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
《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篇1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
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
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篇2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反思总结篇3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出自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案 城关中学 王燕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洪秀全,他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还有,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他们都是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2000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二、出示目标
三、资料助学——作者及背景
本文选自《礼记 ·· 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本文前还有一段文字,讲的是:
从前,孔于曾参加过鲁国国君举行的年终祭典。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孔子的学生)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这段文字记述了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把这段文字和课文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孔子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朗读并理解(自学——合作——展示)
1、初级朗读——比比谁读得准
要求:朗读课文并标出你认为是重点的或易读错的字音。(指名读并标注重点字音,其他可补充。)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鳏(guān)恶(wù)... 男有分(fèn)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guān)幼有所长(zhǎng)..
2、高级朗读——读出韵味与感情
要求: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韵味与感情。(指名读并点评,再标出停顿。)
3、理解第一步——疏通词义
要求:画出重点词并解释。(指名讲解,其他可补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通假字:“与”、“矜”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可译为奉养、赡养;②亲:父母。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可译为抚育;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理解第二步——通译全文
要求:组内对译。(分别指名1、2、3、4号译,其他点评。)
5、理解第三步——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选两组展示并讲解。)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五、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
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拓展想象
1、任何想象都根植于现实土壤,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请你推测当时的现实社会。
明确: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2、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在现在看来: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参考:
我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七、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它是我们这个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这份思想财富横贯历史,牵动着过去,牵动着今天,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目中永不磨灭的梦。有梦就是理想,为了我们心中这个美好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的蓝图。
2、背诵全文。
八、课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2、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第四篇:大道之行也
24大道之行也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相关文言词并背诵课文。2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复习流程 一
背一背
背诵课文(师抽查,生互查)二
写一写(学生上板展示)
1.本文选自《
》是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 .. 矜寡孤独 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
.. 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翻译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
想一想(小组讨论抢答)
1.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根本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对大同社会进行归纳性说明的句子?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四
说一说(小组成员自由发言)
你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五
练一练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 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 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他想住到你家来,你可以容忍他吗?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第五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重、难点)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难点)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有关《礼记》相关知识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矜(鳏)寡孤独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
根据划分节奏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今义:窗。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 天下为公:是。能--选贤与能:能人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 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归--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翻译课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整体感知:
(1)给本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六)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一题,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强大)虽.有至道(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4)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
2、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教学相长也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学生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吴小平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学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其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此之谓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其善也: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至道(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假字: 兑.命 兑通“____”
2、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六)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