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论文
批注式阅读教学论文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在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和构建主义、对话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即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是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在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双方之一,与此同时也要承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一、阅读教学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得资讯,从中构建意义的过程。黄汉清、黄麟生在《中学语文教育学》中是这样给阅读教学定义的: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我们知道,在课堂中只有那种“师生相互作
用”的课堂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导”的到位,学生“动”的“有理、有力、有节”,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彼此间的语言交流就能时时碰撞出火花。否则,如果只注重了教师的“教”或只注重学生的“学”,即使单方面的力量再大,也会因为少了另一方的回应而使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
“批注”源自中华文化中的“评点”文化,它影响了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的几百年间的读者。批注式阅读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关注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生成,给学生提供
动脑、动口、动手的全方位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教学实例:丑小鸭/安徒生
教学设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因此,应该打破过去脱离阅读实践、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思路,努力创造条件、促成学生把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正是这样的一种有效性、简便性的实践,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并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丑小鸭》一文的作者安徒生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且耐读、值得挖掘之处有很多,正好可以用批注法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批注法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语言描写赏析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批注式阅读方法的运用与交流。
难点:丑小鸭在逆境中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这是理解丑小鸭个性及所传达的积极意义的关键。
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准备批注法阅读的例子两个及批注的类型举例。
教学过程:
1.用丹麦的标志性建筑美人鱼导入: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地方,有一座铜像浮在水面,它是丹麦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它既不是丹麦的开国皇帝,也不是英雄人物,它是一位普通的女子通过这个活动使得学生认识到安徒生在丹麦的崇高地位。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主人公,可见丹麦人民对安徒生的崇高敬意。
2.重温经典,以中学生的角度重读
丑小鸭。介绍一种比具体任务型阅读更高级别的注重个人理解和发挥创造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了解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批注的形式、角度等。教师先示范文中前四个自然段的批注阅读法。(约6分钟)
3.学生就全文自读,完成批注。(此为这节课的主体,约35分钟)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自主批注。(2)小组(三到六人)交流,参照,相互启发。(3)全班性批注交流(教师参与)。(4)自主反思整理、补充。
其中,在第三阶段,即全班交流批注时,完成文本的深度解读,达成“教学目标2”:赏析文中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导读与点拨主要在这个阶段以参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实现。
对这个教学实例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思路以“文本信息的获取”即文本内涵价值的
实现为主,以单纯地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以教带学。批注式阅读教学则以学带教,让“文本信息”带着“方法与习惯”来发掘其价值与内涵。在这里,我们看到阅读方法与文本价值并重,而不是长年累月地以“文本”本身为主攻方向。以批注阅读法来体会、感悟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最后通过展示、交流、讨论与质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学习系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课堂一般通过朗读感悟作品主题,其设计均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之类为教学目标,虽然有所指向“体会”与“鉴赏”。但是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有效性运用,结果是学生的鉴赏、评价与质疑往往都不是自主行为,不是学生主体的“探索与发现”,而是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实际上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把“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作为第一任务,教
师不再是运用点拨设计、预设性启发来进行教学。
(三)在实际课堂上最大的不同是,教学过程中带着极其强的随机性,教师的预设职能退化到极小,在整节课的把握上,教师只提供
了一个学习的方向,而不是抓住一个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学生纳入一个“完美”的既定教学设计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做思考题而不会自主读书,批注式阅读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读书为了会读,并且无损于文本内涵的阐发。
第二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
新疆伊宁市第一小学 高俊英
批注式阅读的定义: 课文批注就是边读课文边用符号和文字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记录自己的阅读疑问、阅读心得、阅读收获、阅读评价等。它兼感性的体验、感悟与理性的思辨、评论于一体,是一种较全面,整合度高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把批注引入阅读课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思考、记录思想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在新知识处注一注,在特点处圈一圈,在疑难处点一点,在规律处批一批。
一、批注的方式及分类
1、批注位置:
天头(即眉批)、地脚(即尾批)、行间(即夹批)、旁空(即旁批)2:批注形式
(1)符号批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O”圈出重点字,用“△△△”标出关键词,用“~~~”划出重点句,用“ ?”表示质疑等。
(2)文字批注。即学生用文字形式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空白处,这种批注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二、通过写批注或札记,深化阅读理解(一)教师批注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
教师批注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教师对课文的批注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示范引导。另外,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教师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知识底蕴丰富了,批注就会落到实处,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对学生写下的批语进行反馈和评价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学生批注
(1)、课前预习批注。眉批。就是批注的内容写在书中“天头”的位置,内容一般是针对课题质疑或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了解等,能有效地调动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如一学生在《观潮》一课的“天头”位置就有过这样的批注:“这‘潮’指的即是钱塘江大潮,文人苏东坡就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
(2)、课中专题批注。夹批:批注的内容写在字里行间,即文字之间空白处,一般是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及标点作圈点勾画或简略的文字点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我想他一定是游侠吧!你看他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他不断的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学生批注:把小甲虫比喻成“游侠”看出小甲虫的英勇、潇洒、勇往直前。)课文《穷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批注:雪上加霜 火上浇油)是他来了?„„(紧张 担忧)不,还没来!„„(放松,舒一口气。)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自责,恨自己鲁莽。)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心甘情愿)恩,揍我一顿也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桑娜善良、淳朴,有金子般的心灵)旁批。批注的内容写在课文段落的旁边留白处,一般针对段落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作批注,多则洋洋洒洒上千字,少则寥寥数语 2 三两句,甚至一个“好”字,一个“妙” 亦可,真正体现“言为心声”。例如《6怀念母亲》“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批注:这种思念,就象一颗《哈里波特》中的比比多味豆,各种味道蕴含着一种不可言状 的美味,一种混在一起的情感,其实都是为了爱。(徐友汇)离开家乡来到国外,心里空荡荡的,想起了家乡却不能回到家乡心里有点酸楚感。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心里,心中的甜蜜感有油然而生,就和食盐,辣面、糖和在一起的感觉一样。(马悦彤)《12用心去倾听》苏珊想了想,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个世界去歌唱。”批注: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苏珊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乐观向上、向往美好的愿望没有改变。
(3)、课后拓展文本写批注。就是在课文的篇末写下的批注。一般是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情感等进行归纳、评议、补充和深化的批注。例如《山中访友 》学生针对全文进行批注:首先此文中多处用了拟人手法,与文中的“友”相印,还有作者在文中的所闻、所想、所感,可以看出作者对山林的小公民的造访,看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山林,尊重一切生命。
第三篇:批注式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教学论文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实验概况
我旗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前些年自治区组织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中有了很大提高。但高耗低效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批注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明显成效,遂通过现场阅读能力测试的方式在旗教研活动上进行展示,学生在没有教师所谓的讲解、分析、提问下进行“批注式”阅读,然后交流,对课外文章理解透彻、深刻,其听说读写能力水准令人震惊。旗教研室随即以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精读课文的第一、二课时的具体操作进行反复深入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基本程序,把这种教学方式作为常态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学。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过程。“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基础。在日常教研的听课、评课、检查、测试中、我们将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放在了评价首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批注式阅读教学”逐步走向深入,力图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要求。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程序
1、常用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2、年段要求。
六年级以文字批注为主、逐步由内容理解到表达方法,进行理解、质疑、批判和赏析。
3、基本操作程序。为落实“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念,真正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最终掌握自能读书的基本方法、确定如下程序:
自读自悟,做好批注→交流批注,点拨深化→二次批注,积累运用。在这个程序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师生均能做到目标清晰。在备课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细化目标,并保证落实。
第一步:自读自悟,做好批注。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直面文本,经历自学一篇文章的过程。重点是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任务,并对自读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扎实地进行自读、学有所获。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快速标出自然段后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圈画生字词,练习读好含有生字词的语句。同桌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相帮助,当小“老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自学生字:给二类字注音。给一类字写出音序、部首,并组词、归类。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四字词语-并按一定格式汇总于生字栏附近。同桌问或小组内互批,对有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查找工具书解决。
(4)老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以较弱学生轮读自然段的方式,来发现并及时纠正字词掌握中的问题,对难读的句子,要做好示范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这一环节,特别需要关注的易错字、易混字,难写难记字、要提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记忆,留下鲜明深刻的第一印象。
以上环节的目标是夯实语文基础。具体包括巩固拼音、查字典,牢固掌握生字词。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梳理出生字、多音字、四字词语,并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方言来确定难读难记难写的字,思考读记写的重点与方法。同时、课课如此整理,便于学生的单元复习。这也是“课文不读流利不进行阅读教学”的保证。
(5)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练、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6)小组或同桌交换课本,对书写质量和批注质量进行简单互评。(7)展示传阅在同学互评中获得较好评价同学的课本,并清他们介绍自己批注中的思考过程与好的经验。一些教师与学生将以上环节进行归纳整理,以易于理解、上口的儿歌形式,让学生抄写于课本,对照操作。如“四步读书法”:标出段落轻声渎,圈画生词反复读;穿靴戴帽互相读,批注感悟默默读。
中高年级批注要求
(寻找疑点,关于质疑)a文章题目处 b重点难点处 c关键词语处 亮眼睛巧嘴巴(认真思考,多方对话)a与作者对活
b与书中人物对话
c重点语句与篇章
d表达自己感受
(善于感悟,多方批注)玲珑心a好词收藏
b.瞬间感受
c.精彩仿写
d心灵对话
第二步:交流批注,点拔深化。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主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学生的批注理解,促进有感情朗读,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时问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四是避免批注、交流形成定势,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能力,掌握批注方法,除进行阅读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批注中采用的方法,并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体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批注,也能使学生选用更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经过探索后、高段学生大致掌握了这几种批注方法: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第三步:二次批注,积累运用。
(1)二次批注,同归整体,突出重点。在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自读自悟时相比,有了质的提升。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全文的内容和情感作出批注(与随文练笔相结合),或就本文重点句段,要求学生重写批注。低年级一般设计为随堂练说。
(2)进行读写积累。要以多种形式加大语言文字训练力度、如进行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的语言积累:写读书笔记、随文练笔等的读写结合。
第四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怎样写批注?
(2012-05-14 14:16:00)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资料
杂谈
批注: 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 做批注的方法:
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
2.评点人物
3.生发联想
4.剖析写法
5..质疑问难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一、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如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
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五、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这句话作“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______学生______说法”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
六、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二、批注的分类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给批注这样分类。
1.按批注的位置分:(1)眉批,也叫首批。指批注在开头。适用于课题(文章为什么要起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体裁、主要内容等方面的批注。
(2)旁批,也叫侧批。就是批注在自然段旁边的空白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也可以把你对某一段或者某一段中某些词句的感受和体验批注在这一段空白之处。
(3)里批。字里行间作批注。适用于对某个词语的理解的批注。
(4)尾批。一段、一页或全文之后的批注。
2.按批注的内容分:
(1)批生字词。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批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疑惑。学生在阅读时,肯定会有各种疑问产生,这些疑问可随手让学生写在空白处。这样,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4)批感悟。只要是学生动了心去阅读,就一定会有各种或深或浅的感悟和见解产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写作灵感。
(5)批好词佳句。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为背诵提供条件。
(6)批联想。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样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一种能力。
三、批注的原则
1.宜近不宜远
为了便于复习,我要求学生批注时掌握“就近”原则,什么内容,就往什么地方批注。
2.宜简不宜繁
批注的用语要简洁、精炼,言简意赅,一阵见血。3.体现针对性
关于一篇文章的批注,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既有生字词的批注,又有主要内容的批注;既有写作方法的批注,又有中心思想的批注;既有脉络结构分段的批注,又有逐段逐句感受的批注;既有体裁叙述方式的批注,又有背景作者简介的批注;既有所疑所惑的批注,又有所感所想的批注。学生的批注,由于自身学情、喜好、想法的不同,所批注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对文中的主人公感兴趣,有的可能对优美的语言感兴趣,而有的可能纯粹就不感兴趣。因此,批注要体现针对性。
5.循序渐进
学生批注能力的培养,教师切不可一蹴而就,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常用批注符号的使用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做批注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符号:
1.“~~~”(波浪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2.“○○○○”(圈),主要用来圈生字。3.“——”(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和记忆的语句下面。
4.“?”(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对该句提出疑问。
5.“‖”、“/”(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6.“=====”(双横线),用来标出特别重要的语句,或者关键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能力。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同时又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边批注一边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学案
【概念解析】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具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古代的学者中有不少人的著作就是在对他人文章的批注中形成的。比如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范。在毛主席读过的书中,都在重要的地方有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还写着批语。
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这种阅读方法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批注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阅读中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熟悉批注式阅读的基本符号和基本步骤,可以进行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几种批注。
【教学难点】
学生可以对常见的题材、常见的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批注式阅读实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会使用批注符号,学会使用文字批注,写眉批、旁批、尾批;
第二课时:熟悉批注内容的种类,写注释、提要、批语、警语;
第三课时:从感想、质疑、联想、评价、补充等几个角度进行批注;
第一课时
(一)符号批注。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采斐然,写作可以借鉴的句子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文字批注。
文字批注的形式通常有3种:
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
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示例1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f1]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f2]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倒很舒服。/[f3]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f4]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f5]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f6] 示例2 【眉批】麦琪,是圣子耶稣诞生时前来送礼的三位智慧的贤人。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也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一元八角七。全都在这儿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的铜板。这些分分钱是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软硬兼施地一分两分地扣下来,直弄得自己羞愧难当,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旁批】一个丐帮使德拉的家境跃然纸上,作者的这种描写方法可谓精炼。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
德拉这样作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房子,每周房租八美元。尽管难以用笔墨形容,可它真真够得上乞丐帮这个词儿。
【旁批】此举不难看出,德拉生活的艰辛以及她对吉姆的似海深情。
第五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用思维触摸文字
2011-07-12 10:27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摘要:“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其中,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基础,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注”是发展,“批”是较难的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画
注
批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手和脚放的规规矩矩,举手动作整齐划一,起身发言落落大方。这样的课堂效应确实让人羡慕,但我总觉得这样看似完美的课堂还缺少些什么,仔细回忆后发现,整个上课期间,教师竟没让学生去碰一下教材,也没有让学生动一下笔,而是将所有重要语句都呈现在课件上,带领着学生去学,这就省去了许多翻书合书这种看似凌乱的动作,让课堂看上去纪律严明。面对如此课堂,我认为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妙笔生花。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所谓“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其中,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基础,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注”是发展,“批”是较难的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一、“画”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训练.所谓画,就是用勾、线(单横线、双横线、波纹线)、圈、点等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趣点……找出来,标上特定的记号。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了,这些画的符号,就是读者思维的轨迹。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手里一定要拿着笔,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比如标出段落的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查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注释;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注上符号。然后让学生把各自在预习时画、注的结果拿出来比较。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画的内容,同学们踊跃发言:生:我想交流“烂漫无比”这个词语。这是我画的一个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它的意思是颜色鲜艳而美丽,从这里我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斑斓。生:我画了“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它让我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生:我画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一段燕子的外形描写,但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只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其它部位为什么不描写呢?……我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在预习时,都是边读边思考的。他们在预习时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评一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注”是批注式阅读的发展提升。
所谓注,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胡适先生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手到的功夫很多,第一紧要的就是动手翻字典。”可见字典作为工具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掌握这一项技能,能激发其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如《祈黄羊》一课的教学中,课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当读到“解狐”这个人名时,大部分同学都读的解jiě,只有几个同学在读xiè,读完全篇以后,我出示了“解狐、祈黄羊、祈午”三个人名,问学生:“课文中的几个人名你能读正确吗?”很多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的要读,我请他们来读,结果很多同学都读错了。我告诉他们,汉字中有很多字,当它们作为姓的时候读音是和平时的读法不同的。我让他们请出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让它帮忙铲除这些拦路虎。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教室里忽而一片宁静,只听见翻字典的沙沙声,忽而一阵雀跃,那是获得的喜悦声……“现在我再请谁来读一读?”全班齐刷刷的都举起了手,这回,大家都把人名读正确了。接着,我又出示了几个人名:单雄信、区楚良、华佗,让学生读读看。这回,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出字典,认真的翻看起来。每查到一个读音,他们都认真地记录在书上,当全部查到以后,他们都激动极了,争相恐后地读给我听。我告诉他们,以后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一定要勤查字典,然后把查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三、“批”是批注式阅读的深入拓展
“批注式阅读”最难的是“批”。批的内容很广,大致有下面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这个过程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前进,让儿童享受批注过程的快乐。
1、对内容的概括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一般方法是: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句一句认真的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祁黄羊 》,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 春秋时代中军尉祁黄羊因病主动请求辞职;第二大段主要写了: 祁黄羊举荐人才。他先向晋悼公举荐了杀父仇人谢狐,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第三大段主要写了: 悼公盛赞祁黄羊凡事出以公心,难能可贵。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时代中军尉祁黄羊因病主动请求辞职,他先后向晋悼公举荐了杀父仇人谢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悼公盛赞祁黄羊凡事出以公心,难能可贵。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止这一种方法,比如课题扩充法,如《三顾茅庐 》,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三顾茅庐 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再如句子摘录法,如《 黄河的主人 》,直接摘抄 总结句 作为全文大意: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自己的联想和体会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要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付诸语言文字;读者要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而批注式阅读正是训练学生通过品词评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比如《最佳路径》一文,“格罗培斯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为理解这一段话,我让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有人说格罗培斯为路径设计付出艰辛的劳动;还有人认识到格罗培斯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通过品词评句的批注式阅读,学生明白了正因为格罗培斯的细致严谨,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最佳路径。
又如《第一朵杏花》一文,我让学生对“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句话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色,其中“绿”和“青”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皱”这个词语让人想起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江水”的名句,“鼓”字则写出了春天杏花快要开放时形态的变化。又对“绿”、“青”、“皱”、“鼓”字运用之精妙体会的入木三分,提高了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些用得特别准确的词语。
3、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批注中,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在写批注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因为学生对课文的欣赏也受历史背景,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定是完全健康的,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讲,我还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并培养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让学生讨论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伟大的人物。对不同的意见也要鼓励。只要学生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看法,我都允许学生通过批注记录在课文里,以备课堂上参与讨论。学生的批注,我收上来以后,认真阅读。有一些内容,我有时没有注意到而他们批注到了,我都会认真记下来。然后用课堂上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学生们的评析进行评价,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开展批注式阅读,虽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体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批注式阅读使学生主动阅读,充分施展了用武“空间”。学生不光是批注文章,也是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感受,批注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批注式阅读,为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激活教学又添一份动力。