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工作总结 > 月份工作总结

10年10月份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工作总结

10年10月份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工作总结



第一篇:10年10月份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工作总结

2010年10月份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工作总结

10月23日由通风科牵头,生产科、防突科、机电科、总工办、调度室按照各部门业务分工分别提供11022(A)、23071B、21052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的基础资料,通风科负责汇总;10月23日在总工程师的组织下,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门召开了工作面瓦斯评价会议对参评工作面进行了会审,并签字。10月24日通风科负责对3个回采工作面瓦斯评价表上报集团公司。

(9月23日~10月23日)四个回采工作面实际回采情况验证:

(1)、通风基础条件:巷道断面符合作业规程和有关规定,满足工作面配风需要。

(2)瓦斯地质: 11022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0.4~1.2m3/min,23071B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0.6~2.2m3/min,21052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0.4~1.4m3/min达到了预计效果,各业务部门随瓦斯变化及时负责调整瓦斯防治措施。

(3)通风系统:①通风系统简单、合理、稳定;②风量符合规定;③回风直接进入专用回风巷;④控制工作面风流的风门、风墙等设施符合标准;⑤回风侧畅通,无控制或调节风量设施;⑥工作面风流不经过采空区、冒落区。

(4)抽放系统:①建立有可靠的瓦斯抽放系统,并且运行正常;②抽放系统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且管路畅通;③抽放管路与电缆分侧吊挂;④安装多种参数检测仪进行计量。抽放效果达到了预计要求。

(5)、监测监控:①安装有稳定可靠的Kj90NA监测系统;②工作面安设有甲烷、馈电传感器,且灵敏可靠;③上付巷瓦斯传感器报警、断电浓度均≥0.8%、复电浓度<0.8%,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回风巷内全部非本安型电气设备;下付巷瓦斯传感器报警、断电浓度均≥0.5%、复电浓度<0.5%,断电范围为进风巷内全部非本安型电气设备。③安全监测装置的安装、使用、调校、维护符合有关规定;④配有专职瓦斯检查员。

(6)、防尘及隔爆设施:①上、下付巷均按要求铺设有水管;上下付巷各设有净化水幕,各转载点及支架上设置有喷雾;上、下付巷各装有隔爆水袋 ;②工作面实行浅孔静压注水;③按照规定定期测量粉尘。

(7)、压风自救:①上、下付巷各铺设有风管、压风自救系统横梁采用1寸管、出气口采用6分管,供风量每人0.1m3/min、压力0.4Mpa、供风质量良好,上下付巷按要求设有压风自救袋;②通风队每天进行检查、维护。

(8)、电气防爆:①有正规供电设计、供电系统图纸;②下井设备有“MA”安全标志;③电气设备入井前已检查其防爆性能并签发有合格证;④有专职防爆检查人员进行防爆检查,有制度;⑤瓦斯电闭锁的停电点设在该工作面供电的总开关上⑥严格落实放炮停电制度。

(9)、通讯设施:①上、下付巷按照要求装有电话,使用正常能与调度室直接联系;②通讯设施为本质安全型、有防爆标志。

(10)、①编制、完善并严格落实防治瓦斯措施;②安检部门监督检查到位。总之,各业务部门按照评价内容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使回采工作面实现了安全生产。

通风科 2010年10月24日

第二篇:工作面回采分析

工作面采场情况分析

现工作面材巷已采104米,运巷未采,共134个支架。主要受f8、f16断层影响。21~34号架为全岩,58~96号架基本为全岩。

现工作面距调正采位材巷还需调采49米,添27个支架,自现在回采位置到工作面调正范围内,共受4条断层影响,分别为f7、f8、f13、f16断层。f16断层落差10~14米,影响范围约为63米,该段岩石较松软,易冒落,应加强支护。f8断层影响范围为15号架~45号架,为割底板岩石段,该段岩石为细砂岩,岩石较硬,需放震动炮。F7断层落差4.5米,造成煤层进一步抬起。f8断层落差约为

1.8米,对回采影响较小。工作面调正后面总长为245米(平距),1~15号架为全煤段,97号架至机尾100米范围为全煤段,工作面需进一步调整回采层位,并建议尽快推采机头并上漂,减少15~45号架割煤层底板岩石范围。

调正采位后,再推采55米将过3上1201运巷探巷,工作面调正后至揭露运巷探巷范围将主要受编号f16断层、f8断层、f13断层、f7断层影响。其中f13断层落差1.5~2.0米,对回采影响较小。f16断层落差为10米,影响范围为44号架至96号架,长度约为40~63米,预计该段顶板岩石破碎,松软,易冒落。f8断层落差为4.8米,f7断层落差为4.5米,均为前方抬起断层,应及时上漂,减少割岩石量。

工作面调正后两巷均上山回采,工作面出水逐渐流入后部老塘,对工作面影响逐渐变小。

第三篇:1031工作面回采安全评价报告报告

松河煤业管理公司新园井区

1031工作面整改安全预评价报告

二0一三年五月六日

前言

新园井区在松河煤业管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强化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公司的有关文件精神,该项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对1031回采工作面进行安全预评价。本次安全预评价范围包括调查分析和有效排除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

为有利于加强1031工作面的安全整改推进,切实达到安全预评价的目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该工作面本质安全程度,兹提出《1031工作面整改安全预评价报告》。

1031工作面整改安全预评价报告

一、工作面概况

地面位置:1031工作面地面位于相对位于复采一单元工业广场东面。地面标高为+1760-+1700m,主要以荒山沟壑为主。

井下位置相邻采掘情况:位于回风斜井东侧,北面接近F3,东面到F2断层,西至3#煤层回风上山,南面是未掘的1033回风巷。

煤层顶底板情况:根据现有采掘揭露地质资料,顶板以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含瓣諰类、腹足类化石,间夹透镜状菱铁矿。煤层直接底板上部为细砂岩,下部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致密含动物化石,以腹足类为主,并有黄铁矿。

煤层特征: 3#煤层在井田范围内均有分布,从整体来看,该工作面范围内3#层煤赋存较稳定,煤层厚度2.0-3.1m,平均2.5m。煤层结构简单, 煤层倾角16°~20°,无夹矸,全部可采。

地质构造:1031回风巷以上的F3走向断层距回风巷32m,基本无影响。边切眼距F2断层留有30m的煤柱,对回采无影响。运输巷在540m处遇一条落差为2.5m的断层,采面无法通过,现已需另开切眼。另外,该工作面不受大褶曲及其它因素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1031采面回风巷距小窑留有32m的隔水煤柱,且有F3走向断层相隔,无影响,且地质构造简单,无含水岩层存在。4

另外,对采面顶部含水分析结果表明,5#煤层上部(F3断层下盘),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老空区积水可能会渗漏到1031采煤工作面,其次是受季节影响,地表水可能渗透到工作面。

瓦斯情况:该区域属高瓦斯区域,预计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6.34m³/t左右,特别是工作面在靠近断层及采空区等构造区域,预计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且分布极不均衡。

煤尘情况: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煤尘具爆炸特征。

煤层自燃倾向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属Ⅱ类自燃煤层。

地温情况:工作面属正常地温地区。地压情况:工作面属正常地压地区。

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回采过程中上隅角、回风顺槽瓦斯超限隐患。①工作面上隅角处封堵不严,采空区从该处向外溢出。②通风系统不稳定,通风设施监管不到位,回风巷和运输巷的负压失衡。

③突然停电,造成主扇停风。

2、回采过程中发火隐患。

①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或工作面停产检修,采空区固定氧化带内氧气含量升高,采空区自燃发火几率增大。

②运输过程中出现机械火花。

③电气设备使用时间长,质量差、维护、使用、检修不到位等,造成工作期间产生电火花。

3、回采过程中煤尘超限隐患。

①工作面采用炮采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方法。在正常生产和运输期间,工作面放炮和各转载点因煤遭到进一步破坏,产生大量的煤尘。

②工作面没有认真做好洒水降尘工作,导致生产时产生的煤尘较多。

③工作面风量不足、通风不畅,降尘不彻底也是造成煤尘堆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冒顶片帮。

①顶板没有及时支护,空顶时间长;

②没及时放顶,工作面上下出口没有特殊支护,顶板破碎处无密集支护;

③支护方式不符合岩性特点,支护效果较差; ④过破碎构造带没有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

⑤违章操作,支护质量差,支护材料、设备、机具不合格等,是造成冒顶、片帮事故的主要原因;

⑥采面支柱及工作面上下出口20m范围内巷道支护欠妥,矿压参数不准确,支护参数不合理,集中应力作用的时间过长,支护设备失效,没有及时检修,支护质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⑦采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格,人失误造成事故; ⑧采煤工作面煤壁所留伞檐过大,未及时清理伞檐,打钻或行人时发生煤壁片帮。

⑨支护不及时造成冒顶事故。

5、放炮管理不到位造成放炮事故。

①炮眼深度、角度、间距、装药量等爆破参数不符合设计要求; ②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装药,没有使用炮泥和水炮泥,抵抗线不够; ③炸药和雷管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 ④没有按规定处理瞎炮;

⑤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格,没有实行“一炮三检”制度和“五人连锁放炮”制度;

⑥放炮距离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没有按规定设置警戒; ⑦放炮崩倒支架:

A支柱架设质量差,如采煤工作面支架的迎山角不符合要求,楔 7

子打的不紧,或空顶没有刹紧,或将它们打在浮煤、矸上;

B炮眼排列方式与煤层硬度、采高不相适应,有大块煤、岩崩出击倒支架;

C炮眼角度、炮眼深度、装药量与作业规程不相符合,造成放炮崩倒支架;

D采煤工作面需要放炮时,其炮道宽度小,太靠近支架,因而崩倒支架;其它不符合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的情况;

⑧放炮造成的冒顶:

A采煤工作面顶眼的眼底距顶板距离太小或打入了顶板内; B采煤工作面遇有地质构造,顶板松软破碎,未采取少装药放小炮的办法,照样放炮;顶眼装药量过大,爆破时对顶板冲击强烈,造成冒顶;

C一次爆破炮眼数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空顶面积大,支架又未能及时跟上,或在炮放时,未执行崩倒即扶的规定而造成冒顶;

D炮眼的角度不合适,放炮时崩倒崩坏支柱,造成大面积空顶,支架又不及时跟上,产生冒顶;

三、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一)防治瓦斯超限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本煤层顺层钻孔和上隅角预埋管对工作面进行瓦斯抽放。

2、由专职瓦检员对1031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工作面上、下隅角及其规定的检查地点每小班不少于三次进行巡回检查。

3、工作面回采时,对上隅角码放煤袋进行封堵处理,杜绝形成瓦斯积聚的空间,瓦检员、安全员监督落实此项工作。

4、工作面回采前由通防队负责在1031回风顺槽距离上出口20m往外施工本煤层顺成抽放钻孔,提前对工作面后段采空区瓦斯进行抽放。

5、瓦斯抽放泵房每天要开启低负压抽放泵,对工作面上隅角进行瓦斯抽放。

6、瓦检员要加强对工作面、上隅角等处的瓦斯检查,当出现瓦斯超限时,及时汇报调度室和通防科,并进行及时处理。

7、加强对通风设施的管理,确保风门闭锁装置和传感器的完好可靠,保持工作面风流的稳定。

8、认真落实试验断电制度,瓦斯传感器校检制度。

(二)防治自燃发火安全技术措施。1、1031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加快工作面推进、回撤和封闭速度,缩短采空区遗留煤炭氧化时间是预防采空区发火的根本措施。要切实加强工作面生产和末采回撤工程的组织管理为防灭火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如果发现采空区有自燃发火倾向,可向采空区采空区喷洒阻化剂。

3、封堵漏风通道,减少向采空区漏风。工作面上、下隅角易形成三角空洞并与采空区直接连通,成为向采空区漏风的主要通道,必须严密封堵;根据采空区瓦斯抽采参数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等资料控制采空区瓦斯抽放强度或停止采空区瓦斯抽放,保证在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小漏风。

4、按规程要求向采煤工作面供风,必须定期进行测定和调节工作面风量,防止因风量过大造成采空区漏风。

5、提高回采工作面煤炭回采率,减少采空区的可燃物。

6、在工作面上、下出口支护完好的安全、畅通地点和运输顺槽皮带机头分别配备三台以上干粉灭火器及其它灭火器材;在工作面及进风巷进行电气焊等工作,必须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并报公司审批。

7、通防科、监测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准确监测采空区的温度、CH4及CO浓度,严格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努力做到超前预防,防火于未燃。

(三)防治煤尘超限安全技术措施。

由于工作面采用放炮落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 10

采煤方法。在正常生产和运输期间,工作面放煤和各转载点因煤遭到进一步破坏,产生大量的煤尘。故该工作面采取放炮采用水泡泥、炮前提前洒水、安设移动喷雾、定期清洗巷道的综合防尘措施。

1、放炮员装药时要同时装水泡泥,并用炮泥封堵严实。

2、采煤队利用交接班时间,向工作面提前洒水,润湿煤体,降低工作面产尘量。

3、供水管路必须每隔50m设一“三通”,上、下出口以外20m范围内各安设一组喷雾,运输巷各运煤转载点各设置一组喷雾,回风巷内间隔200m安设一组喷雾,每组喷头规定不得少于3个。采煤队在工作面放炮、放煤时打开回风各处喷雾,喷雾要求雾化整个巷道断面。

4、工作面上下出口、回风巷、运输巷距工作面50m范围内降尘工作由采煤队负责每小班进行一次,冲洗巷道一天一次。

5、采用最佳排尘风速降尘,一般情况下,采取防尘措施后的最佳排尘风速为2~2.5m/s之间,最高不超过4m/s。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瓦斯涌出量及时调节风量使其达到最佳排尘风速。

6、对采取防尘措施后空气中浮游粉尘浓度,每旬进行一次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进行检测,确定被测环境中粉尘的质与量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对改善粉尘作业环境和防治煤尘爆炸提供科学依据。

7、采取个体防护措施,所有能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3M防尘口罩。

(四)预防冒顶片帮安全技术措施。

1、根据煤层顶板性质,合理进行工作面支护。

2、注意观测顶板来压情况和顶板稳定完整情况,过破碎带要制定专门安全措施。

3、严格控制采高。

4、工作面上下出口20米超前支护要做到支护有效,泄压柱及时更换。

5、工作面炮后及时挂梁支护,严格按照控顶距来进行作业。

6、做好敲帮问顶工作,及时找掉工作面顶板不稳定岩石和工作面片帮煤。

7、施工人员在工作面打眼或行走过程中,要观察好支护及顶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严禁支柱超伸缩量使用。

(五)预防放炮事故全技术措施。

1、使用的爆破器材必须取得矿用安全标志,并按规定布置炮眼、装药、连线、爆破和设置警戒线,爆破线符合标准要求,不得有明接头,严禁采用固定明线放炮。

2、炸药、雷管必须分开存放在专用箱内,并加锁;严格执行“一炮三检查”,爆破时必须把爆破材料放到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区。

3、从事爆破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炸药的使用、领取、退还等要按规定执行。

5、电雷管(包括清退入库的电雷管)在发给爆破工前,必须用电雷管检测仪逐个做全电阻检查,并将脚线扭结成短路。严禁发放电阻不合格的电雷管。

6、必须按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废旧爆炸材料回收、销毁制度。

7、井下作业点临时存放爆炸材料应选择在干燥、通风良好、顶板完好、安全的地方,并有防潮、防静电(包括杂散电流)、防冲撞、防盗措施。

8、不得使用过期或变质的爆炸材料。不能使用的爆炸材料必须交回爆炸材料库。

9、发生残爆、拒爆时,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进行处理。

10、井下爆破严禁放糊炮。

11、按《作业规程》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处理处理瞎炮。

12、当班未使用完的炸药、雷管,必须及时交回炸药库,严禁将 13

炸药、雷管存放在采面工具箱或井下其他地方。

第四篇: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业有限公司

109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业地测科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109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109回采工作面,位于井下北采区的西部,北为蛤蟆沟保护煤柱,南为副斜井保护煤柱,东为未开采的实体煤,西为本矿与昕水河保安煤柱,地面为山坡,无建筑物。工作面走向长度607m,切眼长180m。

109回采工作面,从2011年7月10日开始回采到2011年10月17日结束,共计生产3个月7天,总计生产煤量为165449吨。

109回采工作面,可采长度607米,切眼长度为180米,煤层平均倾角6°工作面煤层厚度在1.5~1.3米之间,平均煤层厚度1.4米,地质储量187845吨,可采储量168663吨,该工作面在回采结束后实际采出煤量是165449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8.09%,损失率为1.91%。109回采工作面地质较为复杂,回采至229m处时工作面中间揭露一断层,走向9°,倾角26°,落差3.5m,一直延伸到末采仍为完全揭露。煤层赋存稳定,回采煤量损失主要是断层构造导致煤量损失3214吨。

109回采工作面,地质构造从掘进到回采过程中观测情况看,整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单斜为主,局部小向斜,另外有空巷、断层影响,使原设计的回风顺槽后退126m,运输顺槽后退40m,煤层结构不稳定,夹矸油母页岩厚度为0.9~1.5m,对回采率及设

备有很大影响。

109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在回采工作面末采时,采空区导通上覆含水层,地面受采动影响产生较大裂隙,导致采空区涌水,目前采空区涌水为12m³/h。经验证整个回采工作面从开始到结束断层为不导水断层,裂隙含水层水和地面裂隙充水为涌水主要水源。

煤业地测科

2011年10月20日

第五篇:综采工作面回采总结

21041综采工作面回采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21041工作面位于21采区西翼,工作面标高-186m~-270m,走向长466m,倾斜长106m,面积47250m2,工业储量30.90万t,回采28.74万t储量。煤层倾角平均18~250,开采二1煤层,平均厚度,4.5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采煤,停采位置距21回风下山巷道留35m护巷煤柱。

二、工作面装备及作业方式

工作面机头、机尾选用ZFG3200/16/25型液压支架各6架作为过渡支架,采面选用ZF3000/16/24型液压支架79架作为基本支架。采用MG170/410-WD型采煤机,采放比1:1.5,实行一采一放,追机放顶煤作业方式。

三、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1041工作面煤岩层走向220-240°,倾角18-25°,上陡下缓趋势,466-110米之间工作面上部局部褶曲构造出现频繁,110米向外靠近工作面上安全出口15米左右底板变化较大,回采时采取抬底措施回采。工作面回采至425米至410米处时在工作面中下部出现采空区一个出水点,水量1-13m3/h,回采过程中在出水点挖临时翻井用管子装水直接把水引入下部水仓;另一方面在出水点前方布置钻场向出出水打钻超前放水和局部底板注浆加固改造,该出水点随工作面推排由下往上逐渐推移,回采到410米处时消失。总体上讲,21041工作面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

四、矿压显现及顶板管理经验

21041工作面回采期间没有揭露断层,但受申家门断层及其支断层影响,面内煤的坚固性差,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前后支撑应力区破及工作面前方20-30米范围,工作面正常回采时矿压不明显。工作面前推一排,放一次顶,大多顶板随采随落,回采时放顶步距为0.6m。

五、工作面回采率

21041工作面回采期间,420-390m由于煤层底板在走向和倾向上呈上下起伏,工作面局部呈鸡窝状丢底煤较多,后采取根据煤层厚度和底板变化及时调整采高,提高煤炭回收率。

采煤队每月计划产量46000吨,实际产量月平均达到45000吨,根据21041工作面理论数据工业储量30.90万t,实际回采30.07万t储量,回收率97.3%。

结合工作面回采时产量和回采和煤层注水时钻探煤层厚度综合分析:21041工作面回采率97。3%,除留35米护巷煤柱损失煤量1万吨,其他就是局部因工作面出水造成的极少煤量损失,总体讲该工作面回采率符合煤矿储量管理规范要求。

六、推采难点及经验总结

一)推采难点

1.局部煤层底板变化和煤层坚固性差,造成采前掉顶,支架受力不均,出现咬架、错架现象。

2.回采过程中遇到由于地质构造破坏了煤岩层的原始整体性,回采过程中放煤时煤矸分选性差,煤质管理有难度。

3.煤层底板的变化,造成工作面前后溜运行时底槽回煤溜子噎死、压死等现象。

4.综采队伍人员技能操作水平有待提高,不能根据现场情况地质变化提前调整回采工艺。

二)经验总结

1.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制度。2.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负责的高素质综采队伍,是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前提。

3.加强工作面前后溜现场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三)今后应采取措施

1.遇顶板压力大、破碎地带,放慢割煤速度,支架追机、擦顶带压移架。

2.根据煤层厚度和地质变化及时调整采高及回采方案,也可采取适当的破顶、割底办法,保证支架活柱量,防止压死支架。

3.建立起一支队伍稳定、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综采队伍,同时抓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