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组织 精心谋划 确保“户户通”工程顺利完成
加强组织 精心谋划 确保“户户通”工程顺利完成
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金河清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覆盖工程,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文化惠民的一号工程。实施完成好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全省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是各级政府和广电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省广电部门干部职工要提高认识,树立紧迫感、责任感,努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在今年内完成全省50万户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覆盖建设任务,为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努力开创我省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覆盖工程的重大意义
我省农牧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村牧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牧区的有效覆盖,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到丰富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广播电视服务农牧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要看到: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农村牧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无法通有线电视,只能靠无线方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收听收看质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年4月起,中央决定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牧区开展实施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程,这项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部署,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农牧民用户可收听收看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大大增加,质量显著改善,同时可实现应急广播入户、固定电话入户,将进一步拓展农牧民群众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的便捷渠道,是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牧区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主流媒体辐射力影响力、巩固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高农牧区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大力推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利国利民惠民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好,做好做实。
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完成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覆盖
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的总体布局,结合我省的实际着力抓好50万户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着力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覆盖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缩短这一进程,并将构建起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工程涉及全省50万户,其中,西宁市15.36万户、海东地区19.33万户、海北州1.17万户、海西州1.87万户、海南州3.36万户、玉树州4.7万户、果洛州1.17万户。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各级政府和广电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自愿,长期受益;统一标准,全面覆盖;可控可管,安全运行”的原则,精心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强大合力。目前,各地均已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进度要求和质量要求,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大局意识,相互支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三、科学谋划,确保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安全、健康发展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与强化管理并重的原则,把有效的管理纳入到推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播出,安全播出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目标,如果安全播出保证不了,就可能出大的问题。高度重视广播电视的应急功能,完善应对异常情况的技术保障,确保应急功能在紧急情况下真正发挥作用。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丰富的内容、高质量的节目,群众就不爱听、不爱看,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我们要把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作为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的重要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节目的供给力度。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村牧区题材、农牧民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多提供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多提供贴近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信息服务,用有特色、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丰富农村牧区的文化生活,引领农牧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尚。要在保证中央电视台16套节目、7套少数民族语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3套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套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本省各1套广播和地方电视节目直接入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高清频道、双向视频点播等节目内容。要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办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扶持力度,提高节目译制水平,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更好地惠及我省广大农村牧区群众,使我省广大农村牧区群众真正实现从“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第二篇:陕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陕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设备安装使用指南
一、“户户通”设备功能
通过直播卫星接收设施除了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能在不开电视机的情况下,通过机顶盒内置的小喇叭直接听广播。用户若选择开通电话业务,还可打电话。同时,如果购买双模机顶盒,既可选择收看直播卫星节目,也可选择收看当地地面数字电视节目。
二、“户户通”设备安装范围
凡是至2011年底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乡村,或3年内有线电视难以入户的乡村居民均可向当地广电行政部门申请安装“户户通”设备。由村委会汇总本村所需设备的农户,以村为单位送县区广电局,经批准后,可安装“户户通”设备。
三、“户户通”设备费用有关政策和交款方式
1、国家和省政府每套设备共为农户安排200元补
·1·
助,市县政府安排100元设备补助和安装费用,自愿选用“户户通”设备的农户需支出100元的设备费。如农户自愿使用语音通信功能,需支出300元,其中100元为购机费用,可以2年内消费300元语音通讯业务。
2、支出方式。只选用电视接收功能用户,以村为单位,由村委会集中收缴后,上交当地广电局或直接到当地邮政储蓄银行上交到全省“户户通”专用银行账户,由银行向农户开具转账凭证。
账户名称: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户户通专户 账 号:***001 开 户 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 选用语音业务的用户,以村为单位,按上述方式上交100元的购机费。另将200元语音通讯费上交当地广电局,由广电局按程序上交语音业务服务机构。
账户名称: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账 号:***001 开 户 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
·2·
设备安装后,由当地广电部门向农户出具国家广电总局统一规范的用户购机凭证。
四、设备安装
“户户通”设备由各县区广电局负责组织安装(详见附件1《陕西省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安装开通服务工作流程》、附件2《开户安装提示信息表》)。
安装过程中:
1、出现整村没有移动信号,上报县区广电局,由县区广电部门将该村所在乡镇名、村名、该村的经纬度上报省广电局;
2、个别农户家里移动信号弱,请调整接收机、电视位置,重新安装;
3、个别农户家里确实没有移动信号,暂停安装,上报县区广电局,由县区广电部门将该用户信息上报省广电局。
五、维修服务
1、服务范围
由国家和省上统一组织招标采购,且列入“村村
·3·
通”、“户户通”工程建设计划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且供货方已按要求设立了省级服务中心,并委托各县“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代理其设备维修服务的接收设备,主要包括直播卫星接收机、高频头等。设备因人为原因、各类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设备故障,不在免费维修服务范围之内,可提供有偿维修服务。
农户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后:(1)先自行检测天线、接收机、电视之间连接线是否安好(详见附件3《机顶盒提示信息表》);(2)确认不能发现故障原因的,送至县区“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进行维修,运输费用由农户承担。
2、服务时间
接收机保修期24个月,自2013年1月30日起至2015年1月30日止,保修期内提供免费维修。
省级维修服务电话:029—65665080 省级指导、监督电话:029—87966077 县级服务电话:0914—4321912
·4·
第三篇:农村“户户通
农村“户户通”看乡村之发展,浅谈社会之现实,未来的养老我们能做些什么?
从过去的“村村通”到现在的“户户通”农村的广播电视服务又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的发展也迎来了一股新的春风。
“户户通”直播卫星电视服务是为贯彻中央领导关于“十二五”时期为尽快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经中宣部批准,由国家广电总局实施的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新服务。服务区域范围内的群众,可通过自愿购买“户户通”接受设施,免费收看中央电视台1——16套,本省一套卫视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七套少数民族电视节目,十三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和一套本省广播节目。配以001天线,收看地方卫视。(听说此户户通“三网合一”,可以上网呢)清楚的记得上小学时家里的电视能收到3,5,6,8.那时家里装的是闭路,自然收的电视节目多一点,不过是收费的。那时装闭路的人不算太多,逃费,“偷信号”(自家看不了的电视节目把自家的线路拉到有闭路的人家)的人却屡见不鲜,最后队里的卫星信号接收塔也就废弃不用了,现在看起来那根柱子看起来真的有点儿孤单了。前几年队里都装起了“”网子”(卫星接收器的一种)重新看起了丰富的卫星电视,家里还看的是地方卫视,直到大叔大婶们开始看起了“锅”(也是卫星接收器的一种),小姑父买回了“锅”,家里又重新看起了卫星电视。
那套设备二百多呢,不过不用交电视节目费罢了,其实挺划算的。登上房屋顶向远处看,那可真是锅的海洋了,灰蓝的一片,这是在城乡结合部看到的真实情况,也是我们村里的真实情况。“户户通”设备一套四百六十元,农民只交20元,就可以领到这套设备。交钱的时候不积极,总以为会上当受骗,领到了,装上了,调试好了,能看了,都又想方设法的多要,就连城里的也回庄子要呢!遗憾的是这政策只限农村,城里的拿了不输密码还成,输了密码拿了也是白拿。
看不到的有人抱怨,“别﹡﹡都发了为啥木我滴,村干部咋当滴”。看到了的依然有人抱怨,“电视节目太多了么,看不过来,一部完整的电视剧都看不上昰你说说,娃娃要看那个尼,我们老俩客要看这个尼,最后还是跟着娃娃看着呢么”
这些天听最多的就是这些了,不过我家还好,分时段呢!老爸和我新闻时段,老妈和妹妹电视剧,有时一起还看些娱乐的,《百里挑一》,《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周立波的脱口秀《壹周立波秀》,让我开心一乐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电视新闻里都是些歌颂美好时代的,今天谁谁好了什么,明天谁谁又访问了哪,新闻联播永远是这样的框架,从没变过。有网友也戏说“什么剧种都有个结局,新闻联播没有”。只要我们的国家还在,新闻联播就不会播出最后一集。
新闻是大家的,我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新闻有时候又不是大家的,我们好的现状被媒体大肆宣扬,现实的状况又被美化。社会何时才能回到原本的真实?也许到世界谢幕的那刻也不会吧!韩寒说的真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智慧和官员权利之间的矛盾”。该惩罚的没惩罚,不该惩罚的却当了“替罪羊”。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慢慢少了,开始评起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人物”,难道我们的社会就这么十个人,二十个人„„值得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感动的人千千万,何止十个,二十个„„他们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没错,但他们更多的是代表个体,并不能反应其群体的真实性。
我们的人民光有民族自豪感是不行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自省。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是综合国力,GDP,简单叠加,还要有自己民族的信仰,对自身的内省。佛,道,儒,三家都有的中国更应该懂得处事的哲学,他的人民更应该懂得尊老爱幼,更应该„„我们看到的如何„„,听到的又如何„„? “内修其心,外修其正”,有多少人又真正能做的到?我做不到!如果我们努力的向这个方向迈进,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又有谁会看不清?全民的素质才是国家的素质。
今天早上看手机早报,报道称:我国城镇化已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建成。据调查:“十二五”时期,城乡“空巢”家庭达50%,有些地方已达70%.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文化下乡,农民希望得到真正的实惠。希望得到真正的实惠,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2006年农业税免了,农村从此免交了“皇粮”,再也不用为交粮而发愁,粮食真正成了自己的,腰包鼓了,心情好了(相对以前而言),小日子越过越好!近几年种粮有补贴了,养母猪也有补贴了,还给母猪上保险来着!农民也不再单纯的以种地维持生计,搞起了养殖业,种起了经济作物。农闲时外出打工,挣个千八百块钱以补贴家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待在村里的人相对不断减少,种地的人少了,慢慢开始出现了土地流转,有了承包人。有的人贷款买了房,夏天回来种地,冬天回城里窝着过冬。
难道真的如外面所说的,农民的日子真的好过了吗?没有!
物价上涨快,化肥价涨了,农药价涨了„„土地不好种了,给儿女买房子难了,这并能阻止农民向往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除种地外,搞养殖的老乡越来越多,搭温棚种韭菜,种西红柿„„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了规模,有了效益。大家都在一起干活,(我们这人叫并工)仿佛又回到了大集体,老乡们干的热火朝天,只为一个目的——把活干完。
村里的留守老年人大都不愿意随儿女一块儿去城里住,不是他们不想住,怕给儿女添麻烦,怕影响孙子学习,当不惯城里人。儿女上班,孙子孙女上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憋闷的慌。在乡下空气好,老友们往木墩上一坐,晒晒太阳,唠唠嗑,掀个花花,有时串串门„„“最美不过夕阳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孝顺父母,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多陪陪父母。父亲是面前的大山,爬上去,翻越它,柳暗花明。母亲是面前的海,掠过它,面朝大海,春暖花
第四篇: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全力确保货运组织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全力确保货运组织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根据体制变化和公司职能定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铁路局来讲,作为铁路市场主体,必须把实施、推进好货运改革,当作适应新体制、新形势要求,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突破口,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铁路总公司保持高度一致,精心谋划方案,稳妥组织推进,全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货运改革早见成效。
一、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统一思想为前提,充分认清重要意义。铁路实施货运改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既是铁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铁路本身来讲,至少还有着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一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实行货运改革,历史性地推出“前店后厂”模式,“前店”抓经营,“后厂”搞生产,将一举解决铁路长期存在的生产、经营不分的问题。如果说,实施客运组织改革,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启蒙课”,那么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就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这门课学好了、达标了,铁路才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完全走向市场。二是开拓市场的“重头戏”。货运是铁路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关系铁路生存与发展大局。只有唱好货运改革这台“重头戏”,解决好当前铁路货运组织方式落后、不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扩大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三
是赢得市场的“大品牌”。实施货运改革,核心要求就是做到“敞开受理、随到随办”,从而最大限度地为货主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了,就能在市场上树立起特有的“铁字号”品牌。四是持续发展的“提前量”。随着铁路运能“瓶颈”制约状况的逐步缓解,铁路运输尤其是货物运输,将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必须从现在开始,超前主动地建立相应的货运组织机制体系,尽早适应铁路货运的转型发展。总之,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深对货运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保持高度重视,形成高度自觉,为货运改革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二、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学习调研为基础,科学研究推进方案。货运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对上级精神,要理解、吃透、能讲清。在这次全新的探索实践中,原原本本领会好上级指示精神,是确保货运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铁路局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以盛光祖总经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总公司制定的10个配套文件为重点,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在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的基础上,帮助指导站段领会精神、开展工作。相关单位在落实过程中,对拿不准、吃不透的地方,要及时向专业部门请教,不能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测。二是对全新课题,要研究、思考、有对策。货运改革给铁路局带来了很多从
未经历的全新课题,比如,如何实现“前店”与“后厂”的有效衔接,确保货运受理方便快捷、运输组织合理高效;如何发展好“门到门”运输,尽快形成完整的物流链条,等等。这些,都需要铁路局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逐个予以解决。三是对自身难点,要看准、摸清、解决好。这次货运改革,是对铁路运输组织、多元化经营格局、收费管理、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改革,任务艰巨,难点很多。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注重超前预想,对自身存在的难点问题看准摸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三、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科学严谨为标准,切实抓好工作对接。在货运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对接,不仅要抓好与总公司的相关政策对接、业务对接,还要抓好本单位改革前后的日常工作对接。一是管理无缝。重点是搞好交接,严格按照“资产随业务走、人员随资产走”的原则,切实搞好资产划分、人员划转、票据使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建好机构,按照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管理科学的总体原则,切实做好机构优化、调整和设置工作;抓好延续,对于新接收的业务,要把以往管理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好,确保移交业务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工作有序。必须缩短适应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架构;必须盯紧过渡期,在探索
实施阶段,全过程盯紧网上受理、市场营销、具体承办和客户意见等环节,及时分析研讨,补强完善;必须尽快见成效,在广大货主感受到铁路货运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努力提升铁路货运量。三是协调紧密。既要加强与总公司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征求指导性意见建议,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还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单位的调研走访,跟踪掌握改革推进实施情况,及时解决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铁路局货运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小组成员日常沟通机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坚强领导为保证,全面上手狠抓落实。货运改革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求很高。在当前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主动上手,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把货运改革工作实施好、推进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上手、带头研究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改革推进方案,密切盯控改革实施过程,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细化货运改革各阶段工作目标、推进步骤和具体要求,明确时间节点、牵头和配合部门,建立从上到下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工作推进表,倒排进度,到期销号,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及时到位。三是严格干部包保。重点围绕这次货运改革要解决好的“前店后厂”、规范收费、“门到门”运输、机构调整、整章建制、人员培训等八大问题,加
强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跟班盯控,确保全面覆盖。同时,还要加强对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的干部包保,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必备条件。
第五篇: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全力确保货运组织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全力确保货运组织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根据体制变化和公司职能定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铁路局来讲,作为铁路市场主体,必须把实施、推进好货运改革,当作适应新体制、新形势要求,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突破口,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铁路总公司保持高度一致,精心谋划方案,稳妥组织推进,全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货运改革早见成效。
一、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统一思想为前提,充分认清重要意义。铁路实施货运改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既是铁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铁路本身来讲,至少还有着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一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实行货运改革,历史性地推出“前店后厂”模式,“前店”抓经营,“后厂”搞生产,将一举解决铁路长期存在的生产、经营不分的问题。如果说,实施客运组织改革,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启蒙课”,那么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就是铁路走向市场的“必修课”。这门课学好了、达标了,铁路才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完全走向市场。二是开拓市场的“重头戏”。货运是铁路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关系铁路生存与发展大局。只有唱好货运改革这台“重头戏”,解决好当前铁路货运组织方式落后、不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扩大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三是赢得市场的“大品牌”。实施货运改革,核心要求就是做到“敞开受理、随到随办”,从而最大限度地为货主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了,就能在市场上树立起特有的“铁字号”品牌。四是持续发展的“提前量”。随着铁路运能“瓶颈”制约状况的逐步缓解,铁路运输尤其是货物运输,将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必须从现在开始,超前主动地建立相应的货运组织机制体系,尽早适应铁路货运的转型发展。总之,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深对货运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保持高度重视,形成高度自觉,为货运改革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二、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学习调研为基础,科学研究推进方案。货运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对上级精神,要理解、吃透、能讲清。在这次全新的探索实践中,原原本本领会好上级指示精神,是确保货运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铁路局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以盛光祖总经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总公司制定的10个配套文件为重点,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在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的基础上,帮助指导站段领会精神、开展工作。相关单位在落实过程中,对拿不准、吃不透的地方,要及时向专业部门请教,不能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测。二是对全新课题,要研究、思考、有对策。货运改革给铁路局带来了很多从未经历的全新课题,比如,如何实现“前店”与“后厂”的有效衔接,确保货运受理方便快捷、运输组织合理高效;如何发展好“门到门”运输,尽快形成完整的物流链条,等等。这些,都需要铁路局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逐个予以解决。三是对自身难点,要看准、摸清、解决好。这次货运改革,是对铁路运输组织、多元化经营格局、收费管理、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改革,任务艰巨,难点很多。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注重超前预想,对自身存在的难点问题看准摸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三、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科学严谨为标准,切实抓好工作对接。在货运改革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对接,不仅要抓好与总公司的相关政策对接、业务对接,还要抓好本单位改革前后的日常工作对接。一是管理无缝。重点是搞好交接,严格按照“资产随业务走、人员随资产走”的原则,切实搞好资产划分、人员划转、票据使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建好机构,按照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管理科学的总体原则,切实做好机构优化、调整和设置工作;抓好延续,对于新接收的业务,要把以往管理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好,确保移交业务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工作有序。必须缩短适应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架构;必须盯紧过渡期,在探索实施阶段,全过程盯紧网上受理、市场营销、具体承办和客户意见等环节,及时分析研讨,补强完善;必须尽快见成效,在广大货主感受到铁路货运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努力提升铁路货运量。三是协调紧密。既要加强与总公司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征求指导性意见建议,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还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单位的调研走访,跟踪掌握改革推进实施情况,及时解决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铁路局货运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小组成员日常沟通机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实施货运改革必须以坚强领导为保证,全面上手狠抓落实。货运改革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求很高。在当前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主动上手,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把货运改革工作实施好、推进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上手、带头研究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改革推进方案,密切盯控改革实施过程,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细化货运改革各阶段工作目标、推进步骤和具体要求,明确时间节点、牵头和配合部门,建立从上到下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工作推进表,倒排进度,到期销号,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及时到位。三是严格干部包保。重点围绕这次货运改革要解决好的“前店后厂”、规范收费、“门到门”运输、机构调整、整章建制、人员培训等八大问题,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跟班盯控,确保全面覆盖。同时,还要加强对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的干部包保,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