始。内容包括:(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当时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的铸造制度,只有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地方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1,设立驿站;(4)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进行定额包税;(6)以索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这次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奠定了波斯帝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约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乌尔第三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BC2113—BC2006)。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所知的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约BC2006年,埃兰人俘虏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进入诸城邦分立局面。

《乌尔纳姆法典》: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法典,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颁布了现金所知的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基本内容为规定不准非法占用他人土地;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对行巫术;带回逃往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等等。

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城邦大约是BC1894年由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建立的。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汉谟拉比登位后开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他在位时期,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末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至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王国多地发生暴动,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约BC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

新巴比伦王国:BC626年赛姆族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的奴隶制国家。BC626年亚述人派迦了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进驻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发动了反对亚述人统治的起义,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与米底王国联合反对亚述人的统治。BC612年,亚述帝国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了亚述帝国,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取得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走向衰落,BC539年被波斯帝国灭亡。

波斯帝国: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的帝国。BC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都帕塞波里斯。BC553年,居鲁士二世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人的统治。BC550年,波斯人独立并灭亡米底王国。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强盛到顶点。BC492年——BC449年,波斯帝国发动希波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国内矛盾,从此波斯帝国走向衰落,BC330年被亚历山大灭亡。

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共22个,为线性符号,有辅音而没有元音。读音根据上下文推断。腓尼基人将文字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上古埃及

诺姆(斯帕特、州):在埃及,城市国家被称为“诺姆”,“诺姆”一词源于希腊语,其对应的埃及语为“斯帕特”,含义为“区划”,中文译为“州”。每个诺姆有自己的名称,有自己的首府和势力范围,有自己的图腾或保护神。

早王朝时期:

维吉尔:

涅杰斯(涅捷斯):“涅杰斯”(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阶层。但是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

希克索斯:希克索斯王朝即第十五王朝,

阿赫摩斯:

图特摩斯三世:

涅木虎:“涅木虎”这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则完全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起源于中王国时期,中些非贵族和普通人,在新王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产,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埃赫纳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BC1304年—BC1237年)拉美西斯二世以军事勇猛和大兴土木而著称。登基后第五年曾在卡迭什城与赫梯人决战。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大体以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在东北三角洲重新建造坦尼斯作为国都,更名为“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之居住”。还下令在底比斯建造阿布辛比勒石庙。

卡迭什战役:BC14世纪,古埃及和赫梯发生的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BC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同埃及在卡迭什城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的争霸战争。

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它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器和木器上,或写在神庙墙壁和纸草纸上,但大多原文保留在石头上,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金字塔:古埃及人信仰灵魂不死,古王国时期历代国王均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因外形似汉字金字故名。代表是胡夫的金字塔,是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章:上古南亚

阿育王:公元前273年,旃陀罗笈多孙子阿育王继位,又称“无忧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把孔雀王朝的疆域扩大到南亚次大陆;尊奉佛教为国教,并颁布了许多以佛教治国的诏令;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僧侣在首都华氏城鸡园寺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阿育王亲自主持。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

《吠陀》:它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神典,它主要是对神的赞颂、祭祀和宗教中的咒语,包括四部分,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成书最早、最有史料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它所反映的时代是早期吠陀时代。其中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的一些诗是史诗。后三部《吠陀》所反映的时代成为后期吠陀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在梵文中,吠陀的意思为知识学问。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城市文明。因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而得名。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世纪公元前15世纪。已经出现了文字。多保存在滑石、陶、象牙刻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已经有了阶级划分,灭亡原因不祥。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为达罗毗荼人创造。

婆罗门教: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宗教,经典是《吠陀》。它信奉多神,最高理想境界是实现“梵我一致”。主张“业力轮回”的说教,宣扬四种姓说,制定了各等级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法”,称为“达摩”。它是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精神武器。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它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都不同。种姓制度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顺世论哲学:约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它认为世界是由“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组成,人的身体和灵魂即意识也是由四大元素结合而产生的。它反对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反对祭司阶级、吠陀经典和杀生祭祀的行为。

吠陀:吠陀原意是知识,即关于宗教的知识,特别是指从太古以来口头流传下来的文学的一支,称作神圣的知识或神的启示,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用吠陀梵文写作的西北印度文献的总汇。

耆那教:耆那教是在城市上层居民中,主要是在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为代表的的新兴奴隶主阶级中间产生的一种新的宗教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经典权威及杀牲祭祀。反对神化种姓制度,抨击婆罗门自命不凡的种姓优越论、特权和独尊。其最高理想是超脱轮回,达到解脱,灵魂进入永恒的极乐境地。

孔雀王朝:古印度王朝。BC324年,荼罗芨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的统治。随着马其顿驻军的撤离,整个北印度在他的统治下基本统一。他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因其出身于养孔雀的家族,故名。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的一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疆域广大,达到极盛。BC187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被部将普士亚密多罗所杀,孔雀王朝统治结束,孔雀王朝奠定了印度的大体疆域,使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释迦摩尼: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相传为古印度北部净饭王的太子。19岁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伽那的一颗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他的言行说教被弟子整理成经、律、论“三藏”,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早期佛教:古印度宗教,又称原始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选为国教,后佛教传入我国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五章:古代希腊

皮里阿西人:皮里阿西人意为“边区的居民”,是古代希腊古风时代的斯巴达城的居民的一种类型,是斯巴达周边的土著居民,被斯巴达人征服。他们有人身自由,但无公民权。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要纳税、服兵役。

黑劳士(希洛人):耕种土地的黑劳士则是主要的被剥削阶级,也可说是奴隶群众的主要类型,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村落里,按户(或数户)各自耕种斯巴达人的份地,每年向份地主人交纳82麦斗大麦以及一定数量的油和酒,大约等于田地产量的一半。

线形文字:希腊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有许多泥板,刻了许多线形文字A,在迈锡尼发现了另一种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1450年前后,1952年,英国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把线形文字B解读成功。

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军队在希腊本土登陆,希腊军在米太雅德统领下在马拉松平原迎击优势敌人,在战斗中,希腊联军团结一致,巧妙布阵,大败波斯军。马拉松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提洛同盟:公元前478,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小亚的许多城邦结成了同盟。同盟是为了防御波斯再度入侵和彻底战胜波斯而结成的组织。在同盟中,各城邦原则上一律平等,组成共同舰队。后来,同盟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到公元前404,在斯巴达和雅典争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败,同盟被解散。

希洛制: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斯巴达人是城邦统治者。国家分给每户斯巴达人一份土地,由七户希洛人为之耕种。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毕生的职业是从事军事活动,专以剥削奴隶为生。这种剥削制度称“希洛制”。

希腊大殖民运动:公元前8至6世纪,由于人口过剩的压力、自然灾害以及城邦矛盾的尖锐化。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黑海沿岸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海外殖民活动。大殖民运动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缓解了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殖民也伴随着侵略和暴力给当地居民带来痛苦。

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中叶,为掠夺财富,波斯大流士向希腊发动侵略战争。其间经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等波斯军队战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以雅典为首的部分国家组成提洛同盟,双方为争夺爱琴海霸权而战。公元前449年,战争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波斯走向衰落,希波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希腊民主制的繁荣。

《荷马史诗》: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两部题材均与特洛伊战争有关。《伊利亚特》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参战击毙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的故事。《奥德赛》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参战后回国漂泊十年,历经艰苦的故事。《荷马史诗》为希腊文明奠定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希腊城邦:古希腊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希腊城邦的形成途径,有通过氏族部落转化而来,也有通过殖民活动建立。希腊城邦具有以下特点:统治者是由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组成的公民集体;各公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公民集体定期召开最高权威的公民大会;实行公民兵制;城邦国土一般为农区和城区两部分。

来库古改革:古希腊斯巴达早期历史上的一次改革。BC825年——BC800年,来库古宣传他从神谕中获得改革的《大瑞特拉》文件。改革的内容包括: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三十人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设立五名监察官,重新分配土地等等。这次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盛的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产生了既积极影响。

提秀斯改革:废除阿提卡各城镇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了以雅典城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把阿提卡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意义:标志着雅典国家形态的萌芽,提修斯也因此被视为希腊国家的奠基者。

僭主政治:古希腊城邦政治中的独裁政治体制。专指依恃武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而建立的独裁,即不经过公民选举而握有终生独裁之权,还可以将僭主之位传给儿孙。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的科林斯、亚哥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这一统治制度。僭主为取得群众的支持,往往打击贵族,争取平民。它对发展经济,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陶片放逐法:古希腊雅典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于BC6世纪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将威胁雅典民主政治的人放逐出去。陶片放逐法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恢复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与领袖,享有召集全体同盟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同盟军统帅。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曾与提洛同盟一起抵抗波斯军队的入侵,后双方转入争霸斗争,BC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失败,同盟于BC366年解散。

伯里克利:古雅典政治家。BC443年当选将军,历15年成为雅典的实际掌控者。当政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对外加强提洛同盟,完成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的“长墙”。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BC429年病逝,他当政的时代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战争。其原因在于雅典和斯巴达对希腊霸权的争夺。战争从BC431年开始到BC404年雅典被迫签订合约,雅典战败,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从此之后,希腊城邦进入危机时期,希腊古典文明由胜转衰。

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BC336年其父被刺后继位,BC334年率大军东征,占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城;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击败波斯军队,灭亡波斯帝国,后进攻印度无功而返。亚历山大通过东征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BC469年出身雅典,一生多数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常在街头与人辩论。主张德性就是知识,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BC399年被控蛊惑青年罪,被判处饮鸠自尽。其言论思想通过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BC427年出身雅典,曾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师从苏格拉底,创办希腊学院,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他的社会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BC384年出身于斯塔吉罗斯。是亚历山大的老师。BC335年返回雅典,开设学院并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逻辑学和政治学的奠基人。所著《雅典政制》和《政治学》是研究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思想的重要史料。

厄菲阿尔特改革: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实行改革,剥夺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绝大部分权利,将其分别移交给500人议事会、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3个机构。经过这次改革,雅典陪审法庭制度发展起来,陪审员达到6000人之多。陪审法庭和500人议事会的发展意味着政治向第三、四等级开放,雅典民主基础更为广泛。

第六章:古代罗马

尼西亚大会: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尼西亚城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公会议。大会制定了繁琐的宗教信条和三位一体原则,并把不同意上述信条的阿利乌派宣布为异端。大会还确定了复活节的计算方法。

布匿战争:这是迦太基与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发生在BC264年——146年,战争共分三次,前两次是双方争霸战争。第三次是罗马人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战败,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建立者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历史上成为布匿战争。

米兰敕令: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一道教令,历史上称为“米兰敕令”。该敕令宣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元首政治:罗马帝国前期一的种政治形式,始于奥古斯都当政时期。它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机器,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实际上元首操纵国家大权。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至三世纪后半叶,这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政治终于演变为公开的君主专制。

马略军事改革:后期罗马共和国马略任执政官时期,国家为保证必要的兵源和加强武装力量进行的改革。马略将旧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增设工兵,增加机械兵;公民骑兵由行省和同盟者的骑兵代替;建立了加强军事训练和严格纪律的制度。改革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土地问题得到了缓和。但改革也为以后的军事独裁准备了条件。

隶农制: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卢克莱修: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七丘同盟: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库里亚大会:古罗马公民大会之一。起源于王政时代。每一库里亚包括十个氏族,当时罗马共有30个库里亚。大会由王召集,仅限成年男子参加,大会有决定战争、选举官职、通过或否决法律及审判重大案件,氏族血缘关系在行政时有重要作用。

塞尔维乌斯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第六王塞尔维乌斯推行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有:(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2)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3)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保民官:古罗马时代管理军事或民政的官员。BC494年罗马贵族承认平民有权选举保民官。其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帮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否决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不能由贵族来担任,必须由平民担任。保民官是监督两名执政官的,后来增加到十个。

《十二铜表法》:BC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12铜表上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是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十二铜表法对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有重要影响。

元老院:古罗马王政时期的重要权力机构。元老院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宣战、招募军队、批准立法等等权力。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至共和国后期,独裁者常掌控元老院来强化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统治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渐失去重要性。

汉尼拔:古迦太基军事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本土,在特拉比亚战役(BC218年)、特拉稀美诺湖战役(BC217年)和坎尼战役(BC216年)三次击溃罗马大军。在意大利转战15年,使罗马遭到沉重打击,但最终被罗马名将大西庇阿在扎马决战中击败。BC196年亡命叙利亚。后在小亚细亚的俾提尼亚自杀。

坎尼战役:BC216年迦太基与罗马在坎尼进行的会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主要战役,迦太基军队在汉尼拔的指挥下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鲍鲁斯和发罗统领的罗马军队,虽然会战的结果没有为迦太基取得重大优势,但此次战役被称作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以战术取胜的战役之一。

格拉古兄弟改革:古罗马在BC133年——BC121年由格拉古兄弟进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BC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额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改革方案受到元老贵族的抵制,提比略因此殉难。BC123年和BC122年,其兄弟盖约.格拉古连任保民官,继续推行改革,结果失败。这次改革对于罗马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苏拉独裁:罗马共和国后期苏拉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BC82年——BC79年的苏拉统治被称为“苏拉独裁”。苏拉在形式上保留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这些机构。但他以终生独裁官的身份独揽军政大权。BC79年辞职隐退,后病逝。苏拉依靠军队进行独裁统治,为后来的凯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斯巴达克起义:BC73年斯巴达克发动的古罗马奴隶起义。BC73年角斗士斯巴达克发动起义得到奴隶的广泛响应。BC71年,起义在克拉苏的镇压下失败。斯巴达克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同时推动了隶农制的实施。

前三头同盟:BC60年,由凯撒、克拉苏、庞培组成的政治同盟。三人一起反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三头协商分享罗马权力。BC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破裂。BC49年,凯撒进攻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BC44年,凯撒被任命为终生执政官,不久后在元老院被刺身亡。

凯撒独裁:罗马共和国后期凯撒建立的独裁政治。BC46年凯撒被元老院任命为10年的独裁官。两年以后,被任命为终生独裁官,凯撒执政期间,对罗马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改组元老院,将人数增加到900人;(2)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3)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各省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的赋税制度;(4)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5)建立殖民地,安置老兵和平民。他的改革措施和独裁统治引起了部分元老贵族的不满,BC44年以布图鲁和喀约西为首的元老贵族在元老院刺杀了凯撒。

后三头同盟:BC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政治同盟。BC43年,三人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帅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萨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由三人共治。BC40年,三人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BC36年,屋大维解除雷必达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BC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意大利重新统一。

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原名盖约•屋大维。公元前43年,与雷比达、安敦尼结成后三头同盟。BC36年解除雷必达军权,BC30年在亚克兴海战中战胜政敌安敦尼,取得罗马政权后,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元帅等头衔,BC28年改组元老院,BC27年被元老院奉为“奥古斯都”的尊号。在位时期开创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罗马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世纪危机: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表现在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入侵。这种在罗马社会发生的全面危机。根源是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制社会的矛盾激化造成。

四帝共治制: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安创立的统治政策。284年戴克里安取得帝国政权。他先与马克西米努斯共治帝国,授予自己与马克西米努斯奥古斯都的尊号。然后给奥古斯都各配一名助手,称之为凯撒,将自己辖区的一部分交给凯撒治理。戴克里先任命加列里乌斯为凯撒,马克西米努斯任命君士坦丁乌斯为凯撒。四帝共治制划定四个地区而不分割,最高权力任归戴克里先;每个奥古斯都早20年任期后将权力交给自己指定的凯撒。四帝共治制加强了皇权,巩固了边防,对罗马当时的危机起到了暂时缓和的作用。

君士坦丁:古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306年在不列颠被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312年在罗马郊外战胜马克森提,确立对帝国西部的统治,次年与帝国东部统治者李锡尼发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14年与李锡尼开战,323年取得胜利统一全国。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330年放弃古都罗马,迁都拜占庭,改为君士坦丁堡。

西哥特王国:5世纪初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的国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被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领导下洗劫了罗马城。419年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西哥特王国,定都土鲁斯,领土包括高卢西南端和西班牙大部分。507年由于法兰克人进攻,王国中心南迁,6世纪中叶设立新都于托莱多城。585年合并苏维汇王国,并收复被拜占庭国侵占的国土,714年,阿拉伯人灭亡西哥特王国。

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BC63年任罗马执政官,BC60年“前三头同盟”成立后因拒绝凯撒邀请而被放逐。BC49年,凯撒与庞培内战爆发后支持庞培。凯撒被刺后他热衷于恢复共和,连续发表演说抨击安东尼,BC43年“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安东尼下诏杀死。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法律》、《论神的本质》、等等。

万民法:罗马法中各民族共同适用的法律。其内容是调节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于所有权和契约关系的规范。它除了包含罗马法原有的部分规范之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与公民法相比,这种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万民法,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公民法那样狭义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于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新柏拉图主义:故罗马帝国时期神秘主义哲学派别,普罗提诺斯(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之一。所谓的新柏拉图主义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在吸取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葛学派的部分内容和东方宗教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普罗提诺斯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太一”或“元一”,万物皆来自“太一”的思想对基督教教义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简答题:

农村公社及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具公私两重性。2、基本上以地域关系相维系,但仍保留着氏族血缘关系的残余。3、生产单位以个体家庭为主,而非士族或家庭公社。4、在经济上,村社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闭关自守的共同体。5、管理机构逐渐为富裕分子所把持。

农业革命的影响:1、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改变了人对自然的认识;3、转变了人的生活方式;4、造就了新的人类种群格局;5、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的产生。

古代西亚文明的特点:1、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2、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较短;3、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4、各国均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5、各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建立法制,重视法典的编撰制定。

苏美尔早期国家概况:1、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2、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着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3、神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贫富分化十分明显;4、各城邦居民一般划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附民、奴隶4个等级;5、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不断发生争霸战争;各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乌尔第三王朝的特点:1、国王被神化,自称神;2、地方贵族势力受打击。苏美尔城市国家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恩西成为国王任免的官吏。3、王室经济空前加强,赋税制形成,恩西要向国家缴纳贡赋。

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奴隶制私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方法更加多样:第一,让奴隶独立劳动的剥削方法,在农业方面,奴隶主常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由奴隶耕种,奴隶向奴隶主交一定量的人身租;其二,奴隶还可以从事手工业劳动、商业以至开钱庄,但仍没有人身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居鲁士的“仁政”:居鲁士允许犹太人其返回耶路撒冷并且修建他们的圣殿。

居鲁士的“仁政”措施使波斯不费一兵一卒又扩大了势力范围,因为在其“仁政”之下,一些城邦自动依附于波斯。

同时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腓尼基人还将其战船交于居鲁士。原来的波斯只有陆上的作战力量,而此时在海上也开始发展军事力量,也为之后的扩张也奠定了基础。

居鲁士的扩张和“仁政”是同时施行的,因而波斯得以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一代帝国。

·大流士一世改革:BC518年开始,大流士一世对波斯原有统治结构、古老军事组织以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主要内容有:(1)建立国王专制统治。(2)建立军事、政治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3)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4)对各行省规定贡赋制度。(5)统一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7)尊奉琐罗亚斯教为国教。

改革加强了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军政分权制度与军区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腓尼基人历史特点:1.政治上小国长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诸多国家,无统一政权。推罗、西顿、乌伽里特、毕布罗斯。2.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最发达的民族,城市生活发达,贸易繁荣,以商业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3.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

·古王国衰落的原因:1.经济方面:经济衰败、财力枯竭;2.政治原因:祭司集团、地方贵族、腐化堕落;3.环境原因:公元前3千纪末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干旱,影响了埃及的农业。

·第一中间期的特点:软弱的中央行政机关,半自治的行省,敌对的王朝,国内的战争,低洪水、饥馑,人民大起义。

·希克索斯王朝的意义:马拉战车,青铜短剑,复合式强弓带入埃及,第一次外族入侵,埃及民族意识觉醒。

·埃赫纳吞改革的内容:1、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

2、没收阿蒙神庙及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

3、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

4、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埃赫塔吞,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

5、阿蒙霍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

6、提拔一些出身中下层的人(涅木虎)担任高级官吏,以实施和推进改革。

·埃赫纳吞改革失败原因:(1)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及其势力根深蒂固。(2)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发生分化,如军队。(3)没有为广大人民带来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埃赫纳吞改革意义:对当时在埃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权势力给予一定打击,对于艺术的发展也起过推动作用。

古代埃及法老专制制度的表现:(1)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集各种大权于一身; (2)建立了一整套直接受法老控制的官僚机构。(3)建立了一支军队。(4)君权神授思想。(5)建造法老死后的宫殿——金字塔。

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1)建立国王的专制统治;(2)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3)实行军事改革;(4)对各行省规定的重赋制度;(5)统一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

(7)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仍允许帝国各地保留各地宗教信仰。

梭伦改革:1)背景: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工商业奴隶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斗争激化(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2)内容:1、拔除债碑,取消“六一汉”制,取消以土地为抵押的债务,并禁止以自由民人身作债务抵押,从而废除了债务奴役制。2、按财产标准划分等级,把全体居民分成四个等级,规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3、对政治机构进行改革,提高公民大会的作用,同时设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4、发展工商业。

3)意义:1、打击氏族贵族,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所有制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2、使经济上富有的阶级获得从事政治的权力。3、让第4等级的人参加公民大会,扩大公民大会的人数,从而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4)局限:1、对贵族的打击有限,没有废除氏族贵族原先侵占的私有地;2、失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末得到满足;3、四百人会议通过的决议,贵族会议有权否决;4、获利最多的是工商业奴隶主。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1)对农民实现低利息的国家贷款,把土地税定为收获量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2)设立农村巡回法庭,便于就地处理农民诉讼。3)积极发展雅典的工商业,建造大批商船,在黑海建立殖民地。

克利斯提尼改革:1)打破四个血缘部落,新建十个地区部落。2)建立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并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3)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古希腊在史学上的成就:古希腊在史学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先后出现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三位著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其著作《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是西亚、北非、希腊的通史,是以史事为中心的记叙体。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采用编年题材写成。色诺芬著有《苏格拉底记》、《希腊史》、《万人远征记》等多部作品。

伯里克利改革:1)国家官职,原则上对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开放,公民集体行使管理国家职能。(公民大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2)重视法制,用法律保证民主政治的实行。3)实行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4)言论自由,官民平等。

雅典民主政治:原因:(1)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状况所决定。(2)梭伦和克利斯梯尼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3)希波战争的胜利和雅典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

历史作用:(1)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正确的国策。(2)激发了广大公民的热情和关心祖国的热情。(3)对雅典经济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4)促进雅典文化的繁荣。

阶级局限:(1)从政治上来说,民主政治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奴隶主专政。(2)从人数上而言,只是少数人的民主。(3)在经济上说,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剥削奴隶和提洛同盟的基础上的。

“希腊化”文明及其影响:

1、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2、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

4、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

城邦体制特点:1)小国寡民的规模;2)公民自治的团体;3)直接的民主制度;4)发达的公共生活;5)多元的政治格局;6)公民兵制的军队;7)实施法治的城邦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经过了6个重大历史事件:

(1)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BC445年,保民官卡努留改革

(4)BC376——BC367年,通过了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

(5)BC326年,彼特留法案的通过

(6)BC287年,霍登西乌法案的通过

马略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为了迅速征集军队,马略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允许任何公民志愿参军,其中大部分是无产者。

(2)延长士兵服役的年限。一般认为把士兵服役期限延长至16年,期满后老兵可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

(3)实行固定的军饷报酬。

(4)改革军团组织。推行联队制。

(5)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

意义:马略的军事改革结束了罗马公民兵制度,解决了因小农衰微导致的兵源枯竭问题,使大量的无产贫民加入军队,既巩固了罗马政权,又稳定了罗马社会。但是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遂造成了军人的跋扈,亦使以往的内争变成内战,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简述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主要内容:“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就是平民,没有特权。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特征:1、职业固定化,身份世袭化。2、严格实行种族内婚制。3、种姓间法权地位不平等。4、宗教生活上实行种姓限制。

论述题

简述早期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发展的原形是BC2世纪以来在犹太人下层民众之间形成的一个秘密教派,拿撒勒教派。在发展中,此教派吸收犹太教《圣经》,吸收在埃及、叙利亚、小亚西亚、伊朗广大地区广泛流传的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赎罪献计的观念和众神复活的思想,另外还吸收希腊、罗马、埃及的哲学思想,大杂烩后最后形成。

在“公元三世纪危机”时期,基督教传播人员更广泛,社会各阶层纷纷信基督教,发展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为利用基督教的这支庞大的力量,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入利用。从此,基督教更为发展。

公元25年,君士坦丁堡在小亚西亚的尼西亚城主持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会议,基督教内部开始分裂,称自己为正统信仰派(“正教派”),把不同意此信条的阿利乌斯派宣布为“异端”。

上古埃及历史分期

早王朝时期 1-2王朝 约BC3000/3100-BC2686

古王国时期 3-8王朝 BC2686-BC2125

第一中间期 9-10王朝 BC2160-BC2055

中王国时期 11-13王朝 BC2009-BC1650

第二中间期 14-17王朝 BC1650-BC1550

新王国时期 18-20王朝 BC1550-BC1069

第三中间期和后王朝时期(后埃及时期)21-31王朝 BC1069-BC332

希腊埃及时期 BC332-BC30

罗马埃及时期 BC30-AD642

希腊罗马统治时期

    •·BC332 亚历山大东征

    •·BC323 亚历山大病逝

    •·BC305-BC30 托勒密王朝

    •·BC30-AD395 罗马

    •·AD395-AD642 东罗马

古代西亚历史分期

1、BC4000年代中期——BC3000年代: 两河流域南部出现早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基也产生了国家

2、BC2000年代: 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兴盛,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BC1000年代前期: 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4、BC1000年代后期——AD7世纪: 希腊罗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先后崛起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

古代希腊历史分期

★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BC20世纪-BC12世纪

★荷马时代 BC11世纪-BC9世纪

★古风时代 BC8世纪-BC6世纪

★古典时代 BC5世纪-BC4世纪前期

★马其顿希腊化时代 BC4世纪晚期-BC2世纪中期

MADE BY Edison Ji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