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X XX 社区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无论是邻里关系还是矛盾纠纷,对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化解老百姓的矛盾纠纷要让群众有地方“找说法”。近年来,我社区坚持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积极探索“四诊”工作法,着力构建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常态长效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了连续 5 年刑事案件零发案、治安矛盾零上交、社区居民零上访,为宜居宜业、和谐稳定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一、全面巡诊查病状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服务为本,把居民“上访”变为干部“下沉”。一是激活“神经末梢”。组建小区、楼栋、网格党支部 7个、党小组 23 个,建立“居民说事室”“业主议事亭”8 个,构建“社区党委+小区(楼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的五级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二是做好“CT 扫描”。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化解机制,每月组织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党员等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对辖区内居民进行全覆盖、无盲区地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能当场解决的,由走访干部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纳入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台帐管理,对帐销号、跑表计时。截至 2020 年 10 月,已走访群众 6 万余人次,排查矛盾纠纷隐患 257 条,化解 243 条,成功率 94.55%。三是畅通“绿色通道”。将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小区党支部书记等联系方式在小区、楼栋、人流密集地进行公示,同步完善居民 QQ 群、微信群等即时呼叫措施,确保社区干部保持 24 小时与居民群众“零距离”。全面推行错时延时上班、节假日轮休、“全科网格”、民事代办等便民措施,确保群众即来即办、一次办好。2020 年代办各类服务 628 件。
二、集中会诊析病因
坚持问题导向,健全联动机制,把“被动”管理变成“主动”应对。一是分类管理。将已当场化解的矛盾纠纷纳入“结案”台帐,适时跟踪回访,防止“旧病复发”。将未当场化解的矛盾纠纷隐患线索划分为邻里纠纷、产权纠纷、劳动纠纷、物管纠纷、家庭纠纷等五大类,坚持“党建+”理念,由社区党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分类处置、协同化解。二是部门联动。深化拓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按照矛盾纠纷隐患类别,分类邀请社区民警、社区法律工作者及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综合执法、妇联、司法、人社、法院等职能部门进行集体会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科学合理提出化解方案。三是限时化解。将化解责任明确到相关县级职能部门和社区具体人员,包案处理、限时化解。强化化解结果运用,社区党委将化解结果抄送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作为县级部门党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倒逼职能部门发挥作用。
三、带案出诊除病灶
坚持分类施策,实行多元调处,把矛盾纠纷“坏事”变成密切干部关系的“好事”。一是依法调解。针对法律责任明确的矛盾纠纷,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调解,成功调解矛盾纠纷 68 件。建立健全诉调对接机制,每次调解邀请 1 名法律工作者到场指导,对调解结果不服的,引导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二是以德调解。针对个别疑难问题,充分发挥“诗华调解室”“老单调解室”等星级调解室的能动调解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主动出击、逐个攻坚,及时化解群众反映强烈、民怨较大的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稳定。长期上访户苟清兰经过调解息访息诉。三是协商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乡贤队伍、“五老”等基层治理骨干队伍作用,打好感情牌,用好“方法论”,做深做实群众工作,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171 件。
四、坚持复诊固疗效
坚持标本兼治,突出常态长效,把治理“短期”成效变成“长期”常态机制。一是精准回访。结合每月一次的常态化走访活动,回访矛盾纠纷化解成效,确保案结事了、息诉息访。对成功化解的疑难问题,社区党委落实专人跟踪问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二是效果评估。每个季度,组织居民代表、党员、乡贤等对矛盾纠纷化解效果进行评估,效果不好的,责令包案责任人再度深入化解,确保居民满意。每年开展 1 次优秀调解员评比活动,示范推动调解工作走深走实。三是压实责任。将矛盾纠纷化解成效与社区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因工作不落实引发进京、到省、去市上访的,分别扣发
社区包案人员绩效工资 1000 元/次、800 元/次、500 元/次;包案职能部门年终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第二篇: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汇报
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社区、社工人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合力不足、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动构建基层治理高效能、服务群众高质量的“红色矩阵”。
一、坚持多方协同,让基层治理“强”起来。
深化“小城镇大社区”党建服务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围绕社区服务定位,引导辖区内各类党组织与所在社区组建成立联合党委,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推动行政资源向一线下沉,服务力量在一线聚集,实现党建联抓、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工作格局。建立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不定期组织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驻区单位代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社区“两委”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协调解决地下管网改造、巷道硬化等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便捷化水平。今年以来,开展协商议事会议37场,解决供热不暖、道路安全等问题14件。二、发挥人才优势,让基层治理“专”起来。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制定《**市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职级和薪酬实施方案》,对持证社工按级别每月给予补贴,并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提升学习积极性,持续“充电蓄能”。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者外出观摩学习2期,社区任职干部岗前培训1期,参训干部达200余人次。引导专业社工人才参与社区协商、群众文化、环境改善、治安管理等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活力。三、用好社会组织,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创新社会组织活动方式,结合端午、六一等节日节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办“粽情端午”“感恩母亲”“青·芽学堂”等活动60余场次,促进社区文化活动更富新意、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定期入户调查并建立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专业服务。今年以来,围绕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妇女增能等领域,共走访空巢老人49户、困境儿童16户、低保家庭8户、失独老人3户、残疾人25人,开展个案咨询8次,增强各类弱势群体自我应对日常困境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强化志愿服务,让基层治理“亮”起来。
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动员社会力量、热心居民,培育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并由专业社工对其进行赋能培养,提升志愿者组织力、服务力。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结合起来,策划开展“我帮你”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治理新风尚,用志愿“红心”点亮民心,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今年以来,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科普宣传、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环境保护等各类活动15场次。五、链接社会资源,让基层治理“暖”起来。
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建立困难群众与社会慈善资源对接机制,动态收集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及时对接红十字会、基金会以及党员、商户、群众等各方慈善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暖心关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迎新送暖,关爱空巢老人”“暖心善举点亮六一”等公益慈善活动,共募集慈善资金3838元、物资2400元,为21位空巢老人购置新年用品;筹集50套学习用品和运动礼包,为28名困境儿童提供帮助,让困难群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三篇: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汇报
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汇报
提纲
一、坚持多方协同,让基层治理“强”起来
二、发挥人才优势,让基层治理“专”起来
三、用好社会组织,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四、强化志愿服务,让基层治理“亮”起来
五、链接社会资源,让基层治理“暖”起来
正文: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社区、社工人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合力不足、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动构建基层治理高效能、服务群众高质量的“红色矩阵”。
一、坚持多方协同,让基层治理“强”起来
深化“小城镇大社区”党建服务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围绕社区服务定位,引导辖区内各类党组织与所在社区组建成立联合党委,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推动行政资源向一线下沉,服务力量在一线聚集,实现党建联抓、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工作格局。建立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不定期组织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驻区单位代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社区“两委”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协调解决地下管网改造、巷道硬化等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便捷化水平。今年以来,开展协商议事会议37场,解决供热不暖、道路安全等问题14件。
二、发挥人才优势,让基层治理“专”起来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制定《...市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职级和薪酬实施方案》,对持证社工按级别每月给予补贴,并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提升学习积极性,持续“充电蓄能”。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者外出观摩学习2期,社区任职干部岗前培训1期,参训干部达200余人次。引导专业社工人才参与社区协商、群众文化、环境改善、治安管理等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活力。
三、用好社会组织,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创新社会组织活动方式,结合端午、六一等节日节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办“粽情端午”“感恩母亲”“青·芽学堂”等活动60余场次,促进社区文化活动更富新意、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定期入户调查并建立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专业服务。今年以来,围绕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妇女增能等领域,共走访空巢老人49户、困境儿童16户、低保家庭8户、失独老人3户、残疾人25人,开展个案咨询8次,增强各类弱势群体自我应对日常困境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强化志愿服务,让基层治理“亮”起来
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动员社会力量、热心居民,培育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并由专业社工对其进行赋能培养,提升志愿者组织力、服务力。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结合起来,策划开展“我帮你”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治理新风尚,用志愿“红心”点亮民心,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今年以来,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科普宣传、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环境保护等各类活动15场次。
五、链接社会资源,让基层治理“暖”起来
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建立困难群众与社会慈善资源对接机制,动态收集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及时对接红十字会、基金会以及党员、商户、群众等各方慈善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暖心关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迎新送暖,关爱空巢老人”“暖心善举点亮六一”等公益慈善活动,共募集慈善资金3838元、物资2400元,为21位空巢老人购置新年用品;筹集50套学习用品和运动礼包,为28名困境儿童提供帮助,让困难群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四篇:把党建引领贯穿社区基层治理
把党建引领贯穿社区基层治理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多项重要使命,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它们发挥好在社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做好党、群众、政府之间的传递者。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基层党组织备受重视,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生活实践,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要求。
多方参与,凝聚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来的措不及防,社区工作竟然成了主要的防疫战场,但是社区人员有限,力量不足,于是利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补充了社区的防疫力量,卡口执勤、测量体温、园区巡视,党员的身影坚定的站在抗役的一线。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叔叔阿姨、回社区报道的团员、党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参与宣传活动、参加桶边值守,社区的每一个工作都有大家的身影。这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居民群众和社区工作者多方参与、紧密结合、共同治理,共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联系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社区党组织会对社区内存在的有实际困难的空巢老人由党员同志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送上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建立体系,强化群众需求的网格管理。社区建立完善的网格体系,实现地毯式全包围全覆盖,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进行包楼包片制的管理,及时了解群众诉求,逐层逐级上报问题并反馈问题。将网格当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大家庭的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应深入倾听居民的心声,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向基层党组织汇报。
基层党建引领,引领的是思想、是意识、是制度、是体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在哪里,党就在哪里,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体质体系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切实研究决定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城乡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重视发挥城乡基层治理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第五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写作提纲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写作提纲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写作提纲
1.用好“民情图”织密“惠民网”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立足问题找方法,绘成社区民情图。
立足实际建机制,实现工作精细化。
立足需求强服务,赢得群众满意票。
2.积极探索共融共建共治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统筹抓好区域化党建,变“一轮明月”为“众星拱月”。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
建好基础性保障体系,由“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3.党建领航共建和谐家园五彩凝心共享幸福玉泉
共建互融实现参与主体最大化
共治共管实现治理模式多样化
服务共享实现治理成果最优化
4.同筑“党建共同体”开创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工作联抓,推动“各自为战”向“共同奋战”转变。
组织资源联享,推动“封闭自有”到“开放共享”转变。
经济发展联推,推动“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服务群众联做,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综合治理联防,推动“条块治理”向“协防共治”转变。
5.深化街道“四项改革”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路径
管理服务重心下移。
人员力量全面下沉。
职能部门事权下放。
经费财权直接下划。
6.以“一轴三联三进”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城市基层治理服务体系
“一个轴心”实现上下通达。
“三个联合”推动组团服务。
“三方进入”协力加强运转。
7.健全“四级联动”体系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组织联席,打破条块壁垒聚合力。
责任联担,层层履职尽责传压力。
载体联创,提升服务质量增动力。
8.推行“十心十议、五联四建”模式构建“一体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以“十心”为平台,扩大服务居民空间。
以“十议”为支撑,凝聚为民服务力量。
以“五联”为主导,加强驻区单位引领。
以“四建”为保障,夯实互联互动基础。
9.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
激活城市基层组织细胞,推动城市党建发展。
架起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拓展社区自治路径。
10.把好三个关节,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引领。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对准居民群众需求。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整合用好在职党员。
11.探索新时代“党建+公益”新模式
党建+社区公益,让志愿公益更聚人气。
党建+小微公益,让志愿公益温暖贴心。
党建+四季公益,让志愿公益渐成风尚。
党建+毗邻公益,让志愿公益传播更广。
12.做活党建微网格做实治理在基层
对各级党的组织而言,必须强化抓实党建、引领治理的职能。
对各领域的党员而言,必须强化引导参与、作出表率的职能。
对党政融合发展而言,必须强化政社联动、协同推进的职能。
13.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资源整合,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功能集成,建立项目服务群众
建章立制,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力量
队伍增能,有效提升服务品质
14.区校联动共推“社区政工师”让网红思政课进社区、进园区
一是以需求融合为基,健全两项机制。
二是以思想融合为本,建立两个制度。
三是以文化融合为要,强化辐射效应。
15.小区治理从“人”出发
选优配强支部班子。
培训教育班子成员。
培养年轻后备力量。
16.基层治理力戒“三论”
力戒“唯书本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力戒“唯经验论”,“装满水动摇不出声”。
力戒“唯形式论”,“惟实可破天下之虚”。
17.答好“社会治理”这道题
党建引领,解好“小区治理”这道题。
部门协同,解好“资源整合”这道题。
同心同力,解好“共治共享”这道题。
18.筑牢基层治理党建地基
强化组织引领,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力量。
强化服务引领,凝聚基层治理群众力量。
强化创新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制度力量。
19.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灯光舞台,让乡村治理“活”起来。
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阳光氛围,让乡村风气“纯”起来。
走好“农村建设三治经”星光大道,让乡村振兴“亮”起来。
20.乡村治理“三利剑”
“一剑”法治止纷争。
“二剑”德治知廉耻。
“三剑自治树新风。
21.“针”解难题“绣”好基层治理之“花”
“绣”即照着模子,绘好蓝图。
“花”即求真务实,做亮实绩。
“针”即急民之急,解民所需。
22.答好基层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新考卷”
多用情,答“准”联系服务群众的客观题。
多用心,答“深”宣传教育群众的主观题。
多用力,做“实”组织凝聚群众的实践题。
23.“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用活载体,夯实根基,着力构筑社会治理“防火墙”。
建强堡垒,充实力量,全面巩固社会治理“主阵地”。
激励担当,群防群管,有效激活社会治理“一池水”。
深化功效,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平安创建“新效益”。
24.健全“四大体系”巧解基层治理难题
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建强基层治理“感应末梢”。
要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舒通基层治理“循环脉络”。
要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功能系统”。
要健全基层“保障体系”,做强基层治理“骨骼肌体”。
25.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筑牢敢于治理的“指挥所”。
锻造善于治理的“先锋队”。
厚植高效治理的“综合体”。
吹响共同治理的“集结号”。
26.以党建之光照亮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合理细分治理单元,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合成“一张网”。
建立健全互助组织,推动乡村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厘清乡村职能界限,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
27.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
筑牢基层治理的“桥头堡”。
配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
树起基层治理的“一面旗”。
28.聚焦治理“盲点”夯实乡村“基点”
下沉治理资源,抓好灾害前的防范。
加大治理力度,把好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治理抓手,护好山水间的净土。
29.乡村治理要学会“接地气”
首先,夯实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是关键。
其次,利用能人治村,集聚人才力量是保障。
再次,倡导乡风文明,净化人居环境是支撑。
最后,提高村民素质,发动全民参与是长效。
30.乡村治理的“前”“中”“后”
服务前移到乡村。
矛盾中断在乡村。
文明后补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